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壓高

青光眼會失明 6族群當心視力被偷走

青光眼會失明 6族群當心視力被偷走#眼壓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青光眼被稱為「視力的小偷」,若忽視不理恐有失明風險。醫師表示,青光眼常發生於年長者,且女多於男,但患者中亦不乏青壯輩,提醒民眾養成定期接受眼睛檢查的習慣,若發現眼壓偏高時應積極控制,以免視神經受損,造成不可逆的視力損害。眼壓偏高 應積極就醫控制眼科醫師張朝凱表示,由於青光眼的病程緩慢且早期症狀並不明顯,當民眾察覺視野缺損時,視神經恐已出現不可逆的損傷,若未及時治療將有失明之虞。定期接受眼睛檢查是及早發現眼疾的方式之一,尤其以下6種情況是青光眼的高危險群,提醒這類族群應留意眼睛的健康狀態,方能避免青光眼偷走你的視力。1.眼壓偏高者:長期眼壓偏高是造成青光眼最直接的因素。2.年長者:年長者較容易出現青光眼的問題,且女性多於男性。3.有青光眼家族病史者。4.逾600度高度近視或高度遠視者。5.長期使用類固醇者。6.罹患糖尿病、經常偏頭痛或有血管痙攣症候群者。張朝凱醫師提醒,持續性的眼壓偏高將造成視神經不可逆的損傷,不僅會引起青光眼、同時也會侵蝕個人視力,呼籲民眾若發現眼壓異常時,應積極求醫,與醫師討論治療與保健方式,以維護個人視力健康。

長用類固醇藥水 慎防眼壓高釀白內障

長用類固醇藥水 慎防眼壓高釀白內障#眼壓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空氣污染日益嚴重,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陳瑩山醫師指出,當空氣中的懸浮微粒PM2.5濃度過高時,有些人就會出現眼睛不適等症狀,舉凡眼睛結膜炎、過敏,或是PM2.5造成的眼睛發炎,都需要使用類固醇眼藥水,但使用此類藥水時要特別小心,因為有可能會造成眼壓升高的風險,若是長期性點用,也有形成白內障的疑慮,請務必遵照醫生的指示使用。在眼科門診的療程中,類固醇眼藥水是目前消炎的第一利器,但對一些患者會造成眼壓高的後遺症,因此醫界不斷積極研究,如何在藥性、濃度、點用法方面改進,以避免產生高眼壓後遺症。只要有病人因需要長期使用類固醇眼藥水治療,最好定期測量眼壓,萬一發生眼壓升高的情形,醫師都會做緊急處理,只要儘快發現並立刻暫停用藥,大多可恢復正常,只要在門診由醫師繼續追蹤,就安全無虞。陳瑩山提醒,如果點用類固醇眼藥水眼壓會升高,病人可能本身就有青光眼體質,也可說是點了類固醇眼藥水,才提早發現了青光眼的症狀。對於已確診有隅角開放型青光眼的患者,約有五分之四點用類固醇眼藥水,眼壓會升高,其中約有一半會高於30mmHg。另外,具有青光眼病史者的子女,往往也會對類固醇眼藥水產生眼壓升高的反應。要注意的是,除了青光眼患者之外,如果本身是高度近視或糖尿病患者,在點用類固醇眼藥水時,都容易有眼壓升高的反應,需要遵循醫師指示用藥。由於此類病患本身也有早發性白內障,點用類固醇藥水更要留意。另外,類固醇眼藥水若被細菌感染,反而會造成眼睛細菌感染更加嚴重,當病人點用類固醇眼藥水時,應遵從醫師指示,依約定時間回門診複診。由於類固醇眼藥水是臨床上經常會用到的治療藥品,雖然可能有一些副作用,但是只要小心使用,即可避免發生合併症。

青光眼恐致失明 患者需避免眼壓飆高

青光眼恐致失明 患者需避免眼壓飆高#眼壓高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採訪報導)明天(12日)是世界青光眼日,台灣約有逾35萬人患有青光眼,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主任呂大文表示,青光眼在歐美國家致盲率約10%,但在亞洲則高達25%,在台灣致盲率也高居所有眼疾之冠。要避免青光眼持續導致國人失明,除了及時發現與就醫,青光眼患者需避免眼壓飆高,了解視力保健、遵從醫師指示治療與定期追蹤。今年60歲的吳女士6年前確診為青光眼,去年退休後想徹底治療,接受青光眼合併白內障手術,沒料到術後併發玻璃體脫失、虹彩炎、眼壓飆升。手術的併發症讓她一度想放棄治療,還好她再求醫、接受小樑濾過管手術,眼壓已回復正常。她分享:「發現青光眼病情千萬不能延誤,一定要有耐性地積極治療。」呂大文表示,55歲以上女性、身高低於160公分、患有高度近視或長期服用類固醇,如紅斑性狼瘡的患者都為青光眼的高危險群,直系血親中患有青光眼病史,罹患青光眼的比例是一般人的7~13倍,必須仰賴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注意眼壓的變化,可利用眼壓測量器隨時量眼壓,避免眼壓飆高。奧比斯救盲基金會也指出,不少患者確診後會擔心失明,或不知如何因應生活上可能的變化,導致極大的心理壓力,但憂傷、不規律用藥、睡不好都很容易導致眼壓升高、反而可能使病情惡化。呂大文主任說,青光眼患者可利用「輕食、好睡、緩動」的生活照護原則、不過度憂慮,幫助控制病情。明日就是世界青光眼日,呂大文呼籲患者,青光眼依種類、病情,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平時注意補充抗氧化物的蔬果,如南瓜、藍莓、玉米等護眼食材,並養成運動習慣、不熬夜、避免趴睡等保護眼球,再配合初期治療多能避免失明視神經損害,另外年輕女性患者如果計畫懷孕、擔心用藥影響胎兒,也可請醫師評估調整治療與用藥,控制青光眼病情。(圖/記者杜宇喬攝)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