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

童年「10大最沒用才藝」珠心算、書法都上榜!過來人:出社會超需要

童年「10大最沒用才藝」珠心算、書法都上榜!過來人:出社會超需要#童年

每個人小時候或多或少都學過才藝,而現在的孩子更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近日網上有人總結出童年「10大最沒用特殊才藝」,引發網友兩面論戰。《優活健康網》特摘藝評人洪威喆所撰此文,分享對「童年10大沒用才藝」的看法,他表示學習各種特殊才藝可以讓自己的生命變得獨特,又能與其他生命連結,是有積極正面的作用。

冰紅茶裝起的子孫情!網紅「村子裡的凱莉哥」揭台式教養下愛的面貌

冰紅茶裝起的子孫情!網紅「村子裡的凱莉哥」揭台式教養下愛的面貌#童年

你的童年是否有冰飲、零錢與阿公阿嬤?小時候我們看似理所當然的事,長大後才發現其實都是難能可貴的事情,因此我們必須珍惜現在。擁有27萬臉書粉絲,知名療癒系作家「村子裡的凱莉哥」於《心中住著野孩子》一書中,分享數則動人故事,在養育孩子前,先與童年的自己對話,養好自己。以下為原書摘文:

別把人生不順怪罪「原生家庭」!心理學教授教「3步驟」與自己和解

別把人生不順怪罪「原生家庭」!心理學教授教「3步驟」與自己和解#童年

為什麼人總是愛抱怨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對未來是有影響的嗎?其實,我們該關心的不是這些,而是注重於現在和未來。擁有20年大學心理學教學經驗、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遲毓凱於《20位心理學大師的人生必修課》一書中,聚焦現代人的人生困惑,從心理學大師的角度,探討面人生面臨的問題,並給出心理學的解決方案。以下為原書摘文:

妳是揠苗助長的媽媽?先停止內疚吧!

