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症候群

壓力大好發腸躁症  茶飲藥膳疏肝理氣 緩解情緒

壓力大好發腸躁症 茶飲藥膳疏肝理氣 緩解情緒#壓力症候群

頤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康涵菁中醫師表示情緒是影響身體健康的潛在因素,上班族幾乎常常需要面對壓力的存在,適度的壓力是進步的來源,但當身心承受過度的壓力時,所造成身體及情緒的反應,最後還是會反擊身體的。這種狀況就是所謂的「壓力症候群」。臨床上常常可見因壓力緊張導致症狀包括胃痛、胃脹、呃逆、腹瀉等消化道疾患就是西醫所謂的腸胃激躁症。長期緊張壓力過大的人伴隨的症狀就是頸肩僵痛,這是由上半身肌肉長久以來處於過緊狀態,難以放鬆所導致的,這些也會影響人體的消化內分泌系統。 康涵菁中醫師認為「肝屬木,主疏泄」、「脾屬土,主運化」 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出現障礙,則會引起情緒、精神壓力上的異常,導致自律神經的錯亂。 按照五行理論,肝木克脾土造成「肝脾不和」的現象時就會出現消化道失常的症狀。當腸子的蠕動發生改變,活動力增加時就會造成腹瀉,上班族壓力的累積從壓力荷爾蒙的觀點看來更是一目了然:過度製造壓力荷爾蒙的對於人體就是毒素,壓力毒殘留體內的是有害的,首當其衝的就是胃腸系統,長時間處在壓力與精神緊張的狀況,容易造成氣滯血瘀、肝氣鬱結的情形。中醫處理的方式就是疏肝行氣、活血化瘀,更嚴重則要芳香開竅,鎮靜安神。 大腸激躁症在飲食方面首先對於可疑的過敏的食物,如蝦、蟹、牛奶、花生等儘量不食或少食用;生冷、冰凍、辛辣、油膩的食物適可而止。少量多餐,細嚼慢嚥,選擇容易消化、富於營養的食品,少飲含糖的碳酸的飲料,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平常的飲食可加強食物纖維的攝取,有助於減輕腸胃激躁症,通常穀類、豆類、水果以及蔬菜是纖維的豐富來源,高纖維食品使結腸輕度擴張,防止進行性的腸道痙攣,一些纖維可以保持糞便中的水分,防止大便堅硬。高纖維食品可以避免脹氣和腹脹。對於一遇到壓力較大吃大喝,無肉不歡的大腸激躁症患者,減少肉食的攝入和少量多餐有助於減輕痙攣疼痛和腹瀉症狀。 康涵菁中醫師說明大部分的腸躁症患者屬於受涼易腹瀉這類型的話,應避免食用西瓜、冷飲等寒性食物。我還會請患者50克的食鹽炒熱,裝在布袋內熨肚臍周圍,或是胡椒粒填滿肚臍,上面放熱水袋,可減輕腸痙攣引起的腹脹與腹痛,中藥治療以健脾益氣的山藥、扁豆、蓮子、紅棗滋腸健脾,止腹瀉為主,還有枳實、香附、白朮、藿香,去除體內過多的濕氣,維護腸胃道的健康。而當腸子的活動力降低時,會發生腹痛與便秘,這類型的病人,可用具有補血滋養作用的當歸,何首烏來幫助排泄,切記不可隨意使用軟便劑以免破壞腸胃蠕動功能。 腸胃虛弱的患者可試試補氣健脾茶 材料:西洋參3錢、白芍3錢、甘草2錢 做法:先將所有材料用水洗淨,藥材放入保溫杯或保溫瓶中,沖入1000c.c.的熱水即可飲用。上、下午各飲用500c.c.。可補氣解痙孿,減緩因腸胃道虛弱而腹瀉的症狀。 壓力伴隨濕重型的患者可使用疏肝解鬱茶 材料:藿香3錢克、陳皮3錢,薄荷1錢,可加適量冰糖調味 做法:藿香、陳皮,薄荷、以藥袋包裝,一起放入保溫杯或保溫瓶中,加入1000c.c.的熱水即可飲用。可以去除體內過多的濕氣,對於容易情緒起伏大、煩躁易怒、而有腸胃不適症狀可用。 容易便秘則可使用養血順腸茶 材料:當歸3錢、何首烏2錢、香附2錢 做法:將藥材剪成小塊,有助於沖泡出藥效與成分,所有藥材放入保溫瓶中加入1000c.c.熱水即可喝,分上、下午各喝500c.c.。可養肝補血、滋養津液,以利通便。但是有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子宮肌瘤或是其他婦科疾患在喝之前宜詢問中醫師建議,不可自行服用。

