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憂鬱

有氧運動不僅可健身減肥 還能抗憂鬱

有氧運動不僅可健身減肥 還能抗憂鬱#抗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要活就要動」,現代人為了健康,以及維持美好身體曲線,常會相偕三五好友下班後運動,其中的「有氧運動」被公認為最佳健身以及減肥方法,此外有氧運動不僅可以健身,還有抗憂鬱的功效。憂鬱症的明確定義包括多項身體不適,例如食慾改變(明顯變好或變差)、睡眠改變(失眠或嗜睡)、心悸、腸胃不適、肌肉緊繃或酸痛、頭痛、背痛、胸痛、頭暈、身體疲累、胸悶等,但也不見得每個人都有這些症狀,部分憂鬱症病患不知道自己罹患憂鬱症,卻又同時受到因憂鬱症而帶來的身體不適,就以為自己生病了,不斷求診卻得不到具體病因,於是把心情不好歸咎於身體不適,本末倒置,不斷的被困擾著。而所謂有氧運動,指的是在有氧代謝狀態下做運動,以「氧」消耗氧。慢跑、游泳、踩腳踏車、健走、瑜珈、伸展、舉重鍛鍊等,都是被公認為有氧運動的標準運動,能使得心、肺充分的被刺激,而提高心肺功能,全身組織器官都得到氧氣和營養的供應,來維持最佳狀態。長期有氧運動能提高身體抵抗力、抗衰老、防止動脈硬化、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等。進行有氧運動時,最好是深深呼吸再慢慢吐氣,以最舒服自然的方法呼吸。有氧運動是長時間中低負擔、低衝擊性的運動,運動過程中,會覺得有點喘又不會太喘,每次運動要持續三十分鐘以上,中間若有停頓則約在十到三十秒之間。比較特別的是,有氧運動除了一般的運動帶給身體健康的功能外,對於對抗輕度和中度的憂鬱症患者,具有功效。因為有氧運動可增加身體的含氧量,對於情緒控制的助益大,吸氣時讓腦部的細胞充滿能量,頭腦清晰了,思考能力等自然都可達到正向的效果,而且在持續長時間的中高強度身體活動時,最大心跳率會達到百分之六十到八十,可以刺激腦內啡和血清素的分泌,使得人沉迷在愉悅的心情中,達到放鬆的效果,有助抗憂鬱症。(資料來源:全民健康保險雙月刊第93期)

憂鬱症藥物會吃上癮?醫師籲:這是錯誤觀念

憂鬱症藥物會吃上癮?醫師籲:這是錯誤觀念#抗憂鬱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精神科鄭海擎醫師表示,40歲黃女士是位做事認真負責,受到長官賞識的職業婦女,除了來自工作上的壓力,回家時還得面對處理不完的家事,漸漸的黃女士覺得自己脾氣越來越暴躁,工作上求好心切的她,越來越容易跟同事產生摩擦。本來疼愛小孩的她,現在只要小孩一吵鬧就忍不住心浮氣躁大聲喝叱,甚至好幾次忍不住動手體罰,看到小孩驚恐的淚水,卻已是後悔莫及。黃女士覺得自己越來越不快樂,越來越難入眠,食慾越來越差,在辦公室內容易恍神,甚至好幾次莫名的掉下淚來,開始畏懼上班,只想把自己關在房內不讓任何人來打擾。黃女士知道自己變了,上網參考資料,發現自己的情形幾乎都符合憂鬱症的症狀。但想要就醫求助,卻又怕別人的閒言閒語,會認為自己是個瘋子,也深怕如傳聞所說的,精神科的藥吃了會上癮,吃了以後一輩子都停不掉。「憂鬱症看精神科一定會被逼要吃藥,吃了藥會上癮,以後一輩子都得吃藥?」鄭海擎醫師表示一直以來民眾都有這個誤解及迷思。研究指出,輕中度的憂鬱症,未必一定要用藥,如能接受適當的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治療,其實效果與抗憂鬱藥物相當。但心理治療多半需要數周到數月的療程,現代人工作繁忙,往往難有充裕的心力接受這樣的治療。鄭海擎醫師指出,大家不妨將憂鬱症想做是「心的感冒」。一般的感冒即使不用藥,只要好好的休息,其實大多數的狀況下都會自然痊癒,但適當的用藥可以大幅減輕病程中發燒、咳嗽、流鼻水等等的不適,但如果在免疫力較差的狀況下併發嚴重肺炎,就必須給予完整療程的抗生素治療,病症才能得到控制。輕中度的憂鬱症如同感冒,未必一定要服用抗憂鬱藥物,但適當的使用抗焦慮及安眠藥物可以有效改善煩躁失眠的症狀,在身心能得到充分休息的狀況下,才有心力去處理面臨的種種壓力及問題。而重度的憂鬱症就像是嚴重肺炎,需要抗憂鬱的藥物才能有效的控制病情,而且必須接受完整的療程,過早停藥往往會造成憂鬱症的復發,就像是過早停用抗生素會造成病菌的抗藥性。目前抗憂鬱藥物的療程一般建議是使用6~9個月,而只要能與醫師好好配合,抗憂鬱藥物本身其實少有成癮性。鄭海擎醫師表示,憂鬱症其實就像身體的其他疾病,會罹病都不是自己願意,也不是自身所能控制的,因此也不需要用異樣的眼光來看待這個疾病,甚至避諱就醫。而應該是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這個疾病,尋求適合自己且有效的治療方式,才能早日恢復身心健康,走出陰暗的幽谷。

