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熟

爸媽罹癌怎麼辦?營隊帶子女翻轉困境

爸媽罹癌怎麼辦?營隊帶子女翻轉困境#早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父親節甫過,10歲的漢漢因為爸爸罹癌,開始懂得在聚餐時提醒爸爸哪些是紅燈食物須避免食用,哪些是健康的食物需多加攝取,父親楊爸今年45歲,在2年前罹患肺癌,確診時年僅8歲的兒子,不僅很少表現出其他的情緒,更早熟的擔心癌症是否會讓爸爸疼痛不舒服。癌症帶來的不確定,是病友家庭最大挑戰,尤其家裡有處於仰賴父母為生的成長期孩子,親子溝通與子女癌症教育將是家庭生命周期正向發展的關鍵。但生病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因為從確診、治療到追蹤,對病友與家屬都是身心靈煎熬,因此,為翻轉病友及家屬的抗癌人生,癌症希望基金會特針對家庭成員舉辦親子、兒童等不同主題性營隊,盼透由專業人員引導與同儕交流,培養家庭共同適應與面對癌症的正向能力。怕失去父母 可能導致行為退化、早熟及憂鬱隨著中年罹癌人口逐年增加,有越來越多育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正因面對癌症而經歷家庭衝突與角色重新配置問題,特別是癌症病友的未成年子女,不管是癌症的診斷、目睹父母的治療與副作用,甚至可能失去父母的死亡威脅,都易導致子女可能會有行為退化、過度早熟、人際困擾等變化,不僅不能完成應有的發展任務,更可能成為憂鬱或壓力症候群的高危險群。根據癌症希望基金會癌友家庭服務顯示,逾6成孩子害怕與父母分離,甚至對死亡感到焦慮,有3成子女因不知該怎麼辦、擔心未來而感到無助,更有5成病友認為自己的孩子因癌症而有不同於其他孩子的改變,因有感多數孩子常壓抑自我情緒,並以聽話懂事的表現盼父母能在愉悅情緒下遠離癌症威脅,因此癌症希望基金會以「助孩子認識自我並學習表達與抒發情緒」為內容的第16屆癌友家庭子女夏令營,在公益夥伴支持下順利舉辦。引導孩子表達內在情緒 找到自己的價值和角色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坦言:「在父母罹癌的同時,孩子也因共同經歷治療與復發轉移過程的起伏波折,而處在恐懼、悲傷或憤怒中,除了必須疏通這些長期積累的情緒壓力,更應該將其轉成正面力量,因為成長只有一次,因此,不僅透過情境遊戲、藝術創作方式引導孩子學習表達與面對內在情緒,藉由同儕團體的分享與相互支持,找到自己在父母罹癌過程中的價值和角色,能更健全的成長,更重要的,讓這群孩子不再孤單面對癌症!」罹癌非終點,但孩子要一起向前並不容易,為助更多家庭都能正向面對癌症,除夏令營外,9月起將舉辦2天一夜親子營以及1日兒童工作坊,全程免費,歡迎正面對癌症挑戰的家庭洽詢02-33226286。

