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期

當父母變老⋯總愛拒絕子女關心?專家教「1招」應對:當成青春期孩子

當父母變老⋯總愛拒絕子女關心?專家教「1招」應對:當成青春期孩子#叛逆期

而當父母變老,子女應負照顧的責任,但父母也不可能放心依賴子女,因為他們不想成為子女生活上的累贅,因而造成許多問題⋯⋯擁有10年以上專業諮商經驗、韓國諮商心理師孫廷沇於《我們是血脈相連的陌生人》一書中,以真實案例解析,陪你探討家人照護問題,一起突破相處上的困境。以下為原書摘文:

青少年易怒恐是憂鬱症 未就醫害身心

青少年易怒恐是憂鬱症 未就醫害身心#叛逆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14歲的國二男生,由家長陪同至身心科就醫。原來男學生這學期情緒不穩,表現易怒又不耐煩,連關心吃飯、洗澡都默不回應,甚至有時生氣到用力甩門,躲進房裡,在校成績直直落,上課經常趴著睡覺。針對案例的易怒情緒需先鑑別診斷,是否面臨人際學業壓力,同時排除對立性反抗症、注意力不足或發展性疾患等,還需留意國小階段的情緒表現有無異樣。發現上述案例在國小3、4年級時就常因小挫折而過度憤怒,撕毀考卷、用拳頭搥書桌,極有可能是「侵擾性情緒失調」,導致易怒的情緒更嚴重,家長內心掙扎很久,才帶來身心科看診。經過評估診斷出個案目前有憂鬱及焦慮傾向,經家長和男學生同意以藥物治療,服用2個多月後易怒情緒獲得改善。高中生和大學生求診身心科 可能因人際、感情、家庭等問題青少年罹患憂鬱、焦慮症,有增多的潛在趨勢,家長的細心觀察更重要。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身心科主治醫師陳怡如醫師提醒,青少年情緒失調,如未能及早就醫評估,恐會影響未來身心發展及人際交往,更嚴重可能出現自我傷害或濫用藥物的情形。近幾年來在身心門診中,有高中生和大學生求診,可能是人際焦慮、感情困擾或家長管教等問題,獨自或朋友陪同看診。也可能是學校諮商單位的轉介,經身心診斷鑑別後,給予正向開導,有些個案無需用藥。治療同時讓家長和小孩都接受諮商,引導正向的親子關係和教導如何因應情緒、挫折。青少年憂懼、焦慮症未就醫 恐影響成年自信、人際陳怡如醫師提醒,青少年的叛逆可能是成長的歷程,也可能是環境適應的問題或行為、情緒障礙所致,當已影響日常生活常規,建議儘快尋求醫療的協助。隨著社會的開放,青少年的情緒發展日益複雜,有憂鬱或焦慮的傾向勢必增多,家長或學校師長應更加細心觀察。青少年型的憂懼症和焦慮症如未能及早就醫,可能會影響未來的身心發展,從身心醫學的臨床研究發現,成人後恐會影響個性的發展,工作缺乏自信心、人際交往容易產生負面想法,由於長期處於情緒失調,更可能深陷濫用藥物的不良習慣。