創傷後壓力疾患(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

創傷後壓力疾患(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抗憂鬱

古媽媽帶著樂樂(化名)來到了門診,醫師看著她,這18歲女孩兒眉頭深鎖,不發一語,古媽媽說,自四年前樂樂去學校的路途上被三個混混拖進暗巷輪暴後,從那天開始,她的女兒就變了,樂樂一段時間裏,談到那次強暴時,好像是在談論發生在某人身上的某件事,跟她毫無相干,其實樂樂是知道的,但是就是沒有任何感覺,後來等到樂樂開始記憶重現,樂樂再也不再和異性來往,保持著安全距離,夜裡常噩夢連連,尖叫著醒來,偶而電視轉到新聞時,樂樂便開始哭泣,然後跑開,情緒開始起了變化,總是容易無故發怒,容易因為一點事情而被驚嚇,但因為這件事情發生在聖誕節那天,每年這一天即將來臨之際,樂樂心中的焦憂和恐懼是大到難以想像的,無法放輕鬆,甚至認為自己是不會再有美好的未來了。樂樂表示,她很害怕,不知道何時從這無止盡的噩夢解脫…,她好希望可以離開人世,來擺脫這一切。醫師想起了前天由孫婆婆帶來的不斷在哭泣的10歲男童大寶(化名),台灣歷年來重大災情之一『八八水災』,造成無數家庭破碎,無論是大人、小孩,甚至是救災人員,都遭逢前所未有的打擊,造成許多人一輩子的噩夢,大寶便是那次災害的犧牲品之一,大寶親眼目睹爸爸被暴漲河水沖走的畫面之後,早就脫離會尿床年紀的大寶,開始無法控制的夜夜尿床,對於愛吃的食物也興致缺缺,總是要孫婆婆哄半天才願意吃幾口,本該活潑可愛的大寶,開始消沉不安,言談是越來越少,對周遭事物缺少了他該有的好奇和興趣,總是處於恐懼的狀態。以上這兩個個案其實就是典型的創傷後壓力疾患(PTSD),在現在這個動盪不安的社會及環境,遇到的意外及災害是越來越多,人們對這個詞開始有了一些認識,但還是一知半解的,其實,並不是每個人遇到壓力事件後都變成PTSD,若可以在創傷發生後,迅速獲得協助,能有穩定的社會支持系統,沒有其他身體會精神相關疾病,是部分的人才會演變成PTSD。究竟什麼才算是PTSD呢?是人們在經歷重大傷害事件,而這類事件通常會造成人普遍的痛苦,如大自然災害、戰鬥、嚴重意外、目睹強烈死亡、強暴或其他犯罪的受害者等,其中以小孩、家庭人口簡單、朋友少的人,以及老人、是最容易發生的族群,而一般人經歷以上事件,會有急性壓力反應,出現焦慮不安、失眠、注意力不集中、作惡夢等症狀,若急性壓力反應未隨時間減緩,持續一個月以上,極有可能演變成為「創傷後壓力疾患」。有些人會在6個月內痊癒,有些則會持續更久的時間。有些案例中,其狀況可能是慢性的,偶而,這個疾病創傷事件後數年之久都不會出現。如上面的所說的八八水災的受害者的大寶,在面臨巨大的災變後,身心嚴重受創,更容易變的感覺麻木、情緒暴躁不安、甚至會有怕黑、尿床、粘著家人、不吃飯等恐懼與內疚的情形發生,而年紀較大的青少年如樂樂這樣的青少年,則容易變得情緒易怒、人際關係不穩定、厭世的邊緣性人格或具暴力傾向、不合群的反社會性人格,甚至日後發展成憂鬱症或躁鬱症的機會增加,所以對於此病症,我們是必須得高度重視的,以下是較為詳細鑑別病症的依據。一、經驗重現對於創傷事件的痛苦影像、認知,反覆在記憶重現,心驚的畫面歷歷在目,且反覆被惡夢糾纏(不自覺「掉回過去」)。.情緒或行為彷彿重演創傷事件反應強烈(包含創傷經驗歷歷在目的感覺、錯覺、幻覺及清醒時解離性瞬間經驗再現)。當處於和創傷事件相似的情境會感到強烈的悲痛或生理反應。二、持續逃避與此創傷事件有關的刺激,或對創傷反映麻木逃避與創傷有關的想法、感覺或話題。逃避激起創傷回憶的活動、地點、人物。無法想起創傷事件的重要部分,對於創傷嚴重部分選擇遺忘,甚至失去記憶。對活動參與趣減少明顯減少。對人有疏離感或與他人疏遠,社交有退縮情形。對未來悲觀(如不期待擁有事業、婚姻、小孩或正常生活)。三、警覺度增加睡眠品質變差。脾氣易怒。注意力欠集中。過度警覺。誇大驚嚇反應。看完了以上的文章,免不得得要告訴各位,若真有那天不幸發生,其實可以藉由以下的方式來治療:藥物治療:臨床上投予抗焦慮劑、抗憂鬱劑等藥物治療,除改善創傷症狀外,對焦慮、憂鬱等合併症亦有療效。心理治療:初期著重傾訴、宣洩經驗,教導個案災難後心理歷程為一正常化之反應形式,以減緩個案對症狀不時干擾之恐慌,增加個案控制感可減緩個案之無助感,增強其社會支持,可遞補災變中的失落,協助個案走出悲情,重新面對未來,並發展新的角色及生命意義。最重要的是接納個案,陪伴及支持,因為對於這些身心靈都受傷的人們,親友的心理支持是最為重要的,故家人的心理建設要做好,不要跟隨著個案一起消沉,陪伴他(她)一起度過人生的難關,創傷事件及災難心理反應是生命中難以承受之重,除了藉由專業人員協助,更需要你們一起跟他(她)逐步跨越生命斷層的遺憾。

