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

累垮了嗎?壓力app助檢視精神健康

累垮了嗎?壓力app助檢視精神健康#精神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老是煩躁、睡不好嗎?為幫助民眾輕鬆了解個人精神健康資訊,解決身心壓力,精神健康基金會發布「腦力壓力紅綠燈」手機APP,讓民眾可以透過簡單量表,動動手指就能進行精神健康、壓力、腦力、思覺功能等檢測功能。超過3成的受訪者自覺有記憶困難或睡眠障礙根據調查發現,超過3成的受訪者自覺有記憶困難或睡眠障礙,超過2成則是有憂鬱、焦躁或動力低落的狀況,這次將紙本檢測量表數位化,只要動動手指,3分鐘就能簡單完成自我檢測,簡單找出壓力元凶。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胡海國表示,一般受精神壓力所苦的患者外表看不出來,很多患者是延遲多年才就醫,導致治療結果不理想,「腦力壓力紅綠燈」手機APP能及早發現相關症狀,進一步尋求醫師協助。「腦力壓力紅綠燈」手機APP整合精神健康指數量表、身心壓力反應量表,腦保養操練量表,以及思覺功能自我檢測,能更輕鬆了解精神健康警訊,同時能夠更方便掌握最新資訊。醫:檢測重要的是連續測量與追蹤結果台大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劉震鐘提醒,因為思覺、情緒可能不斷變化,一時的結果也不需要太過擔心,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接觸正確資訊,建立對精神疾病的認識,並連續測量與追蹤結果。 

醫訊/精神健康講座

醫訊/精神健康講座#精神健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代社會環境變遷迅速且愈趨複雜化,成長環境中負面的影響因素及不良的誘因增多,往往會對孩童的心理社會發展造成影響,父母親如何建構適宜的成長環境,提升健康的身心狀態並創造幸福生活呢?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南投精神健康學苑與南投縣文化局合作,邀請南投精神健康學苑執行長、草屯療養院張介信副院長,主講「如何教養健康有能力的孩子」,分享如何培養孩子因應社會變遷的壓力,追求自我突破和成長,以獲得常保身心健康的能力。 名稱:如何教養健康有能力的孩子時間:105年9月24日星期(六) 下午14:00-16:00地點:南投文化中心演講廳(南投市建國路135號B1) 洽詢:高小姐 049-2550800#5300線上報名https://goo.gl/forms/5pTQDSv6pcvNFroo2 

醫訊/遇見幸福~微電影創作競賽

醫訊/遇見幸福~微電影創作競賽#精神健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憂鬱症是一種現代文明病,又號為「心靈的重感冒」。W.T.O.預估7年後該症將名列失能與早夭的第2名病。憂鬱症也是世紀3大疾病之一,另兩種為癌症與愛滋。此外,現代人容易罹患許多心神病症,因此保持心神健康衛生很重要。所以,精神健康基金會舉辦《遇見幸福》微電影創作競賽,希望藉由精神健康相關知識,結合時下微電影盛行的趨勢,讓大家瞭解精健道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外,同時也喚起民眾對精神健康的重視。活動詳情及報名、獎勵請參考http://www.mhf.org.tw/news/act_03.php?nno=295。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場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遇見幸福 微電影創作競賽時間:102年8月01日(四)~10月31日(四)地點:台北中正區羅斯福路1段22號6樓(收件郵戳日期為憑)洽詢:02-2327 9938

社會案件層出不窮 竟與「精神健康」有關?

