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部骨折

骨釘難鎖!70歲嬤髖骨骨折手術難 醫警告:骨鬆無聲毀生命

骨釘難鎖!70歲嬤髖骨骨折手術難 醫警告:骨鬆無聲毀生命#髖部骨折

一名居住南投70歲老奶奶,一次不小心在浴室摔倒,立即感覺髖部劇烈疼痛,家人趕快送醫求助,X光檢查發現髖部骨折,醫生馬上手術治療,術中鎖骨釘時察覺老奶奶骨質不佳,老奶奶出院後回診,醫生安排骨密度檢測,竟然T值僅-3.9,屬於嚴重骨質疏鬆病人,才立刻用藥治療降低未來再骨折危機。 骨鬆沒有明顯症狀不容易察覺 身高變矮或頭挺不直主動接受檢查 佑民醫院骨科主治醫師何旭育表示,女性停經後,或65歲以上,以及男性75歲以上,都是骨鬆高風險族群,另外體重太輕、糖尿病、長期使用類固醇、曾經骨折等,也都是骨鬆危險因子,單僅骨鬆沒有明顯症狀容易遭到忽略,經常在病患跌倒引起骨折,到醫院治療後,才知道骨頭已經陷入高危險。 何旭育醫師提醒,當發現身高矮了3公分以上,背部貼牆後腦杓卻沒辦法靠牆,甚至經常下背部疼痛,最好馬上到醫院確認骨質狀態,藉由DXA骨密度檢測,能準確分析骨頭健康,當骨密度T值在-1.0至-2.5之間,骨質已經開始稀疏須注意小心,一旦T值在-2.5以下,就已罹患骨鬆應接受治療。 嚴重骨鬆先促進骨質快速生成 有助減少手術失敗與再骨折風險 何旭育醫師指出,目前治療骨鬆有兩大類,減少骨質流失藥物能抑制蝕骨細胞作用,能穩定住骨質,促進骨質生成藥物則是加快成骨細胞活性,讓骨密度能在短時間內快速成長,按照健保給付規定,骨鬆治療第一線會先給付減少骨質流失藥物,當藥物效果有限再次發生骨折,才會給付促進骨質生成藥物。 何旭育醫師說明,臨床上遇到骨鬆相當嚴重患者,如果經濟狀況許可,會建議先使用骨質生成藥物,讓骨質能在短時間內快速回升,除了減少骨折風險外,如果未來需要手術,也能提高成功率與降低併發症危害,骨鬆程度相較和緩的病人,若經濟條件需要多考量,也可以跟著健保先使用減少骨質流失藥物。 骨鬆治療最怕擅自停藥 骨質缺乏藥物保護將再次快速流失 何旭育醫師提醒,治療骨鬆最怕病人擅自停藥,南投山區多,交通較不方便,年長者出門就醫不容易,增加持續用藥難度,部分年長者病患自覺沒有異狀就未回診,當再次骨折才重新就醫,其實2023年骨質疏鬆症、骨關節炎和肌肉骨骼疾病世界大會(WCO-IOF-ESCEO)就有研究分析了美國近50萬名治療骨鬆病患,發現長期用藥才能有效降低骨折風險。 何旭育醫師也說,醫學界目前對骨鬆觀念,就是當作慢性病看待,如同糖尿病與高血壓,一旦發現就要積極治療,年紀越大發生率越高,停藥雖然沒有立即性危險,但骨質缺乏保護馬上又快速流失,當再次發生骨折,復原期間帶來的生活不便,與誘發併發症的生命危害,總是讓停藥病人直說悔不當初。 維護健康不應受交通阻礙 醫院主動出擊照顧偏鄉年長者 何旭育醫師也說,南投山區許多年長病患,需要醫院主動前往關懷,佑民醫院推出骨鬆篩檢巴士,內部就有正式檢查儀器,希望骨鬆檢查能夠深入南投各個社區,也呼籲民眾多留意自身或身邊長輩有沒有骨鬆危險因子,並主動參與社區篩檢或前往醫院掛號,一起及早發現骨鬆預防骨折,守護骨骼健康。 (圖/佑民醫院骨科主治醫師 何旭育醫師)

