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質

飲食補鐵 牛肉等動物性食物吸收佳

飲食補鐵 牛肉等動物性食物吸收佳#鐵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紫色葡萄補血」、「多吃菠菜」、「攝取牛肉」。關於女性青春期月經週期、產婦分娩時的大出血,有許多以形補形的補鐵觀念,有人認為深紫色食物含鐵質較高,而大力推紫色葡萄,也有人推薦菠菜、牛肉等食物,這些傳聞的真實性如何?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特別邀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養師林姿吟,提供正確的補鐵飲食法。動物性來源的含鐵食物較容易被人體吸收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0年修訂之第7版「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中,建議13至50歲的女性,每天應攝取15mg鐵質;懷孕第3期開始至分娩後2個月的婦女,更因為要提供胎兒鐵質、分娩失血、哺乳損失,需要增加鐵質攝取量至每天45毫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養師林姿吟表示,除了注意鐵質攝取量是否足夠,還要考慮鐵質的吸收率。動物性來源的含鐵食物,較容易被人體吸收,優於植物性來源的含鐵食物。鐵質含量豐富的動物性來源,包括:牛肉、豬肉、羊肉、鵝腿肉、豬血或鴨血及其製品、豬肝等,海鮮類的文蛤、西施舌、九孔、小魚乾等含鐵量高,而雞蛋也含有豐富的鐵質,特別是蛋黃的含鐵量高於蛋白。搭配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 可增加鐵質的吸收率臺灣素食人口眾多,由於植物性的鐵質吸收率較低,因此較葷食者容易缺乏鐵質,平日飲食中更應注意補充含鐵量豐富的食物,如海菜海藻類:紫菜、紅毛苔、裙帶菜等、深綠色蔬菜。在堅果類食物方面,如:黑芝麻、紅土花生、南瓜子、葵瓜子等,含有較高的鐵質,可每日補充1湯匙份量的堅果類。要注意的是,在攝取含鐵量豐富的食物時,宜搭配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可以增加鐵質的吸收率,每餐飲食中攝取足夠的蔬菜、飯後水果補充,都是很好的維生素C補充方式。此外,由於咖啡、茶飲中含有單寧酸,會和食物中的鐵結合,降低吸收率,應避免在餐後飲用。林姿吟營養師提醒,平日飲食中,注意均衡飲食,選擇含鐵量豐富的食物種類,每餐至少攝取半碗蔬菜,餐後補充1個女性拳頭大小的水果,並且避免立即喝咖啡或茶飲,才能達到補鐵的功效喔。(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664期資料)

