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

控糖有問題!4成5糖尿病患 飲食認知錯誤

控糖有問題!4成5糖尿病患 飲食認知錯誤#認知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全台糖尿病患者逼近180萬人,其中竟有4成5患者飲食控制認知錯誤,且僅有22%能做到每日計算熱量病控制飲食,採買與煮食是許多病患與家人最頭痛的事,加上外食情形無法避免,業務應酬或親友聚餐更不易有效地控制營養攝取量,慢性病的飲食管理儼然成為重要的健康課題。飲食切記營養均衡、熱量控制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蔡世澤醫師指出,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恐引發更多腎臟疾病,要做好慢性病的照護,就必須有良好的自我管理,包括飲食、運動、藥物三大面向;就飲食控制來說,必須遵循2大重要原則,一是營養均衡,二是總量管制。尤其糖尿病要特別重視熱量控制,慢性腎臟病則要重視蛋白質控制,若是病友沒有經過充分的飲食治療衛教、或是配餐的技巧不佳,就容易影響慢性病的控制。年長者改變飲食習慣難 成防治大漏洞隨著外食人口增加,許多病友無法每餐都自己準備,且對於中高齡罹病的病友來說,一夕之間要改變飲食與運動習慣是極為困難的,家屬往往也因為工作生活繁忙,疲於協助病友飲食控制,因此在慢性病的防治上出現了很大的漏洞。針對國內慢性病患者與其家庭營養知識與備餐情形進行調查,發現年齡越長、其接受營養衛教的比例就更低,然而慢性病主要族群都是中高齡,可預期許多患者飲食控制不當或錯誤反而容易致使疾病進程加速。營養教育雖普及 民眾卻愛自己加料調查也呈現,近4成5糖尿病飲食控制認知錯誤,僅22%能做到每日計算熱量並控制攝取;近4成7腎臟病飲食控制認知錯誤,僅24%能做到每日計算蛋白質及鈉鉀磷並控制攝取;且有將近6成7民眾對於疾病飲食自行備餐感到不便,可見慢性病餐食準備對於國人是一大難題。李婉萍營養師指出,目前慢性病的營養教育雖然普及,但是還是有很多民眾常常自行發揮,反而產生許多迷思或誤解,尤其更常常在外食的過程裡,因為無法掌握油鹽糖而破功。建議可以透過營養諮詢,或是訂購為糖尿病患者設計的健康餐盒,幫助患者控制血糖。

嬰幼兒長期缺鐵 恐影響認知、學習力

嬰幼兒長期缺鐵 恐影響認知、學習力#認知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缺鐵是世界各國小朋友最常見的營養缺乏問題,也是引起缺鐵性貧血的主因,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世界約有1/4的人口有貧血;特別是學齡前兒童、青少年及婦女。醫師指出,缺鐵會使人易疲勞、沒精神、注意力不集中。另外鐵也是中樞神經細胞合成與傳遞的重要元素,因此在胎兒及嬰兒時期,鐵的不足會影響日後學習能力、認知及情緒。不只營養問題 情緒、學習、認知皆受影響郭綜合醫院兒科林愛惜醫師解釋,幼兒缺鐵會造成血紅素合成有缺陷,使血液中紅血球內的血紅素減少,進而演變成「幼兒缺鐵血性貧血」,這不僅是營養問題,更是會影響到動作表現、認知及學習。據研究,嬰兒時期缺鐵也會影響其社交情緒發展,甚至可能造成注意力降低、過動症的問題。而造成缺鐵的常見原因,包括母親缺鐵、早產兒、鐵質攝取不足、偏食、在6個月後極少添加副食品、1歲後喝過多的牛奶;亦或是腸胃道疾病造成。臨床上,輕度貧血不會產生明顯症狀,容易被忽略,大部分是生病時經抽血發現,中度至重度缺鐵性貧血會發生疲倦、臉色蒼白,同時可能伴隨口角炎,且導致運動耐力降低、免疫力下降。補鐵首重飲食 搭配維生素C助吸收林愛惜醫師建議家長,可讓孩子攝取含鐵質豐富的食物,如紅肉、肝臟、蛤蜊、蛋黃、黑芝麻、紅豆、葡萄等。動物性食物含鐵質的吸收率和利用率是植物性食物的3倍,通常顏色愈紅,含鐵量愈高,而維他命C可促進鐵質的吸收,但值得注意的是,茶和咖啡中會妨礙鐵質吸收。他也提醒,若孩子有缺鐵和缺鐵性貧血,除改善飲食習慣之外,還需搭配醫生開的口服鐵劑直到血紅素回復正常。其實幼兒缺鐵是可預防的,6個月大後的嬰幼兒對鐵質的需求大增,須從食物上加強補充,且每天應攝取富含維他命C的食物,而1 ~ 5歲幼兒每天牛奶量不可超過600ml。

