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學

小孩不想上學?5招停止拒學循環

小孩不想上學?5招停止拒學循環#拒學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品妤原是個活潑的小四女生,因爸媽工作因素而轉學,但轉學後發現班上同學都已經有熟悉的好朋友,課本版本不同很多內容跟之前學的不一樣,於是品妤下課只能自己在走廊上晃來晃去,成績也變差。有天品妤得了流感在家隔離,好了以後品妤開始上學出門前就會肚子痛、拉肚子,還會一直在客廳跺步繞圈,爸爸媽媽帶她去醫院檢查都說正常,可是品妤的腸胃不適越來越嚴重,常需要打電話請假,爸媽發現一請完假品妤的腸胃就不藥而癒。在校發生不適 於是拒學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饒怡君臨床心理師表示,拒學(school refusal)或懼學(school phobia)行為其實不是正式診斷,往往是學生在校園適應遇到困難時的一項警訊,研究指出約有1至5%的兒童有「拒學行為」,男女比率相近,可能發生在任何年紀,尤其好發在剛進入新的班級或學校或過完寒暑假,出現的症狀包括孩子會以各種身體不適請假或遲到;抗拒上學、發牢騷或哭訴、生氣,當被強迫起床上學時,可能會口頭威脅或出現自傷行為,也可能以肢體、言語攻擊家人;性格上變得退縮,與同儕漸行漸遠,也可能沉迷上網,造成日夜顛倒、作息混亂。拒學成為孩子內心的掙扎饒怡君臨床心理師表示,拒學很有機會成為惡性循環,孩子會不斷猶豫「要不要去上學?」,想到學校就感到不舒服、緊張,暫時不想反而覺得輕鬆、擺脫不愉快,最後決定「先不去上學」,如此反覆掙扎,於是持續時間愈長,回到學校的阻力愈大,還可能進一步造成學業成就低、家庭衝突及人際疏離等問題,甚至長期下來演變成繭居在家,影響到未來生活與獨立。所以,家長在面對孩子出現不上學的警訊時應該與學校建立密切的溝通管道,積極尋求專業協助,才能避免問題惡化。停止拒學循環的5建議哈佛大學健康出版社(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提供5個建議供家長參考幫忙孩子停止拒學的循環:1、 及時採取行動:沒去上學而累積的作業和欠缺的人際交流經驗,會像滾雪球般逐漸累積,最後讓孩子的問題愈變愈大而無法控制或是難以改善。如果發現孩子有拒絕上學的傾向,請立即關切孩子的狀況,只要拒學行為持續超過一、兩天就應趕快處理。2、 分辨清楚孩子的狀況:溫和地詢問孩子讓他逃避去學校的原因,找出孩子問題的源頭,是因為人際關係出了問題? 還是遭到同儕霸凌? 或是因為在教室感到焦慮?擔心學業表現或上台報告? 3、 與學校保持溝通和合作:學校是家長在面對孩子問題時最重要的夥伴,與學校輔導老師、心理師和社工師等人保持聯繫,提供你所知道孩子為何掙扎上學/不上學的任何訊息,透過學校與家長的合作往往有機會找到孩子拒學的原因,也有機會透過老師和同儕,慢慢逐步地讓孩子回歸校園。4、 堅定自己的立場:保持同理心並堅定孩子必需要上學的立場,告訴孩子你有信心他/她能夠面對害怕,告訴孩子即使出現各種身體不適的症狀,都不會有危險性,是可以上學的,這可以讓孩子學會在緊張焦慮時還是能持之以恆去做該做的事,如此可以讓孩子覺得自己有能力可以直接面問題。5、 讓待在家變得「無聊」:如果孩子已經有拒學的傾向,別讓孩子在家看電視、上網或睡覺,關掉電視和網路,讓孩子在家就像在學校一樣需要學習、打掃…,不能躺在床上睡覺。預防孩子拒絕上學更為重要,家長可於每日安排時間主動關懷孩子校園適應情形,尤其是在環境轉換時,如國小一、三、五年級分班、剛上國中/高中/大學、轉學…等階段,藉由分享、交流提供情緒支持,對於孩子表現出具適應性的因應行為時給予肯定與欣賞,對於不合宜的人際互動行為以溫和態度指出可能會造成對方或相關他人的困擾,以及可能造成日後人際關係的負面影響,並引導孩子調整其人際互動行為,對於不適應的困難提供合宜且有效的因應策略,主動與老師聯繫彼此合作,協助孩子順利、自信地建立問題解決能力與校園適應力。