早上容易賴床、心情差?缺鐵警訊報你知

早上容易賴床、心情差?缺鐵警訊報你知#鐵質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請試著想想看,自己的身體是否有「鐵質」(薪水)含量不足的情形呢?是不是為了應付最低所需鐵質(固定支出),就已經很吃力了?如此一來,你沒有多餘的「置裝費」,必須領出「活期存款」甚至必須解除「定期存款」才能維持生活開銷。這種狀態稱為「潛在缺鐵性貧血」。缺鐵可能導致自律神經失調、憂鬱症儲備用的鐵質,會存在肝臟、脾臟裡,身體鐵質不足會從此處取用。當儲備用的鐵質逐漸減少時,身體狀況會邁向潛在缺鐵性貧血的初期,完全用盡儲備鐵質,就會轉而消耗血清鐵質。若一般健康檢查結果為「輕度貧血」時,即表示身體已經開始消耗血清鐵質。等到血清鐵質消耗完畢,則輪到組織鐵質,這時會診斷出「缺鐵性貧血」。等驗出「缺鐵性貧血」才開始想辦法補救已經太晚。健檢的數據,無法呈現「潛在缺鐵性貧血」,因此,即使健檢數字在標準值內,仍可能覺得身體不適。由於這時的不適程度,多半屬於「忍一忍就沒事」,因此很少人會想到要認真治療。若是放任身體持續缺鐵,那麼貧血會越來越嚴重,最後甚至導致自律神經失調、憂鬱症等。不要以為健檢沒有問題就可以安心,若有身體不適情形,請在還沒有演變成為疾病之前,好好照顧身體,盡力打造不容易罹患疾病的體內環境。鐵質不足檢查表● 久坐站起時常常頭暈目眩,容易耳鳴。● 情緒不穩。● 早上容易賴床。● 食慾不佳。● 皮膚容易出現濕疹。● 常常想吐。● 動一動身體就覺得喘、心悸。● 一年四季都會打噴嚏、流鼻水。● 休息以後仍覺得「疲倦、發懶」。● 臉色暗沉、上妝感覺不服貼。● 容易感冒。● 身體總在不知不覺間多出幾道瘀青。● 牙齦會出血。● 覺得腦袋很沉重、常頭痛。● 洗髮很容易掉髮。● 有水腫問題。● 經常腰痠背痛。● 容易便秘或腹瀉。● 有時會感到胸口悶痛。● 眼皮粘膜泛白。● 容易嘴破。● 不容易集中精神。● 個性變得神經質,容易因為一點小事就心浮氣躁。● 覺得沒有精神。● 記憶力變差。● 生理期經血變多。● 生理期曾在1個月內報到2、3次。● 生理痛很嚴重。● 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或子宮肌瘤。(本文摘自/斷糖飲食打造燃脂體質/世茂出版)

幫助鐵質吸收 柳橙汁或芭樂汁才有效

幫助鐵質吸收 柳橙汁或芭樂汁才有效#鐵質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如果有頭暈目眩的症狀,一定要先去檢查,大多數人頭暈都會以為是貧血,但是經過檢查後發現,其實鐵質沒缺,反而是肉吃太多不愛吃青菜,缺葉酸或是缺維生素B群。綠色蔬菜能預防心血管問題其實現在貧血的人口不多,想要補鐵的人,除了可以從動物性的鐵:如紅肉、牛肉等肉品中獲得,若是擔心吃紅肉可能會造成心血管的疾病,專家也建議從平常食材可搭配綠色蔬菜,就能預防紅肉的飽合脂肪酸造成心血管問題。攝取鐵質同時搭配柳橙汁或芭樂汁才能幫助吸收從植物中也有鐵質可以幫助攝取,例如:黑芝麻、杏仁、腰果、紫米或是紅豆等,但是在攝取這些植物性的鐵時,跟鈣質一樣要同時搭配一些維生素C高的柳橙汁或芭樂汁,才能幫助植物性食材裡的鐵吸收率增加。患有缺鐵性貧血可食用鴨血豬肝另外,就營養價值來看,鴨血跟豬肝這兩個的鐵含量的確很高,對於有些無法吃鐵劑又患有缺鐵性貧血的人,營養師也會建議在2個禮拜內請患者多食用鴨血跟豬肝,它改善的效果很快,但是對於膽固醇過高的人,還是要避免比較好。(本文摘自/請你跟我這樣過3+安心食:學專家正確挑菜、煮水、烹魚肉、無毒健康開心吃!/三采文化出版)

豬肉配這一味 減肥效果加倍!

豬肉配這一味 減肥效果加倍!#鐵質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報整理)豬肉是動物性食物,可溫暖身體。被視為可強健虛冷及寒性體質,以及有造血、預防便秘、防止老化的效果。豬肉富含的維生素B1,能幫助米飯及麵包當中的碳水化合物轉變成能量,能有效防治中暑及消除疲勞。另外,豬肉也有豐富的鐵、磷、鉀等礦物質。 血紅素鐵具促進血液循環、預防貧血的作用特別是動物性食材中含有的鐵稱之為「血紅素鐵」,它比蔬菜中的鐵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具有促進血液循環、預防貧血的作用。而鈣及磷可幫助骨頭及牙齒生長,還能抑制情緒高漲達到鎮靜效果。豬肉營養價值高,建議食用低脂肪、低卡路里的豬里脊肉。食用祕訣/搭配洋蔥有減肥效果建議陽性體質的人可食用豬肉火鍋去除多餘油脂,或將豬肉汆燙搭配沙拉食用。另外,與幫助維生素B1吸收的洋蔥一同攝取,可達到減肥效果。 功效/消除疲勞、解除便秘、有鎮靜效果、改善虛冷。挑選方法/ 新鮮的肉品表面水嫩有光澤,整體粉色帶點淺灰,以手指觸摸有彈性,氣味淡,沒有阿摩尼亞或腐臭的異味。保存方法/冷凍時要用保鮮膜包裏並擠出空氣,再放進密封盒保存。(本文摘自/別再吃錯!跟著新菜醫師吃對食物不生病/台灣廣廈出版)

