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超音波

跑馬拉松突倒地險死!醫:非年長者專屬,心律不整、胸悶就應警覺

跑馬拉松突倒地險死!醫:非年長者專屬,心律不整、胸悶就應警覺#心臟超音波

天氣轉涼心臟不適求診的人變多,根據醫師觀察,這段時間猝死的人數比往常多5倍左右。心肌梗塞會造成血管阻塞導致心臟不正常收縮甚至心室破裂,如果情況嚴重連急救都來不及,近期更有長期跑馬拉松的民眾突然倒地險猝死,青壯年也千萬不可輕忽先天因素。 心因性猝死的定義是因心臟疾病所引起的非預期性死亡,猝死的患者有8成為冠狀動脈疾病引起,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一般心臟醫學科陳玠宇醫師提醒,如果平時就有胸悶、胸痛情形,且症狀越來越嚴重或者是頻率越來越高,且伴隨疲倦、冒冷汗、喘不過氣、心悸、昏厥狀態,都可能是猝死的徵兆,一定要非常留意。 陳玠宇醫師說明,心律不整有分良性、惡性,良性有像是心悸、胸悶,但不一定會有猝死風險,最常見的狀況就是二尖瓣膜脫垂,女性比率較男性高2~3倍,門診有不少女性有這樣的情形,有些會合併心律不整或暈眩狀況。 馬拉松健將昏倒幸好電擊救回一命 另一種常見的心律不整是陣發性心室上頻脈(PSVT),主要是因為心臟多了一條不正常電路,會產生類似迴旋般的心律不整,通常會以藥物治療,如果無效就必須要做電燒手術。這種天生性疾病不一定到老年才會發病,青少年或者中壯年發病也不在少數。 陳玠宇醫師表示,門診近期有一名30多歲年輕男性,平時身體生理數據都正常,結果在跑馬拉松持突然昏倒,就醫發現為先天性心臟病「布魯蓋達症候群」(Brugada syndrome),幸好以電擊整流即時救回一命。陳玠宇醫師說明,此項疾病男性為女性8~10倍,主要為基因造成,會誘發嚴重的心律不整,甚至有猝死可能。 陳玠宇醫師說明,台灣不少年輕男性猝死都與「布魯蓋達症候群」有關,另外也有運動員常見的「肥厚性心肌病變」,因長期心臟肌肉有肥厚情形,在運動時心臟急劇收縮導致心臟出口狹窄影響血流而可能導致猝死。 心臟問題「是否致命」,必須要透過醫院檢查臨床判斷。陳玠宇醫師解釋,惡性常見病症為心室頻脈(VT)與心室顫動(VF)。心室頻脈(VT)是心室收縮過快,導致血液輸送出問題,心室顫動(VF)則是心室為無效且不規律收縮,因此會導致心臟的血液無法打到全身,一般心肌梗塞的心律不整而猝死,多是因為這兩個情形造成。 即便是良性的心律不整,有些年輕人或者是中壯年體檢時發現心電圖多出了心房與心室的一條異常的傳導組織的「WPW症候群」,也可能導致晚年更嚴重的心律不整,或者合併三高問題誘發心房顫動,陳玠宇醫師也建議如果有徵兆或持續不適,還是要提早就醫治療。 心肌梗塞不只CPR,調節心律也是救命關鍵 另外陳玠宇醫師指出,當有猝死可能性的心肌梗塞發生時,除了CPR之外,還必須要有電擊器AED來矯正不正常的心律,這是因為單純靠CPR是無法讓心臟電流恢復正常運作。 目前在心律不整治療上,可透過「心臟電氣生理檢查」 評估是否有植入心臟去顫器的需求。植入心臟去顫器是阻止猝死的方式之一,不過也要評估看是否適合患者。 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電生理學科主任柯文欽說明,心臟整流去顫器目前健保給付的適應症為:一、嚴重心室頻脈、心室顫動導致猝死可能或昏迷、二、反覆發作之持續性心室頻脈、三、高危險性心臟血管疾病,如曾經心肌梗塞併左心室射出分率\<=40%,肥厚性心肌症,擴張性心肌症,且合併心室快速不整脈者、四、高危險性心臟遺傳性疾病,且合併心室快速不整脈或合併猝死症之家族史者。 柯文欽主任表示,傳統的心臟去顫器的電極導線是經由鎖骨下靜脈植入於心臟中,皮下心臟去顫器的電極導線則是經皮下植入於前胸皮下,電極導線不會進入到血管與心臟中,可避免這方面的併發症,適用於較年輕可能要更換多次去顫器的病人,或是沒有適合靜脈通路到心臟的病人。 不過經皮下心臟去顫器只具有電擊去顫的功能,無法當心臟節律器使用,也沒有快速放電終止心室頻脈的功能,因此不適用於心跳太慢需節律器的病人,或是快速放電就可以終止心室頻脈的病人。裝置時需全身麻醉,目前健保並未給付。 安裝心臟去顫器者要注意遠離有強電磁場的環境以外,也要隨身攜帶心臟去顫器識別證,以便過安檢或是其他就醫安全考量,另外最少每半年也應回診檢查裝置運作情形。 陳玠宇醫師也提醒,心臟疾病相當複雜,不同年齡層與生活作息導致的因素也不同,如果平時就有胸悶等不適,或者有家族史,都應該提早檢查找出問題,防止猝死發生機會。 平時心臟健康可透過心電圖、心臟超音波、聽診來檢查,若懷疑有心臟疾病問題,可進階以24小時心電圖、心臟事件記錄器、運動心電圖、電腦斷層等來判斷是否有進一步風險。