治療骨鬆7年骨密度僅增4%  八旬阿嬤摔倒髖部仍骨折

治療骨鬆7年骨密度僅增4% 八旬阿嬤摔倒髖部仍骨折#髖部骨折

1名83歲嘉義老阿嬤,8年前因腰痛就醫檢查,發現第二腰椎壓迫性骨折外,骨密度T值-4.1,罹患嚴重骨質疏鬆症,雖用減少骨質流失藥物7年多,但仍在去年1次不小心摔倒而髖部骨折,再次檢測骨密度T值僅回到-3.4,立刻投入促進骨質生成藥物,骨密度1年間大幅成長到T值-2.3,恢復能正常行走。 一分鐘就能評估骨鬆風險 台灣50歲以上女性骨鬆比率高達38.3% 嘉義長庚醫院骨科系脊椎外科主任醫師李建穎表示,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IOF)建議,民眾藉由一分鐘骨鬆風險評估量表,若是年紀在60歲以上、BMI小於19、有長期吸菸與酗酒習慣、身高矮4公分、具類風濕性關節炎、糖尿病、慢性腎病、甲狀腺或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等病史、長期使用類固醇等,只要符合一項就符合骨鬆高風險族群,最好安排骨質密度檢查。 李建穎主任強調,骨鬆已是全球第二大流行病,僅次心血管疾病,台灣在2005至2008年國民營養調查報告裡發現,50歲以上民眾中,女性骨鬆患者佔38.3%,男性也不容小覷,骨鬆比率高達23.9%,骨頭健康程度不佳,讓台灣髖部骨折率在亞洲最高,不但活動能力大受影響,也帶來併發症死亡危機。 高風險族群應主動檢查確認骨質健康 先提升骨質再減少流失成治療趨勢 李建穎主任指出,台灣骨鬆盛行率高,但沒有明顯症狀前,很不容易自行發現,高風險族群最好主動接受檢查,DXA骨密度檢測結果若是T值在-2.5以下即為骨質疏鬆,建議盡快接受治療。目前治療骨質疏鬆的藥物有分為「減少骨質流失」與「促進骨質生成」兩大類。 李建穎主任補充,雖然使用減少骨質流失藥物能夠維持骨密度不繼續下降,但不容易讓骨質快速成長,83歲個案用藥7年,骨密度上升效果有限,直到用了促進骨質生成藥物,才讓骨密度快速回升,目前國際治療趨勢傾向,對於非緊急手術,建議骨鬆病人先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降低手術失敗與併發症風險。 先提高骨質再手術降低併發症機率 治療骨鬆最怕擅自停藥打回原點 李建穎主任也說,骨鬆病患如果脊椎需要手術,要用到骨釘等植入物,建議可先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讓骨密度快速回升,可以降低手術出血與骨釘鬆脫風險,以及減少五成術後併發症機率,部分骨折風險非常高,骨密度非常低的病人,臨床也常建議,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一段時間,再接續抗骨質流失藥物維持。 李建穎主任提醒,骨鬆已公認為慢性病,就像高血壓與糖尿病,治療不能任意中斷,才能維持病情穩定,有些藥物若遭病人擅自中斷,恐讓骨折憾事再次找上門,新冠疫情期間曾有病患害怕到醫院,停藥超過1年以上,讓骨密度快速下跌再次發生骨折,如果有停藥需求一定要與醫師先討論,先確認能否有替代方式。 嘉義長庚致力維護民眾骨骼健康 曾獲骨鬆骨折聯合照護機構金牌肯定 台灣骨鬆盛行率隨著人口老化上升,許多年長者受到骨鬆相關病症所苦,嘉義長庚醫院致力協助民眾守護骨骼健康,曾獲得骨鬆骨折聯合照護機構金牌獎;李建穎主任提到,預防骨鬆性骨折發生最好的方法就是及早發現骨鬆及早治療,嘉義長庚有最專業的骨鬆團隊,民眾若警覺自身為骨鬆高風險族群或有任何骨鬆相關問題都可以主動掛號骨科門診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圖/嘉義長庚醫院骨科系脊椎外科主任 李建穎醫師)