妳是揠苗助長的媽媽?先停止內疚吧!#童年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內疚感是良心的一道防線,是一種遭受別人指責時所產生的慚愧不安感,或是與人互動時自覺表現不夠理想的感受。懷抱內疚感的人至少知道自我反省和自我修正,對自己、對孩子都是一次改善關係的機會。有一天,在導師班做成長分享時,新婷突然眼眶一紅,哽噎難言。我請她回想方才所說的話語,看看是哪一個感受觸動了她的心弦?當時,學員各自分享一個月以來的家庭作業,新婷提及就讀小學一年級的兒子怕黑,小小腦袋裡總想像著黑暗深處藏著可怕妖怪,連上個廁所都非要大人作陪不可,若她大聲制止,不准兒子怯弱膽小,他立刻情緒失控、眼淚決堤。過去,新婷每每看到兒子玻璃心飆眼淚,都會不耐煩地勸說:「你要勇敢,自己的家有什麼好怕的?走走走,快去尿尿!快!」當兒子越是畏怯退縮,她越是煩躁催促。後來,導師班上探討到人類怕黑的共同現象,同時談到孩子在童年階段的焦慮需要大人多加理解和接納,新婷才恍然大悟,內疚起自己竟然對幼小無助的兒子如此苛刻。新婷說:「我好殘忍,兒子已經那樣慌張害怕了,我還發脾氣斥責他,讓他心靈受創更深。」新婷在教養過程中能夠覺察自己的缺失,這固然是好事,但若一直深陷在內疚的情緒不能自拔,對自己、對兒子反而有害無利。新婷看到導師班的同學在生活習慣上和親子關係上都有長足進步,唯獨自己似乎對兒子的成長過程造成了陰影,心裡是既挫敗、懊惱又焦急,她連忙問我:「吳老師,怎麼辦?我來得及救我兒子嗎?」「問題沒有妳想像得那麼嚴重,妳該做的第一件事是停止內疚,這樣才能繼續往前進。」內疚的人內心有一把嚴格的戒尺,當看到孩子退縮不前,或遭到公婆、丈夫責難「連一個孩子都帶不好」時,內疚感又會加重。「新婷,其實妳是一個盡責的媽媽,對不對?妳無時無刻關注孩子的身心發展,妳希望調整教養的態度,這對孩子都是有正面意義的;但如果你因為產生內疚感,開始為了補償而對孩子過度呵護,造成孩子反過來予取予求,這也不是好現象哦!」聽到這裡,新婷趕緊收起因為慚愧快奪眶而出的眼淚,深吸一口氣,鼓起勇氣問道:「剛才想到兒子從小被我錯誤對待,我心裡很難過。但現在又聽到如果因內疚感而補償兒子,會造成反效果,這樣,我究竟該怎麼做才對呢?」「父母一有內疚感,在態度、口氣上往往就會過於討好孩子,這會讓孩子是非不分,甚至抓住父母的把柄大肆情緒勒索。不如我們就停止自責吧!往後用正確的方式來互動溝通就可以了,比方說,妳兒子怕黑,以後就陪著他說說笑笑地走過暗黑的地方,或者及時幫他開燈,讓他能有安全感。這樣一次、兩次、三次……,時間久了,他這方面的恐懼就會逐漸消失了。」新婷終於明白──接受父母並不完美、停止內疚才能真正引導兒子面對困難。個人潛意識的恐懼:因自己不是滿分父母而自責新手媽媽渴望做個完美的母親,但因為經驗不足或孩子難帶,常常只能束手無策地望著哇哇大哭的孩子,內心自責不已。有些孩子從小就懂得抓住媽媽的內疚感,凡事先怪罪再說,使得媽媽一生都在補償孩子而不自知。我經常見到原本努力學習的學員突然踩了剎車,因為看到自己過去錯誤的觀念和教導造成孩子反目成仇,或者親子關係不如預期,以致挫折感和內疚感傾巢而出,最後綁住了成長的腳步。挫折感是對事情的結果不滿意;內疚感則是對自己極度的自責,對孩子有極深的愧疚,這種屬於個人潛意識的恐懼,不但於事無補,甚至會影響親子關係的進展。要去除這種盲點,必須建立三種心態:一、容許自己不是完美的父母,只要持續修正教養方式即可。二、容許孩子有發生各種行為的可能,只要親子能共同成長即可。三、容許自己透過學習來修正親子關係,同時逐步清理個人潛意識的恐懼。成長筆記本:允許自己和孩子在錯誤中成長新婷調整的速度很快,當她具備正確的教養心態,不再帶著內疚頻頻向兒子道歉,也不是停滯不前、茫然失措,兒子的身心發展也越來越穩定,不再像過去常對她說:「妳都不懂我。」、「妳到底要我怎麼做?」當新婷在教養上收放自如,兒子也常開心地說:「媽媽,謝謝!」、「好,我知道了。」新婷將這段心路歷程跟老公分享,希望他能夠理解她曾有過的心理波動,並支持她教養兒子的方式,然後漸漸變身為能一起守護兒子的神隊友。(本文摘自/毒親教養:在不知覺中當了有毒的父母嗎?吳娟瑜教你停止複製創傷!超越內在恐懼,正確教養孩子/出色文化)

「內在小孩」幸福嗎?童年期型塑情感

「內在小孩」幸福嗎?童年期型塑情感#童年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如果我們只是停留在意識層面上,我們對於自己的問題總會感到迷惑、難解。正如我們對於他人的行為或感受,同樣也覺得難以理解。這無非是因為我們未能正確洞悉自己,抑或他人。情感的型塑關鍵在童年時期人類的心理結構其實沒有一般所想的那麼複雜。簡單來說,我們可以把人類的心理區分成不同的人格部分,例如在我們心裡存在著小孩的部分及大人的部分,存在意識層面及無(潛)意識層面。如果我們理解這點,就能有所自覺,針對此下功夫,從前許多看似無解的問題便將隨之迎刃而解。而「內在小孩」則是一個比喻,用以形容我們人格中無意識的部分,這部分形塑於我們的童年時期。我們的情感,諸如恐懼、痛苦、悲傷、憤怒,當然還有快樂、幸福和愛,都被歸於這個內在小孩。內在小孩不僅存在正面與幸福的部分,也存在負面與傷痛的部分。理性帶來意識、目地 調節情感除此以外,我們還有「成人自我」,也稱之為「內在大人」。這股心理力量代表冷靜、理性的理智,亦即我們的思慮。在「成人自我」的模式下,我們可以擔負責任、擬訂計畫、謹言慎行、認知錯綜複雜的脈絡、衡量風險,甚至還能調節「兒童自我」。這個「成人自我」會有意識且有目的地行為。奧地利心理學家佛洛伊德是首位將人格區分為幾股不同力量的心理學家。在現代心理學中被稱為「內在小孩」或「兒童自我」的部分,佛洛伊德稱之為「本我」(Es),至於「成人自我」(亦即「內在大人」),他則稱之為「自我」(Ich)。佛洛伊德「超我」概念 批判者角色此外,他還提出所謂「超我」(Über-Ich)的概念。這是一種在我們身上的道德力量,在現代心理學中則被稱為「父母自我」或「內在的批判者」。當我們處在「內在的批判者」模式下,我們就會對自己說出像這樣的話:「別裝傻!你什麼都不是,你一無是處!反正你永遠搞不定這件事!」某些新療法,例如「圖式治療」(Schema Therapy)則將「兒童自我」、「成人自我」及「父母自我」這三種主要力量,進一步區分成其他子力量,例如「受創的兒童自我」、「快樂的兒童自我」、「憤怒的兒童自我」、「嚴厲的父母自我」及「和善的父母自我」等。漢堡著名的心理學家佛里德曼.蘇爾茲逢頓不僅證實了一系列存在於人類身上的子人格,更提出「內在團隊」這個概念。(本文摘自/童年的傷,情緒都知道/時報出版)

