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紋身

紋眉紋身染劑遭汙染,愛美民眾須留意

紋眉紋身染劑遭汙染,愛美民眾須留意#紋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飄眉、染眉及個性化刺青,近年來廣為風行,這類紋身或紋眉的活動,均須使用身體染劑,然而此類染劑的選擇大多由紋身、紋眉師主導,民眾較少涉入、參與。疾病管制署表示,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於今(108)年5月15日發布有關紋身染劑因受微生物污染而召回的報告,報告中指出下列紋身染劑應避免使用及銷售:一、 Scalp Aesthetics公司製造的Scalpaink SC、Scalpaink PA和Scalpaink AL基本黑色紋身染劑(所有批次)。二、 Dynamic Color Inc.公司製造的黑色紋身染劑(批號12024090和12026090)。三、 Color Art Inc.公司製造的暗黑(紅色)紋身染劑(批號10.19.18)。疾管署提醒,使用受污染的紋身染劑可能造成身體的感染與損害。常見感染症狀會出現皮疹,或接觸污染染劑區域出現紅色丘疹的病變,症狀與過敏反應相似,建議民眾紋身部位若有類似感染徵象或身體感到不適應儘速就醫。針對染劑遭汙染事件,疾管署函請紋眉、紋身及刺青等公會提醒相關業者,勿使用上述相關廠牌之染劑。民眾如於接受紋眉、紋身及刺青等服務時,建議主動詢問業者目前所使用的染劑廠牌與批號,避免誤用上述受污染之染劑,以保障自身健康。

男子峇里島刺青做紀念 竟染上愛滋

男子峇里島刺青做紀念 竟染上愛滋#紋身

刺青也會染上愛滋病?澳洲衛生相關單位表示,一名愛滋確診的男子,可能是在印尼度假勝地峇里島刺青時受到感染,因此澳洲衛生單位建議最近在峇里島刺青的民眾,最好可以接受檢驗,來確認是否染愛滋或其他經血液傳染的病毒。西澳衛生廳傳染病防治部門主管阿姆斯壯說:「這起案例證明,在海外刺青真的有風險。」(圖片為背部刺青,翻攝自維基百科,作者為Javier Ramirez。)根據疾病管制局的衛教文章表示,刺青、紋眉可能因為器械消毒不完全而感染傳染病,輕則皮膚炎,重則罹患愛滋病、梅毒、B型、C型肝炎等疾病。所以要紋眉、紋身、刺青及穿孔時之前,一定要注意商家所使用之機器、用具、用材、用品等是否保持無菌狀態,而且商家每次使用後應洗淨、消毒;還有每一消費者所使用過之針頭不得重複使用。最後是消費者應清楚明瞭後續的護理措施,以及正確之衛生、消毒常識,如果發生局部紅、腫,或發燒、厭食等全身症狀,應立即送醫診治,才不會造成身體的傷害。根據台北榮總皮膚科的衛教文章表示,愛滋病毒感染原可能是污染之刺針或墨水。據文獻記載,愛滋病毒在室溫下、墨水中,經過15天還具有傳染力,可以說明愛滋病毒的傳染力很高。因此疾管局的文章也呼籲民眾在刺青紋身前一定要三思,千萬不要因為一時的酷炫,而造成事後後悔莫及。

愛紋眉或紋身要當心 可能感染嗜血分枝桿菌!

愛紋眉或紋身要當心 可能感染嗜血分枝桿菌!#紋身

想紋眉、紋身的愛美人士要注意了!紋眉、紋身若未注意清潔消毒,不只會感染血液傳染疾病,還可能感染會引發皮下丘疹、膿包、淋巴發炎等症狀的「嗜血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haemophilum),情形嚴重者須住院治療。衛生署疾管局提醒民眾,本身如有血液相關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應盡量避免施行紋眉或紋身等侵入性美容行為。疾管局表示,嗜血分枝桿菌常見於皮膚感染、主要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包括美國、瑞士和我國都有案例傳出。去年台灣也有民眾因進行美容手術造成腿部潰爛,並引起醫療糾紛,後來被判定感染非結核分枝桿菌。疾管局引用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EID)近期期刊,指出美國西雅圖一名44歲健康男性於2009年8月進行左前臂纹身,3天後於紋身處出現無痛性紅疹,自行塗抹消炎藥膏無效;12天後開始出現皮下結塊,兩週後症狀仍未緩解,經多次就醫證實感染嗜血分枝桿菌。同年10月於相同纹身地點亦出現一名疑似感染嗜血分枝桿菌病例,目前尚無法確認感染來源。疾管局說,另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CID)近期期刊亦有類似報導,瑞士有12名無特殊疾病、平均56歲女性,於2009年4月至12月間,至同一地點進行紋眉後陸續感染嗜血分枝桿菌。12人眼眉位置均有傷口,並出現頸部淋巴發炎,其中10人須接受手術治療;經調查發現,此12名感染者共用的紋眉染料含有嗜血分枝桿菌。疾管局表示,嗜血分枝桿菌為一種非結核分枝桿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主要存在於水中,適宜生長於攝氏30度環境,常見於皮膚感染,主要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者會出現皮下結塊或丘疹、膿包等症狀,少部分感染者會併發敗血性關節炎、骨髓炎、肺炎與全身性發炎等嚴重症狀。紋眉與紋身一樣,刺針會穿入皮膚深層,一旦工具或染料遭細菌污染,除了會讓刺針造成的傷口發炎留下疤痕外,嚴重者細菌更可隨血管或淋巴流動引發全身性發炎症狀。疾管局再次呼籲民眾,愛美之餘仍應以自身健康為重。