突如其來的極致焦慮 背後隱藏「恐慌症」危機

突如其來的極致焦慮 背後隱藏「恐慌症」危機#抗憂鬱

偶爾會聽到患者提到他(或她)會感到恐慌,指的是一陣強烈的焦慮、害怕,常伴隨有擔心即將死去的感受,也常合併有胸悶、呼吸困難、發抖、心悸、暈眩、喉嚨哽塞、害怕會發狂等症狀,醫學上把這樣的現象定義為恐慌發作。高雄立市凱旋醫院成人精神科 許恆嘉醫師指出,事實上恐慌發作有可能起因於某些特定疾病或物質的使用,常見的疾病包括甲狀腺功能異常、內耳功能異常、以及某些心臟疾病等,而物質方面包含咖啡因、安非他命、古柯鹼等中樞神經刺激劑的中毒都有可能發生恐慌發作,惟有先排除這些狀況才可以考慮患者有恐慌症的可能。簡單的說,有恐慌發作的經驗未必一定代表有恐慌症。恐慌症的核心特質是一再發生未預期的恐慌發作、後續的擔心再一次發作或後遺症、或有相關的行為改變等。恐慌症有時會伴隨有懼曠症,許恆嘉醫師表示,所謂的懼曠症指的是患者會恐懼待在某些特定場合,比方說船上、開車在高速公路上、或甚至單獨一人離家在外等等,這些場合可能會誘發其恐慌發作或是類似恐慌發作的不適,患者通常也會因為害怕無法逃離該場合而極力避免、逃避、或拒絕待在該場合,比較好一些的情況患者可以勉強忍受,有時候有認識的人陪著也會感到稍微舒服一些。特別的是,有懼曠症不一定伴隨有恐慌症,原因是恐慌症必須要有未預期的發作。恐慌症有時也會合併有憂鬱症,研究顯示這樣的個案自殺的比例較單獨僅有憂鬱症患者自殺的比例來的高,因此評估恐慌症患者必須同時評估其是否具有憂鬱的傾向。許恆嘉醫師進一步說明治療的部分。一般而言,藥物對某些個案的幫助是很大的,這些藥物如抗焦慮劑、抗憂鬱劑等等,原則上由於神經系統的穩定需要一段時間,故按時且持續的服藥是需要的,在某些情況下,〝需要時服用〞藥物是有幫助的,尤其是對需要長途旅行的患者來說。除藥物治療外,若能結合認知及行為治療是最佳的組合。認知的方面,部分患者在對恐慌發作有正確認知並提供其再保證之後即有相當大的改善。大多數的患者總是擔心恐慌發作會使人失去控制或心臟病發,而認知的調整(改變思考的方向)可以幫助患者採用正面的思考模式來看待恐慌症。行為治療則是在特定的環境下,讓患者一次次的再度經驗恐慌發作的情況,並配合認知治療使其逐漸去瞭解、熟悉、接受甚或突破的一種治療模式。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