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

突被告知罹癌 身心如何消除不安?

突被告知罹癌 身心如何消除不安?#身心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每個人身上都有癌細胞,你我都是癌症候選人!人體每天都會形成五千至六千個癌細胞,體內的免疫細胞也會將之擊退。然而,那些沒被消滅的癌細胞,會花長達數十年的時間慢慢變大成腫瘤。因此,如果人類的壽命長達一百五十年,應該所有的人都會罹患癌症。在癌症已從「絕症」變成「慢性病的時代,我們需要:積極防癌→罹癌後做好心理調適→與醫師討論治療計畫→安心接受治療→維持健康,持續追蹤。癌症與飲食生活、環境、基因和生活習慣 息息相關醫師在問診時會詢問患者諸多事項。其中,一定會問及家族病史,詳細詢問與病患有血緣關係者所罹患的疾病和死亡原因。這是因為疾病有時會和遺傳與生活習慣密切相關,若家族中有人罹患癌症,大致來說,會和以下兩件事有關:第一是基因問題。也就是說,這些人體內引發癌症的基因與讓癌症加速發展的基因非常活躍,或者缺少可以抑制癌症的基因。擁有這些基因的人,就比較容易罹患癌症。但不只是癌症,其他疾病也一樣,生病不單只有基因的問題。除了基因之外,另一個和癌症有關的代表性因素就是環境因子,換句話說,就是因「生活習慣不良」而引發癌症。一般認為,環境因子和罹癌的關係更加密切。若是在同一個家庭生活,飲食、運動、抽菸、飲酒等各種生活習慣,會從祖父、祖母、父親、母親,一直到孩子,代代相傳,這種生活環境或許會形成容易罹癌的體質。大家只要思考一下食物就可以了解。「口味較重」、「口味較淡」、「甜的」、「辣的」等,每個家庭偏好的調味方式都不一樣,這就是代代相傳的家鄉味。若是住在海邊、以捕魚為業的家庭,每天吃的菜色應該多半是魚類料理;以務農為業的家庭,飯桌上應該會經常出現當季蔬菜。至於料理的烹調方式,也一樣會代代相傳。我們知道,口腔內的牙周病菌、胃壁上的幽門螺旋桿菌與長住在腸內的數兆個腸內細菌,或是皮膚上的常見細菌等,都和疾病有密切的關係。這些和我們人類共生的細菌,主要是遺傳自父母親,因此和家人罹患相同疾病的機率也會比較高。所以,如果家人和親戚中有很多人都罹患癌症,就必須多加注意飲食內容和生活習慣。癌症不只是基因的問題,也與飲食生活和環境脫不了關係。被告知罹癌 如何活得滿足?不管罹患什麼樣的疾病,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消除患者的不安。為了幫助患者消除正在與癌症搏鬥的不安,在安寧病房與緩和醫療病房裡,除了醫療之外,還會進行各種措施。在基督教系的安寧病房設有禮拜堂,神父或牧師可以來跟患者談話,此外也有佛教系的安寧病房,而這些具備宗教功能的設施,就是為了緩和患者在精神上的痛苦和不安而設立的。若是國立或公立醫院,雖然無法將宗教融入醫療活動,但並不會阻止患者本身的信仰和信心。即使是國、公立醫院,若患者或家屬有需要,還是可以請神父、牧師或法師到醫院來探望。生命終有一天會走到終點。直到最後一刻,醫護人員都會竭盡全力「讓患者活得滿足」。當然,不管在什麼狀況下,離別都是痛苦而悲傷的,但患者若能和醫師、護理師,以及家人和重要的人建立起信賴關係,一定可以心懷滿足、感謝,帶著笑容離開人世。當生命步入終點時,「讓患者活得滿足」便是第一要事。因此,病患若能信賴醫療團隊,家人與重要的人,一定能了無遺憾、心無畏懼地離開。(本文摘自/日本醫學博士打造的全面抗癌計畫/時報出版)