好「孕」到! 準媽咪該吃些什麼?

好「孕」到! 準媽咪該吃些什麼?#鐵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代人多晚婚,以致懷孕生子機率大幅下降,雖然目前已有不孕症治療有助於受孕;不過,想要生下健康寶寶,孕媽咪也得要健康吃。所謂一人吃兩人補,準媽咪該吃些什麼呢?專家建議,想要順利受孕,除了維持標準體重之外,均衡飲食是最重要的,尤其是鈣質、鐵質、葉酸、維生素及礦物質都應該要足夠。想懷孕首要維持標準體重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生殖醫學中心研究醫師譚舜仁表示,孕齡女性多外食,常常營養不均,如果沒有運動習慣,體重容易超出標準,由於體重過重可能會使荷爾蒙及月經不規則,進而影響受孕;所以,想要懷孕首先就要維持標準體重,BMI應在18到24之間。營養師李婉萍也表示,想要懷孕的婦女不要太胖也不要太瘦,體脂肪應在20到25%之間。 維生素E與礦物質鋅可助孕不分男女想要懷孕,應有足夠的維生素E與礦物質鋅,李婉萍營養師指出,因為維生素E是生育醇,對於男性可提升精子品質,女性則因為能保護細胞膜,進而可改善流產與早產,而各種堅果與黃豆裡就有豐富的維生素E;此外,也要有鋅,鋅與細胞不斷分裂有關,孕婦鋅攝取不夠則胎兒可能體重較輕、頭圍小且智能缺陷,至於海鮮類蛤就有很多鋅,不只有助性功能也有助懷孕,但是記住懷孕後要避免生食。 葉酸可降低胎兒神經管缺陷譚舜仁醫師指出,很多婦女有「要吃葉酸才容易懷孕」的迷思;其實,葉酸沒懷孕時不需要多補充,平常飲食每天至少攝取一碗深綠色蔬菜就足夠,懷孕後才需要補充。由於葉酸可降低胎兒神經管缺陷,若是近期打算懷孕,隨時可開始補充,如果已接受不孕症治療,因為很清楚知道何時會人工授精或植入胚胎,那時開始補充葉酸即可,而若是不小心懷孕者,驗到懷孕後馬上吃也還來的及。 鈣片在懷孕前後都要補充至於鈣質就應該要在懷孕前多補充,譚舜仁醫師說,依現在飲食習慣,女性的鈣質較易缺乏,一般都無法在一天中攝取到1000毫克的鈣,平日可增加高鈣食物包括牛奶、小魚、豆類與綠色蔬菜等,至於鈣片則是在懷孕前後都建議食用,可以空腹或是飯後吃,而且想要使鈣質能多利用不要浪費,就要多曬太陽製造維生素D。 出現缺鐵性貧血需食補或補充鐵劑李婉萍營養師進一步指出,台灣孕媽咪很常出現缺鐵性貧血,若是天天吃鐵劑,會容易便秘,可隔天吃,至於食物則可從優質內臟(例如豬肝、豬心)中攝取。譚舜仁醫師則表示,懷孕婦女選擇孕婦綜合維他命即可,內含的鐵就已足夠,但若孕前有缺鐵性貧血,就要視情況評估是否再額外補充鐵劑。 (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貧血想補鐵 吃黑芝麻就對了

