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尖瓣脫垂

胸悶心悸好苦惱 忘憂玫瑰草本茶疏肝理氣改善二尖瓣脫垂

胸悶心悸好苦惱 忘憂玫瑰草本茶疏肝理氣改善二尖瓣脫垂#二尖瓣脫垂

小玉最作工作壓力大,高壓緊張而發生心悸、喘不過氣、胸悶或胸痛的感覺頻率越來越高,甚至嚴重到影響工作與生活,這時常常會誤以為是自己的自律神經出現了問題,其實小心是自己的二尖瓣脫垂在作怪, 翰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莊可鈞表示二尖瓣脫垂確實是最常見的心臟瓣膜疾病 好發於年輕、身材清瘦的女性,有研究估計20~50歲女性每10人就有2人有二尖瓣脫垂,發生率是男性的2倍。 在心臟分為四個區域,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在左心室與左心房之間的瓣膜稱為二尖瓣,作用在防止(由左心室打入左心房的血液)血液倒流,正常人的瓣膜是兩片直的接合,讓血液可以由心室導入心房,又防止心房的血液逆流。二尖辦脫垂就是這片二尖瓣,因為長期過力的心博,導致瓣膜出現彎曲,通常是有一般的瓣膜出現微彎,導致心臟必須更用力才能將血液打出,這在心臟超音波可以顯示出來,聽診時也會出現心雜音的情況 莊可鈞中醫師說明平時大多數的二尖瓣脫垂都是較輕微無症狀,但是高張力的生活,長期熬夜、壓力、濃茶、咖啡及調適不佳的壞情緒容易加重二尖瓣脫垂的症狀,易出現胸痛、胸悶等,或伴隨長期疲勞、走路喘等症狀,莊可鈞中醫認為二尖瓣脫垂跟心氣不足與肝失疏泄有關係,心氣不足代表心臟的功能不佳,而肝失疏泄代表的是身體的情緒與調節出現問題,通常心理上的「焦慮」是肝失疏泄的主因,由自律神經的交感神經(非自我所能主控的神經系統)牽動身體機制後所引發的「症狀」,屬於個人化的特別情緒性感覺。一旦引發的同時,也會促使生理上的變化,如冒冷汗、發抖、肌肉緊繃、反胃、想吐、胃痛、心悸等等進而影響到生理,而本身有二尖瓣脫垂的朋友,這時喘不過氣、胸悶或胸痛的感覺頻率會隨著你的情緒起伏越來越明顯,這也是另類的選舉症候群,焦慮是生物本能自我防禦機制的一環,當生活中產生競爭、人際之間的互動關係非常緊繃、自我的期許很高等。有許多壓力群是無法及時處裡或是根本處理不了,導致了身體的自律神經,在無法自我掌控之下仍要尋求解決的方案而過度活躍,這時就是中醫所謂的肝失疏泄 所以莊可鈞中醫師在治療二尖瓣脫垂常常會使用養心氣,疏泄肝氣的中藥來改善二尖瓣脫垂患者的不適症狀,常常使用炒棗仁,百合、鬱金、香附、合歡花、丹參,來改善神經與心臟間的調節,如果是疲勞或是胸悶,則常常會使用四逆湯與生脈飲來改善心臟的循環,另外飲食上避免濃茶、咖啡等讓心跳加速的飲品。平時練習深呼吸,「腹式呼吸」(吸氣時肚子挺出來,吐氣時肚子凹進去),適度的氣功、打坐也有幫助。自律神經系統的臨床觀察發現,心臟跳動的頻率受大腦皮質影響,而大腦皮質的活動受呼吸頻率影響,因此,從事上述活動以調整氣機循環,大腦比較不會過勞,心臟的負擔也會比較小。 如果胸悶特別嚴重,莊可鈞中醫師推薦有幾個穴道也可以按壓 用精油按壓一下你的「內關穴」 內關穴 位置:前臂掌側,腕橫紋上兩寸,位在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作用:開胸理氣,改善胸痛嘔吐,治療心胸疼痛。按摩內關可以打通心包經、順暢瘀滯的氣血,病人即可恢復生機 勞宮穴 位置:手掌心,第二和三掌骨之間,偏向第三掌骨的掌中紋處,握拳屈指時中指所指的地方。 作用:經常按壓手心勞宮穴,可強壯心臟可穩定情緒,消除緊張煩躁。有失眠、心煩、容易發脾氣現象者,經常按壓手心勞宮穴,有強壯心臟的功用。

頭暈容易累 恐為二尖瓣脫垂

頭暈容易累 恐為二尖瓣脫垂#二尖瓣脫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不少女性心臟有二尖瓣脫垂的問題,而且好發於身材瘦高者,通常是沒有症狀,而且很多是因為感冒就醫,醫師藉由聽診器聽到有心雜音,進一步檢查才確診,然而,也有些二尖瓣脫垂會出現不適症狀,甚至合併有心律不整,病況嚴重必須要接受手術治療。 胸悶、走路會喘、下肢水腫根據流行病學統計,二尖瓣脫垂的盛行率大約2至3%,而且有家族遺傳傾向,有人會出現二尖瓣脫垂症候群,會有容易疲勞、心悸、胸悶、呼吸不順、頭暈、偏頭痛等症狀;台北榮總心臟內科李慶威醫師表示,若是二尖瓣脫垂嚴重時,病人會有胸悶、走路會喘、下肢水腫等症狀,且會導致心律不整,恐有猝死風險。 超音波評估血液逆流程度李慶威醫師指出,二尖瓣脫垂會出現血液逆流的現象,如果仍屬於輕度至中度,只需要藥物治療與追蹤,但若是達到重度病況,就會需要手術治療;可藉由超音波評估血液逆流到心臟的程度,血液逆流60cc以上是重度,30-60cc是中度,30cc以下是輕度。 外科手術為主 高風險病人可用導管修補二尖瓣脫垂出現重度病況時,通常仍然以外科手術為主;不過,李慶威醫師進一步指出,除了外科開心手術之外,也可經由導管將瓣膜修補好。國外仍建議50歲左右病人以外科方式開心手術做修補,但若是高齡者無法手術,或是曾有心臟開過刀,以及屬於高風險病人,曾有人換過腎臟在吃免疫調節抗排斥藥物,因而以導管方式修補。(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