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重過重

最新研究:疫苗可助降低長新冠罹患風險,醫籲接種疫苗勢在必行

最新研究:疫苗可助降低長新冠罹患風險,醫籲接種疫苗勢在必行#體重過重

「長新冠」會有多大影響?一名65歲退休人士,本身是高知識份子,對新冠肺炎的知識涉獵相當多,曾確診新冠肺炎復原後,自覺體力變得很差,由於身體反覆不適,因此也不敢去長途旅行,不僅影響生活,心理狀態也不穩定。醫師表示,長新冠帶來的不只身體不適,更多心理、社交層面都是不可忽略的長遠影響。 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部主任吳至行醫師表示,新冠肺炎病毒從趨勢面來看恐怕未來的5到10年都會持續存在,與其共存必須要有策略性作法,但他擔憂民眾目前似乎過度輕忽疫情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長新冠(Long COVID)定義為在首次感染新冠肺炎三個月內持續或出現新症狀。而長新冠常見的嚴重症狀有腦霧、疲倦、憂鬱等等,症狀維持長達幾個月甚至數年之久,患者深受其擾。 吳至行醫師說明,新冠肺炎國際上對於其病毒的變異與長期影響都持續在研究當中,確診之後對身體的長久影響都沒人能保證是否消失;年紀較輕的患者可能現階段感受不顯著,但不代表過幾年之後長新冠的症狀不會出現。 無施打疫苗、年長者、慢性病患是長新冠主要族群 特別是在家醫科,民眾表達有長新冠的症狀個案相當多,吳至行醫師指出,在門診觀察長新冠的個案當中的共同點,多是從來沒有打過疫苗或者是只打一劑,以及高齡者、慢性病患、體重過重,或者是一開始感染症狀就較多的族群,他認為,最好的預防方法就是避免感染,而施打疫苗仍舊是最好的方式。 病毒感染,長期心血管恐怕先受影響 病毒感染是一種發炎反應,發炎是促進異變的因子,吳至行醫師強調,國際上研究數據已經顯示,重複感染確實會加重長新冠影響;而施打新冠肺炎疫苗不僅能幫助減少或減輕長新冠症狀,也能連帶幫助減少急性心肌梗塞或缺血性中風的發生風險。他特別提醒,特別是年長者、慢性病患,最好每半年定期施打最新疫苗,而成年人也要做好自我防護,善盡保護家人的責任。 3月15日適逢國際長新冠日,在面對病毒不斷變異與高度傳染性的挑戰,吳至行醫師呼籲,新冠肺炎對於人體來說仍是一種新的病毒,當人體感染時,必須傾盡全力啟動免疫力來戰鬥,如果不斷重複感染導致「免疫竊盜」,也就是提早把免疫力耗盡的狀態,對身體是一個相當大的耗損,復原得越慢就越可能會演變成長新冠,甚至影響生命安全。他強調,民眾一定要相信科學實證,在與新冠肺炎共存的時代中,定期施打最新的疫苗、戴好口罩、勤洗手絕對是長期抗戰的不變策略。 (圖/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 吳至行醫師)

體重過重、肥胖對孕媽咪們的影響(子癲前症)