家庭失去功能 孩子難成為真正的大人

家庭失去功能 孩子難成為真正的大人#早熟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要說一個家暴小孩的成長故事。據她的形容,她的爸爸是個賭徒,欠了很多錢就跑了,留下她和母親相依為命。母親交了新的男朋友,兩人開始同居。這個她稱為叔叔的男人脾氣卻不太好,喝了酒就會打她出氣。有時發起酒瘋,把她的頭拽起來當球摔。但其實她心裡最氣的不是這個男人,而是在旁邊觀望卻無所作為的母親。所以她常常一個人,偷偷地抱著爸爸留下來的衣服哭泣、想念。她念大學後,母親得了癌症,躺在病床上,同居的叔叔也跑了。她每天帶著怨懟,卻必須照顧媽媽,一股說不出口的感受卡在心裡,讓她開始產生暴食的症狀,發作起來痛不欲生。不懂的人覺得她是個怪人,好幾次談戀愛都失敗,她覺得自己的人生了無希望。沒有好好當過孩子,也很難成為一個真正的大人我們相遇時,每個禮拜她來找我談話,天上總會莫名地飄起小雨。每次我看到雨飄下來,心裡就想嘆氣,因為她在會談室中,總是重複地埋怨那個讓她覺得又生氣又煩躁的母親:「那個女人真的很沒有用,她沒有保護我,而且不斷地傷害我。」誰知道某一天,她來到我面前時,卻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樣,說了一段與之前截然不同的話。她說:「老師,我覺得我媽媽可能不是只有那種惡毒罵人的臉,或見死不救的臭臉。」「喔?是嗎?怎麼突然有了這種感覺?」我問。她告訴我,因為她這個禮拜在路邊遇到一個賣豆花的少婦。那是一個放學後的日子,她走出校門口,徒步走了好久,看到路旁有一個賣豆花的少婦。那時候太陽剛要下山,夕陽的餘暉剛好撒在這個少婦的身上,少婦的推車上有兩個大大的鐵桶,其中一個裝著沒賣完的豆花,另一個桶裡居然裝著一個小女孩。小女孩在鐵桶裡面睡覺,沒有客人的時候,少婦會輕拍小女孩,看著她睡覺。這景象,在她心中形成極為戲劇化的一幕。她告訴我,當時陽光灑在少婦的側臉上,少婦的表情看起來溫柔無比。「老師,你知道嗎?其實我媽媽也有過這麼溫柔的臉。」說完這句話,她哭了。幾個禮拜以來,第一次,她哭了。眼淚好像釋放出了很多複雜的心情。她開始告訴我從前是怎麼和媽媽相處的,從前爸爸還在的時候,他們三個人常常出去玩,那是她生命中覺得最幸福的時刻。「可是我真的好恨他,怎麼可以丟下我們就走?(我想,她指的是爸爸。)我也好恨她,怎麼沒有阻止他丟下我們就走?(我想,這指的是媽媽了。)」她說。「會不會其實你也很怪你自己,沒有阻止他丟下你們就走?」我問。無聲的哭泣彷彿說明了一切。我想,她將父親離去的失落,將那些無法表達的對父親的氣,放到了她與母親的回憶上。於是她明明對著的是母親,卻不由自主地對母親有了對父親的期待與憤怒,所以當母親罹病臥床之後,她開始勉強自己得要變成母親的守護者,而讓原本就無從表達的心情,變得更加糾結。多少人身上有這種毛病呢?我想起許多傳統的家庭中,父親常常是缺席的那個角色,可以有千百萬種理由,留下家裡的孩子與母親獨處。有的家庭孩子多,母親如果變成吐苦水或含淚的怨婦,手足之間還有得商量。然而長大以後,有能力的、比較能放下家庭的孩子,展翅高飛去追求自己的新生活,但家裡總會留下一個走不開的孩子,繼續代替父親,成為那個「母親的守護者」。只是他們心裡卻好像有一種無奈,那是什麼?喔,或許是我們忽略了,不管怎麼堅強的人,也都有被人照顧的想像和渴求,或許那種無法心甘情願的感覺,是因為我們不是用一個「小孩」的位置,自由自在地過自己的人生。沒有好好地當過孩子,勢必也很難成為一個真正的大人。是非黑白,最終,會融合成一種灰色的美感很多年以後,我才真正明白當年我與她相遇時,我的功能是什麼?是的,把她的欲望給接過來,讓她能回到小孩的位置上,將任性、憤怒與不滿給宣洩出來。直到她覺得,夠了。她母親臨終前,在病床上,好像迴光返照一般,突然對她說:「媽媽真的覺得以前好對不起你呀。你原諒我好嗎?」為了讓媽媽安心離去,她點點頭:「我原諒你,我原諒你。」「其實我覺得我只是為了讓她安心,我沒有真的原諒她。」訴說這段經驗時,她這麼告訴我。能夠把這種話說出來,我真替她感到開心。當她內在孩童般的任性有重新發作的空間了,才會有能力真正地看見與提供他人的需要,而不必因為好像沒有真心原諒而感到愧疚。時間繼續流動,她繼續說著說著,回到孩童般的心情,同樣的事情好像有了不同的層次:就好像有時見死不救、有時凶狠的母親,也曾有過她溫柔的一面。就好像她不斷思念的寵愛她的父親,也有拋棄她們母女的一面。面對過去,就像陪著年幼的自己,從頭長大一次。背後的意義,不見得是和那些成長中經歷的人事物進行和解,而是和我們心裡的陰影和解。原本難以接受的是非黑白,最終,會融合成一種灰色的美感。曾幾何時,灰色,好像變成人世間最美的顏色了?【早熟效應】因為家庭中有某些失功能的成員,導致情感尚未真正成熟時,就要被迫當個大人。家庭治療中有個「親職化小孩」的概念,指的是當家庭失去功能時,由於大人無法執起應該承擔的責任,小孩就被迫補位,變成家庭中需要發揮功能的那個角色。這裡談到的「早熟效應」,即是延續這個概念而來。小時候,常常幻想自己趕快長大,變成一個大人,可以擁有獨立的生活,決定自己想要什麼。長大以後才知道,大人常常也沒辦法決定自己想要什麼,他們還要擔負對關係、對社會的責任。但是這些大人,有時候會耍起任性,丟掉他們的責任;有時候會因為不得已,無法拿起自己的責任。所以這些大人的小孩,伸出還沒長大的手,幫忙扶起搖搖欲墜的家,把失功能的大人縫補起來,讓他們繼續維持一個大人的模樣。而這些小孩,外表還是小孩,心裡卻是大人了。心裡像大人的小孩,變得比心裡像小孩的大人更堅強。他們連傷心的時間都省略了。(本文摘自/情緒寄生:與自我和解的34則情感教育/遠流出版)