妥善運用政府113資源 守護兒少身心

妥善運用政府113資源 守護兒少身心#身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1歲童疑遭虐網友包圍保母家」、「11歲女童疑遭虐顱內出血不治」,兒童受虐案件頻傳,引起社會各界重視。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顯示,107年兒少保護案件總案件4,175人次,以身心虐待最多,佔53%,其次為不當管教,佔44%。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協助兒虐案家早日接受身心專業協助,於臺北市11所醫療機構成立「兒少保護醫療服務小組」,並於12個行政區及心理衛生中心共13處設立心理諮商門診,提供專業、安全、隱密、友善之身心服務,期望案家早日走出受虐陰霾。遭兒虐童恐身心受創臺大醫院兒少保護醫療中心臨床心理師馬心怡表示,兒童不懂得為自己發聲,遭受疏忽或虐待時,也常無力求助。受虐個案除了身體傷害,心理上也容易出現嚴重的情緒困擾與創傷反應,例如焦慮、恐懼、冷漠、罪惡感及內疚等,行為上會有退縮、壓抑及依賴等情形,也可能對他人有錯誤認知而出現攻擊行為。長期身心健康、生活適應及人際關係都可能會受到負面影響。此外,許多兒虐或不當管教的發生,也可能來自於感受到高壓力或在管教上感到無助的家長或照顧者,這些家長也非常需要受到協助。透過心理治療 助孩童及家庭進行身心創傷修復馬心怡臨床心理師指出,在兒少身心受虐的修復上,除了驗傷採證及生病、受傷等生理治療的醫療處遇外,透過心理治療,可以幫助孩童及家庭進行身心創傷修復,使兒少逐漸穩定日常生活及情緒,亦協助家長或照顧者學習適當的親職壓力管理以及親職技巧,並進行親子關係的修復,讓家長和孩子一同正向成長,促進復原力的提升,在陪伴家長及孩子走過成長及修復的歷程,也期望能降低未來兒虐再發生並增進兒童和家庭的身心健康。妥善運用政府資源臺北市衛生局有感兒虐案家需要及早介入身心治療,自103年起在臺北市11所醫療機構成立「兒少保護醫療服務小組」,以跨專業團隊合作模式,提供獨立、溫馨、安全、隱密且友善的就醫環境;並於臺北市12個行政區及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共13處設置心理諮商服務,其中有多位心理師及醫師具備兒少、親職諮商專業及兒少精神科、情緒問題與拒學等醫療專業,可提供兒虐案家完善之身心治療。人人都可以成為杜絕兒少虐待的協助者,當您懷疑或發現兒少有被虐待的情形,請撥打全國婦幼保護專線「113」進行通報;若您周遭親朋好友遇到兒虐相關案件,需要醫療介入,可於上班日9時至22時撥打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轉1884-1888洽詢,若有心理諮商等需求,可撥打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專線電話(02)3393-6779轉23洽詢,亦可逕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附設門診部接受心理諮商服務。

每日平均上網8小時 恐嚴重影響身心

每日平均上網8小時 恐嚴重影響身心#身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今的生活,人手一機,隨時都能上網聊天、購物、打手遊,甚至交友,但也因為過度使用3C產品而引發身心病症,特別是焦慮、憂鬱、失眠以及肩頸、手腕與眼睛的傷害。針對全球網路調查發現,世界各國每人每日平均上網時間為6小時42分鐘,臺灣人的每日平均上網時數為7小時49分鐘,屬於「表現優異」的前段班。當我們懂得利用良好習慣來保持身體健康的同時,也需要以正確的習慣來使用網路,避免因不當的使用造成身心不適。臺灣人的每日平均上網時數為7小時49分鐘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黃彥勳醫師表示,現代人網路使用量日益增多,網路世界已不再是過去的虛擬實境,而是和與現實沒有清楚界限的擴充實境,讓使用者欲罷不能;而不良的網路使用習慣,最容易引發「排擠」的現象,也就是使用者每天將寶貴的時間、精力都用在上網,卻排擠了其他生活重要的活動,像是飲食營養、睡眠休息、身體運動、工作學習、言談溝通與情感交流等,日復一日的累積,終究影響身心健康,並危害人際關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黃醫師提醒民眾,不良的網路使用習慣影響身心健康,長期超時使用,可能產生心理依賴、焦慮、憂鬱、煩躁、眼睛、肌肉、關節與心血管疾病等。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民眾養成正確使用網路的習慣、避免沉迷,並提供「復籌者連盟」口訣,讓民眾檢視自己的日常生活,避免因為網路而排擠、影響日常規律活動。「復籌者連盟」口訣復:恢復規律作息,避免上網排擠飲食與睡眠。籌:健康不是上網的籌碼,避免上網造成身心負面影響。者:當一個正確使用網路示範者,避免上網影響興趣發展。連:連同親友培養正確上網習慣,避免上網排擠溝通與交流。盟:與親友聯盟規劃戶外活動,避免上網排擠運動與學習。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使青年學子正確使用網路,108年9-10月辦理「上網不迷惘!」標語創意比賽活動,只要是臺北市國中、小或高中職的在學學生都可以發揮創意,以健康上網為題材,用有趣、有意義且富創意的文字或圖像來呈現,歡迎青年學子在108年10月31日前至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官網踴躍報名參加。此外,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將於108年11月28日下午2點至4點辦理「滑世代的不迷網生活!」宣導講座,歡迎大朋友及小朋友一同報名。以上活動詳細訊息請至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網站(https://mental-health.gov.taipei/)及「臺北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傾聽each來」Facebook粉絲專頁查詢!