體重過重、肥胖對孕媽咪們的影響(子癲前症)#體重過重

體重過重、肥胖對孕媽咪們的影響(子癲前症) 迎接一個生命的準備是期待又有點緊張的。而媽媽的身體狀況對即將出生的胎兒健康很重要。雖然孕媽咪們在10月懷胎過程前後體重都會增加,但婦產科醫師還是會提醒:注意整個孕期當中按孕媽咪本身的BMI、有不同建議的體重增長範圍,為什麼呢?   因為當懷孕期間體重過重,不只影響到孕媽咪產後肥胖,導致生產完後有些媽咪需要來減重門診諮詢。在懷孕待產的這個時期,孕媽咪本身也可能產生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與子癲前症繼而併發癲癇需要緊急剖腹產的風險。對寶寶來說也可能會有出生後低血糖跟青春期比較重的BMI現象。 孕媽咪體重過重,容易有妊娠高血壓及糖尿病。其中在懷孕20週後發現高血壓,就定義為「妊娠高血壓」。如果孕媽咪高血壓之外合併有一些像是肺積水、視力模糊、蛋白尿等症狀,則可以診斷為子癲前症。常見的危險因子:前一胎懷孕曾經有子癲前症、懷孕年齡超過40歲、家族性子癲前症病史、慢性高血壓、慢性腎疾病、糖尿病與肥胖等等。   子癲前症是產科的急症。發生原因是在胚胎著床後子宮動脈血管的發育限制。所以當寶寶隨時間長大、孕媽咪需要提高本身血壓來供給寶寶,進而產生子癲前症。萬一併發癲癇,更要趕快全身麻醉緊急剖腹產來拯救孕媽咪跟胎兒。因此請孕媽咪們要注意懷孕間期的體重。 雅得麗生活診所- - 陳彥伯醫師 reference: ACOG (american college of obesity and pregnancy):obesity and pregnancy. https://www.acog.org/womens-health/faqs/obesity-and-pregnancy   Uptodate:Preeclampsia: Clinical features and diagnosis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preeclampsia-clinical-features-and-diagnosis?search=Preeclampsia&source=search_result&selectedTitle=1~150&usage_type=default&display_rank=1

體重過重、肥胖對孕媽咪們的影響(子癲前症)

體重過重、肥胖對孕媽咪們的影響(子癲前症)#體重過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迎接一個生命的準備是期待又有點緊張的。而媽媽的身體狀況對即將出生的胎兒健康很重要。雖然孕媽咪們在10月懷胎過程前後體重都會增加,但婦產科醫師還是會提醒:注意整個孕期當中按孕媽咪本身的BMI、有不同建議的體重增長範圍,為什麼呢?   因為當懷孕期間體重過重,不只影響到孕媽咪產後肥胖,導致生產完後有些媽咪需要來減重門診諮詢。在懷孕待產的這個時期,孕媽咪本身也可能產生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與子癲前症繼而併發癲癇需要緊急剖腹產的風險。對寶寶來說也可能會有出生後低血糖跟青春期比較重的BMI現象。 孕媽咪體重過重,容易有妊娠高血壓及糖尿病。其中在懷孕20週後發現高血壓,就定義為「妊娠高血壓」。如果孕媽咪高血壓之外合併有一些像是肺積水、視力模糊、蛋白尿等症狀,則可以診斷為子癲前症。常見的危險因子:前一胎懷孕曾經有子癲前症、懷孕年齡超過40歲、家族性子癲前症病史、慢性高血壓、慢性腎疾病、糖尿病與肥胖等等。   子癲前症是產科的急症。發生原因是在胚胎著床後子宮動脈血管的發育限制。所以當寶寶隨時間長大、孕媽咪需要提高本身血壓來供給寶寶,進而產生子癲前症。萬一併發癲癇,更要趕快全身麻醉緊急剖腹產來拯救孕媽咪跟胎兒。因此請孕媽咪們要注意懷孕間期的體重。 reference: ACOG (american college of obesity and pregnancy):obesity and pregnancy. https://www.acog.org/womens-health/faqs/obesity-and-pregnancy Uptodate:Preeclampsia: Clinical features and diagnosis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preeclampsia-clinical-features-and-diagnosis?search=Preeclampsia&source=search_result&selectedTitle=1~150&usage_type=default&display_rank=1  

