#幼童

藥物治療注意力缺失 是否剝奪童年?

藥物治療注意力缺失 是否剝奪童年?#幼童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對於ADHD(注意力缺失症)的爭論大多關注於它是否為生物性疾病或只是種社會問題。但是,研究指出這樣的區別本身就是被誤導的。相對於將ADHD視為像天花的疾病,我們應該把它當成注意型態持續體中的某個特定階段。有些孩童能輕易達成甚至是「不自然」程度的高度集中注意力,而其他孩童卻發現集中注意力是件幾乎不可能達成的事情,大多數的孩童處於兩個極端狀況之間。高度集中專注力 幫助學校教育注意力的變動對於獵人、採集者或是農夫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影響——實際上,對獵人而言,較寬廣的注意力可能是個優點。但在我們的社會裡,這樣的變動影響甚鉅。對於成功來說,學校教育是越來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高度集中專注力卻是學校教育裡不可或缺的基礎。興奮劑無法像抗生素治療肺炎一般「治療」ADHD。相反地,它只是讓注意能力沿著變動過程轉移。即使伴隨著嚴重的代價,像是成癮和相關副作用,但它能讓每個患者的注意力較集中。對於注意力較差的孩童而言,這藥物能決定他們的成功或失敗。有證據顯示這樣的藥物的確能讓孩童在學校的表現變得比較好,而在一個對學校教育瘋狂的世界裡,這或許是很重要的。藥物的確能在短期內改變孩童的行為,但對於更多的孩童來說,藥物一點都幫不上忙,可能還會造成傷害。而同樣的行為治療一樣有效,其危險性卻低很多。幾乎沒有證據能證明藥物能做出任何長期的改變。藥物治療使注意力變窄 變成誇張模樣的成人包括學齡前孩童,越是年幼的孩童,越容易被診斷出ADHD,也接受藥物治療的情況實在令人憂心。變窄的注意力也許是長大的一部分,但寬廣注意力卻是年幼時期的組成部分之一,不是我們該修正的部分。以目標導向觀點為基礎的教養和學校教育的缺點之一,就是將童年時期視為是邁向成年的中繼站。因此,3歲孩童接受藥物治療,讓他們變成更像誇張模樣的專注成人,就是這類看法特別戲劇性表達方式。ADHD同時具有生物性和社會性,而改變制度能夠幫忙孩童茁壯成長。我們不必為了讓孩童適應學校教育,而讓孩童腦袋接受藥物治療,而是我們能夠改變學校,以接納更多孩童不同的腦袋。(本文摘自/教養是一種可怕的發明/大寫出版)

美國ADHD病例多?恐與成績要求有關

美國ADHD病例多?恐與成績要求有關#幼童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學校教育需要更多極端形式的集中注意力,更勝平日的成人生活。隨著年紀增長,許多孩童能夠發展出那樣的注意力,但有更多的孩童對於集中注意力這事一直有困難,甚至延續到學齡階段,依舊存在。特別的是,學校的興起和注意力缺失症(ADHD)的發展有緊密的關聯。過去二十年以來,被診斷出罹患注意力失調及過動症的孩童數目幾乎超出一倍之多。美國男孩17歲前 1/5曾診斷患ADHD美國男孩在17歲之前,五位之中有一位曾接受過診斷患病。約有70%受診斷孩童,也就是約有數以百萬計的孩童接受藥物治療。許多人懷疑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的爆發與持續強調學校表現,兩者之間有關聯。過去二十年見證了遽增的診斷ADHD人數,同時期,越來越多州政府開始根據考試成績評價學校和老師。但要如何證明這樣的連結關係?ADHD的診斷人數和高風險測驗同時戲劇性的增加可能是個巧合。史帝夫.欣肖和理查.舍夫勒運用一種「自然實驗法」測試以上關聯。國家各個地區在不同的時間點引進新的教育政策。研究人員檢視某州引進包含高風險測驗的新政策時,同時期ADHD診斷的比率之間的關係。新政策引進之後,診斷的案例立即突然成長。再者,公立學校裡貧窮學生被診斷為ADHD的人數特大幅增加。ADHD診斷病例增加 可能與製造高成績的壓力有關當學校承受製造高成績的壓力,不論是有意識或無意識,學校當局產生鼓勵ADHD診斷——可能因為藥物能夠讓表現不佳的孩童提高成績或是因為ADHD診斷能夠讓孩童免於進行測驗。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員發現在法律明文禁止學校人員推薦ADHD藥物給孩童父母的地方,並沒有見到類似的ADHD診斷病例增加的情況。這些研究結果對於我們如何看待ADHD有深遠的影響。我們認為自己知道疾病和社會問題的不同。天花、肺炎和腎結石等疾病出現在人類身體,被病毒或細菌破壞或入侵的時候,只要給予正確的藥物治療,病人就能痊癒。然而,像貧窮、不識字、犯罪等社會問題發生在制度失敗的時候——它們無法使人茁壯成長,反而使人落魄不堪。(本文摘自/教養是一種可怕的發明/大寫出版)