爸媽罹癌怎麼辦?營隊帶子女翻轉困境

爸媽罹癌怎麼辦?營隊帶子女翻轉困境#壓力症候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父親節甫過,10歲的漢漢因為爸爸罹癌,開始懂得在聚餐時提醒爸爸哪些是紅燈食物須避免食用,哪些是健康的食物需多加攝取,父親楊爸今年45歲,在2年前罹患肺癌,確診時年僅8歲的兒子,不僅很少表現出其他的情緒,更早熟的擔心癌症是否會讓爸爸疼痛不舒服。癌症帶來的不確定,是病友家庭最大挑戰,尤其家裡有處於仰賴父母為生的成長期孩子,親子溝通與子女癌症教育將是家庭生命周期正向發展的關鍵。但生病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因為從確診、治療到追蹤,對病友與家屬都是身心靈煎熬,因此,為翻轉病友及家屬的抗癌人生,癌症希望基金會特針對家庭成員舉辦親子、兒童等不同主題性營隊,盼透由專業人員引導與同儕交流,培養家庭共同適應與面對癌症的正向能力。怕失去父母 可能導致行為退化、早熟及憂鬱隨著中年罹癌人口逐年增加,有越來越多育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正因面對癌症而經歷家庭衝突與角色重新配置問題,特別是癌症病友的未成年子女,不管是癌症的診斷、目睹父母的治療與副作用,甚至可能失去父母的死亡威脅,都易導致子女可能會有行為退化、過度早熟、人際困擾等變化,不僅不能完成應有的發展任務,更可能成為憂鬱或壓力症候群的高危險群。根據癌症希望基金會癌友家庭服務顯示,逾6成孩子害怕與父母分離,甚至對死亡感到焦慮,有3成子女因不知該怎麼辦、擔心未來而感到無助,更有5成病友認為自己的孩子因癌症而有不同於其他孩子的改變,因有感多數孩子常壓抑自我情緒,並以聽話懂事的表現盼父母能在愉悅情緒下遠離癌症威脅,因此癌症希望基金會以「助孩子認識自我並學習表達與抒發情緒」為內容的第16屆癌友家庭子女夏令營,在公益夥伴支持下順利舉辦。引導孩子表達內在情緒 找到自己的價值和角色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坦言:「在父母罹癌的同時,孩子也因共同經歷治療與復發轉移過程的起伏波折,而處在恐懼、悲傷或憤怒中,除了必須疏通這些長期積累的情緒壓力,更應該將其轉成正面力量,因為成長只有一次,因此,不僅透過情境遊戲、藝術創作方式引導孩子學習表達與面對內在情緒,藉由同儕團體的分享與相互支持,找到自己在父母罹癌過程中的價值和角色,能更健全的成長,更重要的,讓這群孩子不再孤單面對癌症!」罹癌非終點,但孩子要一起向前並不容易,為助更多家庭都能正向面對癌症,除夏令營外,9月起將舉辦2天一夜親子營以及1日兒童工作坊,全程免費,歡迎正面對癌症挑戰的家庭洽詢02-33226286。

孩子容易緊張、怕生?兒童焦慮症6大類型

孩子容易緊張、怕生?兒童焦慮症6大類型#壓力症候群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若你查閱《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你會發現焦慮共分為六種類型:1)廣泛性焦慮疾患。2)社交恐懼症。3)恐慌症。4)特定畏懼症。5)創傷後壓力疾患。6)強迫症。每種焦慮類型都需呈現特定的症狀和維持一段時間,才能確診,通常需維持六個月。六個月的持續時間可以防止一般人因為一時不順遂而被診斷為焦慮症。許多孩子會出現短暫的焦慮症狀,維持約幾週或幾個月,但是有些孩子在童年時會持續焦慮纏身。如果你的孩子表現出強烈的焦慮,即使只有一週,你可能會擔心孩子是否有焦慮症。不論孩子是否被確診為罹患焦慮症,我認為協助心懷恐懼的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不論持續多久,他們感受到的恐懼都是真實的。身為父母,你必須了解孩子的恐懼,知道要如何協助孩子。焦慮的類型1)廣泛性焦慮疾患/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能引起過分的、不實際的恐懼和緊張。2)社交恐懼症/對於日常社交活動感到強烈憂慮和自覺。他們的憂慮主要來自於害怕被人品頭論足,或是可能做出丟臉的行為,會被人嘲笑。3)恐慌症/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恐懼感突然一陣接一陣地襲來。恐慌症的其他症狀包括流汗、胸痛、心悸(不規律的心跳)及窒息感。4)特定畏懼症/對於某種物品或情境懷有強烈的恐懼,如蛇類、高度或是飛行,其恐懼的程度通常和所在的情境不成比例,可能會造成患者避開日常的活動。5)創傷後壓力疾患/某件創傷性或恐怖的事件造成的心理疾病,像是心愛的人突然逝世或是自然災難。創傷後壓力患者對該事件的記憶是充滿恐懼且無法磨滅,通常情感麻木。6)強迫症/患者因為不斷持續的念頭或恐懼,而進行某種例行儀式或習慣。這些擾人的念頭稱之為強迫性思考,而這些儀式行為稱之為強迫行為。舉例來說,對於細菌抱持非理性恐懼者,會不斷洗手。我與父母對談時,會幫助父母從大方向理解孩子的恐懼,而非只有依照《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診斷孩子患有哪一類型的焦慮症。我幫助父母理解哪些事物會觸發孩子的焦慮,如何幫助孩子控制恐懼。為幫助父母正確認知孩子的恐懼,我將焦慮分為兩大類:事件取向與人際取向的焦慮。這可幫助父母辨認觸發孩子焦慮的因素,讓父母能以簡單的方法協助孩子處理焦慮。(本文摘自/為什麼我的孩子總是有這麼多煩惱?/平安文化出版)