李開復:生病才知最不能失去的是健康

李開復:生病才知最不能失去的是健康#體重過重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60歲蔡董在外人看來總是氣宇軒昂、神采奕奕,甚至自己也自覺精神狀態極佳,元氣十足,但蔡董的抗壓荷爾蒙(DHEA-S)僅301 ng/ml,與標準的1303-3557 ng/ml有極大落差,其抗壓力竟衰退宛如90歲男性,外在的意氣風發,其實都是用意志力在強ㄍㄧㄥ。59歲陳總原本人際關係活躍,熱愛社交,但近幾年常感覺疲倦無力,變得不太愛外出。一次年度例行性的全身健康檢查發現,男性荷爾蒙-睪固酮的數值竟跌落至2.84 ng/ml,臨床上若小於3ng/ml即達到男性更年期數據標準。常吃水果乾的42歲王先生,氧化壓力指數花生四烯酸過氧化物(F2-IsoPs)都異常偏高,甚至高於正常10倍,顯示身體高度受自由基攻擊!導致身體慢性發炎不自知。亞健康前三名:頭暈、倦怠、過敏從台灣主計處公布數據即可發現,極端高薪者(月薪達百萬者)在台僅千餘人,這群企業人士擔任著台灣社會整體經濟命脈的重要角色。但在面對企業經營這個巨大的課題下,長期各種外來環境與內在精神的雙重壓力,都可能為企業人士帶來許多暗藏的健康風險。知名企業家李開復曾說:「生病了才知道,最不能失去的是健康。」許多企業人士們長期拼搏事業的同時,卻也忽視自身健康,最終可能導致健康透支,進而亦可能影響企業經營。WHO曾指出 全球有高達75%為亞健康族群聯欣診所院長林美秀醫師表示,接受年度健康資產管理療程服務的客戶,大多為51-70歲的企業人士,因此時正好是這些企業人士們事業正蓬勃發展、立於巔峰之際,但在健康上卻是明顯下坡之時,更需有專業醫護團隊,協助企業人士們做好個人化的健康管理評估與照護。然而,腸息肉、脂肪肝、體重過重、胃食道逆流、心血管慢性疾病等是企業人士們最常見器官上的健康問題,但企業人士們也深受亞健康症狀困擾。世界衛生組織(WHO)曾指出,全球有高達75%為亞健康族群,也就是健康檢查結果沒有太大異常,但日常生活中卻感到身體不適。抗壓荷爾蒙與情緒、決策等能力有關林美秀院長補充,頭暈、頭痛是企業人士們亞健康症狀困擾第一名,佔比超過三成,其次是倦怠、記憶力變差、第三則為過敏。分析企業人士加入年度健康管理療程,欲健康保養的三大目標分別是:維持好的「抗壓力」、「體力」、「管理力」,此健康三力與企業經營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林美秀院長特別強調,體內抗壓荷爾蒙是否平衡,與企業人士們的身心抗壓能力、情緒穩定、果斷的決策判斷能力等均有關聯。而各器官的健康狀況、乃至於性荷爾蒙的衰退、飲食營養失調、運動不足或過多、睡眠障礙、免疫發炎等種種因素,都影響企業人士的體力衰退。因此,聯欣診所除了長期關注健檢報告變化,也相當重視抗壓荷爾蒙(DHEA-S)及自由基 (丙二醛MDA)兩大亞健康指標。林美秀院長也提醒民眾,定期健檢就是良好的第一步,並以此為基礎並在自身源起點上瞭解飲食、生活型態與數據的連動,再經由專業醫師的建議,加以調整並具體落實在生活中的每一天,才能真正預防疾病的發生,達到預防醫學真正的意涵。