10月18日世界更年期關懷日 珍愛自己與家人

10月18日世界更年期關懷日 珍愛自己與家人#髖部骨折

是不是有時候覺得睡覺睡到一半就汗流浹背,或是骨頭痠痠的、 痛痛的,心情低落呢?很有可能就是正面臨更年期的症狀喔。 隨著邁入高齡化社會,根據內政部統計處的人口統計資料顯示111 年國人平均壽命為 79.84 歲,近五年平均餘命為 80.71 歲,婦女 平均餘命高達 84.11 歲。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發布的人口推估報告顯示我國將於 2025 年開始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預估 65 歲以上人口將 超過 20%。 更年期平均年齡約 50 歲,婦女約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歲月會在更 年期後渡過。如何珍愛自己,或是陪伴家人度過這一個特殊且不算短 的時期,就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 更年期除了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疲 倦、失眠、情緒起伏外,還常伴隨健康問題!其中骨質疏鬆更是不可不 慎! 骨質疏鬆除了會造成身高變矮、駝背外,更可能一不小心就骨折! 骨質疏鬆機率將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並在 65 歲開始驟增,女性得到 骨質疏鬆的百分比更至少高出男性一倍以上。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 (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IOF)指出預計到 2050 年, 超過 50%  的骨質疏鬆性髖部骨折將發生在亞洲,而台灣髖骨骨折 機率為全亞洲第一 ! 「髖部骨折」更是被譽為「老人殺手」,依據統計 65 歲以上老年 人髖部骨折後一年內死亡率高達 36%,比起罹癌更加致命,嚴重程 度不容小覷。 為此台灣婦產科醫學會攜手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及各縣市政府衛生局於 10 月 18 日(三)世界更年期日,在台北、彰化、高雄、台東、 澎湖等地舉辦聯合民眾衛教活動,快來看看婦產科醫師、營養師、心理諮商師及中醫師,透過專業分享教妳如何來面對更年期及骨質疏鬆 ! 現場除專業分享,還備有核心能力前測及後測問卷,完成填答者, 可得精美實用小禮品一份  !

「髖部骨折」術後如何快速恢復?醫建議「這1招」復健減少併發症

「髖部骨折」術後如何快速恢復?醫建議「這1招」復健減少併發症#髖部骨折

年老就會面對骨質疏鬆的問題,其中髖部骨折對老年人來說是相當嚴重的危害,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亞洲骨折率為全球第一,而台灣髖部骨折的發生率為0.45%,為亞太國家排名第一,堪稱「骨折王國」。對此,骨科醫師分享,老年髖部骨折術後立即負重,為新的復健策略,能精準將骨折復位,幫助患者重回美好生活。

醫籲:骨鬆治療切勿中斷,反覆骨鬆性骨折後果嚴重

醫籲:骨鬆治療切勿中斷,反覆骨鬆性骨折後果嚴重#髖部骨折

80歲的婆婆10年前因為手腕骨折到骨科求診,診斷後發現為骨鬆性骨折,經手術治療後過了3年,又發生右髖關節骨折,之後開始認真使用骨鬆藥物治療,骨密度顯著增加;但這兩年疫情期間,婆婆因擔心受感染,很長一段時間沒回診繼續治療,去年,不幸又產生脊椎骨折,差點造成嚴重失能。 中斷骨鬆治療,骨質狀態將回到未治療前 馬偕紀念醫院骨科部創傷骨科主任莊閔堯感嘆,今年5至7月這波疫情期間,骨科門診病患明顯少很多,「前陣子疫情趨緩,回診的骨鬆病患問題大多很嚴重;骨鬆治療不能中斷,即使是短短幾個月,影響都很大。」 他提醒,已知有骨鬆卻放任不管,等於是放了一個不定時炸彈在身上,日後會有很高的機率發生骨鬆性骨折。此外,已經使用骨鬆藥物治療的病患,若中斷治療就是回到原點,等於之前的治療都白費了,必須重頭來過。 莊閔堯指出,目前治療骨鬆有兩大類藥物,一是減少骨質流失、一是促進骨質生成,「新的藥物以促進骨質生成為主,臨床看來效果不錯。」不過,骨鬆藥物都至少要持續使用一年以上才能見到效果,「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在健保給付上也有規定,必須要在一年或兩年內完成療程;如果中斷,之後就不能再申請同一種類的藥物。」因此務必持續回診接受治療。 反覆骨鬆性骨折,是導致老年人失能、壽命縮短的兇手 骨鬆是無聲的殺手,初期沒有症狀,很多長輩病患都是遇到骨折事件,需要開刀時才求診,「這些病患進一步檢查骨鬆時,通常數值都低得很可怕。」莊閔堯感嘆,骨鬆如果能早一點介入,就不會造成骨折,「骨鬆性骨折很麻煩,即使是開刀,效果也不好。」 尤其是老年人,一旦發生骨鬆性骨折,可能直接導致失能或壽命縮短。他表示,骨鬆性骨折最常發生的部位是髖部與脊椎,以髖部骨折最為嚴重,統計顯示,一年內的死亡率從5%到20%;而且即使是存活的病患,也有近一半會造成行動不便,導致健康狀況愈來愈差,最終失能或引發多重併發症。 莊閔堯曾收治一名很嚴重的骨鬆性骨折病患,原本要進行的是左邊髖關節骨折手術,但就在將病患移到手術台上時,右邊髖關節也斷了,等於一次要開兩邊的髖關節。此外,從骨外科的觀點來看,骨鬆性骨折若以手術治療,不只手術棘手、預後也不好。 他呼籲,骨鬆高風險族群像是年長者、有抽菸史、不愛運動或身材矮小者,以及女性停經後五年內,都最好要及早做骨密度篩檢,以評估骨質狀況。同時,平日要適度運動、補充維生素D及鈣質、多曬太陽等,以避免骨鬆性骨折的發生。 (圖/馬偕紀念醫院骨科部創傷骨科主任 莊閔堯醫師)