人生觀是正面或負面 童年經驗很重要

人生觀是正面或負面 童年經驗很重要#童年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我們會有何感覺、究竟能夠認知哪些情感、在我們的體驗中短少了哪些情感,基本上取決於我們天生的性情和童年的經驗。我們潛意識裡的「信條」在其中發揮了重要影響。在心理學中,「信條」是指某種根深柢固的想法,反映出我們對於自己或在人際關係中所秉持的基本態度。我們的許多信條大都形成於人生的最初歲月裡,源自年幼的我們與關係最近的他人之間的互動。我們內在的信條可以像是:「我很好!」或「我很糟!」一般說來,我們會在童年及後來的人生過程中,將正面與負面的各種信條內化。像「我很好」這種正面信條,會因我們覺得自己被重要的照顧者所接納和疼愛所產生。這些信條會強化我們。反之,「我很糟」這種負面信條則產生於我們覺得自己犯錯或遭拒之時。這些信條則會弱化我們。背負童年沉重包袱 心中仍有陽光小孩陰鬱小孩不僅背負著我們的負面信條,同時也背負了由此而生的種種沉重情感,像是悲傷、恐懼、無助或憤怒。由此還會產生出所謂的「自我保護策略」,這是我們發展出用來應付或避免察覺那些情感的方法。諸如退卻、攻擊、追求和諧、追求完美或追求控制等,都是常見的保護策略。陰鬱小孩所代表的是,我們的自我價值感中那個因受創而陷於脆弱且不穩定的部分。相反地,陽光小孩則用來比喻我們所經受的正面影響及良好情感。他包括了造就出一個快樂兒童的一切,像是自發性、冒險精神、好奇心、忘我的專注力、活力、進取心和人生樂趣等。陽光小孩代表的是我們的自我價值感中那個完好無損的部分。即使是背負著源自童年沉重包袱的人,心中仍有陽光小孩的存在。他們的人生中還是存在某些不會引發他們過度反應的情況,還是存有能讓他們感到愉悅、好奇或樂在其中的時刻;此時,陽光小孩就會得到出頭的機會。只是,在那些曾有過抑鬱童年的人身上,陽光小孩多半還是鮮少現身。(本文摘自/童年的傷,情緒都知道/時報出版)

