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

當心兒童免疫負債!秋冬3大病毒指南:類型、好發族群、症狀一次看

當心兒童免疫負債!秋冬3大病毒指南:類型、好發族群、症狀一次看#後疫情時代

籠罩在新冠肺炎疫情3年之下,多數民眾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以及保持適切的社交距離,也使前2年,因呼吸道感染而住院的孩子較過往減少。隨著世界各國逐步走向與病毒共存,各項活動也逐漸解封,從今年秋天開始,生病住院的孩子變多了。時逢冬季,感染呼吸道的病毒十分活躍,且對免疫力較弱的孩童特別危險,若輕忽則易造成病毒感染而生病。

遠距醫療突破時空限制 《後疫情時代》展醫療創新實力!

遠距醫療突破時空限制 《後疫情時代》展醫療創新實力!#後疫情時代

COVID-19自爆發以來,至今已有6億多人染疫,超過658萬人喪失生命,從起初的封鎖政策到如今與病毒共存,衝擊並翻轉國人的生活型態與就醫模式,也加速了醫療產業的發展,全球遠距醫療使用率成長近40倍,而在台灣註冊視訊門診平台的人數也突破百萬人!Discovery與寶佳公益慈善基金會攜手推出《後疫情時代》節目,記錄台灣在疫情兩年多來的轉變,看見台灣人如何在病毒威脅之下,於各領域結合技術創新並突破,為社會創造更安全便利的生活環境,更讓「台灣醫療」走上國際舞台。《後疫情時代》將於11月21日星期一晚上9點於Discovery頻道台灣首播,並陸續於東南亞及日本播出。 就醫習慣改變  全球遠距醫療使用率成長近40倍 遠端聯合會診即時監控 到院速入手術室  把握中風患者黃金救治時間 據智庫2022發布之最新數據,疫情影響下,全球遠距需求大幅增加,遠距醫療使用率成長近40倍,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適安表示,疫情將遠距醫療的使用從偏鄉擴展到每個角落,國人已逐漸習慣遠距醫療,就醫模式儼然改變,在台灣註冊視訊門診平台的人數更已突破百萬,數位科技進一步突破地理限制,讓醫療服務不再因距離而有藩籬。 台灣遠距醫療技術的發展有目共睹,現階段已可完成台灣跨地、甚至跨國的手術支援,遠距醫療不僅串起醫療資源,更串起非一線城市民眾對於尋求醫療資源的信心。陳適安院長分享,先前有位患者因腦中風發作至台中榮總南投埔里分院緊急就醫,院方評估後建議轉至台中榮總總院進行手術,透過即時線上視訊會診與智慧眼鏡傳輸醫療影像,即時掌握患者狀況進行指導,讓患者一抵達急診就能立即進入手術房救治,以快速有效率的方式完成救治工作,成功拯救患者生命。儘管COVID-19帶來了許多改變,但這場疫情也讓台灣醫療團隊的技術與努力被更多人看見,為醫療照護產業提供了加速創新的大好機會。 以網路取代馬路  5G加速台灣智慧醫療發展 跨縣市連線、跨國遠距手術  「醫療無國界」時代來臨 台灣數位轉型與醫療照護服務模式的融合持續升級,以穩定的5G網路改善長途就醫的不便,5G特有的大頻寬、低延遲、大聯結特點,能有效解決過去因頻寬不足、反應延遲所產生的問診品質不佳困擾,醫師可遠距進行生理影像的判讀、與患者即時互動,甚至可以達成跨科會診,成就醫療零距離的時代。陳適安院長更提及,邁入5G時代對數位科技與醫療的結合有很好的幫助,透過更進步的通訊設備執行醫療任務,不僅台灣本地的跨地會診,先前也完成了各類手術的遠程指導,為遠距醫療開啟無限可能,往未來實現「醫療無國界」的理想更邁進一步。 陳適安院長補充分享,上週成功完成一起遠距案例,患者先前曾於嘉義進行過兩次心律不整電燒手術,治療後仍復發,進行第三次手術時透過遠距於台中進行指導,精準地掌握患者狀況即時協助手術進行,讓手術順利完成。 醫療創新軟硬實力兼施  扭轉醫療新思維 除了遠距醫療外,台灣針對清消設備升級也並未懈怠,《後疫情時代》節目中記錄了疫情下消毒及模組化病房的加速創新,如台達電發展出「能與人共存」的特殊抑菌光,222nm波長紫外線可有效抑制細菌、真菌以及病毒,照射後可抑制COVID-19病毒,更有期刊指出該波長紫外線在COVID-19專責病房中已有臨床清消效果支持,並可應用在各類大型公共場所、醫院、診所、電梯、居家等地。 另疫情醫療量能緊繃之際,由小智研發 (MINIWIZ) 首創的模組化負壓病房套件,協助因應瞬息變化的疫情需求,採用回收材料循環再利用,可以在 24小時內靈活組裝完成,對疫情進入社區傳播的台灣,這項模組化病房正好派上用場,重新定義病房應用,更可推廣到全球。整體醫療產業結合科技突破,在困境下發揮越挫越勇的台灣精神,更讓世界因此看見台灣堅強的實力和不服輸的韌性。 《後疫情時代》台灣醫療躍上國際   長達兩年的疫情改變了生活型態,也影響了各產業,各國採取不同措施杜絕病毒的擴散,至今世界已與這頑強的病毒共存了超過兩年之久。《後疫情時代》節目中真實展現智慧醫療實際運用場合,進一步提升台灣在數位健康科技的角色,讓觀眾更加感同身受身處後疫情時代,面對的思維改變與實際挑戰,讓「遠距」成為新生活中更方便有效、不受限的「快捷鍵」!除醫療領域之外,《後疫情時代》紀錄台灣在消費行為、教育革新、建築構想四個領域的創新故事,而這些創新科技又如何影響人類的現在與未來。節目將於11月2日星期一晚上9點於Discovery頻道隆重獻映,並陸續於東南亞及日本播送供各地觀眾收看。