超級早熟!三月大女嬰月經就來潮嚇傻家人眼

超級早熟!三月大女嬰月經就來潮嚇傻家人眼#早熟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才三個月大的女嬰竟然就月經來潮,把家人都嚇傻了眼!根據中國媒體的報導,中國一名女童,在出生剛滿三個月時,竟然月經來潮,目前已經三歲,身高也比一般兒童來得高,當地醫生判斷為早熟,但是才出生三個月大,就已有月經,倒是前所未聞!媽媽懷孕常喝飲料 懷疑是飲料搞鬼而這名女童的爸爸表示,她的女兒出生三個月時,有一天發現尿布裡頭留有一滴血,一開始還不以為意,沒想到到了六個月大之後,月經的流量已和青春期少女差不多,讓他連忙帶著女兒上醫院就診。他進一步懷疑,女兒母親在懷孕的期間,時常喝飲料,可能是因為飲料裡有添加一些不良物質而導致。而目前女童三歲,身高已達一百公分體重二十多公斤,對此,醫生指出,女童的「超級早熟」,一定跟大環境的汙染及飲食習慣有關。

「補過頭」致早熟 中年前後進補才適當

「補過頭」致早熟 中年前後進補才適當#早熟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採訪報導)最近冷氣團報到溫度持續下探,為適應冬季中華文化素有冬天進補的習慣與風俗,但近來有相當多「補過頭」案例發生,到底該不該補?怎麼補?什麼人可以補?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科醫師周威宇表示,進補不宜過早,以致現在小朋友發育過度,導致月經提早到來、提前變聲、長鬍鬚等等,傳統醫學認為,正常人進補,男子宜在40歲左右開始,女子宜在35歲左右開始。周威宇說,現代人容易體虛,生活型態吃得多、動得少,血氣易留滯。冬令進補包含著養生和預防疾病,除可對慢性病患者予以調治外,對少者可助長發育、提高智力,對中青年可增強體質、保持青春常駐,對老者可延緩衰老、保持健康。中醫學認為,從立冬起至立春前的這段時間有助於體內陽氣提升,增強身體抵抗力,可有效預防疾病及開春時的流行病。現今為了增強體質和保持身體健康,不少人開始注重進補。有人認為“晚補不如早補”,以致現在小朋友發育過度,導致月經提早到來、提前變聲、長鬍鬚等等後果。醫學專家提醒,進補有年齡限制,過早進補容易影響人體正常生長發育過程,過晚則可能錯失良機。傳統醫學認為,正常人進補,男子宜在40歲左右開始,女子宜在35歲左右開始。醫師表示男子在40歲以前,精力旺盛,肌肉、筋骨強健。40歲後則開始出現「腎氣衰」現象。而女子35歲前身體健壯,面貌嬌嫩,頭髮生長旺盛。35歲後,精力開始不濟,面部開始焦枯,頭髮開始脫落。越來越多的資料表明,40歲是人體健康狀況發生改變的界限。此外,以中醫來說,中年人的脾胃運化功能優於老年,既能進補亦能受補,所以最好從中年開始進補。(圖/記者杜宇喬攝)

