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大腸炎

安倍舊疾「潰瘍性結腸炎」是什麼病?

安倍舊疾「潰瘍性結腸炎」是什麼病?#潰瘍性大腸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健康亮紅燈,連續兩星期到醫院接受檢查,他今日舉行記者會,宣布辭去首相職務。安倍指出,自己第一次拜相時,曾因潰瘍性結腸炎匆忙辭職,造成政府很大困擾。今年6月健康檢查時,發現宿疾復發,服藥治療。但7月病情惡化,需要服用新藥,雖然藥物起了作用,仍要繼續接受治療。他強調,首相一職責任重大,不想因為病情導致決策錯誤,因此決定辭職。每個人生活中都曾有肚子痛、拉肚子的經驗,但腹痛若為潰瘍性結腸炎可就不單純了。潰瘍性結腸炎為發炎性腸道疾病之一,會造成患者長期反覆腹痛、腹瀉、甚至血便。因患者多屬年輕族群,在生活、工作上都受到很大的影響。好發在已開發國家青壯族群彰化秀傳醫院胃腸肝膽科李炯宏醫師表示,潰瘍性結腸炎的致病機轉目前尚不清楚,推測可能與免疫系統、腸道菌落、環境、遺傳、飲食、種族、藥物誘發等因素有關。據統計,潰瘍性結腸炎多半在已開發國家案例較多,隨著台灣逐漸發展為已開發國家,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人數也逐年成長,據健保署資料顯示,潰瘍性結腸炎重大傷病卡發卡人數為3260人。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男女比例相近,好發於學生、年輕上班族等族群,但40歲以上的中年族群仍有機會發病。李炯宏醫師表示,潰瘍性結腸炎的急性發作症狀為發燒、大量血便,恐導致脫水、休克、腎功能變化、血紅素下降等。診斷會安排做內視鏡檢查,按壓肚子可能有類似腹膜炎的表現。患者若未及時接受治療,最後恐需要開刀。大部分患者的症狀表現較輕微,可能會出現無疼痛感的血便,因為是直腸出血,故血色會偏紅,血便的狀況會隨著出血量而加深顏色。反覆出現不會痛的血便 恐罹潰瘍性腸炎在潰瘍性結腸炎盛行率較高的國家,若年輕人反覆出現不會痛的血便,又無痔瘡徵兆,醫師們便會懷疑為潰瘍性腸炎。但在台灣因盛行率不高,通常會安排內視鏡檢查,搭配病理切片、抽血等來診斷是否為潰瘍性結腸炎。李炯宏醫師說,發炎性腸道疾病很難單靠內視鏡影像就確診,在疾病的不同時期,可能有多種疾病會看到類似表現,故需透過病理切片排除一些特殊狀況。抽血檢驗也可幫助診斷,但沒有單憑哪個指標即可百分之百確診潰瘍性結腸炎。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病史,拼湊各種線索來判斷是否為潰瘍性結腸炎,且往往要反覆發作數次後,才能正確診斷。李炯宏醫師分享,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方式會依據患者的疾病表現而有所不同。急性發作的患者,需要使用抗發炎藥物、高單位類固醇,甚至得住院以靜脈注射施打類固醇,搭配免疫調節劑,若仍無法改善,會建議改用生物製劑來治療。部分患者甚至併發腹膜炎,可能要面臨開刀,把嚴重發炎的大腸切除。但大多數患者症狀不會如此嚴重,醫師會依照內視鏡的評分法,評估潰瘍性結腸炎蔓延狀況、嚴重度,再根據臨床表現,給予一些腸道內抗發炎藥物,或口服類固醇,必要時搭配口服免疫調節劑。醫師會根據疾病嚴重度,搭配使用各種藥物,但是若出現腸道穿孔、狹窄、毒性巨結腸等併發症,便需要外科手術處理。低估病情致腸道持續發炎穿孔 癌變風險上升李炯宏醫師指出,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若能以藥物控制發炎,減少產生後續併發症,如穿孔、廔管、甚至大腸癌等機會都可以降低。平時若未按時服藥及定期追蹤、抽血、內視鏡監控,腸道會慢性潰瘍發炎,有時出血量少不見得有症狀,患者日常生活未受到影響而低估病情,令腸道持續發炎導致穿孔、產生廔管,多年之後產生癌症的風險也會上升。醫師通常會建議患者持續接受藥物治療,促進黏膜癒合,達到沒有發炎的狀態。將疾病控制好,可大幅降低產生併發症的機會,也能維持不錯的生活品質。門診大部分的患者,使用的藥物都不會太複雜,當疾病穩定時,患者可能只需口服一兩顆抗發炎藥物,必要時加上類固醇或免疫調節劑即可。李炯宏醫師指出,病情穩定時,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飲食與一般人無異,無需特別避免何種食物。建議以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的營養為原則。但當患者處於急性發炎需要住院時,飲食就會需要調整,住院期間醫師會評估其病情並給予合適的飲食。生活上維持正常作息即可,盡量避免熬夜,規律的生活有助於病情控制。最重要的是規則服藥、積極配合醫師並定期回診。李炯宏醫師提醒,某些患者容易低估病情,自覺「我今天沒有症狀,為什麼還要乖乖地服藥?」可能原本一天只要服一次藥,一旦生活作息不正常,或忘記定時服藥,一段時間後症狀就逐漸復發,等到症狀嚴重,才又終於回診。這樣反覆發作,對患者病情控制較不理想。但往往要經歷過這些過程,患者才會相信潰瘍性結腸炎需要好好控制。李炯宏醫師呼籲,潰瘍性結腸炎是慢性疾病,需好好控制才能維持病情穩定,進而改善生活品質並減少併發症。(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失眠憂鬱又疲勞 土療可改善!