網路成癮列疾病 晚睡、拒學恐是警訊

網路成癮列疾病 晚睡、拒學恐是警訊#拒學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高三的小媛因拒學導致功課一落千丈,近期更成天沈迷網路世界,少與人互動、沈默寡言,抱怨常失眠、凡事都提不起勁,甚至有時感到呼吸困難。原先一直被當做憂鬱症治療,但情況並沒有好轉,直到找到鑽研網路成癮的醫師才發現原來已經網路成癮。小媛住院治療2週後,鼓勵家人培養小媛的學習目標與興趣,現在已經成功回歸正常生活。網路遊戲成癮已被視為一種精神疾病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暨台灣專注力研究學會理事長臧汝芬表示,上述病例乍看之下的確很像憂鬱症,但深入會談了解後發現,父親長期酗酒,酒醉還會把小媛當成出氣筒,為了家庭和諧小媛一直不敢說出口,也因此,小媛開始學會逃避、閃躲,把自己封鎖,進而投入網路遊戲世界尋求安慰與釋放。今年6月,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正式將「網路遊戲成癮」視為一種精神疾病。網路成癮可分2層面,一個是預防性的「防止」,另一個則是成癮後的「戒斷」。透過專業介入治療,幫助其痊癒,從正確診斷、找出共病現象、投予適當用藥、深入會談、並配合認知行為功能的改善,每一個環節都缺一不可,甚至在急性期時,家長要能理解醫師讓孩子住院治療「斷捨離」的必要性。當孩子因沉迷遊戲拒學、早上難起床、晚睡須特別當心由於網路成癮的問題一直存在兒童青少年群組中,這些人的心思最需要分享並且找到共鳴,因此除了同儕陪伴外,家庭功能的健全與完整,也扮演著重要角色。臧汝芬醫師提醒,許多家長不忍心孩子沒收手機發脾氣或自傷,失去早期「防止」沈迷的先機,最後只能痛苦接受「戒斷」過程。呼籲家長留意,當孩子因過度沉迷上癮,開始排斥學習、出現早上爬不起來、晚上晚睡、出現拒學等現象,可能孩子已屬網路成癮的高危險群。

孩子拒學強押回學校?醫:恐致反效果

孩子拒學強押回學校?醫:恐致反效果#拒學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長假結束後,大部分的孩子都期待能和同學見面、學習新知,然而卻有少數孩子畏懼上學,甚至連校門口都無法踏入,有可能是「拒學」現象。典型「拒學」表現是,假期結束後一到上課時間就出現頭暈、肚子痛、無法上學,去看病又無大礙、回到家中不舒服的狀況就會快速減輕。「拒學」對上學感到重大困難 可能與在校狀況有關另一名國中女學生,個性較內向少話、容易在人群中緊張,課業表現普通、只有少數朋友,因為對開學感到焦慮,請假幾天在家後被家人恐嚇「再不上學就要你好看」而完全抗拒上學。經過醫生評估,女學生有焦慮症,給予孩子藥物治療與心理支持、衛教家屬合宜處置、商請學校給予合適關心並以漸進式的方式讓孩子返校上課,目前女學生已能每週返校數日。草屯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王雅甄表示,「拒學」表現為對上學感到重大困難,在上學時產生大量恐懼、情緒暴躁、情緒低落、身體抱怨多等,且在該上課的時間駐留家中;一旦獲得不需上學的許可,身體和情緒症狀即明顯改善。「拒學」好發於剛入學、轉學而適應不良的孩童,但也可能因為在校人際關係不佳、被罷凌、無法適應校方管教、或課業壓力而出現拒學行為。家屬和校方一同 漸進式引導返校王雅甄醫師說明,拒學通常短暫,卻是孩子有困難的表徵,家長不得輕忽,需及時處理。但若急著把孩子硬押回學校,可能招致反效果。只要有耐心了解孩子的困難、家屬和校方共同漸進式地引導孩子返校,孩子返校求學的機會很大。然而少數孩子因拒學原因複雜、伴隨家庭功能不彰,可能演變成長期滯留家中、無法完成學業。建議孩子出現拒學時,家庭與學校應盡快給予合適的處置,必要時,請求助精神科、兒童心智科評估並治療,及早重回校園。

常半夜驚醒 恐為憂鬱前兆!