年輕選手運動後猝死 心肌肥厚奪命

年輕選手運動後猝死 心肌肥厚奪命#心臟超音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般民眾對肥厚性心肌病變並不熟悉,但年輕人、小孩、甚至運動員,在運動後猝死的新聞常有耳聞。心臟外科權威振興醫院魏崢院長表示,這疾病常發生在有家族病史的人身上,體檢時只要加上心臟超音波檢查就能發現。體檢加心臟超音波可揪出 輕症吃藥可控制肥厚性心肌病變分兩類,非阻塞型肥厚性心肌病變,是因為心臟肌肉變得異常肥厚,血液在腔室內的容量變小,以致打出去的血液量也減少;阻塞型肥厚性心肌病變則是因為腔室變小後,血液滯留腔室內無法打出,因此患者常常突然就暈倒、猝死。患者常見症狀包括胸痛及心室性心搏過速的心律不整等問題。魏崢強調,肥厚性心肌病變尤其容易發生在有家族史的人身上,因此呼籲有家族病史的民眾最好到醫院接受心臟超音波檢查。「民眾在做體檢的時候,往往會忽略掉這一個診斷。」魏崢表示,心臟超音波是發現心肌肥厚最簡單的檢查,另外,透過核磁共振檢查,就能從影像看出心肌肥厚的程度,若要確診,還需要做到切片檢查。整體而言,心肌肥厚患者發生率約有1%。大部分病情輕微的患者以藥物治療,就有機會一輩子得到控制,但很多嚴重的阻塞型心肌肥厚患者必須接受開刀治療。魏崢表示,非阻塞型的心肌肥厚過去被認為不能開刀,如今的技術已經能把太厚的肌肉切除,恢復心臟腔室正常的空間大小。常見症狀胸痛、心室性心搏過速的心律不整發現疾病初始,醫師必須先用精確影像鑑別診斷確診,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還要了解患者是否伴隨心律不整,以往是否曾有心室顫動、心搏過速等情形。 「心臟血打不出去,心肌肥厚的地方就變得缺氧,」魏崢解釋,缺氧情形會造成嚴重的心室顫動,這種情況需要電擊急救才能免於死亡。另一種情況則是患者發生心律不整當下,只覺得短時間內頭暈,不至於昏倒,後來檢查才發現原來有心律不整,因此這兩種患者就會建議安裝植入式去顫器,預防心律不整造成的猝死。 心肌肥厚手術後,雖然症狀就能緩解,但仍需定期追蹤,對心律不整的症狀也要特別留意。(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輕微先天性心臟病無徵兆 超音波檢查揪出

