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病房

安寧療護是什麼?跟安樂死有什麼不同?服務內容、申請方式全解析

安寧療護是什麼?跟安樂死有什麼不同?服務內容、申請方式全解析#安寧病房

安寧療護並不是放棄治療,而是指針對疾病末期病人的全面性照顧,透過各種團隊協助緩解生命臨終前的各種不適症狀,讓病人無痛、舒適地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但不少人仍對安寧療護存在迷思,甚至與安樂死混淆。《優活健康網》特選此文,完整介紹安寧療護的做法觀念、申請條件,希望提供有需要的病人及家屬,一個好好善終的選擇。

家人重病該不該「告知病情」?醫揭2種「NG說法」:說比不說更糟糕

家人重病該不該「告知病情」?醫揭2種「NG說法」:說比不說更糟糕#安寧病房

當家人生命即將走到終點,你會選擇告知還是隱瞞?面臨從事安寧照顧近20年、陪伴超過3000位病人走完最後一程,慈濟心蓮病房主治醫師陳世琦於《微笑,告別》一書中,分享動人的床邊故事,記錄了難捨能捨的告別,更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分享尊嚴治療法、慈悲觀照、等安寧緩和療護觀點,幫助讀者了解安寧議題。以下為原書摘文:

「等我病好要環遊世界」竟是不切實際的期待⋯醫親解安寧療護迷思

「等我病好要環遊世界」竟是不切實際的期待⋯醫親解安寧療護迷思#安寧病房

當醫療措施以治癒為目的,仍無法控制病情的惡化,這時安寧療護就是最適合病人的處方。透過疼痛控制、舒適護理等方式,直到生命自然結束。只是,許多人將安寧簡化為「等死」,使家屬不願接受、也難以向病人開口,形成醫病之間溝通的鴻溝,甚至可能因後續醫療處置不符家屬期待,進而導致醫療爭議。

如何陪至親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醫建議親屬「4件事」先處理

如何陪至親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醫建議親屬「4件事」先處理#安寧病房

台灣醫療資源豐富且進步,但面對許多重症,醫療仍有極限,患者和親屬又該如何面對臨終之路作好準備?臨床經驗長達40年的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張明志,經手過無數癌症患者,在著作《許自己一個尊嚴的安寧》一書中懇切建議,面對重症,除了實質醫療行為,更重要的是建立安定而清明的生死觀,鋪造一條尊嚴的安寧善終之路。以下為原書摘文:

安寧病房讓病患家屬 面對善終無遺憾

安寧病房讓病患家屬 面對善終無遺憾#安寧病房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59歲的陳先生去年5月罹患「慢性骨髓性白血病」,隨病情惡化,如何面對生命的終點,成為他與家人的人生課題。醫師建議到安寧病房控制症狀,但陳先生還想拚下去,不想到「等死的地方」。不過入住之後,親身體驗安寧病房的照護過程,陳先生夫妻因此完全翻轉對安寧病房的印象,從抗拒到安定情緒,進而思考生命方向。陳太太說,家庭醫學科蔡恩霖醫師仔細說明疾病狀態與照顧方式,「不讓輸血及藥物加重身體負擔,控制末期病人症狀,讓身體所剩的的能量,節省使用」,「節省使用」這句話讓夫妻倆安心一大半,也更清楚未來的醫療方向。陳先生最終當了「大體老師」,沒有遺憾的離開人間。安寧病房的照護完整 讓病人家屬也能安心休息護理人員明白家屬往往承受更大的壓力,有時比病人更需要關懷照顧,逐一解答陳太太疑問,也打開心結。陳太太表示,護理師在夜間入睡前叮嚀:「我們晚上都會常來巡病人,請您安心的睡,放心將他交給我們。」,這句話讓他安心入眠,次日跟同仁道謝:「我好久沒有這麼放鬆的睡個好覺!」。陳先生住院近兩個月,想回家陪爸爸過父親節。醫師評估後同意陳先生請假。返家前,護理師、照服員與志工幫陳先生泡個舒服澡,陳先生把心中滿滿的感恩跟太太分享:「以前我當志工幫忙病人『浴佛』(洗澡),沒有想到自己也被『浴佛』,這是很殊勝的待遇!」大體老師是醫師的老師 是偉大的奉獻團隊同仁也引導陳先生一一和家人完成「道謝、道愛、道歉、道別」四道人生。陳先生透過影片向血液腫瘤科黃冠博醫師道謝:「治療期間,黃醫師戰戰兢兢不離不棄,不只是醫師也是心靈的導師,是我人生最大的禮物。」他也更確定人生的方向:「年輕時希望能當老師,只不過那時家境不允許,沒有機會如願,死後最大的心願是成為『大體老師』。」心蓮病房護理長黃美玲指出,「大體老師」是當醫師的老師,生前立下同意書,往生時符合條件願意捨身,利益醫學生瞭解人體構造,也是慈濟人心目中的「無語良師」。陳先生病情穩定後返家住了六天,父母支持他當大體老師的心願,並在兒孫圍繞下安享天倫之樂。臨終癥兆出現後返院,陳先生安詳往生,在志工助念聲中與家人一一道別,專車前往花蓮圓滿大體老師願望。陳太太感恩安寧團隊付出,他表示,「病人走得安詳,沒有罣礙,證明家人當初的選擇是對的。終於瞭解心蓮病房不是等死的地方,反而讓我們過得更充實快樂!」安寧病房讓病人和家屬 深刻體會善生與善別蔡恩霖醫師在安寧團隊多年,他指出,醫療每個階段有不一樣的目標,通常來到安寧病房的病人,身體已打過美好的一仗,團隊受的訓練是提供陪伴與舒適的照護,讓身體在最後得到最好的放鬆,啟動身體自我療癒過程,當身體得到舒適後,會回到心靈層次,達到一定的放鬆,體會到跟疾病和平共處的平靜,家人就能放下,思考怎樣才能不留遺憾。「安寧病房的意義是讓病人和家屬生死兩相安,了無遺憾。」黃美玲護理長說,一般人都擔心臨終前的痛苦過程,安寧團隊透過症狀控制,安排每日的活動,讓病人舒服過好每一天是「善生」,向親人四道人生,好好說再見是「善別」,最重要是積極面對來生,能夠善終無遺憾。

從心解讀:安寧病房中的4道人生

從心解讀:安寧病房中的4道人生#安寧病房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一般聽到轉往「安寧病房」,一時會帶給病人或家屬巨大的衝擊,儘管病人已經和癌症纏鬥多年,家屬也知道相當辛苦,卻仍然不捨、放不下,客觀上明白已經走到疾病末期的階段,但內心不一定真的接受,專業的醫護團隊可以幫助病人和家屬接受這個狀態,啟動安寧緩和醫療的告知通常由醫師來做,但是接下來,團隊中的專業人士,包括護理師、社工師、心理師,甚至是靈性關懷師都會協助他們「真正接受這個事實」,看似簡單的一件事,但是從獲知病情走到可以面對並接受病情,已到達臨終階段,其實在心理調適上是一段極為困難的適應歷程,病人與家屬的心理都面臨了希望感與存在意義失落的危機。家屬情緒的穩定是此階段能否順利適應的關鍵,因為病人因病情的關係,在此階段除了身體的虛弱外,心理承受著更大的情緒壓力,在面對病情無法再接受積極治療的失落,同時死亡的威脅更加逼近,病人在情緒上便出現極度需要依附家屬的支持。然而,家屬本身也有自己情緒上的課題要面對,除了給予病人支持外,本身亦有預期性悲傷的課題,可謂是雙重煎熬。醫療團隊,在這個階段提供的支持,會在於重新協助家屬發覺個人或家庭的力量,透過過往生命經驗整理與家庭互動關係,來尋找支撐現有困境的力量。此外,因為此階段病人與家屬情緒上的緊密相互依靠,團隊亦會透過一些會談或活動協助病人與家屬開展此階段的疾病適應能力,甚至對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建構不同的視角。接受之後並不是等死等死不是安寧緩和醫療的作為,那麼,接受之後要做一些什麼樣的事情?第一步,先確保病人的生活品質。改善的重點,在於減輕病人症狀的困擾,以癌症來講是症狀的減輕與消除,包括噁心、嘔吐、腹脹(指腹部積水,很多癌症疾病會轉移到腹腔,產生腹部積水的情形)、呼吸困難、水腫、飲食困難、無法吞嚥、腸阻塞等,緩解這些症狀,才能達到真正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第二步,讓病人完成想做的事情。在生命終點之前,還有什麼事情要做的呢?趙可式教授曾提出「四道人生」――道謝、道歉、道愛、道別,給出了基本的方向。很多時候,在進行四道人生並不僅僅止於口頭上的表達,事實上,還必須評估病人到底在乎什麼?舉例而言,一個「道歉」背後蘊藏的意涵,可能同時包含病人與家屬雙方,對於事件重新的解讀與包容;而「道謝」的過程,經常夾帶著雙方歷經艱辛與體諒的互動事件。臨床上有些病人,年輕時衝動易怒,老讓家人傷心,對家庭的不聞不問,等到有一天自己生病了,甚至到了末期,家人卻必須回頭照顧病人,面對這樣的情景,病人難道心中可以坦然面對嗎?於是這種煎熬的情緒若經由「四道人生」的引導,協助雙方釋懷,對彼此而言,便成為此階段最重要的意義。(本文摘自/傾聽情緒──罹癌長輩與家屬的心理照顧/博思智庫出版