53%家犬攻擊小孩 當心比特犬!

53%家犬攻擊小孩 當心比特犬!#幼童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小朋友居家意外事件時有所聞,但被惡犬咬穿頭顱致顱骨骨折,頭顱受嚴重創傷者較罕見。一名1歲2個月大的小弟弟,在家附近慘遭比特犬攻擊,送到醫院時頭部已被咬到變形、左右兩側各有10公分撕裂傷且腦漿外滲。犬隻攻擊幼童重度傷害 53%是家犬攻擊台東馬偕醫院神經外科古和書醫師說明,男通經緊急開顱手術,修補腦膜,並將粉碎的顱骨拼回,而後經1個月的抗生素治療,男童已復元。提醒民眾注意兒童居家安全,據研究犬隻攻擊幼童事件53%來自家犬。應留意身邊的犬隻,避免攻擊幼童。台灣沒有相關研究資料,在美國2015年研究報告顯示,犬隻攻擊幼童事件95%是輕中度傷害,雖然僅5%是重度等級傷害,但其中53%是家犬攻擊,21%鄰居飼養,大部分傷害僅需縫合傷口,約佔76%,嚴重到需要開顱約1%。犬類攻擊致頭頸部外傷 多是10歲以下童因為小孩自我防衛能力不足,經常是犬類攻擊對象,攻擊部位大部分是四肢,頭頸部外傷佔約10%,其中90%以上是小於10歲的孩童。小於十歲的孩童因為身材,頭頸部也在容易遭受攻擊的範圍內。勿讓小孩與比特犬、土佐犬等較兇暴的犬種獨處,也需對家犬提高警覺。家長藥囑咐小孩要遠離不認識的狗狗,對於兇殘的犬隻種類,不管自家豢養或鄰居豢養都需提高警覺,避免惡犬咬傷幼童的憾事發生。最後古和書醫師也呼籲,一旦有被犬隻攻擊的傷口,一定要立即送醫,即便傷口小仍可能傷口感染或染狂犬病,及早預防處理。

講座/幼兒用藥安全

講座/幼兒用藥安全#幼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小孩突然生病怎麼辦?許多父母會想要直接帶到診所就醫,但狀況若突然發生在半夜,父母也可能會先拿家中成藥給孩子服用。但是你知道嗎?成藥風險高,即使掰開一半也可能超出孩子適用的劑量!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安排講座,由藥劑師陳蕙琦主講幼兒用藥安全,歡迎家中有孩子的家長或有興趣的民眾參加交流。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幼兒用藥安全時間:106年11月3日(五)15:00- 15:3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二樓小兒科門診候診區和健兒門診外側洽詢:02-2249-0088