貧血想補鐵 吃黑芝麻就對了#鐵質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如果有頭暈目眩的症狀,一定要先去檢查,大多數人頭暈都會以為是貧血,但是經過檢查後發現,其實鐵質沒缺,反而是肉吃太多不愛吃青菜,缺葉酸或是缺維生素B群。食材搭配綠色蔬菜 能預防心病問題其實現在貧血的人口不多,想要補鐵的人,除了可以從動物性的鐵:如紅肉、牛肉等肉品中獲得,若是擔心吃紅肉可能會造成心血管的疾病,專家也建議從平常食材可搭配綠色蔬菜,就能預防紅肉的飽合脂肪酸造成心血管問題。從植物中也有鐵質可以幫助攝取,例如:黑芝麻、杏仁、腰果、紫米或是紅豆等,但是在攝取這些植物性的鐵時,跟鈣質一樣要同時搭配一些維生素C高的柳橙汁或芭樂汁,才能幫助植物性食材裡的鐵吸收率增加。缺鐵性貧血 多食用鴨血跟豬肝另外,就營養價值來看,鴨血跟豬肝這2個的鐵含量的確很高,對於有些無法吃鐵劑又患有缺鐵性貧血的人,營養師也會建議在2個禮拜內請患者多食用鴨血跟豬肝,它改善的效果很快,但是對於膽固醇過高的人,還是要避免比較好。(本文摘自/請你跟我這樣過3+安心食:學專家正確挑菜、煮水、烹魚肉、無毒健康開心吃!/三采文化出版)

小心隱性貧血!鐵質不足恐致憂鬱、自律神經失調

小心隱性貧血!鐵質不足恐致憂鬱、自律神經失調#鐵質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請試著想想看,自己的身體是否有「鐵質」(薪水)含量不足的情形呢?是不是為了應付最低所需鐵質(固定支出),就已經很吃力了?如此一來,你沒有多餘的「置裝費」,必須領出「活期存款」甚至必須解除「定期存款」才能維持生活開銷。這種狀態稱為「潛在缺鐵性貧血」。儲備用的鐵質,會存在肝臟、脾臟裡,身體鐵質不足會從此處取用。當儲備用的鐵質逐漸減少時,身體狀況會邁向潛在缺鐵性貧血的初期,完全用盡儲備鐵質,就會轉而消耗血清鐵質。若一般健康檢查結果為「輕度貧血」時,即表示身體已經開始消耗血清鐵質。等到血清鐵質消耗完畢,則輪到組織鐵質,這時會診斷出「缺鐵性貧血」。等驗出「缺鐵性貧血」才開始想辦法補救已經太晚。健檢的數據,無法呈現「潛在缺鐵性貧血」,因此,即使健檢數字在標準值內,仍可能覺得身體不適。由於這時的不適程度,多半屬於「忍一忍就沒事」,因此很少人會想到要認真治療。若是放任身體持續缺鐵,那麼貧血會越來越嚴重,最後甚至導致自律神經失調、憂鬱症等。不要以為健檢沒有問題就可以安心,若有身體不適情形,請在還沒有演變成為疾病之前,好好照顧身體,盡力打造不容易罹患疾病的體內環境。鐵質不足檢查表□ 久坐站起時常常頭暈目眩,容易耳鳴。□ 情緒不穩。□ 早上容易賴床。□ 食慾不佳。□ 皮膚容易出現濕疹。□ 常常想吐。□ 動一動身體就覺得喘、心悸。□ 一年四季都會打噴嚏、流鼻水。□ 休息以後仍覺得「疲倦、發懶」。□ 臉色暗沉、上妝感覺不服貼。□ 容易感冒。□ 身體總在不知不覺間多出幾道瘀青。□ 牙齦會出血。□ 覺得腦袋很沉重、常頭痛。□ 洗髮很容易掉髮。□ 有水腫問題。□ 經常腰痠背痛。□ 容易便秘或腹瀉。□ 有時會感到胸口悶痛。□ 眼皮粘膜泛白。□ 容易嘴破。□ 不容易集中精神。□ 個性變得神經質,容易因為一點小事就心浮氣躁。□ 覺得沒有精神。□ 記憶力變差。□ 生理期經血變多。□ 生理期曾在一個月內報到兩三次。□ 生理痛很嚴重。□ 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或子宮肌瘤。(本文摘自/斷糖飲食打造燃脂體質/世茂出版)

