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網站

社群網站愈看愈焦慮?恐患錯失恐懼症

社群網站愈看愈焦慮?恐患錯失恐懼症#社群網站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2020年即將結束,你曾算過這一年來花了多少時間在追蹤別人的社群媒體嗎?每天拿起手機第一件事就是看親友的IG、FB?害怕錯失或遺漏參與他們的生活?新的一年即將到來,不妨改變使用網路的習慣,把焦點放回自己身上,減少追蹤他人生活或訊息的時間吧!根據2020年8月發表於《社會與個人關係期刊》的研究指出,「擔心別人在開心的時候你不在場」這種社交焦慮症,又稱為「錯失恐懼症」,與孤獨感、低自尊和低自我同情有高度相關。師長別導因為果 現實生活出現問題才轉依賴網路該研究由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學者進行,針對14至47歲來自美國各地的419名參與者進行研究,透過「錯失恐懼調查」量表的十個項目,包含是否同意「我擔心自己的朋友/密友/家人在沒有我的情況下玩得很開心」,以評估參與者在社交圈中擔心錯失活動的程度。結果發現,「錯失恐懼症」與高孤獨感、低自尊和低自我同情有關,較可能出現在對自己評價不高、感到社交孤立或兩者兼具的人身上,「錯失恐懼症」可能會造成孤獨、低自尊、低自我同情及低生活滿意度。研究指出,生活中有較高社群媒體參與度者,其孤獨和低自尊與「錯失恐懼症」之間的相關性較強。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董旭英表示,從上述研究可以發現,錯失恐懼症是一個結果,很多老師跟家長可能會因果倒置,認為青少年、成年人因為網路成癮而造成人際關係與溝通互動的問題,事實上,卻是因為現實生活出現問題才轉向依賴網路,他們在真實生活本來就孤單疏離,借用網路媒體更加深了孤單感,呈現惡性循環,而漸漸產生錯失恐懼症或網路成癮的現象。從好處來看這是一個警訊,他提醒,當發現孩子有點依賴網路時,父母和老師就要提高警覺,觀察及了解他日常生活中有什麼問題或壓力,越早發現並協助解決問題,越容易恢復正常,若僅是一味的禁止,容易造成反效果。避免社群媒體負向影響 給青少年的3個使用建議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這個研究發現,年輕族群的「錯失恐懼症」與生活滿意度有關,對於青少年來說,被遺忘的感覺對他們的主觀幸福感有更大的影響。建議青少年可透過三個步驟來避免社群媒體使用所帶來的不愉快,第一步「辨識警訊」:當發現使用社群媒體讓自己感到不舒服、一味的羨慕對方,感覺與社群中的密友越來越疏離,甚至覺得自己很糟,應開始思考是否減少社群使用時間。第二步「自我增強」:看到對方使用名牌服飾、參加派對到處遊玩,自己卻只能在家寫功課、玩遊戲,發現自己在比較時,可告訴自己不用這樣,可「想想我有什麼,像是我很關心家人、我有莫逆之交」,增強自己在做的事情,累積自我能力,而不是否定自己去羨慕別人。第三步「回歸真實」:應清楚知道社群中的照片與文字往往都被誇大修飾,呈現只是生活中的精采片段,而非完全的現實生活,建議暫時將程式關閉,拿起電話打給社群中的密友,與他們聊聊天或碰面,而非沉溺在負面、比較的情境裡。

研究:每日用臉書逾2小時 不致憂鬱

研究:每日用臉書逾2小時 不致憂鬱#社群網站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瀏覽臉書已成為大眾與他人互動的日常生活,不少研究探討使用臉書可能增加罹患憂鬱症機率,真的如此嗎?根據研究發現,使用臉書並不會引發憂鬱情緒,甚至許多使用者擁有更高的生活滿意度!日用臉書超過2小時 並不會比較憂鬱研究以282名年齡18至73歲不同國家的成人為對象進行調查,評估人格特質與憂鬱症症狀。須回答自己的臉書使用量及朋友數,社會比較和妒羨程度。例如閱讀動態消息時,經常將自己和他人比較、對於有些人的生活充滿歡樂感到不公平。研究結果顯示,每日使用臉書超過2小時者,並不會比使用量較少者更憂鬱。憂鬱與神經質,與長期過度擔憂、焦慮及不安感的個性相關。不同個性者可能從不同角度詮釋同則訊息。以朋友聚會訊息為例,有些人可能看到朋友開心聚會而感到開心,有些人則因為自己沒有被邀請而感覺被忽略,解讀為被排擠,感到低自尊或憂鬱。神經質引焦慮、憂鬱 過度在意他人評價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詹佳真表示,高度神經質確實容易引發焦慮、憂鬱情緒,過度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及自我批判,較常被動關注他人發布的貼文或訊息,較少主動分享個人生活動態。出現負面情緒時,與其在社群媒體亂逛,容易因為看到他人發布快樂的訊息而出現與他人比較、或朋友貼出的完美照片而自我貶抑,讓情緒更加惡劣,不如找信任的人聊聊或傾訴心事,才能降低自己的不安與焦慮感受。