後疫情時代 失業率攀升兒虐也增加

後疫情時代 失業率攀升兒虐也增加#後疫情時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兒虐發生率與失業率息息相關!長庚醫院最新研究發現,失業率每上升1%,隔年的兒虐率將上升萬分之7,而台灣18歲以下約有360萬人,換算下來,若失業率上升1%,隔年會增加近2500名兒少受虐個案。失業率上升1% 隔年增加2500名兒虐案為了找出影響台灣兒虐風險因子,林口長庚兒少保護中心團隊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提供資料,追蹤分析台灣2004到2015年的統計數據。結果顯示,這12年間台灣共有16萬1183名兒童遭受不當對待,平均每年發生1萬3431例,每天就有36個不幸個案。林口長庚表示,光在5月和7月各收治一例嚴重受虐個案,相較於以往年平均一年接獲一起嚴重虐待致死個案,如今約半年就有兩例。兒童一般醫學科主任李嶸表示,第一例是5個月大的男嬰,到院前已心肺停止,營養不良使得身高體重發育小於3%,進一步檢查發現有嚴重受虐腦傷和頸椎受傷。經社工調查,這名5個月大男嬰的父母待業中,沒有穩定工作,父親平常幫忙阿嬤做直銷,工作不穩定;家長到醫院時聲稱孩子的頭部撞到箱子,第一時間急救後男嬰雖恢復生命跡象,但在加護病房治療多日後仍不幸往生。1月嬰被打到頸椎骨折 仍在加護病房救治另一例是1個月大男嬰,家屬聲稱孩子平常都照顧得很好,突然不吃東西,送急診照了腹部X光,醫師赫見男嬰的左大腿骨折,第四節頸椎也被打斷,導致男嬰四肢癱瘓,判定為兒童虐待隨即送加護病房,目前仍在治療中。對此,長庚兒保團隊提出警示,後疫情時代振興產業的同時,也應及早設置相關防範措施,避免兒虐憾事發生,例如可借鏡國外經驗,針對失業家庭輔導就業,給予實質輔助,或是減稅福利、食物銀行、食物券等。

後疫情時代 專家一招助你過好生活

後疫情時代 專家一招助你過好生活#後疫情時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儘管台灣疫情相對穩定,但後疫情時代,除了原本可能會出現的不安與焦慮、擔心外,也可能因為工作被限制或取消而打亂了原來的生活作息,職能治療師建議,此時,不妨藉機檢視自己生活型態,利用「圓鐘圖」檢視生活是否達到工作8小時、睡眠休息8小時及休閒娛樂、自我照顧8小時的平衡。新生活運動 勤洗手、戴口罩不可少連續45天沒有本土個案後,台灣6月7日將全面生活大解封,即將進入後疫情時代,而防疫新生活運動除了個人防護仍不可少,勤洗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之外,如何做好生活調整,重拾健康的生活,也十分重要。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職能治療科主任李淑君表示,職能治療的「職能」指的是每天所有日常生活活動,包括:食、衣、住、行、育、樂及工作、娛樂、休息等。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職能治療師賴冠宇建議,透過一天職能的檢視來維持自己身心平衡是很重要手法。檢視方式很簡單,只要拿出一張紙和一枝筆來做練習,在紙上畫下一個大圓鐘,將一天的每小時及活動均詳細列出,在圓鐘下方寫下工作、休閒娛樂、睡眠休息、自我照顧和其他5大類別,並計算各類別的總時間,檢視一下自己「職能」是否有達到平衡。用大圓鐘法 檢視工作休閒是否平衡但工作8小時、睡眠休息8小時,休閒娛樂、自我照顧及其他8小時,要如何落實呢?賴冠宇治療師表示,不妨先列出原來預計的工作或規劃,再一一檢視其重要性或急迫性,此時可能會發現真正需要立即處理的事情有限,有許多非必要的工作或活動可以先略過,在做完必要的安排後,心就可以先安定下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