瘋路跑 小心恐致「跑者膝」

瘋路跑 小心恐致「跑者膝」#體重過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33歲的許小姐(化名),身高160公分體重48公斤的她看起來身材苗條,之前都沒有運動的習慣,最近因為報名了夜跑活動,才開始認真練習,沒想到才跑了一個禮拜,右邊膝蓋前側就開始出現疼痛。起初症狀只在跑大約10分鐘後出現,她試著把跑步的速度減慢,症狀似乎有緩和一些,不過疼痛仍然會在跑一陣子之後出現,有時候連坐著休息都會感到疼痛,因此前往復健科門診求診。沒有運動習慣突然練慢跑 恐跑者膝上身成大斗六分院復健科醫師鐘毓婷指出,由於慢跑風行,參加路跑、半馬或全馬已成全民運動,然而在復健科門診相關的運動傷害病患也變多。平常沒有慢跑習慣的民眾,可能因為報名了一場路跑開始練跑,隨之而來的就是下肢的酸痛,其中常見的就是跑者膝,學名叫做「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根據統計,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約佔跑者運動傷害的20%,常見於運動族群,除了慢跑愛好者外也發生於腳踏車騎乘者,由於先天生理構造的關係,女性的發生率又高於男性。典型症狀為膝蓋前方髕骨的周圍疼痛,尤其是在上下樓梯、上下坡時最為明顯,發生的原因可以分為3大類:髖關節穩定性不足、局部肌肉的不平衡、以及足弓塌陷,其中最常見的是局部肌肉的不平衡,患者也可能同時有2個原因導致。運動傷害為退化性關節炎年輕化主因 置之不理恐釀骨刺鐘毓婷醫師補充,近來也發現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年齡有下降的趨勢,原因大多數為運動傷害或是外傷。相關退化性關節炎指在關節面間的軟骨受到磨損,產生發炎,典型的症狀為關節周圍的疼痛、局部腫脹、僵硬、活動時可能出現聲響等。因此,民眾在運動時若出現撞擊,可能造成關節構造的創傷如前十字韌帶受損,半月板受損等,這些傷害可能造成膝關節的不穩定,進一步造成退化性關節炎。另外,若對退化性關節炎情況置之不理,導致關節壓力太大,骨頭承受不住,就可能有骨刺的情況發生,骨刺常出現在承重關節部位,如髖、膝及腰椎等,除非壓迫到神經,不然並非造成疼痛的主因。鐘毓婷醫師表示,如果骨刺已經發生,盡量不會以治療骨刺為目的,建議應找出發生的原因予以治療,例如利用運動減緩關節炎的進展,讓骨刺不會一直增生。想預防運動傷害!跑前、跑後、日常這樣做至於民眾要如何預防運動所帶來的傷害呢?鐘毓婷醫師也說明,跑前的動態熱身、跑後的靜態伸展,與日常的肌力訓練三者皆需做充足。跑前建議先以快走、慢跑讓身體暖和甚至微微出汗之後再開始伸展關節較不會受傷。跑後的伸展以放鬆為主;肌力訓練可以加強股內收肌群;若已發生跑者膝,建議可以配戴適合的輔具,減輕疼痛。此外,有退化性關節炎的民眾還是要積極運動,藉由伸展慢慢增加關節的活動度,減輕僵硬;接著做關節周圍肌肉的肌力訓練,以膝關節為例,可以做直膝抬腿訓練股四頭肌、大腿內側夾瑜伽球訓練內收肌等,最後就是也要訓練心肺適能,如快走、游泳、慢跑等,視身體狀況決定運動強度,同時注意飲食控制體重,減緩退化性關節炎的病程進展。葡萄糖胺助舒緩 藥品級食品級分清楚另外,有些民眾會選擇補充葡萄醣胺來舒緩關節炎,余朱青營養師表示,人體其實可以自然合成葡萄糖胺,只是隨著老化,體內葡萄糖胺的生成變慢,趕不上代謝分解速度,所以關節出現僵硬、發炎及疼痛。補充葡萄糖胺可修護人體各關節的軟骨組織,緩解關節不適症狀,並增加關節靈活度,目前市面上常見的有兩大類,分別是硫酸鹽、鹽酸鹽葡萄糖胺藥品級葡萄糖胺為指示用藥,因有臨床文獻佐證療效,目前為衛福部核准治療關節炎的藥品,食品級則多為鹽酸鹽葡萄糖胺若已經經醫師診斷有關節炎現象,建議服用藥品級葡萄糖胺來舒緩關節炎疼痛症狀。此外,余朱青營養師補充,民眾也可以攝取膠質含量高的食物來促進關節修護,如海帶、木耳、豬腳、秋葵、海藻及納豆等食物,至於豬皮、蹄膀等因膽固醇較高所以不建議。若有關節炎現象也可適當補充抗發炎營養素如Omega-3。若民眾關節炎症狀較為嚴重,建議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與治療。