早熟小大人 親職化兒童的故事

早熟小大人 親職化兒童的故事#早熟

根據家扶基金會和兒福聯盟進行的「2011臺灣弱勢兒童親職化現況調查」結果公佈,發現臺灣地區有八成以上的弱勢家庭兒童少年不僅需要幫忙做家事,還需要協助照顧工作或任務、提供情感支持與陪伴。這些孩子,因為過度的親職化,而成為早熟的小大人,而不少小大人因協助照顧家庭而忽略課業,甚至承受極大的壓力,自覺對未來沒希望,令人心疼。家扶基金會社工處處長翁慧圓指出,承擔過多原屬家長的工作與責任的小孩,國外稱為親職化兒童(Parentified Children),此類兒童與一般兒童分擔家事最主要的差異在於從事家務的類型、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完成家務所花費的時間、從事家務或任務的過程中缺乏指導、完成時沒有獲得任何讚美,甚或是在承擔家務的責任沒有選擇性。也因此,他們只能犧牲放學後的有限時間,幫助家人承擔物質及精神上的困境,自幼就要背負來自家庭的壓力。在記者會中,由家扶基金會所扶助的兩位早熟小大人也現身說法。今年11歲的小羚,因父母親離婚離家,是典型的隔代教養家庭。雖然年紀小,但她不僅幫忙阿嬤做家務、照顧三名年幼弟妹,假日更是清晨五點就起床幫忙整理蔬菜,陪阿嬤到菜市場做生意,叫賣、找零、打包樣樣不含糊。小羚說,這樣的生活很累,可是這是她可以為家裡做的事。同樣也是11歲的小風,因阿嬤中風、爸爸小中風,家中生計全靠媽媽。阿嬤長期臥病在床,生活無法自理,爸爸生活雖然能自理,行走需人攙扶,兩個病人的照料工作全都落在小風和哥哥三兄弟身上。因此,小風兄弟放學後都直接回家,因為家裡有一堆事等著他們,煮飯、洗衣,還有為阿嬤餵飯、換尿布、洗澡。但阿嬤不喜歡穿尿布,大、小便直接留在床上,屋內空氣瀰漫著令人作嘔的味道,清理是小風的工作,雖然不喜歡,卻每天不厭其煩的做。小風說,如果他不幫阿嬤的話,她會很臭很可憐!兩個病人加三個小孩,小風媽媽為了賺更多的錢,每天從早上九點工作到晚上九點,白天雖有居家服務員幫忙,晚上仍須小風兄弟三人輪流照顧爸爸及阿嬤,兄弟三人放學後及假日的時間,全部都待在家裡,與外界的接觸形成半封閉狀況。家扶基金會表示,為了扶助經濟弱勢家庭的孩子,將透過各項協助方案,幫助他們解決家庭面臨的困境,協助親職化兒童減輕身心負荷、重建正常童年的生活經驗,因此推動「弱勢兒童親職分擔服務方案」,希望結合社會各種資源給予「小大人」們實質上的幫助,期盼社會大眾共同參與。※分擔家計的小羚(左2)及分擔家務的小風與家扶王明仁執行長(左)、中信慈善基金會執行長高人傑一同呼籲愛心捐款幫助弱勢孩子快樂上學。(家扶基金會提供)

影音/8成弱勢童 分擔家務誤課業

影音/8成弱勢童 分擔家務誤課業#早熟

家扶基金會今天公布「台灣弱勢兒童親職化現況調查」,結果發現有八成弱勢家庭的孩子沒有童年,被迫當早熟的小大人,放學後還要幫忙分擔家務與家計,甚至有些孩子因此得向學校請假,不能正常上課。     11歲的小風,每天放學後的工作,就是煮飯、洗衣服,還要幫長期臥床的阿嬤換尿布,清理大小便,因為爸爸中風、媽媽負起養家責任,工作常常要忙到深夜才回家,因此這些家務事,都落在小風一個人身上。其實在台灣,還有很多像小風這樣的孩子,根據家扶基金會調查發現,有八成以上的弱勢家庭兒童,不僅幫忙做家事,還要照顧家人;甚至有一成六的孩子,需要幫忙賺錢、貼補家用;有四成五的孩子覺得,自己的角色像大人;有高達七成的孩子認為,這本來就是我應該做的;這些早熟小大人的體貼,更令人心疼與不捨。這些孩子變成早熟的小大人,有些孩子甚至因為家務重擔、必須向學校請假。而為了讓這群弱勢孩子,不會因此導致成長學習受到阻礙,家扶基金呼籲社會大眾,可以透過擔任志工等等方式來幫助他們,度過必須早熟的童年。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