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姿

出國旅遊要注意!歐洲麻疹升溫中

出國旅遊要注意!歐洲麻疹升溫中#睡姿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歐洲麻疹疫情升溫中,欲前往者應多加留意!疾管署表示,德國柏林自去年10月起就開始出現麻疹病例,且至今年3月下旬為止已累計884例,平均每日約新增15例,個案多為成人,其中25%個案需住院治療。因此提醒民眾,麻疹傳染力強,易藉由旅遊、探親、經商等國際交流進入國內,並在沒有抗體的族群間快速傳播,所以,如有需前往麻疹流行地區者,可於出國前2至4週至旅遊醫學門診進行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接種評估,並避免攜帶未滿1歲及未完成疫苗接種之嬰幼兒前往,以降低感染風險。東歐、赫賽維納 疫情持續發生中根據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ECDC)統計資料顯示,德國柏林近年病例數約200例,惟曾於2013年發生麻疹大規模流行,該疫情自3月上升延續至12月底,造成近1,800例感染。此外,德國、法國、義大利等國,疫情多自春季開始上升,目前除德國外,東歐波士尼亞、赫賽維納、塞爾維亞與吉爾吉斯等國,亦持續發生麻疹疫情,提醒民眾赴該國時,應格外留意。接種疫苗 是預防麻疹的最佳方式最後,疾管署提醒,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家中如有年滿 1歲幼兒,請儘速接種疫苗,如須攜6個月以上未滿1歲的嬰兒前往流行地區,可於出發2週前,為幼兒自費接種1劑MMR疫苗,僅收取疫苗費用。不確認是否曾感染麻疹的中壯年人,及部分幼年曾接種疫苗,但擔心抗體可能隨年齡增長而減少的青年族群,前往流行地區前可先至旅遊醫學門診評估疫苗接種需求。返國後如有發燒、鼻炎、結膜炎、咳嗽、紅疹等症狀,應儘速戴上口罩,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及接觸史。

大字型睡姿最健康!有助自律神經均衡、安定

大字型睡姿最健康!有助自律神經均衡、安定#睡姿

有人睡覺的時候,會選擇讓自己感覺舒服的方式,像橫躺或伏臥。雖然有些人只是基於習慣,也有人是因為很自然地感覺到,這樣的睡姿讓自己的身體感到舒緩。例如罹患胰腺炎或腰椎管狹窄症狀的人,往前彎曲的姿勢可以減輕疼痛和不舒服,因此很多人自然就會採取側躺、抱著肚子的姿勢睡覺。相反的,如果罹患腰部椎間盤脫出症,往前彎曲身體會讓疼痛更劇烈,因此大多會採取伏臥的趴睡姿勢。人類本來以仰躺、身體呈現一個「大字」的型態睡覺,才是最自然的姿勢。不用枕頭,手掌心向上,兩腳往外張開呈現一個大字,這也是瑜伽的基本姿勢之一。因為我們平常走路或坐著的時候膝蓋都是彎著,在工作時手肘必然也是彎著。再者讀書或用電腦時,頸部都是往前傾。能夠舒緩因為以上因素造成的膝、肘、頸關節彎曲所造成的肌肉緊張的姿勢,就是大字形的姿勢了。採大字形的睡姿,無需用力也會因為身體的重力,讓關節自然伸展,血管自然伸直,動脈的血液也自然能夠輸送到手腳的末端,靜脈的血液也不會停滯、順利流動。想要讓自律神經達到均衡、安定,就採取大字形的仰睡吧!如果睡覺時覺得身體某些部位不舒服,請理解這是因為身體某些地方有歪曲或肌肉緊張引起的不平衡、僵硬的異常狀況引起的緣故。(本文摘自/活絡副交感神經,調和身體/天下雜誌)

寶寶仰睡頭型一定難看? 美專家教你安全的撇步

寶寶仰睡頭型一定難看? 美專家教你安全的撇步#睡姿

在一般父母的觀念裡,寶寶的頭型一定要圓滾滾的,才能算是漂亮的頭型。但是寶寶的睡眠時間長,而且頭骨軟容易變形,因此有些父母嘗試讓寶寶側睡,希望能夠給寶寶一個漂亮的頭型。不過「美國兒科醫學會」(AAP)十八日公布最新版嬰兒睡眠安全指南強調,不管在什麼時候,寶寶都應該要仰睡,才能有效預防嬰兒猝死症候群(SIDS),當中提到趴睡、側睡應該完全避免。不過根據也有調查發現,自從美國小兒科醫學會為了降低嬰兒猝死症(SIDS)的危險,鼓勵父母讓嬰兒仰躺以後,頭型變扁的兒童越來越多。 但是美國專家認為,即使仰睡會造成頭骨變扁,但是仍然建議嬰兒最好能夠躺著睡,因為這樣才不會造成嬰兒猝死。而台灣衛生署公布最新版《兒童健康手冊》當中,也明確指出嬰兒應仰睡,不建議趴睡或側睡。不過美國小兒科醫學會也表示,睡得安全不見得就不能睡得漂亮,每天可在嬰兒清醒、有人看護時候,讓他們趴著,以促進身體發育,減少後腦勺扁平程度。然後可以每隔一段時間改變寶寶的嬰兒床的方向,使寶寶的注意力不會一直集中在同一個方向,例如寶寶總是看著門的方向,如果你改變了他的位置,他就需要轉頭才能看到門。 而且當寶寶白天醒著的時候,可以讓他趴著一段時間,但旁邊需要有大人監督,這樣也有助於寶寶肩膀肌肉的發展。還要減少寶寶躺在汽車座椅上的時間,因為躺在汽車座椅上與仰睡作用一樣。雖然寶寶在外觀上的頭型重要,不過父母在安全上要也顧及,才能讓寶寶健康又可愛的成長。那種睡姿對寶寶最好?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3370寶寶身體健康嗎? 「睡眠品質」是重要指標!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300寶寶六個月還不會翻身?遲緩兒六大警訊!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5080