好睡眠 讓你身心都健康!

好睡眠 讓你身心都健康!#身心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前面我提過熟睡對大腦排毒的重要性,在這裡要再全面探討「睡眠」這件事。首先,我們要知道,睡眠是所有抗老化、治病強身的療法中,最重要的一環,遠比吃飯、運動、補充營養品還重要。俗話說「吃飯皇帝大」,但我認為「睡覺皇帝大」。睡眠其實不是浪費時間,不是偷懶,而是在進行一件重要的工作—修補。睡得飽、睡得香甜深沉,能減少死亡荷爾蒙(腎上腺皮質醇和腎上腺素)分泌,並且促進抗老化荷爾蒙(生長激素和褪黑激素)的分泌。生長激素對小孩很重要,晚上分泌能幫助生長,所以小孩睡眠時間一定要夠。當然,生長激素對成人也重要,能修補人體受損的細胞與器官。如果不睡覺,身體就不能修補,幾天之後會抓狂,再過幾天就會死亡。然而,臺灣人、日本人好像一直把睡眠看成浪費時間的事。有人告訴我,睡太多會被爸媽罵,或是被先生、老婆責備。不曉得你家裡有沒有這種觀念?大部分華人都認為,睡眠太多是一種「懶散」的行為,甚至孔子在二千多年前因為宰予大白天睡覺而說:「朽木不可雕也。」意思是宰予睡太多,真是沒救了!不過我要替宰予講話,說不定他是生病了,可能有荷爾蒙失調之類的問題,應該去看醫生,治好了病就可能恢復正常。(本文摘自/做對3件事,年輕20歲/天下文化)

音樂調節身心!避免癲癇發作、舒緩疼痛

音樂調節身心!避免癲癇發作、舒緩疼痛#身心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整理)「一顆心噗通噗通的狂跳,一瞬間煩惱煩惱煩惱全忘掉」、「聽海哭的聲音,嘆惜著誰又被傷了心,卻還不清醒」隨著音樂的種類、曲調不同,所帶人的感覺也有所不一,對於有些人來說特地的歌曲,可以幫助他們入眠、舒壓,亦或者是更能有效率的完成工作,但不管怎樣,音樂對人的影響,總是不斷受到矚目,而日前在國外也有項研究發現,傳統治療加上音樂,可避免癲癇發作。聆聽莫札特 可降低癲癇發病率該研究主要是由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醫學中心,針對21名癲癇患者與非癲癇患者進行音樂測試,首先請他們聽10分鐘莫札特雙鋼琴奏鳴曲及其他樂曲,並觀察腦波變化,結果發現,癲癇患者聽音樂時,腦波不僅比較穩定外,異常放電的情況也變少,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美國心理學期刊》。聽音樂好處多 3大點報你知為幫民眾更加了解音樂帶人的影響,《優活》整理出以下3點,但要提醒民眾效果因人而異,並非對所有人都有效,此外,也要避免音量過大,以防打擾到他人或對耳朵造成傷害:1)睡前聽音樂有助於入眠/一項刊登在《輔助與另類醫學期刊》的研究發現,人的睡眠大致分為快速動眼期與非快速動眼期,兩者於睡眠時間內交替出現,在快速動眼期時,大腦處於如清醒時的活躍狀態,而非動眼期又分為四期,第1、2期為淺睡期,第3、4期為熟睡期,而睡前聆聽舒緩音樂,可增加睡眠周期中第3、4期之熟睡期,尤其對於需要較長時間入睡者,有較大幫助,2)邊工作邊聽音樂,可提高工作表現/根據國外公司,針對受測者進行連續五天在工作期間聆聽不同性質的音樂發現,聽流行樂能增加檢查類型工作的速度、古典樂能提高工作的細膩度、環境音樂能提升邏輯力,至於舞蹈樂則能提升整體工作的綜合表現。3)健身聽音樂,助於緩解疲累感、疼痛/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發現,音樂能使大腦分泌出一種類似嗎啡的物質,有助於止痛,如此一來,鍛練過程中就不會覺得太疲累或是有任何疼痛感了。

