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焦慮

要開學了卻拒學⋯我的孩子有「社恐」嗎?醫盤點「社交焦慮」2大徵兆

要開學了卻拒學⋯我的孩子有「社恐」嗎?醫盤點「社交焦慮」2大徵兆#社交焦慮

9月開學季即將來臨,孩子卻出現拒學、焦慮現象嗎?兒少精神科醫師提醒,此時爸媽應多留意孩子身心健康,可能是罹患了青少年社交焦慮症。近年來「社恐」一詞,更是在網路上廣泛流傳,指的正是這些深受人際關係壓力所苦的孩子們,建議可陪伴孩子透過簡單3問題,檢測是否有相關症狀。

社群網站愈看愈焦慮?恐患錯失恐懼症

社群網站愈看愈焦慮?恐患錯失恐懼症#社交焦慮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2020年即將結束,你曾算過這一年來花了多少時間在追蹤別人的社群媒體嗎?每天拿起手機第一件事就是看親友的IG、FB?害怕錯失或遺漏參與他們的生活?新的一年即將到來,不妨改變使用網路的習慣,把焦點放回自己身上,減少追蹤他人生活或訊息的時間吧!根據2020年8月發表於《社會與個人關係期刊》的研究指出,「擔心別人在開心的時候你不在場」這種社交焦慮症,又稱為「錯失恐懼症」,與孤獨感、低自尊和低自我同情有高度相關。師長別導因為果 現實生活出現問題才轉依賴網路該研究由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學者進行,針對14至47歲來自美國各地的419名參與者進行研究,透過「錯失恐懼調查」量表的十個項目,包含是否同意「我擔心自己的朋友/密友/家人在沒有我的情況下玩得很開心」,以評估參與者在社交圈中擔心錯失活動的程度。結果發現,「錯失恐懼症」與高孤獨感、低自尊和低自我同情有關,較可能出現在對自己評價不高、感到社交孤立或兩者兼具的人身上,「錯失恐懼症」可能會造成孤獨、低自尊、低自我同情及低生活滿意度。研究指出,生活中有較高社群媒體參與度者,其孤獨和低自尊與「錯失恐懼症」之間的相關性較強。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董旭英表示,從上述研究可以發現,錯失恐懼症是一個結果,很多老師跟家長可能會因果倒置,認為青少年、成年人因為網路成癮而造成人際關係與溝通互動的問題,事實上,卻是因為現實生活出現問題才轉向依賴網路,他們在真實生活本來就孤單疏離,借用網路媒體更加深了孤單感,呈現惡性循環,而漸漸產生錯失恐懼症或網路成癮的現象。從好處來看這是一個警訊,他提醒,當發現孩子有點依賴網路時,父母和老師就要提高警覺,觀察及了解他日常生活中有什麼問題或壓力,越早發現並協助解決問題,越容易恢復正常,若僅是一味的禁止,容易造成反效果。避免社群媒體負向影響 給青少年的3個使用建議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這個研究發現,年輕族群的「錯失恐懼症」與生活滿意度有關,對於青少年來說,被遺忘的感覺對他們的主觀幸福感有更大的影響。建議青少年可透過三個步驟來避免社群媒體使用所帶來的不愉快,第一步「辨識警訊」:當發現使用社群媒體讓自己感到不舒服、一味的羨慕對方,感覺與社群中的密友越來越疏離,甚至覺得自己很糟,應開始思考是否減少社群使用時間。第二步「自我增強」:看到對方使用名牌服飾、參加派對到處遊玩,自己卻只能在家寫功課、玩遊戲,發現自己在比較時,可告訴自己不用這樣,可「想想我有什麼,像是我很關心家人、我有莫逆之交」,增強自己在做的事情,累積自我能力,而不是否定自己去羨慕別人。第三步「回歸真實」:應清楚知道社群中的照片與文字往往都被誇大修飾,呈現只是生活中的精采片段,而非完全的現實生活,建議暫時將程式關閉,拿起電話打給社群中的密友,與他們聊聊天或碰面,而非沉溺在負面、比較的情境裡。

樂閱讀/社交焦慮不治療 嚴重恐提高自殺機率?