常半夜驚醒 恐為憂鬱前兆!#拒學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正值求學階段的莘莘學子,往往會因學業成績低落而影響到心情,甚至引發出憂鬱症;日前就傳出日本皇太子的長女愛子,因為身體不適而沒有上學,外界即揣測是因為罹患憂鬱症。臨床上,也曾有位高三學生,因為課業成績直直落,因而拒絕上學,家長帶其就醫,才發現罹患憂鬱症。可能因為罹患憂鬱症 才不上學日本皇太子的長女愛子公主今年14歲,自9月26日起就沒有前往學習院女子學校上課,外界對於愛子的缺課有很多疑慮,最主要就是認為她這麼長時間休學不合理,有可能是因為愛子罹患憂鬱症,才會這麼久不去上學。 成績太差被同學譏笑 有拒學問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陳大申表示,門診中,也曾有一名高三學生因為課業成績表現不好,有一科考試成績太差被同學譏笑,進而出現憂鬱症,不但有拒學問題,甚至到了要休學的地步。 用身體狀況當理由 家長要注意陳大申醫師指出,這名學生會有晚上難以入睡的情形,每天都睡不到6小時,早上去上學會遲到,而且上課也無法專心,之後就越來越會曠課,而會出現憂鬱症拒學的問題,家長對於子女常用身體狀況當理由,就要特別注意。 半夜常驚醒、睡不著 恐是憂鬱徵兆家長若是發現孩子有心情低落、流淚、發脾氣,或是說出不要活了,都不要忽視,須進一步就醫檢查,陳大申醫師進一步指出,若是青少年半夜常驚醒,或有早醒現象,且再也睡不著時,恐怕就是憂鬱症徵兆,應該要就醫評估,及早吃抗憂鬱劑與鎮定劑可望好轉,經由醫師的專業診斷,不用擔心這些精神科的用藥問題,遵循醫囑可避免病情惡化。 升學目標要有認知 不要有太多壓力此外,陳大申醫師提醒,大學考試成績和在校成績應該不會差很多,有的人之所以會在考場上表現失常,可能是因為焦慮症,因此,對於高三學生升學問題,要對目標有認知,排序不要做不切實際的期望,家長也不要給太多壓力,才能讓孩子穩定的發揮實力來應考。(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拒學、尿床、吸手指 恐是開學症候群作祟

拒學、尿床、吸手指 恐是開學症候群作祟#拒學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再過幾天暑假即將結束,新學期將開始,有些家長可能會趁著暑假的尾聲,帶孩子盡情玩耍,但醫師提醒,過大的情境落差很可能會讓孩子陷入「開學症候群中」,嚴重者可能出現拒學、退化等表現,所以,剛開學第一、二週需特別注意,別讓開學成為孩子沉重的負擔。胃痛、失眠 也都是症狀之一萬芳醫院精神科張勝傑醫師表示,不只上班族會有Monday Blue,小孩也會因開學而產生開學症候群,嚴重者還會出現拒學情形,也可能伴隨肚子痛、胃痛、失眠等生理反應,因此,建議家長最好不要讓孩子在開學前玩得太瘋,以免孩子的情緒與作息一時難以轉換。開學症候群 多發生於開學後2週開學症候群大多發生在開學後的前2週,萬芳醫院兒童職能治療師表示,臨床上曾有孩子因為開學,發生退化行為的例子,像是原本已經不尿床的小孩,在剛開學時卻常常尿床;或早已戒掉吸手指習慣突然又開始吸吮手指頭,這些可能是因開學後情境轉換,造成孩子適應壓力的退化行為。通常要花一到兩週的時間適應開學的情境轉換,家長可藉由調整作息、早睡早起、多運動,避免開學症候群的症狀,另針對即將進入國小一年級就讀的幼稚園小朋友,可先帶著孩子參觀校園、口頭描述上課的情景,為他們做好心理建設。適應開學程度 與個性有關張勝傑說,適應開學的程度因孩子個性不同而異,若孩童出現開學症候群,建議家長先耐心陪伴孩子適應開學生活,但若開學症候群的情形超過兩週都未獲改善的話,則建議家長尋求專業人員協助。