春天後母心 你的膝蓋也跟著「凍未條」嗎?

春天後母心 你的膝蓋也跟著「凍未條」嗎?#體重過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今年春雷已響,代表季節正在轉換,氣候也由冬季轉入春季。俗話說得好,「春天後母心」指的就是春天的天氣多變,就像後母的心一樣難以預測。然而,春天的多變氣候、懸殊的溫差是不是也讓膝蓋「凍未條」呢?其實天氣寒冷時,人體的肌肉會不由自主的緊繃,引起膝蓋血液循環不良,而膝蓋發炎物質難以排除時,就會感覺到膝蓋痠痛,其中又以關節炎及膝蓋曾受過傷的民眾感受最為明顯。不分年紀 你我都可能遇到『退化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又稱骨關節炎,是一種最常見的關節軟骨退化病變。此病症會讓關節內的軟骨漸漸磨損、軟骨厚度減少、失去彈性,當關節間隙變得狹窄,此時行走或運動時,產生的力量會直接作用到軟骨下方的骨頭,使骨頭變性、硬化、壞死,變成囊狀空洞,常併有發炎現象,稱為退化性關節炎。雖然退化性關節炎和關節內軟骨磨損有關,但肥胖、關節使用過度、老化以及曾經受傷等,也會增加罹患機率。然而退化性關節炎卻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近年來,由於飲食西化,加上國人普遍缺乏運動,使得肥胖人口越來越多,膝關節長期承受龐大壓力,因此年輕人罹患關節炎的比例逐漸升高,多半都是因為體重過重,或是運動過度所造成,只要將體重減下來、適量運動,關節炎的症狀都能夠緩解。2招預防退化性關節炎:運動、飲食清淡想延緩膝關節退化,可以從運動著手,像似走路、騎腳踏車、游泳、水中運動等。相較於慢跑,走路對膝關節的衝擊較少。而騎腳踏車(尤其是室內腳踏車),既能訓練肌肉的力量又不傷膝,且除了達到增進心肺功能及骨質密度的效果,對關節的衝擊也較少。但還是要注意調整座墊的高度,避免活動空間不夠,造成膝蓋彎曲角度太大,反而磨損膝蓋。而游泳及水中運動,則對膝蓋關節沒有負擔,如果不會游泳,可做些水中運動,例如在水中走路,這些運動對關節非常好,因為水的浮力可以減輕關節的壓力,水的阻力也可用以強化肌力。此外,研究發現過多的「糖化終產物」(AGEs)沈積於關節腔,容易造成軟骨損傷,而糖化終產物(AGEs)為人體老化自然產生的一種蛋白質,會造成關節軟骨僵硬和損傷,使退化性關節炎更惡化。若常吃燒烤、乾煎、油炸等食物,會大幅增加糖化終產物(AGEs),因此建議,如果將食物改採水煮、清蒸、川燙等方式烹煮,或在烹煮過程加醋,都可減少糖化終產物(AGEs)產生。藥品級葡萄糖胺助預防 使用前應詢問專業建議至於許多退化性關節炎的民眾會補充葡萄醣胺增生膝蓋軟骨,減緩膝蓋疼痛表現,葡萄醣胺是軟骨的重要成份,目前研究看來,其效果應來自於抗發炎及防止細胞死亡的藥理性效果。葡萄糖胺又可分為藥品級硫酸鹽葡萄糖胺及食品級鹽酸鹽葡萄糖胺,其製程及吸收方式皆不相同,但僅有藥品級硫酸鹽葡萄糖胺通過健保局規定藥品,呼籲民眾攝取前應詢問專業醫師或藥師。 (文章摘錄自/優活健康網站內新聞)

長輩拒絕年節出遊 恐因退化性關節炎!