樂閱讀/社交焦慮不治療 嚴重恐提高自殺機率?#社交焦慮

跟其他精神疾病比較起來,社交焦慮症沒有明顯的危險性,也沒有太嚴重的身心症狀,只要遠離人群就可以恢復正常,那麼,它可以不治療嗎?一直不接受治療會有哪些影響?有研究指出,社交焦慮症患者跟一般人相較,差別在於:1)較難取得大學學歷。2)較難取得專業或管理階級的職位。3)因受學歷和職業階層的影響,薪水普遍較低。4)生產力相對較低(在工作職場及家庭生活雙方面,都受到影響)。5)在家庭、感情及社交關係上的障礙較大,幸福感及滿意度較低。6)較易罹患憂鬱症。7)有較高的自殺企圖。綜合上述各方面來看,輕忽社交焦慮的存在,不加以治療,放任它繼續惡化下去,對患者的人生影響其實滿大的。如果能夠適時加以治療,患者不再受到社交焦慮之苦,就學不成問題,攻讀高等教育的機會就相對提高。工作方面不會受到學歷侷限,可以投入自己喜愛的職業,對社會有較大的貢獻,還可能逐步晉升到管理階級,薪水提高了,自信心和生活滿意度都可以得到提升。再者,人際關係改善了,在社交活動上得到較多快樂,也會擁有較親密的同儕友誼和社會支持,對身心健康很有幫助,比較不會罹患憂鬱症,或有厭世思想。整體而言,人生的道路將 變得寬廣許多。所以,絕對不要輕忽這個看似不嚴重、但痛苦程度其實不低、而且影響還滿深遠的精神疾病。當發現自己或家人可能出現社交焦慮症的傾向時,務必及早就醫,進行專業的診斷,若有必要,就盡早接受治療。(本文作者/林朝誠)(摘自/宅男宅女症候群:與社交焦慮症共處/心靈工坊出版)

樂閱讀/4個罹患社交焦慮的危險因子

樂閱讀/4個罹患社交焦慮的危險因子#社交焦慮

遺傳、天生的氣質、父母教養方式和童年經驗,均有可能種下社交焦慮症的病因。據美國的統計,社交焦慮症患者有3/4的人於青少年期發病,因此8到15歲這段期間有較高危險。台灣 由於求診病患多為20多歲以上,難以回溯正確的發病年齡,因此目前還沒有類似的統計資料。影響社交焦慮症發作的危險因子,可能有下列幾項:1)遺傳/根據統計,約有10%至20%的社交焦慮症患者,其一等親也有社交焦慮症。雙胞胎的相關研究也發現,害怕負面評價是會遺傳的,若父母本身就很害怕負面評價,孩子也傾向於擁有類似特質。這一點一般人很少想到,原來容易害怕也是會遺傳的。2)天生的氣質/社交焦慮症患者往往從小就很害羞內向、行為抑制、比較退縮,常壓抑自己。一般而言,女性的天生氣質通常比較敏感含蓄,容易自我抑制,罹患社交焦慮症者也稍多。3)父母教養態度/有研究指出,若父母過度保護,不敢讓小孩子去嘗試一些新經驗和新事物;或者控制慾較高、有完美主義傾向、比較愛批評,從小一直給孩子下各種指令,不准孩子違抗,又拒絕孩子的需求,如果同時孩子天生具有敏感焦慮的特質,就比較容易產生社交焦慮症。4)人際經驗/青春期的孩子,非常重視同儕的友誼和認同,但很多孩子也在這時候感受到被排擠、被拒絕、被霸凌的痛苦經驗。這是社交技巧和人際關係奠基的階段,如果無法克服心中的陰影和挫敗的情緒,很容易埋下社交焦慮的種子,或許哪天碰到類似的情境,可能就被誘發出來。至於表現焦慮症,一般來說,跟「恐懼制約」的關係較大。恐懼制約是後天形成的,例如小時候在課堂上被老師叫起來回答問題,因為答不出來非常害怕,或者上台表演卻出錯,在眾目睽睽之下,感到羞愧萬分。經歷過幾類似的恐懼之後,就被制約成表現焦慮,日後面對被注視或需要上台的場合,就會很自然升起恐懼感,再次影響到表現,而變成惡性循環。(本文作者/林朝誠)(摘自/宅男宅女症候群:與社交焦慮症共處/心靈工坊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