日本腦炎流行期 疫苗接種掌握3原則

日本腦炎流行期 疫苗接種掌握3原則#幼童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每年5~10月為日本腦炎流行季,為順應疫苗技術轉變,今年5月改採新型疫苗。新型疫苗以基因重組的病毒進入人體,可用於預防腦炎病毒引起的感染,若有先天、後天免疫不全者、孕婦、接受化療逾14天者,都不建議使用。新型疫苗可預防感染日本腦炎在台灣以三斑家蚊、白頭家蚊和環紋家蚊叮咬為主要傳播媒介,不會直接人傳人。新型疫苗則是用細胞培養製程的活性減毒嵌合型日本腦炎疫苗,利用基因重組的病毒進入人體,使接種者產生具專一性的抗體,可用於預防日本腦炎病毒引起的感染。若經醫師評估不適合接種新型疫苗的孩童,可向衛生局/所申請使用不活化疫苗。接種疫苗應掌握3原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藥劑科藥師彭孟云指出,新型活性減毒疫苗接種時程為出生滿15個月接種第1劑,間隔12個月後接種第2劑,若是以接種過不活化疫苗的幼童,可依下列原則接續接種活性減毒疫苗:1) 已接種1劑/與前一季間隔14天以上接種1劑,間隔12個月接種第2劑。2) 已接種2劑/與最後一劑間隔至少12個月後接種1劑,不必再追加。3) 已接種3劑/滿5歲至入小學前接種一劑,與最後一劑間隔至少12個月。少數幼童接種後會全身無力疫苗接種後可能會有注射部位紅、腫痛的症狀,少數幼童會於接種後一週內出現輕微全身無力、肌痛、食慾不振或發燒等症狀,基本上都會在幾天內恢復,若持續未獲改善,應盡速就醫處理。彭孟云醫師表示,日本腦炎疫苗並非終身有效,但目前對於確切的效期暫無定論,許多研究發現大約3年後抗體量會下降,所以若是在施打3年後有需求可再考慮重新施打疫苗(如居住、工作場所臨近豬舍或病媒蚊孳生地點)。已完成疫苗接種過的成人、要出國旅遊至高感染風險的國家(如東北亞、印度、尼泊爾、西太平洋群島等)也建議要至旅遊醫學門診再追加疫苗。

驚!逾7成孩童15歲前有頭痛經驗

驚!逾7成孩童15歲前有頭痛經驗#幼童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早上老是爬不起來?可能是壓力大作怪!國內孩童15歲前有頭痛經驗的超過7成,根據統計,孩童15歲前經常頭痛者佔16%,偶爾頭痛者佔54%,偏頭痛者則佔5%。常見頭痛原因為睡眠不足及生活壓力大,另外,多數孩子一下課就到補習班,沒有運動習慣也讓壓力無法得到紓解。英國研究顯示腦部檢查會提高罹癌危險奇美醫學中心兒科部部長周琪表示,門診有頭痛的孩子,經詢問許多都是睡眠不足引起,不但睡得不夠,早上也常爬不起來。依據英國研究結果顯示,腦部電腦斷層檢查有提高兒童罹患腦部腫瘤的危險性,要避免做為第一線的篩檢檢查。正確診斷頭痛,建議可以詳細紀錄發作的時間、症狀、加重或減輕的原因。足夠睡眠比吃補更重要周琪醫師表示,面對兒童頭部疼痛,家長應該有正確的觀念,才能夠真正幫忙兒童解決頭痛問題。建議先協助醫師收集診斷的重要資料,例如頭痛的時間、次數、型態、加重或減輕原因。奇美醫學中心兒科部部長周琪都會提醒家長要讓孩子有足夠的睡眠比吃補更重要。周部長也會請家長少給孩子含有咖啡因的飲料或加有味素的食物,這些東西都會容易誘發頭痛。亦請孩子或家長記錄頭痛的次數與時間,也就是寫頭痛日記。這樣才可以提供醫師診斷孩子頭痛的依據,更有機會可以找出造成頭痛的原因。減少刺激性咖啡、茶、味素、辛辣物的攝取如果是因為生活習慣不良、壓力、緊張等心理因素引起,就要改變生活方式,避免熬夜、不規則作息;減少刺激性的食物,如咖啡、茶、味素、辛辣食物等;適度的運動,也常常有紓解壓力的效果。如果造成頭痛的原因是腦部的病變,在確定診斷之後,就要依據疾病的原因治療。