震災「震」壞了健康 醫師籲:勿過度煩惱

震災「震」壞了健康 醫師籲:勿過度煩惱#壓力症候群

日本嚴重的地震、海嘯與核災猶如鋪天蓋地一般將災民拖進了人間煉獄,而台灣作為鄰近國家更是感同身受,對於災害最新狀況無不隨時掌握,密切關心。但對大災難的恐懼與生命無常的不安,已開始在民眾的心中發酵,醫院身心科近日觀察到門診有增加1~2成民眾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甚至導致原本控制良好的恐慌症、憂鬱症再度發作。因此醫師要特別提醒民眾關心災情之餘,也要適時的放鬆心情、正向思考。如果有壓力過大、失眠、情緒失控、發呆沮喪、恐慌等難以調適的身心症狀時,建議可向醫院的身心科醫師尋求諮詢與協助。曾太太是嫁到大甲的家庭主婦,日本震災發生後,關心災情的她就隨時鎖定新聞電視,每次看到哀鴻遍野的慘況和生離死別的畫面就想起921南投娘家房屋全毀,好友罹難的傷心往事,這幾天她常常莫名的傷心哭泣、觸景生情,晚上也想事情想到睡不著,搞得精神不濟頭痛欲裂,只好到醫院掛病號。光田綜合醫院身心科溫偉鈞醫師解釋,由於台灣與日本都是地震、海嘯、土石流甚至核安問題需要特別關注的國家,善良的台灣民眾對於日本的災害特別能感同身受。加上最近幾日各國際媒體24小時播報日本的災情與驚悚畫面,可能也勾起了許多人對於過去921震災、88風災等可怕災害的傷痛回憶,進而影響心理。大部分的人在歷經或目睹災變發生時,都可能出現如情緒失調、沮喪憂鬱、失眠、頭痛、腸胃不適等程度不一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症狀。大部分人通常都能慢慢自我調適,不會長期影響,但少部分民眾可能會影響個人生活作息、人際關係甚至引發恐慌症、憂鬱症的發作。溫醫師要特別提醒民眾,關注國際重大災情固然重要,但是過度的憂鬱煩惱對身心健康會造成負面的影響,建議大家心情低落不安時,可以外出找親友分享心情或適當運動,都有助於壓力的紓解。收看災情報導時,也多由人與人的大愛互助、親情或生命可貴等正面角度來思考,就比較能避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發生。如果有上述較嚴重的症狀發生時,也可到醫院身心科求助,千萬別讓震災「震」壞了身心健康。

災難後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需靠時間來平復

災難後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需靠時間來平復#壓力症候群

近年來,世界各地發生多起災難,包括印尼大海嘯、海地大地震、四川大地震、2011年2月紐西蘭淺層地震,以及此次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頻率相當高。這些災難影響層面相當廣,包括受災者身體及財產損傷,且在心理層面亦造成相當大的影響。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郭千哲說,以此次日本東部大地震,引發大海嘯、屋倒及大火等重大災害,亦有核能重大災情,已造成至少數千人死亡,數十萬人家園破壞。財物損失無以為計,也造成相當大的心理壓力。郭千哲表示,離臺灣921大地震已屆12年,當時臺北巿政府衛生局與松德院區參與南投國姓鄉及台中石岡鄉心理重建,投注不少心力。透過當地公共衛生護士的轉介,訪視不少罹難者家屬,及房屋半倒和全倒的個案。在120位罹難者家屬中,發現精神疾病盛行率依序為創傷症候群(36.7%)、重度憂鬱症(15.8%)、適應性疾患(10.8%)、酒精使用疾患(3.4%)等,女性明顯高於男性。相關結果亦發表於國際精神醫學期刊(Psychiatric Services 2003;54:249-251.)。郭千哲進一步說明,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群主要有三種:創傷事件的影像、思考和感受屢次重複出現在腦海和惡夢中(Re-experience)。持續避免接觸與創傷有關的事物(Avoidance),且無法回憶創傷事件的重要片段。過度警覺反應(Hyperarousal),以致無法入眠,注意力不集中和易怒,這些症狀將持續導致個人社交、家庭和職業功能重大失衡。他解釋,災難最初期以問題解決及急難身體創傷救助為主,儘量拯救生還者,穩定人心。然而在心理層面,因災民經過重大災難,在急性期可能出現創傷後症候群症狀,且在長期則可出現各類可能的精神疾病。如何追蹤高危險群的個案,或可能有問題的個案,如失眠、體重減輕、有創傷後症候群的症狀。若有上述現象,則應提早轉介就醫評估。此外,面對地球村全球化的議題,此次海嘯亦影響美國西岸,造成傷亡。核能災害亦讓鄰近國家恐慌。而透過網路及媒體報導持續關注災難,亦可能影響特定高危險群,例如過去曾有創傷後症候群的個案,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