髖部骨折死亡率竟比癌症高! 2022世界骨鬆日籲骨鬆篩檢

髖部骨折死亡率竟比癌症高! 2022世界骨鬆日籲骨鬆篩檢#髖部骨折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訂定每年10月20日為世界骨鬆日(World Osteoporosis Day),今年的主題為「Step up for Bone Health為骨骼健康採取行動」,鼓勵民眾在日常生活中關注骨質疏鬆症(後稱骨鬆)疾病知識,並及早進行骨密度檢測,為骨骼健康實際採取行動。隨著台灣步入高齡化社會,骨鬆患者也逐年增加,根據調查顯示,骨鬆為65歲以上老人常見慢性病之一,髖部骨折發生率更是亞洲區第一名1,2,由於骨質流失沒有徵兆,大多數患者都是在骨折之後才知道自己已罹患骨鬆,因此也常被稱為無聲的疾病。若一旦發生骨鬆導致的骨折,嚴重則可能造成未來生活品質降低、失能臥床風險甚至死亡等後果,根據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IOF)統計數字,髖部骨折後一年內,死亡率高達20%~24%3,相較許多常見癌症都高出許多。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黃兆山理事長說明:「除了三高,低骨密的骨鬆已經成為國人不可不慎防的慢性疾病,高風險族群應及早接受骨密度檢測,唯有落實「骨鬆早篩檢、骨折不出現」,全面提升民眾健康照護,才能真正防治骨鬆性骨折於未然,減低未來影響健康及生活品質的風險。」 隱形殺手骨質疏鬆症,一分鐘揪出高風險群 骨鬆為骨量減少或骨密度下降,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導致骨骼脆弱,尤其是女性在停經後,因雌性激素分泌急速降低,骨質流失的速度會迅速上升。骨鬆初期症狀不明顯,往往難以察覺,國人雖然大多聽過骨鬆,但卻不見得了解其是可預防及治療的疾病,也不清楚骨鬆導致的骨折會帶來的影響及負擔。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參考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建議,編譯「一分鐘骨鬆風險評估表」4,提供民眾快速便捷的方法判斷自身是否為骨鬆高風險族群,評估表中列有十項骨鬆風險因子,包括是否服用類固醇超過三個月、體重是否不正常減輕、是否抽菸喝酒、是否比年輕矮4公分以上等,只要符合其中一項就代表罹患骨鬆的風險較高,建議進一步安排DXA骨密度檢測。 台灣明華園戲劇總團首席孫翠鳳女士擔任骨鬆防治公益代言人及親善大使,她遺憾表示,婆婆晚年常常全身多處疼痛,在當時的年代僅能到診所施打止痛針,最後每日都需要施打兩針才能勉強維持正常生活,到大醫院檢查才發現患有骨鬆,若能及早檢測發現,便能舒緩婆婆晚年的不適。孫翠鳳女士呼籲民眾:「骨鬆沒有顯著症狀,因此更應該謹慎為自己與家人留意,及早檢測及早治療。」 為響應世界骨鬆日,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呼籲大眾為骨骼健康積極採取行動,黃兆山理事長提醒:「『一分鐘骨鬆風險評估表』將造成骨鬆的高危險因子以最簡單的方式呈現,呼籲國人花費一分鐘的時間進行骨鬆風險評估,就可以早一步發現骨鬆及了解發生骨折的風險,為未來自己或家人的生活品質從源頭做好把關。」 五分鐘躺著測骨鬆,給長輩最好的關心和最需要的行動 若發現自身或家人為骨鬆高風險族群,建議接受骨密度檢測以進一步了解自身骨骼健康。目前最標準的骨密度檢測方式是使用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DXA)來進行測定,普遍性高,在各大醫療院所都有固定式的DXA檢測,民眾只需要躺在檢測台上,5分鐘就能檢測出腰椎、髖部等部位的骨密度,檢測完成後醫師會依據代表骨密度的T值給予治療或是飲食生活建議,T值若在-1與-2.5之間,定義為骨質疏少症,表示骨質正在逐漸流失、骨密度已變低,若T值低於-2.5就可確診為骨鬆2,建議民眾主動與主治醫師共同討論治療方案,避免骨鬆性骨折的發生。 黃兆山理事長分享曾收治一名55歲女性患者,沒有任何患病徵兆,進行DXA檢測後竟發現骨密度T值小於-2.5確診骨鬆,但並未積極接受藥物治療,沒想到不久後在家中浴室跌倒竟導致髖部骨折,不只生活品質受到影響,還差點就面臨嚴重失能風險。黃兆山理事長建議民眾:「骨骼健康至關重要,骨鬆治療刻不容緩,若檢查後骨密度偏低,可與主治醫師討論積極治療的方案,以免後續導致骨折造成更大傷害,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增加家人的負擔。」 骨鬆應積極治療,遵循醫囑防骨折 一旦確診骨鬆即應接受治療,目前國內針對骨鬆的治療藥物相當多元,可分為抗流失類藥物、促骨生成類藥物,以及混合型三類2,口服到針劑皆有藥物可以選擇,骨鬆患者建議需持續接受藥物治療,維持骨密度降低骨折發生率更是重要。治療如中斷或延遲,將會造成骨質流失、骨折風險上升,若有疫情期間回診顧慮,患者可與主治醫師共同商討治療方案與回診頻率,切勿自行停藥。孫翠鳳女士分享,身邊有一名年紀相仿的女性親友,平日都有規律運動、外表看似十分健康強壯,沒想到一檢測才發現骨密度T值小於- 2.5,所幸她積極與醫師配合,遵從醫囑用藥接受治療,現在狀況十分穩定,健康生活行動無虞。 黃兆山理事長進一步提醒民眾:「骨鬆最重要的是及早檢測與藥物治療,民眾可以經由骨折風險評估表估算未來10年骨鬆性骨折的可能性,希望大家主動關心自身以及家人的骨質健康,除了在飲食跟運動上著力、進行骨密度檢測,為骨骼健康採取行動以外,如有相關症狀應及早就醫,並配合醫囑使用適當藥物治療。」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與台灣安進長期關注台灣民眾的骨骼健康,盼藉由世界骨鬆日提醒民眾要關心自己或身邊長輩的骨骼健康狀況,落實「骨鬆早篩檢 骨折不出現」,避免更多骨鬆造成的骨折憾事發生。