鐵質越多越好?定期輸血小心鐵質沉積傷身

鐵質越多越好?定期輸血小心鐵質沉積傷身#鐵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我們都知道鐵是身體中重要的元素,如果不夠就會出現貧血;但卻鮮少人知道,鐵質若在體內沉積過多,也會造成包括心、肝、脾、內分泌等器官的傷害。台大醫院內科部血液科主治醫師姚明指出,人體的腸胃道雖有正常機制可讓多餘的鐵質隨著黏膜剝落,但有部分先天體質對鐵吸收異常,容易過度吸收的患者;或是正處於治療當中,需施打靜脈注射來補鐵。另外,像是重型海洋性貧血、骨髓分化不良症後群或再生不良性貧血等,需要長期或定期輸血的族群,都可能因身體對於鐵質的過度吸收而造成過量與沉積。鐵過度吸收 當心成「心」負擔!「鐵質沉積所造成的功能異常,影響最大的除了沉積在肝臟而導致肝功能不好、肝硬化外,在胰臟則影響胰島素分泌減少,產生糖尿病。」姚醫師進一步說明,若是在心臟,則會出現心肌炎;而如果是沉積在腦下垂體或甲狀腺等內分泌器官,則會造成甲狀腺功能低下或成長遲緩。提醒民眾,臨床上有患者因鐵質過度沉積,最後導致心臟衰竭而不幸死亡,因此不可不慎。要注意!血清鐵蛋白濃度在500 ug/L以上就需開始進行排鐵治療!然而,要如何知道自己需要開始排鐵了?一般來說,如果血清鐵蛋白(ferritin)濃度超過300ug/L以上就算是過量,但如要對器官造成影響,則要在2,000ug/L以上,而臨床上則是將需要治療的鐵質沉積標準訂在1,000ug/L以上。不過,海洋性貧血病童因為從小需要輸血,可以預期鐵質沉積的必然性,因此,姚明醫師強調,只要血清鐵蛋白濃度在500 ug/L以上,就需要開始進行排鐵治療。事實上,以往重度海洋性貧血的患者,幾乎活不過20歲,但在排鐵治療出現後,大幅提升了存活率。姚醫師也分享,臨床上有重度海洋性貧血的患者,在持續進行排鐵治療後,已存活超過了50歲。福音!口服排鐵劑提升患者生活品質過去的排鐵治療是以針劑為主,但因其使用是需每天進行皮下注射,在使用上很不方便,接受度也較差,令許多患者因而無法配合持續用藥。尤其是骨髓分化不良症候群患者,常併有血小板低下或功能不良,每日皮下注射常致出血與感染,不但醫師使用不方便,病人接受度也不高。如今已有新一代口服排鐵劑,一天只要以喝的方式服用一次,在方便性、病患接受度、安全度都相對較高,也提升患者生活品質。姚明醫師提醒,鐵質並非越多越好,如果是定期輸血者,需掌握「一輸,二檢,三排鐵」原則;如果一年輸血超過20袋,務必定期檢測血清鐵蛋白的濃度,只要超過1,000ug/L以上,就要警覺併發症的產生風險。及早與醫師討論排鐵治療方式,並接受治療,便可減少鐵質沉積過量所產生的併發症風險。對需要長期定時輸血病人,鐵質的過度沉積是可避免的,只要聽醫囑、持續並按時服用排鐵藥物,就能找回生活品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