社會案件層出不窮 竟與「精神健康」有關?#精神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採訪報導)這陣子出現在新聞報導中的負面案件,諸如藝人酒後痛毆計程車司機、富少酒駕害死人或是「27.5G」的光碟案,受到國人的重視。而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胡海國說,這些案件其實可以用「精神醫學」的角度來解釋,簡單來說,這和「精神健康」出了問題有關。為了喚醒國人重視「精神健康」的議題,台大醫學院精神科教授、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胡海國與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於本(2)日舉行「心腦操練‧全面啟動國人的樂活精神」記者會,以精神醫療的專業角度,針對精神健康的損害提出解套辦法。兩位醫師說,一般民眾除了受壓力而痛苦、對社會狀況感到憂心外,也該如何找出精神健康的問題源頭,正面迎向困境並積極改革,並促使社會正視精神健康的影響與重要性,才是最重要的。胡海國醫師舉例,像是某藝人酒後動粗,就可能是杏仁核功能較強的緣故。若她能從了解大腦開始,發覺自己的急性,就可在發脾氣的當下及早覺知,給自己時間沉澱,並在每次事件發生時,累積這種控制情緒的經驗,體驗其中自己的心情與外在的改變,就能漸漸控制好自己。像這樣的「心腦操練」方法,是胡海國醫師提出的新概念,也是他敦促社會面對困境的辦法。除了先了解自己的大腦與情緒之相連,進而保養頭腦外,簡要實行方法為「瞭解自己、瞭解環境、角色調整、努力生活、進而獲得持續愉快、幸福的體驗」。提到酒精,酒駕案件也是全民關注的議題。對此,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解釋,酒精是一種中樞神經的抑制劑,容易有成癮、濫用的問題,一旦開始上癮,就會越用越多;不用就會出現自律神經失調,或戒斷的情形。因此,楊聰財醫師也提出「病犯」的概念,也就是說,因酒駕服刑的人,除了要負起法律上的刑責外,更因接受專業醫師的治療,徹底斷除酒癮;此外,像是性侵犯、家暴犯也應該遵循此概念,接受身心的矯正治療。圖: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接受媒體訪問時,針對酒駕犯、性侵犯等提出「病犯」的概念,認為除了要接受刑責外,也該進行身心的治療。(照片/記者陳茂軒攝)

不可忽略的自殺警訊!

不可忽略的自殺警訊!#精神健康

文/行政院衛生署桃園醫院護理師邱淑芳台灣地區自殺死亡已經連續9年名列國人十大死因第9位。台灣自1998年以來,自殺死亡率從每10萬人口之中有9.97人上升至2006年每十萬人口19.3人,到達一倍左右。以下為容易自殺者特性:容易採取自殺的六大個性:個性偏激的人。 愛恨強烈、情感脆弱者。 挫折忍受力低的人。 追求完美,憤世嫉俗的人。 消極悲觀、多愁善感的人。 自我要求高,自我肯定少的人。四種原因讓人想自殺:太在意的人、事或問題。 感受到強烈受傷的人、事或問題。 無法解決的人、事或問題。 太輕忽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價值的人。自殺與疾病絕對有關,導致自殺的原因中,疾病絕對是重要因素。統計顯示,70~90﹪患有精神疾病。 憂鬱症之中,性別上的差異是:自殺企圖,女性是男性的2~3倍。自殺成功,男性則是女性的1.5~2倍。 年齡在自殺統計上也有意義。認清自殺念頭的關鍵時刻:自我獨處時。 觸景傷情時。 意氣用事時。 情緒低潮時。 季節交替時。 逢年過節時。不可忽略的自殺警訊,此部份可分為「社會指標」與「個人言行」兩方面。社會指標方面:性別、年齡、 婚姻、工作、 過去有自殺史 、精神病史、家族史、 自殺的方式。個人言行方面:經常重覆說想要去死。生活、行為突然產生改變。 開始對心愛的人、事、私密的重要物品做安排。 出現反常的現象與觀念。 封閉自己,不喜歡跟別人接觸。當周遭同學出現一些特殊狀況時,就要特別注意,例如:作息開始混亂。 表現出和平常不一樣的反差行為。 常常請假。自殺的防治,大家都有責任,對週遭可能發生個案的協助多一分,也可能減少一個生命的損失遺憾,少一份社會的動盪不安。