憂鬱、焦慮 「內在陰鬱小孩」作怪

憂鬱、焦慮 「內在陰鬱小孩」作怪#童年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如果我們得同時處理過多不同的內心力量,勢必很容易感到疲憊與煩躁。因此在兼顧實用與不繁複的狀態下,把重點放在「快樂的兒童自我」、「受創的兒童自我」及「成人自我」這三部分。處理這三股力量,就足以幫我們完全解決那些一再困擾著自身的問題。我將以「陽光小孩」和「陰鬱小孩」來取代「快樂的兒童自我」和「受創的兒童自我」這兩個概念。陽光小孩和陰鬱小孩 指不同的意識狀態「陽光小孩」和「陰鬱小孩」這兩個詞彙顯然更漂亮,更容易為人所理解。「陽光小孩」和「陰鬱小孩」這兩個詞彙源自於優莉亞.托穆夏出版的《81個練習,找回內在陽光小孩》。陽光小孩和陰鬱小孩都是我們人格中一部分的成形;如前所述,這一部分的人格被稱為「內在小孩」,代表我們的「潛意識」。嚴格說來,我們其實只有「一個」潛意識,也就是只有「一個」內在小孩。這個內在小孩也並非總是某種潛意識的情感。一旦我們去處理他,他就會浮現到意識之上。陽光小孩和陰鬱小孩是指「不同的意識狀態」,這樣的區別主要是出於「實用」,而非「科學」。我發展出一套幾乎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的方法,這套方法正是使用陽光小孩和陰鬱小孩的概念為基礎。內在陰鬱小孩 導致恐懼、缺乏樂趣、恐慌、強迫行為只不過,對於那些並非「操之在你」的問題,這套方法則可能力有未逮。這類問題主要是指某些「命運的打擊」,如生病、摯愛過世、戰亂、天災、慘遭施暴、慘遭性侵等。要克服這類命運打擊,也得取決於當事人的個性。那些在遭逢某種命運打擊之前已需強烈對抗自己內在陰鬱小孩的人,當然會比那些較具有陽光小孩氣質的人更不容易克服難題。主要問題是某種命運打擊的人能受益。然而最能獲益的,當屬那些其問題是「自己家裡所造成」的人。廣義來說,這些問題的責任全出在自己身上,包括所有人際關係問題、出現憂鬱、焦慮等情緒、對未來感到恐懼、缺乏人生樂趣、恐慌發作、強迫行為等。因為這些問題最終都會歸因於我們的內在陰鬱小孩,或者換一種方式來說,都會歸因於我們的自我價值感。(本文摘自/童年的傷,情緒都知道/時報出版)

童年過度「受控」 人際、職涯缺自信

童年過度「受控」 人際、職涯缺自信#童年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在不當控制下成長,可能會影響你的人際關係、職業生涯、情緒、靈性、身心健康,以及整體的發展。以下是成年生活和受控童年間常見的關聯,不妨注意一下哪些敘述符合你情況。人際關係如果你在成長過程中背負了不切實際的期望,你可能會期望太多或太看輕自己。如果你必須為了父母而表現出特定的樣子,那麼你到了別人面前也可能很難做自己。如果你的父母愛批評,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很容易對人妄下論斷,又或者對別人關於你的評價很敏感。如果你的父母言行舉止變化無常,你在人際關係中的感受可能會讓你無所適從。如果你的家庭不安全,你對所有的團體活動都可能感覺不安全。愛、性與親密如果你在一個混亂的家庭長大,面對感情時,你可能會在不知不覺間受到混亂關係的吸引,而非受到健康關係的吸引。如果父母貶低你的權利、渴望和需求,你可能也會貶低自己在感情中的權利、渴望和需求。如果父母過度控制他們的人際關係,你可能也會過度控制你的人際關係。如果愛意味著控制、親密意味著危險,你可能會對愛和親密都很恐懼。如果肢體接觸受到誤用,或身體上的親近帶有痛苦脆弱、無力反抗的聯想,你對肢體接觸和親近可能會有很複雜的感受。如果父母立下了婚姻關係不佳、規則變來變去的壞榜樣,你可能會有承諾障礙。親職如果你的童年備受傷害,你可能會把童年與傷害畫上等號。如果你的父母控制你,你可能會對自己要不要為人父母有所保留。如果你在過多的控制之下成長,你在養育孩子時,可能會不自覺地給予過少的限制或控制。職業生涯如果父母支配你的決定,你可能會不敢自己做決定。如果父母對你不公平或很暴虐,所有的威權人物在你眼中都可能不公平或很暴虐。如果父母誤用他們的權威,你可能會覺得自己很難當一個威權人物。如果你的觸角被訓練得對家庭裡的混亂很敏銳,你可能會發覺自己對職場生態格外敏感。如果父母對你的期望和標準不切實際,你可能會不知道什麼時候該放棄,或者太快就放棄。如果父母貶低你,你在工作上可能會缺乏自信或沒辦法充分發揮。(本文摘自/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橡實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