我就是不想去學校!專家教你3招解決孩子拒學

我就是不想去學校!專家教你3招解決孩子拒學#拒學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面對孩子「拒學」的情況,請親愛的爸爸媽媽切記以下三則「錦囊妙方」:1)耐心、溫柔地尋找「症狀」背後真正的原因。若有必要拜望老師,請記得要先跟老師約時間,而且要問什麼、談什麼都先做重點筆記,這可以避免親師會談時該說、想問的忘了說,題外話反而說了一大堆。2)當孩子的「症狀」正在發作時,請你一定要相信孩子的主觀感受,相信孩子身體的感覺真的很不舒服。3)要避免孩子因病而獲「利」:因病而不用當值日生(倒垃圾、處理班上廚餘),請老師給予孩子補做的機會;因病而不用晒太陽參加朝會,請老師找機會讓孩子做「愛校服務」,或自行在社區做一項公益事件以為彌補。孩子討厭上學、逃避上學的理由、因素,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實在不下千百種;而美儒老師認為追究一切的癥結起源,最主要的原因不外乎就是「情緒壓力」。請親愛的爸爸媽媽以一分鐘時間,回想自己過往成長的求學經驗、生活歷程,難免會遭遇到自己不喜歡的威權制度,或遇見明顯對你有偏見的老師,或具有某種號召力、喜歡操控同儕又偏擅於討好老師的「假面」同學。請問,你當時是怎樣面對、如何度過?如果我們的寶貝孩子學不來妥協、不懂適應,甚至適度的屈服與包容也還不會,而只是秉持自己的個性,不斷地去衝撞、去挑戰──肯定,孩子受傷的經驗一定也會很多很多。不論孩子身心的傷痕深淺,不論孩子的「戰鬥力」是否依然旺盛,親愛的爸爸媽媽,請你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身邊,因為你的愛與關懷絕對是他導往正向的能量。(本文摘自/如何培養高EQ孩子/人類文化出版)

孩子開學前吵吵鬧鬧、哭哭啼啼?恐罹「拒學症」!

孩子開學前吵吵鬧鬧、哭哭啼啼?恐罹「拒學症」!#拒學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爸媽,我今天肚子好痛,不要去上課啦!」你的孩子會在長假快結束之後,開學當天不是愁眉苦臉就是裝病不想上學,問題特別多嗎?那可能是罹患了「拒學症」。臺中慈濟醫院身心科醫師蕭亦伶指出,天生氣質較焦慮怕生的孩子,到了國中青年時期,會比較容易患拒學症,建議在假期結束前幾天,開始遞減孩子的玩樂時間,以免忽然開學時造成孩子出現不適應現象。容易患拒學症的小孩大多是可以預料的嗎?蕭亦伶說,如果小孩子從小就比較怕生,或是適應新環境比較久的話,罹患的機率就比較大。而在幼稚園時期,曾經有過帶小孩到幼稚園,卻抱著媽媽大腿不願讓家長離開,或是持續哭鬧一個月之久,這些小孩到了青少年時期就比較容易出現拒學症的情形。她進一步指出,臨床上嚴重的拒學症個案,是想到要上學,或上學前一刻就大哭大鬧,呈現焦慮、低落的身心狀況,深入推究後發現,孩子對學校甚至課堂的害怕,其實不一定有什麼特定的事件,這也正是棘手之處。但值得注意的是,心理確實可能影響生理,孩子的不舒服大部份不是假裝的,因為對孩子來說,身體不適是很真實的感覺,父母的應對這時更為重要。「如果子女一說不想上學,就可以不必去學校,這類迴避焦慮的行為可能被加強,或許最後完全就沒辦法去學校了。」因此蕭亦玲建議家長,所以除了理解子女的不適,關心他是不是擔心什麼之外,也要陪伴、學習如何因應。如果是國中以前的小小孩,可以在假期中陪他去校園逛逛,提早熟悉環境和認識新人物,幫他及早培養適應上學、進入新環境的能力。而寒假就要開始,拒學症也會為家長帶來壓力。蕭亦玲強調,可透過拉長孩子的適應期,縮短他們的過渡期及早因應,最好是開學前一兩周預習功課,收假前一周,就應減少假期間遊玩的情緒,不要開學前一天才從國外飛回來,以免隔天就要上課,孩子適應出現困難。

醫訊/我想上學 拒學孩子的內心話

醫訊/我想上學 拒學孩子的內心話#拒學

拒學(school refusal)一般廣義的指對上學感到重大困難,造成長期缺席,在台灣,比起注意力缺失過動症或自閉症,拒學的相關資訊少,因此學校老師,父母,甚至是醫療,可能在面對拒學的孩子時會不知所措。拒學並非一項診斷,但它確是一項大問題,拒學孩子通常待在家中不願上學甚至不出門,讓家裡成員會感到極大壓力,孩子本身也挫折,家裡氣氛氣低靡、時有衝突。家長要協助孩子的同時,也必須先學習了解拒學。因此,藉由此次演講,介紹何謂拒學、相關可能原因與協助方式。主講:王韻齡 臨床心理師(臺北市立文山特殊教育學校)時間:4月20日(五)  晚上7:30~9:00地點:金石堂信義店五樓龍顏講堂 (台北市信義路二段196號)洽詢: 02-27263141轉1261(免費入場)(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主辦)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