孩子叛逆期來臨?可能只是父母不放手

孩子叛逆期來臨?可能只是父母不放手#叛逆期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什麼叫叛逆期?或許是孩子的「自我茁壯期」,也可能是父母與老師的「縮手適應期」。叛逆期,究竟是孩子違逆大人的旨意?還是大人無法適應孩子刺蝟般的反擊?兒子沒有叛逆期並不表示永遠笑臉相見,笑語滿室。更不表示世界永遠美好,從未陰過天,也未刮過風雨。只是,與孩子之間的不同調,總是成為幫我度過「縮手適應期」的關鍵。我視這些轉折是老來學習的契機。大人無法改變對髒話的壞印象當兒子上國中,從學校學回來一籮筐「髒話」。起初要他設身處地想想「生氣就一定要罵髒話嗎?沒有別的話可以講了嗎?」兒子回答:「沒有別的話可以表達了。只有罵髒話,才能罵得過癮。」有一天,兒子又當我的面罵了三字經。我聽了,實在刺耳極了,只好搬出老人家的架式說起教來。「你知道嗎?如果我不認識你,單憑你說的話來評斷,會認為你是一個沒有教養、不值得信任、粗俗無比的人。這是大人世界對髒話的認知。」兒子回答:「可是我還不是大人,我們同學大家都是這樣說話。如果說話像你們大人這樣文謅謅的講道理,才會被同學嘲笑。」髒話有多髒,那是大人的認知。對說髒話的孩子而言,那不過是博得同儕認同的方式罷了。於是,我們立下了約定。與同學講什麼話,是兒子的自由;但是,在大人面前,不要說髒話,因為大人無法改變對髒話的壞印象。對孩子有適切的期待 而不是依照大人的順序與標準兒子考高中基測時,入場的鐘聲響起,我趕緊備好准考證、筆。當兒子轉身要離去前,我翹起大拇指,比了一個讚,然後為他加油打氣地說:「我相信你一定可以考得很好。加油。」結果,兒子毫不領情地瞥了我一眼。他冷冷地說:「媽媽,你不要再耍白癡了。」這是叛逆嗎?不是,這只是孩子表達他想要脫離母親像照顧小貝比般的呵護罷了。下一堂考試,我像哥兒們般地拍拍孩子的肩膀,不再說傻話。第二次陪考,是兒子考大學學測,但一進到考場的溫書教室時,我卻整個人都傻掉了。同學們幾天沒見面,聊天說地,笑聲直貫雲霄。他們還外叫飲料,完全不是想像中,當年我們考大學聯考時,個個埋首苦讀,人人風聲鶴唳的場景。我心裡很著急,但是看見孩子們樂成一團,又不便喝令大家安靜讀書去。只好自己板著臉,默默步出教室,孰料兒子竟跟著我出來。兒子問:「媽媽,你看起來不太高興。」我毫不遮掩地回他:「是啊,因為考大學是重要的考試,可是你們卻像兒戲一般,沒有人在讀書。」「現在讀已經來不及了。」兒子說的是實話。不過,我的心情依然彆扭。「至少,你們也要靜下心來啊。這樣吵鬧,等一下怎麼專心考試?」兒子正眼盯著我,他慢慢說了以下這幾個字:「媽媽,我跟你不一樣。」然後,轉身回教室。兒子淡淡的一句話,對我而言,卻是重重的當頭棒喝。是的,我的孩子跟我非常不一樣。他是一個重視朋友情誼勝過一切的孩子。兒子教導我:請認識我在乎的是什麼,請瞭解我的價值觀,請對我有適切的期待,而不是依照你們大人自己以為的順序與標準。你們的價值觀是你們自己的,不是我的。一如你們的期待,也請放回自己的身上。以為是孩子的叛逆 實為家長的不放手最近,兒子特別安排了一家三口的日本之旅。因為是雪地,當車子一抵站,要走出車門時,雖然兒子說不必,我依照過去的習慣,仍然幫兒子遞上毛帽、圍巾、手套。在一陣忙亂中,毛帽卻不見了。兒子說:「我自己一個人旅行時,從來沒有掉過東西。你幫我做東做西,只是徒增我的困擾。」雖然是兒子的真心話。但我的心,卻滲了一些血。我閉眼,深吸一口氣。我知道孩子又敲了我一棒:媽媽,我已經長大了,請放手。我的心隱隱作痛,但還是得縮手。我的孩子沒有叛逆期。有的是我捨不得放手。(本文摘自/帶孩子到這世界的初衷:李佳燕醫師的親子門診/寶瓶文化)

不歷經叛逆期 孩子無法確立自我

不歷經叛逆期 孩子無法確立自我#叛逆期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不知道各位是否有經歷過叛逆期?你有確實反抗過父母,還是一直過著隱瞞心聲的生活呢?在回顧讓自己變得高敏感的原因時,過去有沒有經歷過叛逆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關鍵。通常小孩子一到青春期,就會頂撞或無視父母的意見,導致親子關係緊張,這便是所謂的叛逆期。越來越多的小孩不曾經歷過叛逆期身心開始成長改變的階段,本來就會在意旁人的目光,心思變得比以前更加敏感。有些人可能還記得自己在青春期時會莫名感到不悅,或是精神狀態變得極不穩定。叛逆期是小孩子邁向成人階段的重要時期,因為孩子要懂得學會反抗,精神上才得以脫離父母獨立。不過最近的趨勢,卻是有越來越多的小孩不曾經歷過叛逆期。父母控制欲特別強 易壓抑確立自我的叛逆期叛逆是確立自我、摸索生存方式的手段,缺乏叛逆,就等於在精神上永遠受到父母的保護。換句話說,這種人只會看父母的臉色,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對父母唯命是從。假如父母特別嚴厲,或是控制欲特別強的話,孩子根本沒有反抗的餘地。不管孩子說什麼,都會遭受情緒性的否定或理性的反駁,連自由行動的權利也被剝奪。一向缺乏主見的小孩子,在進入青春期後就算想反抗父母,也一定會被壓制下來。然而,沒有經歷過最關鍵的叛逆期,就沒辦法確立自我。(本文摘自/高敏感卻不受傷的七日練習:強化心理韌性,做個對外圓融溫柔,內在強大堅定的人/采實文化)