「阿公阿嬤當天使了」8歲童安寧病房當志工

「阿公阿嬤當天使了」8歲童安寧病房當志工#安寧病房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為了減輕媽媽的負擔,台中就有一名年僅八歲的羅小弟弟,因媽媽擔任護理師工作極為忙碌,小弟弟希望能幫媽媽減輕辛勞,因此從稚園開始,就會到醫院的安寧病房做志工,但年紀還小的他,雖能逗逗病房裡的阿公阿嬤,讓他們在臨走之前的日子開開心心,卻時常會問:「阿公阿嬤他們最近過的怎麼樣?」媽媽僅能回答:「他們都去當天使了」,年僅八歲除了要幫媽媽的忙,又要提早面對生死問題,令人為之動容。垂肩、的茶水 羅小弟替媽媽分擔工作一下遞茶水,一下幫病患推輪椅、垂垂肩,這名從幼稚園開始,就穿梭在安寧病房服務的羅小弟,他的媽媽謝佩玉是台中光田醫院安寧病房的護理師,母子倆一起在安寧病房為病重的末期患者服務已經一年多,雖安寧病房的工作辛苦,更要面對生死問題,卻能不畏艱辛樂在其中,只為了想幫助即將離世的病患,快樂的過完餘生。 問及為什麼兒子也會一同來當志工?謝佩玉說,兒子7歲時,她想讓孩子了解自己的媽媽平時都在「忙」什麼,所以有次就趁著病房辦活動,帶著兒子一起來幫忙。雖然孩子年紀小,但住院的長輩們最喜歡可愛的小朋友,只要兒子幫忙遞茶水、叫聲阿公阿嬤,幫他們搥搥肩、聊聊天,老人家們就會忘卻病痛露出笑容。沒想到那次之後,兒子就非常願意到病房來幫忙,成了醫院裡年紀最小的志工,也成了安寧病房的開心果。提早面對生死 醫護人員以他為榮羅小弟也童言童語的表示:「之前有一次看到一個阿嬤,因為拉肚子,媽媽在一點點時間內,就連續跑了三次病房,幫阿嬤換尿布,就感覺媽媽好辛苦,所以要幫她的忙。」日前,羅小弟向媽媽問起以前的阿公阿嬤過的怎麼樣?謝佩玉當時婉轉告訴兒子:「阿公和阿嬤現在已經到天堂當天使了,所以他們的病和不舒服都好了」,只見兒子沉默點頭。雖羅小弟年僅八歲,必須提早面對生死問題,但他願意幫媽媽分擔辛勞,逗病患開心,不僅媽媽,連其他醫護人員,都深深以他為榮!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