輕微先天性心臟病無徵兆 超音波檢查揪出#心臟超音波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心病」其實能聽得出來?!一名女嬰陳小妹妹出生時,醫師發現她呼吸容易喘,聽診發現心雜音,轉小兒心臟科進一步檢查,透過心臟超音波發現有心室中膈缺損和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也就是先天性心臟病。不過醫師也提醒,並非所有心臟病都會有心雜音,如果父母親或者家中小孩有先天性心臟病,新生兒罹患心臟病機率就會倍增。衛福部豐原醫院小兒心臟科林聖哲醫師表示,有心雜音不見得就有心臟病,小兒心臟科醫師可以初步判斷是否為良性心雜音。而先天性心臟病是胎兒心臟發育過程中產生不正常導致,出生即存在的心臟構造異常,占新生兒比例在1%以內,但如果母親或兄姊中有兩人罹患心臟病,新生兒罹患心臟病的機率就提升到5%。呼吸急促、發紺 恐是嚴重先天性心臟病值得注意的是,嚴重先天性心臟病大約每一千名新生兒有1~2位,在未滿一歲的死亡率最高。嚴重先天性心臟病常較早出現症狀而被發現,如呼吸急促、發紺、成長不良、心臟衰竭等。輕微的先天性心臟病在臨床上可能一點症狀都沒有,但症狀隨著時間才慢慢出現。因此,林醫師建議,可透過心臟超音波檢查可以早期發現先天性心臟病,檢查是非侵入性、沒有放射線、也不會疼痛,是診斷先天性心臟病的利器之一;主要可以檢查心臟結構、主要血管、瓣膜、心臟功能是否有異常。

罹心病機率大 慢性腎臟病患高危險群

罹心病機率大 慢性腎臟病患高危險群#心臟超音波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資料顯示,且國內以及國外的研究都指出,慢性腎臟病患者合併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或是心臟疾病的比率,比一般民眾罹患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臟疾病的比率高出2至3倍。此外,心血管疾病更是慢性腎病變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因此,如何早期診斷心臟病以及精確評估心臟功能,對於腎臟病患者的照顧是相當地重要。台南成大醫院心臟團隊臨床研究發現,傳統心臟超音波對於心臟功能的評估,仍然存在力有未逮之處;但利用亮點追蹤心臟超音波研究對慢性腎衰竭病患的心臟功能評估斷,與傳統心臟超音波的檢查比較,亮點追蹤心臟超音波可早期且精確地偵測心臟功能異常以及精準地評估病患心臟功能。成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劉嚴文表示,慢性腎臟病患罹患冠狀動脈疾病、腦血管、周邊血管和心衰竭等心臟血管疾病的機率都會比一般民眾高,所以對於心臟疾病的問題更是不容小覷,提醒慢性腎臟病患務必要更加注意。(圖片來源:成大醫院提供)