失眠憂鬱又疲勞 土療可改善!#潰瘍性大腸炎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提及土基微生物的科學文獻超過800件,共通點是,都認為土基微生物關係到能否順利治癒極為多樣的健康問題,包括過敏、氣喘、腸躁症、潰瘍性大腸炎、胃腸積氣、反胃、消化不良、吸收不良、營養不足、自體免疫疾病、發炎性疾病,和細菌、真菌、病毒感染。土基微生物能自然減緩發炎情況土基微生物可滋養結腸及肝臟細胞,生成維他命B群、維他命K2、抗氧化物、酵素等化合物,消滅或排擠念珠菌屬、真菌、寄生菌一類有害病原體,還可殺光會與腸壁連結或使其穿孔的壞菌。研究證實,土基微生物能與毒素結合後排出體外,有如黏土那般,還能幫忙管理免疫系統,自然而然減緩腸道(乃至於全身)的發炎情況。在印度與圖博交界喜馬拉雅山脈高處,那密實而富含養分與礦物質的土壤採得到堪稱絕佳土基補充品的喜來芝(shilajit)。內含至少85種礦物質,包括農業上常用作肥料的黃腐酸和腐植酸。這兩種酸很得我喜愛,能幫助身體運送礦物質通過厚厚細胞壁,延長細胞生命。多吃有機蔬果、發酵食品 禁絕麩質與糖長年下來,我診治過的病人,因為飲食中補充土基微生物而使病況有可觀改善的,沒有上千,也有上百。其中一位名喚卡洛琳的女士。那時,她58歲,體重超過標準50磅(約23公斤),是當了祖母的人了。初次上門求診那會兒,她的自尊落到人生最低點,除了記憶出毛病,還失眠、憂鬱、疲勞。問診過程中,我看得很清楚,她的腎上腺與甲狀腺極需援助。為此,我建議以有機蔬果及發酵食品為飲食主軸,不宜再攝取麩質和加工過的糖。卡洛琳習慣吃很多碳水化合物,要禁絕麩質與糖並非易事。不過,她心思把定,想要恢復健康,自願放棄了這2樣。在飲食之外,我主要還勸她服用含土基益生菌的營養補充品。增加腸道有益微生物 腸道就會變健康在奉行療程的頭30天,卡洛琳減了18磅(約8公斤)。在消化系統獲得這一切支援下,身體有了所需資源,得以重塑型態,重拾健康。很快,她的腰圍少了7英寸(約18公分),臀圍少了9英寸(約22公分),活力無比充足,人也終於有心運動。聽她說,好些年來都沒能像現在這樣享受人生。卡洛琳經歷的改變,和其他眾多遵循相似養生規劃的病人如出一轍。一旦專注於土療,不論是實際吃土,或是象徵意義上的生活變革,長期困擾他們的健康問題通常都會消失,有時不到30天就能見效。在當下的美國人想來,解決這種種健康問題得花更久時間。你要是這麼想,到頭來只會發覺,若能有意識地增加腸道有益微生物,腸道就會反過來照顧你。而服食含土基微生物的補充品,是「吃土」極其重要的一面。(本文摘自/土療,讓你更健康:治好百症根源腸漏症,就能治好皮膚炎、過敏、糖尿病、甚至憂鬱症/三采文化)