長輩拒絕年節出遊 恐因退化性關節炎!#體重過重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黃雅芬/採訪報導)剛放完元旦3天連假,緊接著1月底的過年佳節,不少外出遊子都會返家過年,也不少家庭會全家大小一同出遊。但每當在計畫旅遊行程時,是否總遭到家中長輩拒絕呢?甚至連平常的假日時間,長輩也甚少外出,總是待在家中呢?隨著年紀的增長,長輩的身體機能逐漸走向老化,不少病痛開始找上門,而關節炎也是其中一種,由於關節表面被磨損的軟骨,會被分解成會造成發炎的物質,而反覆的發炎造成關節腫漲、疼痛,關節變形,骨刺增生,因疼痛難耐,漸漸喪失行動力。 退化性關節炎已下修至35歲   中年女性、運動族群要注意由於身體的老化過程,關節不能再生產足夠的蛋白多醣合成軟骨基質來維持健康的關節結構,老化的關節愈來愈沒有彈性,關節軟骨的磨損讓患有退化性關節炎的人越來越多。在台灣,50歲以上,每2 個人中就會有 1 個人有退化性關節炎,65 歲以上則 80%有退化性關節炎。花蓮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潘郁仁醫師表示,由於現代人營養充足,肥胖機會增加,加上運動風氣盛行,膝蓋不當或過度使用,使關節出現狀況的年齡層由65歲以上逐漸下降至35歲,顯示退化性關節炎不再是老年人專利,35歲以上族群有退化性關節炎的更不在少數,包括運動族群、中年女性族群都成為患有退化性關節炎的高危險群。另外,曾經關節受過傷、慢性關節炎、先天性關節構造異常等族群也是高危險群。3招自我檢查   飲食、運動、保健品護關節至於民眾如何知道本身是否有退化性關節炎呢?潘郁仁醫師提出3個自我檢查的方式,讓民眾可以了解自身狀況:1)平常運動後會感覺膝蓋關節緊繃或是出現卡卡的聲音?2)早晨起床手腳是否硬梆梆不靈活?3)膝蓋呈現僵硬感,蹲下後不易站起且不能完全伸直?如果有以上症狀,建議諮詢醫師更進一步了解是否有退化性關節炎,另外,除了藥品級葡萄糖胺有助改善退化性關節炎外,也可吃膠質含量高的食物促進關節修護,如海帶、木耳、豬腳、秋葵、海藻等食物。再者,適度讓關節休息及減少關節負重、維持理想體重、藉由適度運動(太極拳、慢跑、騎腳踏車)增加肌力,預防退化性關節炎提早發生。藥品級葡萄糖胺解緩關節疼痛 食品級葡萄糖胺吃心安?不少民眾都會使用葡萄糖胺來保養關節,可是你知道葡萄糖胺有分藥品級或食品級嗎?藥品級與食品級葡萄糖胺的差別在於藥品級是經臨床文獻資料證實確實有療效,所以稱為藥品級葡萄糖胺。如果是因為疼痛問題用藥,藥品級會較有幫助,不過醫師提醒,關節問題輕重因人而異,建議服用前可諮詢醫師或藥師選擇適合的保健品。

越生越健康 「月內」要作好!