手機症候群上身 消黑眼圈用這招

手機症候群上身 消黑眼圈用這招#社群網站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科技日益發達的同時,也意謂著人們被智慧型3C產品所制約,有過度依賴的現象。除了每天上班盯著電腦工作外,下班坐公車或吃飯時,還要和朋友用免費通訊軟體聊一下天,睡覺前更要在昏暗的床上滑著手機逛社群網站。這些現象,也就是所謂的「智慧型手機症候群」。熱敷眼睛同時有保肝功效如果眼睛長期盯著電腦螢幕,它放出的藍光會不斷刺激交感神經,我們眨眼的次數便會減少,進而造成眼睛過勞,引發各種生理不適。就中醫理論而言,眼睛乾澀與肝血不足或眼周經絡氣運不順,有相當大的關連性。肝儲存血液,如果血液能夠充分回流到眼睛,眼睛便能炯炯有神;同理,若睡的好,解決失眠的問題,血液能夠回流肝臟,就能再度提供新鮮活躍的血液給眼睛,也能解決因肝臟血流量不足而引起的黑眼圈問題。藍光對眼睛可能造成3影響1) 對眼睛的影響/包括眼睛乾澀、近視、散光、老花、視網膜神經疲勞、黃斑部病變、白內障、青光眼等眼睛疾病。2) 交感神經對身體部位的影響/肩頸僵硬(眼睛長時間專注,身體也跟著緊繃,血液供應不足引起)、黑眼圈。3) 對生理時鐘的影響/失眠、影響荷爾蒙分泌等各種間接情緒反應。其實要消除眼睛疲勞,可以透過很簡單的方式來保養眼睛,例如熱敷眼睛、遠眺青山綠意、有意識眨眼、做護眼操、眼睛穴位按摩等。有空或睡覺前將暖暖包放在眼睛上熱敷。熱敷時暖暖包的溫度若太高,建議最好先用毛巾包住,然後輕敷眼睛。每次敷眼的時間不必太長,可根據患者本身的狀況來延長或縮短熱敷時間。為什麼熱敷讓眼睛感覺好舒爽?1) 熱敷讓肝部儲存的血液回流眼睛。2) 熱敷可舒緩眼睛四周緊繃的肌肉。3) 熱敷能預防淚液蒸發。4) 熱敷放鬆交感自律神經。(本文摘自/超神奇熱療調養圖解/大喜文化出版) 

3C荼害台灣學生 近視、網路成癮症全上身

3C荼害台灣學生 近視、網路成癮症全上身#社群網站

台灣家庭擁有3C產品比例相當高,網路連線也發達,小朋友、青少年使用電腦與網路的機會很普遍,但若毫無節制的沉溺於3C產品,當心出現「網路成癮症」以及造成視力受損。大林慈濟醫院眼科醫師許正賢表示,暑假期間學生幾乎每天長時間使用3C產品,眼睛缺乏適時的休息,導致青年學子的看診率明顯提升。代謝型態公司專業心理師王淳指出,家長與學校應注意孩子的上網情況,以免太過沉迷網路。美國心理學會(APA)在2000年將「網路成癮」定義為「因過度使用網路,而對網路產生一種心理上的依賴,並且持續增加上網時間,無法克制使用網路的衝動」。代謝型態公司專業心理師王淳指出,很多青少年朋友的一天上網時間,動輒長達7、8的小時甚至10幾個小時,家長與學校都應注意孩子的上網情況。台灣學生族群使用電腦與網路相當頻繁,尤其網路遊戲、社群網站更是青少年的最愛,比如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噗浪(plurk),不過若大部分的空閒時間都待在網路上,可能對身心有影響。心理師王淳表示,「網路成癮」就是無法控制上網時間,如果不碰網路、電腦,就感覺渾身不舒服,就像是喝酒、吸毒上癮一樣。王淳表示,青少年朋友若有「網路成癮症」,在課堂上會無法專心,腦子都在想著上網的事、或網路遊戲,導致學業成績受影響,甚至睡眠品質也不好,以及若沒碰電腦、就會情緒不穩等情形。他說,如果因上網成癮到有憂鬱傾向,比如有易怒、情緒不穩、生活常軌受到影響,除了家長與師長的輔導,也可以向醫師求助,以心理與藥物方面來著手治療。王淳提醒,家長、師長要很注意小朋友的上網情形,建議在孩子還小時,就要規範其上網時間,不要讓他關著門使用電腦,最好讓他在家長看得見的地方使用電腦,以便隨時注意小孩的狀況。除了網路成癮,學生們猛盯電腦、玩3C產品,要當心成「四眼田雞」。近來隨著科技浪潮,許多人對3C產品愛不釋手,像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幾乎人手一台,而長時間盯著小螢幕,容易造成眼睛負擔。許正賢醫生表示,喜歡躺在沙發、床上,或是坐在搖晃的交通工具上玩3C的學生,因近距離注視螢幕,會因過度使用眼力加上專心注視螢幕而減少眨眼次數,導致眼睛疲勞又酸澀,而增加近視度數。許正賢醫生提醒,改善不良的用眼習慣才能保護眼睛,最好不要在搖晃的環境看書或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3C產品,若眼睛感到酸澀不適,可以每看30分鐘就休息10分鐘,休息時儘量多看遠方或到戶外接近大自然。國民健康局提供一些護眼招數,包括看電視要保持距離3公尺以上〈畫面對角線6 ~ 8倍〉,畫面高低須比兩眼平視時略低15度,而看書時則須保持35公分以上的閱讀距離;此外正常作息配合均衡飲食,適當補充維生素A、B、C群也對眼睛有益,每年定期1到2次的眼部常規檢查也是必要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