理解與傾聽 校園守護,減少自殺行為

理解與傾聽 校園守護,減少自殺行為#精神健康

依據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針對 13-24歲的少年和青年(相當於國中、高中至大專院所就學之學齡)所進行的數據分析顯示,臺北巿每年約有20名13歲至24歲的年輕人死於自殺、500餘年輕人發生自殺行為,也就是說,每個月平均就約有2名年輕人因自殺而失去寶貴生命、40名年輕人以自殺行為解決生命困境;對於遭逢這些年輕生命殞落的親友們而言,來不及相處共度的歲月裡心中持續有一輩子的遺憾。依據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針對98年度13-24歲自殺企圖的年輕族群進行自殺原因分析顯示,有76%的年輕人是因感情或人際關係因素而自殺,精神健康或物質濫用則佔44%,工作或經濟因素則有5%,學校適應或生涯規劃因素則有2%,生理疾病所導致的輕生行為則有1%;由統計資料中更發現,19-24歲者採取自殺行為的人數是13-18歲者的3倍,而主要造成19-24歲者的自殺因素則是感情問題(與13-18歲輕生者因與家人相處困難及感情問題為主要困擾的情形不同),該年齡層因人生發展階段,而與家人互動困擾減少,然而年輕人得到情感關係的自主,卻也意味要自己承擔戀愛關係中伴隨出現的傷害與風險。整體而言,有35%的自殺企圖年輕人是因兩種以上的因素而選擇採取自殺行為;亦即,年輕人自傷舉動的背後隱含著複雜、又難以向人直言表達的困難。在防治中心關懷人員主動訪視的數百位年輕人中,不乏見到渴望親友同儕認同的年輕人以喝酒、鬥毆,及自我傷害的行為來引起他人的關心,更有求好心切的高材生因害怕家人會擔心自己有情緒困擾而長期將煩惱藏在心底,一直到意圖輕生時才被家人發現憂鬱病灶。因此,除了由專業人員針對自殺未遂者進行關懷輔導,增進校園學莘、師長對於週遭同學的自殺警訊辨識與及時關懷能力,才是更有效減少自殺行為的龐大助力。有鑑於此,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自98年4月成立後,陸續辦理「校園守護」活動,除了針對校園師長進行自殺防治資訊講座與輔導實務探討外,也另於大專院校辦理「OPEN守護天使」活動,藉由對自殺防治資訊與自殺徵兆之知識性議題的瞭解外,另透過年輕人的團體活動體驗,學習如何面對自我壓力調適,並能適時提供協助給同儕,以減少不幸事件的發生;今年度則會更進一步與大專校園合作守護關懷服務,期待能與校園中的守護天使共同努力協助暫時落於生命低潮的學莘!由於感情暨人際互動為年輕朋友引發自殺危機的主要因素,若能適切地對他們的心理感受作出回應,將有助於幫助他們度過困境。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提醒您,當您發現身旁的年輕人陷入情緒低潮時,請記得幾個應對的小撇步:用理解與傾聽看待「想太多」的年輕朋友:對心情低落的人而言,叫他不要想太多反而像是一種指責,只會更令他感到無助。提醒您,多去理解年輕朋友正受困擾而無法不多想的心情,給予專注傾聽,使情緒低落的年輕朋友明白自己並非孤獨地面對問題。接納負面情緒的表達:生活陷入低潮時,產生負面情緒在所難免,接納而不去否定年輕朋友主觀的痛苦感受,才能夠使對方因為感覺被了解而願意吐露心聲。以陪伴代替評斷:尊重與不評價年輕朋友的意見或價值觀,以免陷入對錯的爭辯,反而拉遠彼此的距離,造成人際關係的二度傷害。適時尋求專業協助:萬一年輕朋友心理困擾的問題過於複雜,無法單單透過支持、陪伴或傾聽便可以解決時,協助他尋求專業的精神醫療或心理諮商便是此刻的重點。同時叮嚀您,在關懷年輕朋友時必備的心理建設:接納青春期多變的行為:接納年輕人用不同於師長當年的網路文化、手機文化、PUB文化來渡過青春期渴望被看見與被認同的發展歷程,而不要因對新新文化的不熟悉與排斥而扼殺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機會。尊重年輕人的獨立過程:父母必須「打從心底」接受孩子長大的事實並學習放手,或是幫孩子找個「懂得聆聽」、「能貼近孩子想長大心意」的大人,讓孩子有機會透過這個大人,自在地陳述自己。若遇到不願訴說困擾的孩子,則以主動與細膩的方式詮釋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感受到「被瞭解」。在承接年輕朋友的低潮情緒時,也要記得照顧自己的感受,必要時同樣勿忘尋求專業諮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