永久性紋身務必三思,以免日後加倍痛苦

永久性紋身務必三思,以免日後加倍痛苦#紋身

紋身可以說是最古老的身體藝術,而且是跨越種族及地域。在西方,紋身經歷了尊貴、卑賤、效忠、抗議、叛逆等不同時期,近十年來則成為極為普及的裝飾。也許仍有些標榜自我,但追隨流行的層面居多。據估計,光在美國就有上千萬人有紋身。臺灣流行向來不落人後,紋身也有逐漸增多的現象,然而傳統上紋身在東方被視為罪犯、幫派的象徵,因此在門診常見到因一時好奇,或是在軍中或學校,受到同儕壓力接受紋身,之後後悔,或在家長「脅迫」下,而尋求去除紋身。此外,臺灣特有的紋眉、紋眼線的風氣,也造就不少日後要求洗眉、洗眼線的患者。紋身的目的,原本即在留下永恆的記錄,因此要去除紋身,也格外的麻煩。◆去除紋身的方法?在雷射發明前,切除或是燒灼是較常使用的方式。◆切除:切除的確是最有效的方式,但多數的紋身往往範圍廣泛,若不是分批切除,就是要另外由大腿或其它部位取皮來補,再不然就是以組織擴張術,將紋身周圍皮膚以水袋慢慢撐大,再以這多出來的皮膚覆蓋傷口。然而不論何種方式的切除,都難免造成疤痕◆補皮:其中補皮算是最快的處理方式,然而除了原本紋身處疤痕外,又在取皮處造成新的疤痕,往往患者難以接受。至於其他手術方式,則耗時數月。◆燒灼:燒灼是另一種常用的方式,事實上許多患者在就醫前就已嘗試用香、煙頭,或是燙髮液自行處理,而紋身師傅也常以單寧酸、硝酸、石碳酸或其他化學物質以再紋身的方式,讓這些燒灼液進入而破壞皮膚。另外則有人採用冷凍治療方式,或磨皮方式。◆搓洗皮膚:還有一種古老方式則是以鹽巴搓洗皮膚至發紅、出血,而後靜待紋身染料隨皮膚發炎滲出液排出。這些不同方式的處理,雖可有一定的效果,但成效及副作用常難以有效控制,因此醫療上並不常使用。◆雷射:雷射去除紋身,可以說是目前唯一在醫療上普遍採用的治療方式。雷射治療的原理是藉雷射光將皮膚內的色素顆粒震碎,一方面較小的色素顆粒呈色較不明顯,再一方面這些色素顆粒可由體內淋巴循環而排除。雷射除紋身雖然可說是最佳的處理紋身的方式,但仍有潛在的問題。首先雷射強調的是專一性破壞,換言之,不同顏色的紋身常需要不同的雷射來處理,傳統紋身多半是藍黑色,但在專業紋身則使用各式各樣的色彩。現有的紅寶石、石榴雷射對藍黑色紋身處理效果最佳,而染料雷射則在處理紅色及黃色的紋身,至於綠色紋身則要靠紫翠玉雷射。價格昂貴是雷射的另一大缺點,一片巴掌大的紋身,一次花上2、3萬元是很正常的收費,至於要達到廣告上一樣的效果,除了靠些運氣外,最主要還市要多次治療。至於需要幾次的治療,則要看紋身的濃度、深度、時間、顏色而定。最近的一篇報導則粗略估計專業紋身一般要6~12次治療,而每次間隔至少也要6~8週,至於一般的紋眉、紋眼線、紋唇線,則需1~4次的治療。因此除了有錢外,還要有足夠的耐性。許多醫療糾紛,即肇因於醫師未及早告知患者需多次的治療,而由於雷射治療多半以點計算,術前往往低估紋身的範圍,而導致收費常比預估為高。此外雷射雖是目前去除紋身最佳方式,但仍有未盡理想之處。首先即使經多次處理,常仍隱約可見原先的圖樣,尤其當患者在接受雷射治療前已用其它方法處理,造成疤痕,即使再用雷射處理,效果也常打折扣。此外雷射處理過的部位,仍常有皮膚質地及紋理的改變,及短暫的變黑及變白現象,要作到完全不著痕跡並不可能。紋身與在身體穿洞,都是屬於侵入性的小手術,同樣有著感染、過敏的問題,雖然曾有醫界同仁主張將其視為醫療行為加以管制,但並未成功。紋身與身體穿洞相比,其實如果作好消毒工作,真正的風險並不算高,問題在部份從事紋身的人員,對基本的消毒常識也十分缺乏,但如果紋身真要在醫療院所才能執行,一時之間恐怕也會成為醫療奇觀。不過紋身在醫療上的確偶有使用的價值,例如乳暈重建,或是遮掩白斑,而以目前美容醫學以顧客為導向,儘量提供顧客所需要的服務的趨勢,說不定不久真會有診所提供紋身的服務。到那時消費者不再擔心被不潔的針頭感染,但費用恐怕也將水漲船高。追求流行,本是人之天性,但既是流行,就有退流行的一日。目前市面上有許多暫時紋身,或稱紋身貼紙可供選擇,至於永久性紋身,還是三思而後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