越生越健康 「月內」要作好!#體重過重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生產是大多數女人生命中的不可避免的過程,但只要懂得採用正確的坐月子方法,就有機會讓妳愈生愈健康,愈生愈美麗。孕育寶寶這件神聖的任務,讓準媽咪的身心在10個月的懷孕過程中產生很大的變化。「坐月內」產後休養掌握保養時機隨著胎兒的成長,肚子慢慢撐大了、代謝增加了、骨質流失了、荷爾蒙改變了,連飲食與作息也都為了胎兒得小心翼翼,而生產時又需要用力、出血、流汗,才能將寶寶平安娩出。所以在懷抱新生命的喜悅時,其實也是媽咪們掌握調理和保養身體的好時機,透過坐月子讓身體與心靈有足夠的休息和復原,可以讓媽咪、寶貝和所有家人都有更美好的開始。做好產後護理很重要聽過「生一個孩子掉一顆牙」的說法嗎?這句話傳神地表現出生產對女性身體的影響,也點出產後坐月子的重要性。「坐月子」的產後保養最早可追溯至距今兩千多年的西漢,當時稱之為「月內」,指的就是產後休養的儀式性行為。得到休息 有充足奶水、增強體質生孩子讓女性的身體與生活出現巨變,從人妻到人母、從外人到家人,因此透過坐月子,能協助媽咪順利度過人生的轉折。處於「血不足,氣亦虛」狀態傳統坐月子的方法和觀念,強調多吃、多補、多睡、少動,這是早期農業社會中婦女生活操勞,營養容易不均衡,因此趁著坐月子可以理所當然的休息和進補,一方面為了有充足的奶水哺乳,另一方面則是增強體質,以便日後能夠繼續勞動。傳統的觀念認為,沒坐月子或月子坐得不好,可能會讓日後出現腰痠背痛、小腹突出、乳房下垂、內臟下垂、子宮下垂、膀胱下垂、陰道鬆弛、眼力受損等後遺症,老一輩的人也對於坐月子有諸多的限制與禁忌。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坐月子」,則是考量產婦生產時用力與出血造成體力耗損,處於「血不足,氣亦虛」的狀態,因此大約需要6至8週的時間來恢復到懷孕前的生理狀態,中醫認為「坐月子」是生產後增進健康,改進體質的大好時機。坐好月子 改善怕冷、掉髮、便秘除了讓懷孕時撐大的肚皮消退,這段時間的調養正確與否,也密切關係到未來的身體健康,尤其是過敏、皮膚黑斑、怕冷或手腳冰冷、掉髮、便秘、皮膚鬆弛、水腫、體重過重或過輕等問題,只要把握住生產的機會來調整或治療,並按照正確的方法坐月子,便可以讓媽咪未來有更健康的身心狀態。生產時失血耗體力那麼西醫的觀點又有什麼不同呢?其實西醫認為:產後的病痛和後遺症,多屬於個人的生理差異或姿勢不當所引起的,和坐月子與否並無絕對關聯;不過,媽咪在懷孕和生產過程的確會失血並且耗費不少體力,所以在產後獲得適當的休息與營養照顧其實也是有道理的。生產耗體力 一次會流失1/4的血液「適當的飲食調養」加上「充分的休息」絕對是坐月子的兩大原則。早期婦女待產的過程非常冗長,醫療技術和設備也不如現代,生產過程除了大失血氣,傷口也容易裂開,而因為女性會陰部的血流豐富,一旦傷口裂開感染的機率便會大增。血氣對女性來說十分重要,自然生產平均失血量是500cc,剖腹是1,000cc。舉例來說:一個體重50公斤的女性,身上的血液大約有4公斤,生產一次便會流失1/4的血液,體力的衰耗可以見得,因此產後除了要避免傷口感染,還要注意因體力衰耗而容易受風寒。「坐月子」的智慧傳承下來,方式和內容也與時俱進,如果選擇到專業的坐月子中心,更能讓媽咪們心無旁騖的調養身體,在短期間內容光煥發,同時學習新生兒的照護知識。(本文作者/鄭志堅)(摘自/產後快瘦,從坐對月子開始!/方舟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