心臟超音波 診斷血管好安「心」

心臟超音波 診斷血管好安「心」#心臟超音波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秋冬是心血管疾病好發的季節!根據衛生署也統計,國內大約有 145 萬名心臟病人,15 歲以上民眾,每 19 人就有一人罹患心臟病,其中大多數是心血管疾病,而 65 歲以上老人則每 5 人就有 1 人是心臟病病人,心臟疾病對國人健康的威脅可見一斑。雖然癌症持續排名台灣十大死因的第一位,但心血管相關疾病已經連續25 年蟬聯十大死因第二或第三名,相較於癌症,心血管疾病反而較無明顯病徵,很容易被忽略,是民眾不可輕忽的重大疾病。心臟所需的氧氣及養分都是由冠狀動脈輸送,因此冠狀動脈可謂心臟的動力來源。冠狀動脈疾病臨床上常見症狀包括胸前部位感覺疼痛或緊縮,有時會擴散到肩部、頸部、上臂、下頷或上腹部,同時伴隨有冒冷汗或呼吸困難。上述情形往往發生在運動、情緒激動或心情緊張之情境等。症狀一般持續約二至五分鐘左右,經休息後症狀會逐漸消失。但是也有可能第一次發作就很嚴重,甚至造成死亡。健保局就通過給付「負荷式心臟超音波心臟圖」,讓心血管疾病的診斷有更多的選擇。所謂「負荷性心臟超音波心臟圖」,是指在心電圖及血壓監測下,藉由病人運動或以藥物滴注的方法,讓病人心跳增加,然後施行心臟超音波檢查,以評估病人在心臟負荷增加時之心臟功能,達到診斷心血管疾病的目的。此項檢查可以評估胸痛病人是否有冠狀動脈疾病、心臟衰竭是否因冠狀動脈疾病造成,或過去已知冠狀動脈疾病之病人的危險度及心肌存活度評估,甚至手術前危險度評估及瓣膜性心臟病嚴重度評估都是這項檢查的適應症。奇美醫學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施志遠表示,本項檢查在歐美國家已施行多年,其臨床應用上與前述其他檢查有許多互補之處,可以讓醫師因不同病人而做更多選擇。(資料來源:奇美電子報提供)

三度空間心臟超音波 瓣膜解析更精準

三度空間心臟超音波 瓣膜解析更精準#心臟超音波

不論在東西方的古代世界中,心臟這個器官一直被認為是人類靈魂或思考之所在。這個迷思,直到西元十六世紀英國生理學家哈維(William Harvey) 提出循環的學說之後才被打破,心臟這個器官才開始被認為是供應全身血液循環的幫浦。近數十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心電圖、心臟超音波、心導管、甚至是心臟電腦斷層檢查這幾項技術的發展,使得心臟疾病診斷的技術突飛猛進,許多病人也得以受惠。在這幾項技術中,心臟超音波的發展尤其迅速。不論是心臟瓣膜病變、心肌缺氧、心肌病變、心臟收縮或舒張功能評估方面的診斷都可以應用心臟超音波來加以解決。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 - 主治醫師黃群耀表示,心臟超音波因為除了可提供豐富的臨床資訊外,在不具侵襲性,且沒有輻射線暴露顧慮的特點下,這項技術已被廣泛的使用。然而,以往心臟超音波最多為二度空間的影像,臨床醫師只能憑經驗及想像在心中模擬心臟結構之三度空間圖像。倘若如果真的要取得三度空間的影像,則需經過繁複且耗時的影像處理系統來加以重組才能獲得。黃群耀醫師指出,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在最近一年以來,已可以應用即時三度空間心臟超音波這項新的技術來獲得即時且動態的心臟結構影像,臨床上此項技術已應用於十餘位有主動脈瓣或二尖脈瓣疾病的病人身上。有了這項新的診斷利器,臨床醫師可以對瓣膜缺損的程度或瓣膜病變的原因作更詳細的解析。除此之外,對於那些需要手術修復瓣膜的病人來說,這些及時的三度空間影像,更可以讓心臟外科醫師能夠更詳細且明確的做手術前的規劃。除了心臟瓣膜的疾病外,我們也可以利用這項技術來對心臟的收縮功能作更全方位的評估。除了即時三度空間心臟超音波的技術外,黃醫師說,心臟超音波的另外一些新的功能參數,例如心肌形變(Strain),形變率(Strain rate),二度空間形變(2 Dimensional strain),以及組織都普勒 (Tissue Doppler),都可以應用在心肌收縮或舒張功能障礙,及心肌缺氧及心肌存活率的估算上,藉此能對就診的病患作更即時及準確的心臟疾病診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