B群非越多越好 過量恐導致髖部骨折

B群非越多越好 過量恐導致髖部骨折#髖部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維生素B群包括B1、B2、B6、B12、葉酸、泛酸、菸鹼酸等成分。是維持細胞生化作用重要的輔助酵素,功能包含代謝、造血、保護神經、解毒、提高免疫,可幫助人體維護神經、內分泌系統以達到情緒的平衡。同時,B群因為是水溶性維生素,相較之下容易代謝,也因此B群有著提神、抗疲勞神藥美名之稱。以美國為例,全國健康與營養體檢調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中發現,成年人中有一半的人,每天會服用至少一種的營養補充食品,連醫護理人員中,竟有大於四分之一的人每天服用的營養補充食品亦高於四種。研究發現:過多維生素B6及B12劑量 會增加髖部骨折安南醫院骨科方啟榮醫師提到,我們都知道營養食品的補充,太少或是過量其實都會影響到身體健康的,那過量的維生素B群會有何影響呢?2017年一篇外國期刊Journal of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 (JBMR)發表中提到,經過2份雙盲的盲測研究發現,過多維生素B6及B12劑量的使用會增加髖部骨折的機率,這引起《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的興趣。 因此,今年2019年《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發表由1984年至2014年統計共7萬多個停經後婦女之報告顯示,發現到過多的服用維生素B6及B12,的確會增加髖部骨折的機率,尤其對於服用維生素B6大於35mg/d與維生素B12 大於20 μg/d的範圍群組婦女朋友來說,足可見幾乎是增加50%的風險。營養素過與不及都不好方啟榮表示,這畢竟是統計資料,研究人員無從得知這些女性是否在生病之後才服用營養補充品,也還無法確定B6及B12造成髖部骨折機率增加的確切原因,尚待日後醫學上的進一步證實。因此,方啟榮醫師再次提醒大家,千萬別因為上述結論就對B群避之唯恐不及,維生素B群的補充依然有其重要性,最重要的是切記勿過度服用就好,凡事過與不及都不好。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