網路成癮恐影響身心發展 兩成兒少需注意

網路成癮恐影響身心發展 兩成兒少需注意#身心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根據教育部調查指出,家中擁有網路的比例高達93.3%,而擁有無線網路者則高達80%以上,雖然網路讓生活變得更便利,但卻也延伸出不少身心健康的問題。去年台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曾針對國小4年級至高中職 3年級8910位學生,進行網路成癮問卷調查,結果發現竟有兩成兒少,屬於需由專人關注及介入的沉迷網路的高危險群,若一直持續維持下去,未來恐會影像身心發展。網路成癮不單只影響視力 還會造成憂鬱精神科張立人醫師表示,網路成癮未來將可能成為一種新興的心智疾病,雖然目前全世界尚未把它納入精神疾病中,但美國在2013年時,已把「網路遊戲疾病」列入精神疾病診則中了。不管是網路成癮還是網路遊戲疾病,皆屬於行為成癮,就如同賭博般的上癮,除了會增加頭痛、失眠、肌肉麻木痠痛、乾眼、視力模糊等生問題外,就心理方面,也會因為過度的沉迷,與現實社會脫軌,產生疑心病、敵意高、憂鬱、焦慮、社交畏懼、學校表現不佳等。限制使用網路有訣竅 太過激烈恐弄巧成拙網路成癮不僅會使生理、心理會受到影響外,其實也會造成自戀、隱蔽青年等現象產生,因為對於成癮者而言,網路的虛擬世界,是一個完美的解答,完全不需面對脆弱的自我、挫敗的現實生活,也因此,就會延伸出各種問題。所以,為了預防網路成癮,家長除了要多注意孩童的使用時間、頻率外,也要過濾他們所接觸的資訊,但千萬不要用太激烈的方式來限制(如隨意斷網等),反而應先以勸導的方式來進行,不然可能會弄巧成拙。張立人醫師表示,對於不同階段的成癮者來說,要採用的方式也所有不一,舉例來說,像是針對學齡階段的孩童,就要與他們建立使用規則,且假日應多往郊外走走,如此一來,才能真正達到預防效果。

3C變褓姆 兒童視力、身心受影響

3C變褓姆 兒童視力、身心受影響#身心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3C產品日益普及,隨處都可看到一群滑動著螢幕的「低頭族」。據調查發現,家庭中擁有3C產品的普及率已經高達9成8,而孩子也有近2成擁有專屬自己的3C產品;其中學齡前兒童擁有率已逾1成,平板電腦取代繪本、手機變成玩具,7成數位寶寶「點、滑」上手,影響其視力發展或身心健康極大,需家長更加關心注意。3C產品 成親子爭端根源另教育部網站統計資料顯示,102年全國小學裸視不良率達48.11%。整體而言,已經有6成家長曾將3C產品當成了出門必備的「3C褓姆」,尤其是需要久坐的「餐廳」。2歲前別碰3C產品逾9成的孩子曾主動跟大人要3C產品來玩,7成的孩子曾趁大人不注意時拿3C產品來玩,逾6成曾在不能使用3C產品時吵鬧不休,令許多家長頭痛不已,更成為許多親子爭端的根源。宜蘭縣衛生局呼籲家長,留意兒童注視螢幕時間,嬰幼兒2歲以前建議不要接觸螢幕,否則不但對視力有絕對的傷害,還會因年紀太小就習慣接受過多影像,聲音刺激也會影響幼童的生長發育,建議家長多帶孩童去戶外活動,多遠眺、減少長時間近距離用眼。

運動5大好處 擁有健康舒適身心

運動5大好處 擁有健康舒適身心#身心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科技日益進步,現代人為講求效率,使得生活便利性逐漸提升,以致身體活動的機會降低,此外,由於忙碌的現代人幾乎餐餐外食,進而攝取較多高熱量的食物,造成身體的負擔越來越大。但你知道嗎?缺乏運動,除了會使民眾變胖之外,竟會使情緒較容易波動,對精神壓力構成威脅,造成憂慮、沮喪、無助、孤獨及缺乏自信等問題,因此需承受著各種精神壓力。運動5大好處 降低負面情緒、提升自信心基隆市衛生局表示,除可透過運動,養成良好習慣外,也可以為自己尋求一個身心舒適的生活,在此也提出5點運動好處,讓大家可透過運動養成好習慣:1)增進身體肌肉力量,增加耐力,發展體能時,會感覺身心舒適。2)個人自我概念及自信心隨之得到提昇;有了自信心,便能抵受生活的憂慮。3)減低神經緊張。4)增進整體協調,引導個人活躍的生活方式。5)在人際關係方面,集體運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社交機會,讓志趣相投的朋友相聚一堂,透過運動班之類的活動,開擴生活圈學習相處之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