每6.6分鐘一人中風 竟8成民眾跟中風「不熟」

每6.6分鐘一人中風 竟8成民眾跟中風「不熟」#認知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每次寒流一報到,全台灣猝死或是中風的案件,便直線攀升,讓各大醫院的急診室,在冬季時總是忙翻,但另人困惑的是,為什麼全台猝死或中風的事件,一直居高不下呢?根據統計,我國每年罹患中風或小中風的民眾高達7至8萬例,平均每6.6分鐘就一人中風,十分驚人!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雖中風危機日日都盤旋在你我之間,然而國內最近有一份調查指出,94.4%的民眾知道中風,但卻有近8成的民眾不知引發中風的主因是那些,難怪台灣中風案件會層出不窮。多數民眾不知三高會導致中風來自趨勢民意調查公司最新的「中風大調查」顯示,在引發中風的疾病中,民眾只對高血壓較有概念(61.0%),73.6%不知道糖尿病與中風有關,77.5%不知道高血脂可能引發中風,80.5%不清楚心臟病會引發中風。此外,超過九成民眾不知道高尿酸、心律不整與頸動脈狹窄可能導致中風。另外,對於中風會產生地症狀,民眾認知也普遍不足,56.3%不知道會肢體無力,18.7%認為是感覺麻木,15.7%知道會說話及吞嚥困難,高達九成以上民眾不知智能障礙、失明、意識不清、認知能力下降和大小便失禁也是中風的症狀。對此,開業診所醫師王新民表示,民眾對中風認知的缺乏,是導致中風疾病發生及病後恢復不佳的主要原因,而心臟病、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都是中風高危險群,呼籲有這些慢性疾病的民眾,務必在寒流來襲時注意保暖,並且在平日,好好的聽醫師囑咐,規律服藥,才能避免意外發生。 

超過6成民眾對結核病認知有誤!

超過6成民眾對結核病認知有誤!#認知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民眾對於我國傳染病發生率排名第一的結核病,仍存在有許多錯誤觀念。據新北市衛生局調查發現,有33.9%的民眾,不知道「咳嗽兩週以上」是肺結核的主要症狀之一;有6成3以上不曉得「結核病人服藥兩週之後,就可以大幅降低結核病的傳染力(就不會傳染給別人了)」以及將近有6成2的民眾對「規則服藥6個月以上即可治癒」不知道或認為不對。衛生局疾病管制科長李佳琪表示,結核病是可以治癒的,當服藥兩星期後傳染性即大幅降低,規則服藥6個月以上就可以把病治好。所以,結核病病人需要社會與家人的關懷、支持與接納,讓病人安心、耐心,有信心的接受完整規律的治療,便可早日痊癒。七分篩檢法 結核病自我檢測李佳琪科長說,結核病常見的初期症狀有咳嗽二週以上、有痰、胸痛、食慾不振及體重減輕等,可利用七分篩檢法自我檢測,分別為咳嗽兩週(2分)、有痰(2分)、胸痛(1分)、沒有食慾(1分)、體重減輕(1分),若上述症狀累積達5分(含)以上;或咳嗽超過3週,就要儘速至醫院胸腔內科做進一步的檢查。李佳琪科長也強調,結核病主要是飛沫感染,而受到感染並不等於生病,也不會傳染給別人,也就是所謂的「潛伏結核感染者」,且9成以上的人感染後並不會生病,成為結核病人;但當身體免疫力不佳時,就可能發病,故若被醫療衛生單位檢測發現為潛伏結核感染者,建議接受9個月的「預防性的投藥」,可有效減少未來9成以上的發病機率。 

老人一定會遲鈍? 科學研究SayNo!

老人一定會遲鈍? 科學研究SayNo!#認知

台灣高齡化社會逐漸成形,很多人都認為老人家是社會上的負擔,會影響到社會的經濟力。因此有科學家認為,不應該用年齡來界定老年與否,因為目前醫療與社會機能都非常地進步;科學家表示,其實有很多65歲的老人家,他們的認知功能還比年輕人還要好,所以如果硬要使用年齡當作老化的標準,是非常不客觀的。主導這項研究的維卡德(Vegard Skirbekk)博士表示,過去我們定義老人家的方式,大部分都是使用年齡作為區分標準,但是這樣的標準適用於當前的社會嗎?維卡德率領研究小組,在美國、墨西哥、印度、日本和歐洲等地,並且從鄉村到都市做出大規模的研究,結果發現到在50歲以上的老人家,他們的認知能力跟年輕人比起來並不遜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