麻疹警報!東南亞旅遊當心

麻疹警報!東南亞旅遊當心#幼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今年第2例麻疹病例為北部11個月大女童,2月中旬隨家人至峇里島旅遊後,3月5日即出現發燒、腹瀉、科氏斑及紅疹等症狀並於3月14日確認感染麻疹。疾管署表示,個案可傳染期間(3月1日至9日)曾隨家人參加國內團體旅遊,衛生單位目前已掌握537名接觸者,包括家人、旅遊同行接觸者及就醫時相關接觸者,其中1人已離境,將透過聯繫窗口通知相關國家;其餘接觸者將自主健康管理18天,由衛生單位持續追蹤監測至3月27日。中國大陸今年1、2月增600病例今年截至目前共2例麻疹確定病例,感染地為中國大陸及印尼。中國大陸去年12月至今年2月病例數持續增加,今年1至2月每月增600例病例,印尼去年累計約1,600例確診病例,較前年下降約70%;另泰國今年截至3月初累計近700例,為近3年同期平均4.3倍;非洲幾內亞近期疫情快速上升,今年截至2月中累計約1,500例,其中2人死亡,約4成行政區受影響。由於印尼、泰國、幾內亞等三國近期麻疹疫情升溫,且國外也出現於這些地區感染的境外移入病例,疾管署即日起提升該三國麻疹旅遊疫情建議至第一級注意(Watch);目前中國大陸、印尼、泰國、印度、哈薩克、羅馬尼亞、剛果民主共和國、幾內亞、獅子山及奈及利亞共10國旅遊疫情建議列為注意。出現發燒、鼻炎恐為疑似症狀麻疹傳染力極強,約5至10%患者感染後會有中耳炎、肺炎、腦炎等併發症。接種疫苗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請儘速攜往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民眾自中國大陸或東南亞等流行地區返國,請留意自身及嬰幼童健康,一旦出現發燒、鼻炎、結膜炎、咳嗽、紅疹等疑似症狀,應戴上口罩就醫並告知旅遊史。醫療院所遇有疑似個案也應提高警覺、依法通報,以利衛生單位及時採取防治措施。 

過半童陷二手菸環境 呼吸道疾病較成人嚴重

過半童陷二手菸環境 呼吸道疾病較成人嚴重#幼童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抽菸害人又害己,尤其二手菸、三手菸對孩童的危害更是遠大於成人,家長們願意提供孩子優越的物質環境,卻不知道二手菸正侵害孩子的健康。依據國民健康署最新調查結果顯示,全台幼童在8歲時,有高達52.6%暴露在二手菸的危害當中!孕婦、幼童齊受菸害影響國健署邱淑媞署長指出,95~102年「兒童健康照護需求調查」顯示,國內幼兒於18個月大的二手菸暴露率高達55.3%,持續追蹤幼兒3歲、5歲及8歲時發現,二手菸暴露率均高達5成以上;另依104年「縣市母乳哺育率調查」指出,懷孕前、孕婦、哺乳期間之二手菸暴露率分別為53.1%、48.6%及23.3%,顯見營造「無菸家庭」已刻不容緩。一人吸菸=全家吸菸 易致童認知能力缺陷在二手菸燃燒不完全的情形下,會釋放出93種致癌物及毒性物質,屬被動或非自願吸入的環境菸煙,被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歸類為一級致癌物質,亦將引發心臟病發作與中風。而國外實證研究指出,二手菸、三手菸對孩童的危害更是遠大於成人,不僅會造成或加重兒童呼吸道疾病,且會造成兒童認知能力的缺陷,甚至具致癌風險。為推廣無菸家庭,國健署結合醫院、校園、職場、社區地方衛生及相關單位,透過無菸家庭連署單及無菸貼紙發動全面性戒菸宣導,廣邀民眾參與戒菸行動,並辦理無菸健走活動,鼓勵親子一同邁向無菸之路,遠離菸品,打造無菸環境。菸害造短句 打造無菸家庭此外,國健署設計校園學習單及無菸小尖兵著色單,讓國小、幼兒園的孩童從中學習二手菸及三手菸造成的危害,進而讓家長了解無菸家庭的重要性;另舉辦無菸短句徵選活動,藉由民眾的創意發想,讓每個人能從簡短文字中了解菸品害處並將無菸觀念帶入家庭。國健署邱淑媞署長呼籲爸爸、媽媽及所有民眾,為了孩子的健康,還給全家人一個無菸害的清新環境,在新的ㄧ年共同打造無菸家庭。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