飯後趴著睡 小心導致腦缺氧

飯後趴著睡 小心導致腦缺氧#睡姿

文/養生保健學會理事長楊思標、秘書長李春興從小學起,各級學校就有強制午睡制度,要求學生午餐後趴桌小睡半小時或一小時;長大後進入職場,許多上班族仍習慣午餐後趴在辦公桌上午睡片刻。短暫午睡固然能有效補償體力及腦力消耗,但長期趴桌午睡卻易因不當睡姿,在不知不覺中壓迫耳朵、眼晴、臉部、頸動脈、頸椎、肺部、心臟、胃腸等部位,影響血液循環和神經傳導,輕則使身體不適,嚴重的可能導致其病變。這幾年趴桌午睡的安全性屢受醫界質疑,前一陣了也傳出有中年上班族因趴桌午睡而致頸動脈剝離中風的不幸。國內知名中醫師、養生專家莊淑旂,很早就開始呼籲學童午休趴睡影響健康問題,常在各種演講場合提醒學校老師:千萬不要硬性規定學生飯後趴著午休。為什麼醫學專家不主張趴桌睡即伏案睡?這是由於長時間嚴重彎曲頭頸部及胸部,身體曲度增加,會壓迫到耳朵、眼晴、臉部、頸動脈、頸椎、心、肺、胃腸等器官,此不良睡姿對身體健造成的威脅,分析如下:心、腦血管慢性疾病:中午是人體全身血液循環最快時刻,趴桌午睡因嚴重彎曲頭頸部及胸部,會壓迫頸動脈、心、肺、胃腸等器官,增加心、肺負擔,加上午餐後,體內需較多血液流向胃腸來幫忙消化吸收,導致頭部血液供應不足,氧氣供應不足,引起呼吸不順,醒後會出現頭昏、眼花、耳鳴等大腦缺血缺氧症狀;加上午睡時心率逐漸減慢,流入腦部的血液減少,又加重腦部缺血,會造成植物神經系統功能出現暫時性紊亂,導致頭暈、耳嗚、腿軟、腳麻;故對心、腦血管系統係一長期傷害,將來亦可能誘發這些心、腦血管慢性疾病的形成。呼吸道疾病:趴桌午睡使身體彎曲度增加,會壓迫肺部,增加肺部負擔,又因血液、氧氣供應不足,肺部不能好好舒展,導致呼吸不順,會影響呼吸功能,尤其在女性更會因壓迫胸部,還會誘發將來心臟或乳房等之疾病。消化道疾病:午餐後體內需較多血液流向胃腸道,來幫忙消化吸收,至少需一小時才能把胃部食物排空;若餐後隨即桌上趴睡,因身體彎曲度增加,胃腸會受到壓迫,增加蠕動負擔,又體內需較多血液流向胃腸道來幫忙消化吸收,易因心臟供血不足,不利於腸胃正常蠕動,降低消化能力,易造成胃腸氣脹,引發慢性胃炎,這可能就是東方人消化道疾病較多主因。眼睛疾病:趴睡時壓迫的眼球,使眼球漲大、眼軸增長,很容易損傷眼角膜和視網膜,引起角膜變形、弧度改變,還可能導致眼壓升高,誘發青光眼。除了會影響視力,形成高度近視,增加青光眼發病率,很可能加速散光。這可能是台灣學生普遍近視原因之一。脊椎肌肉神經疾病:長時間歪扭頸部及壓迫上半身,會使頸部、肩、腰部肌肉處於緊張狀態,形成肩頸部肌肉痠痛,造成頸椎及胸椎輕微變形。一個人長期保持低頭狀態,頸部的生理彎曲呈開口向後的「C」形狀,趴桌睡時,脖子前彎,違反了頸部生理,所以睡後常感脖子酸痛,手腳麻痹。又趴桌睡時,頭部扭向一邊,造成兩邊肌肉不平衡,一邊收縮,一邊拉伸,頸部的韌帶和肌肉加倍緊張,令頸部後面肌肉疲勞過度,將重力全部集中在頸椎的骨頭上,時間一久將造成頸椎骨椎盤突出,引發頸椎病。又因長時間壓迫上半身,會引發脊柱彎曲,出現腰肌勞損等症狀。手肘尺神經疾病:趴桌睡或手托下巴睡時,手肘需向外側彎,角度較大或倚靠桌面,而尺神經在肘部內側神經處非常表淺,僅介於皮膚與硬骨間,最容易因長時間壓迫而受傷,形成尺神經病變,或神經粘連,致使無名指與小指酸痛麻,即所謂「肘隧道症候群」,嚴重時會出現「爪狀手」。手臂橈神經疾病:趴在桌上,以手臂當枕睡,會因壓迫手臂橈神經,造成手臂神經麻痹,影響正常血液循環及神經傳導,致使大姆指與食指酸痛麻,無法拿筷、筆,並導致肩痛、手臂酸痛等局部性神經麻痺。此外,趴桌午睡時,臉的顏面神經受壓迫、損傷,引發神經麻痺或臉部變形,單側頸動脈的血流量因趴睡姿勢而變小,易引發宿疾。伏案趴桌睡雖有上述七大缺點,但由於方便,在尚無有效改善方法前,至今仍為多數人採用。養生保健協會秘書長李春興博士表示,傳統趴桌午睡因其睡姿不良,可能危害人體健康,長期以往,不止個人需付出健康代價,也將增加政府及人民龐大財政支出;因而在此呼籲:國人及當局應正視這個小問題的大影響,倡導國人正確午睡習慣,睡出健康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