血便可別忽視 恐是潰瘍性大腸炎

血便可別忽視 恐是潰瘍性大腸炎#潰瘍性大腸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王同學從高中開始就陸陸續續有大便帶血的現象,加上課業社團蠟燭兩頭燒,三餐也隨便以炸雞配飲料或泡麵為正餐,最近也常常發現有血便和大便中有白白黏液的樣子。後來經大腸鏡檢查,才確診是罹患「潰瘍性大腸炎」 。所幸經過飲食調理與藥物治療控制之下,潰瘍的大腸已大幅改善。發炎性腸道疾病包括潰瘍性大腸炎及克隆氏症,好發年齡為20~40歲,是一種腸道慢性反覆性發炎的疾病。台大內科部消化內科李宗錞醫師表示,國人罹患人數有逐漸增加的趨勢,目前認為發病原因與基因、腸道免疫平衡失調、環境、精神壓力有關。李宗錞醫師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剛發病時,其症狀可能與急性腸道感染或大腸癌混淆,需要進一步做鑑別診斷。對於發炎性腸道疾病之確診可配合影像醫學檢查、內視鏡檢查及切片做病理化驗等為依據。治療重控制病情  減少併發症發生由於發炎性腸道疾病可能會反覆發作,或因長期慢性腸道發炎產生併發症如腸道狹窄、腸道阻塞、瘻管或甚至腸管破裂等。因此,治療同時需留意藥物副作用,必要時也需及時採取外科手術治療。對於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李宗錞醫師提醒,日常生活飲食上可採飲食調理,少碰刺激性的食物,特別在急性發炎期宜採低渣飲食,只要妥善的治療與追蹤,也可以享有健康生活。

壓力大、免疫力差 潰瘍性大腸炎找上門

壓力大、免疫力差 潰瘍性大腸炎找上門#潰瘍性大腸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0歲職業婦女,工作、家庭兩頭燒,近日排便次數增加,且軟便,擦拭時可見黏液及血絲,原以為是痔瘡出血,便不以為意,症狀持續1-2週後才就醫。經糞便檢查,有潛血反應,因此安排大腸鏡檢查,發現為「潰瘍性大腸炎」。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邱展賢主任指出,常見症狀有腹瀉、腹痛、大便帶血或黏液等,主要侵犯大腸的黏膜,有時到黏膜下層,大腸中的直腸部位常較嚴重,症狀有腹瀉、大便帶血或黏液,有時想大便但大不出來,有時大便時腹部會疼痛。壓力大 ,免疫力差,潰瘍性大腸炎上身!邱展賢進一步說明,潰瘍性大腸炎好發於20-40歲的年輕人,潰瘍性大腸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發生原因不明。但長期的緊張與壓力、造成自體免疫失調,容易發病與惡化,病情的嚴重度常起伏變化,疾病發作超過十年以上,可能會併發大腸癌。便血以為痔瘡,拉肚子以為腸胃炎,小心延誤治療時機!邱展賢指出,除了便血,另一個常見的症狀是腹瀉,大便多呈糊狀,每天多次,其特點是在大便末了排粘液便或粘液血便。由於初期症狀與痔瘡和胃腸炎相似,容易讓很多病患失去警覺性,甚至有患者自行服用成藥止瀉了事而延誤治療時機。最後,邱展賢建議,由於潰瘍性大腸炎症狀與痔瘡出血、大腸癌相似,如耽誤治療時機,嚴重時會導致大腸潰爛而需切除,還有敗血症的風險。潰瘍性大腸炎檢查需透過大腸鏡做鑑別診斷,治療方面目前是以藥物治療為主,若長期治療無效且產生併發症時,就有可能需要手術治療,因此若有疑似症狀出現時,應儘早就醫鑑別診斷,以免延誤病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