孩子渾身是刺?試著聽他說

孩子渾身是刺?試著聽他說#叛逆期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個案的葬禮,也是至今唯一的一次,而我,忍不住在心裡反覆想著:這一場葬禮,是不是有機會可以避免?渾身是刺的孩子「是我爸媽要我來的,但我不需要跟人談,你別白費力氣。」初次見面時,他說,活像隻刺蝟,卻也直率而坦白。希望藉由輔導了解孩子「我明白,因為你的語氣已經傳達出你有多不爽。」我不受影響,倒是他自己聽了後忍不住「噗哧」一聲笑了出來,嚴格說來,他不算是我的個案,更不是我的學生,純粹只是因為他的父母曾與我在同一個義工單位服務,有些許交情,所以希望我能夠與他們正就讀高三資優班的兒子談一談。至於這對父母的訴求,他們不好意思明講,但因為已被許多家長請託過,所以我心裡大概猜得出來,「雖然我認識你爸媽,但我不是他們的『打手』,更沒有領他們的薪水,所以也毋須『效忠』他們。」我喜歡直來直往,聽到「打手」、「效忠」這些字眼,他笑得更開了,「你真的很有趣,跟其他我爸媽找來『輔導我』的人很不一樣,夠直白。」「看來,我不只不是第一個『官方代表』,可能連十名內都排不進去?」我們相視而笑。父母擔心達不到他們的期望第一次見面的剩餘時間裡,就在聽他分享「遇過哪些種類的『官方代表』」中度過,看著笑逐顏開的他,我知道:他的防衛,放下了,資優生的原罪從小到大,不只一路就讀資優班,在資優班裡更是名列前茅,大家都說他是「準醫科生」,這個向來孝順、聽話的孩子,讓這對父母很自豪。但,特別的是:高中二年級以後,他的成績明顯滑落很多,「再這樣下去,怎麼上得了國立大學醫學系?」他父親憂心地說,母親則在一旁靜默不語,與這孩子接觸幾次後,他學習上的天賦以及聰明的模樣,都令我印象深刻。從不問孩子喜好 說過也當沒聽到我不禁萌生好奇:成績退步,是他「不為」?還是「不能」?隔週見面時,我轉述了他爸爸的話,「奇怪,為什麼成績好,就一定得念醫學系?」他嘲諷地說,嘴角牽動了一下,「那你愛什麼系?」我直接破題,「生命科學系。」他回答得也俐落,「但我爸媽眼裡只有醫學系,從來不問我喜歡什麼,即使我說過,他們也假裝沒聽到。」「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讓成績爛到上不了醫學系,就可以做自己。」我歪頭看著他,「我果然不能小看你!」他說完,偌大的空間裡,留下我們兩個人清朗的笑聲。(本文摘自/鋼索上的家庭──以愛,療癒父母帶來的傷/寶瓶文化出版)

轉大人的青少年 當心「中二病」

轉大人的青少年 當心「中二病」#叛逆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最近流行的「中二病」是什麼?其實「中二病」是從日本動畫中衍生出來的名詞,泛指青春期少男少女在「轉大人」過程中所會表現出來的一種行為表徵,而這種行為主要好發在國中二年級,因此被稱作「中二病」;俗稱為「叛逆期」的階段。這個時期的孩子為了得到認同,又想要與眾不同,因此產生了特殊的行為、思想及價值觀,恐有偏差的言行產生,進而影響孩子未來的人生。台中梧棲童綜合醫院心身科醫師黃尚堅說,一名國三陳姓女學生,因不滿父母平常叨唸且課業不佳,情緒低落並出現割腕自傷行為,加上覺得從網友處可獲得關心與認同,便離家入住男網友家,在經濟困境下辛苦過日子,發現現實世界不如想像中美好,與網友之間爭吵不斷下情緒更低落了,還好父母透過同學提供線索及時尋獲,送至心身科就醫而獲得改善。黃尚堅指出,叛逆期的孩子會因小事而鬧彆扭或憤恨難消,父母更需要關心、了解、幫助孩子走出困境,讓孩子把父母當作朋友般信賴,才能真正在心靈上接近並幫助孩子。其實「叛逆期」不代表就是壞孩子,只是成長的一個必經階段,主要是人體中大腦神經傳導物質與賀爾蒙交互影響所引起,大多發生在12~18歲,到20歲後腦神經系統發展完成,行為模式與思考也會趨向成熟。但當孩子開始不願意去上學、情緒失控等情況出現,父母須適時的關心與注意是否有憂鬱傾向,嚴重或有自殺意念時應尋求醫療幫助。黃尚堅建議,父母每天都要陪孩子說說話,就算僅有幾分鐘也能達到效果,應了解孩子遇到的困難或壓力,讓孩子感受到尊重,多以「關心、鼓勵、支持、讚美、溫暖、提醒」代替「禁止、責罵」,讓家庭成為孩子健康成長的永遠避風港。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