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素阻抗

越胖血糖越失控,長期恐釀腎臟及心血管病變! 深入了解 血糖 肥胖控制關鍵

越胖血糖越失控,長期恐釀腎臟及心血管病變! 深入了解 血糖 肥胖控制關鍵#胰島素阻抗

根據世界糖尿病聯盟統計,全球約有5.4億成年人罹患糖尿病*1!並有數據指出,高達8成的第2型糖尿病患者同時存在有肥胖或過重問題,當糖尿病合併肥胖即稱為糖胖症*2,研究指出糖胖症患者具有較高的心血管*2和腎臟疾病風險*3,已成為全球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 糖胖症從字面上解釋就是肥胖合併血糖問題,英文是diabesity,也就是由糖尿病的英文diabetes和肥胖症的英文obesity組合而成,因此在治療上需同時針對兩個疾病進行處理。 三軍總醫院代謝症候群防治中心主任郭俸志醫師說明,肥胖和糖尿病是會交互影響的,當長期肥胖狀態下,容易造成脂肪組織功能不良,進一步形成異位性脂肪沉積於肝臟造成脂肪肝,於是使得「胰島素阻抗」增加,進而導致糖尿病*4.5,相反地,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島素狀態下,也會使得脂肪組織堆積而增加肥胖的風險!當身體面對2種有害因子的影響下,會讓血糖不易控制,而血脂及血壓異常的風險也升高,進而使得罹患心血管疾病或腎臟病變的機率大幅增加*2.3。 郭俸志醫師表示,也因此糖胖症患者,除了血糖穩定控制之外,更需將減重列為優先治療目標,才能逆轉此惡性循環,從而減少相關心腎系統等器官病變的產生。原則上BMI ≧27的族群,建議至少必須要先降至24 ≦ BMI<27,再慢慢控制回標準體重 (BMI≦24)。(國健署健康九九+:BMI測試) 飲食控制、運動養成再搭配藥物才是關鍵 不管是糖胖症或是糖尿病患者,郭俸志醫師強調,都必須給予飲食衛教作為基本,進一步養成良好運動習慣,才能達到長期穩定的血糖及體重控制,另外若已達重度肥胖情況時,就可能顯著影響到日常生活能力,如走路會喘、產生睡眠呼吸中止症、或膝蓋負擔過重產生退化性關節炎等,這樣的高風險族群除了生活型態的介入治療外,就會建議儘早使用輔助藥物或接受減重手術,以避免越胖越無法運動,進一步造成血糖難以穩定控制*6。 郭俸志醫師說明,目前同時具有控制血糖、控制體重及心腎器官保護效果的藥物共有兩大類,分別是口服與針劑型的腸泌素GLP-1受體促效劑,以及口服的SGLT2抑制劑。前者除了促進胰島素分泌達到控制血糖作用之外,同時也能抑制食慾、減緩胃排空來達到有效的體重減輕,更重要的是長期使用下具有保護心血管系統的實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使用GLP-1受體促效劑,當血糖已經降到正常值時就不會持續刺激胰島素分泌,因此單獨使用不會增加低血糖的風險,所以也可以用於非糖尿病之肥胖患者的體重控制。後者SGLT2抑制劑則透過腎臟排出糖份的機轉來達到控制血糖及減少體重的效果,原則上也不會造成低血糖,同時長期使用下也具有減少心衰竭及慢性腎病變的實證。 無論是口服與針劑型的腸泌素GLP-1受體促效劑,或者SGLT2抑制劑,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指引,若糖尿病患者已有相關心血管疾病或慢性腎病病史,就會建議於第一線就開始使用*7,但在藥物使用上仍需注意,使用 GLP-1受體促效劑可能引起噁心、嘔吐等胃腸道不良反應且少數案例報告中顯示可能與胰臟炎風險的增加具有關聯性,此外口服腸泌素GLP-1受體促效劑必須要空腹服用,服藥喝的水量需限制少於120毫升,且服藥後需至少隔半小時以上才能攝取食物;而SGLT2抑制劑服用時間則較為彈性,可以空腹或隨餐吃,但要注意維持水分的補充、避免長時間憋尿及維持良好衛生清潔習慣,以減少生殖道或泌尿道發炎的風險。因此在選擇藥物時,病患都應該與醫師討論是否合適。 郭俸志醫師提醒,糖尿病與肥胖是影響健康的2個有害因子,更是彼此互相影響,肥胖會大幅的影響身體正常的新陳代謝,因此若有肥胖問題一定要儘早處理,透過養成每天量測體重的習慣,配合總熱量控制、搭配飲食指南及每天適當運動20~30分鐘,一週至少3~5天,進一步加上醫師囑咐的藥物治療,才能達到健康的體適能狀態並維持有效且長期穩定的血糖及體重控制。

常腹痛、腹脹⋯小心體內「這細菌」感染!胃腸醫揪「5類人」快檢測

常腹痛、腹脹⋯小心體內「這細菌」感染!胃腸醫揪「5類人」快檢測#胰島素阻抗

30多歲林先生,健康檢查時發現有幽門桿菌感染,近期也不時有腹痛、腹脹感,因此至胃腸肝膽科就醫,醫師檢查他除了幽門桿菌感染外,還有腰圍超標,血糖、三酸甘油脂偏高等問題,同時也屬於代謝症候群病患。醫師指出,目前研究已證實,幽門桿菌除了是胃癌、胃病的主要致病因子,也與缺鐵性貧血、代謝症候群和慢性蕁麻疹,有一定關聯性。

血糖控不好,可能是C肝病毒搗蛋  呼籲《糖友C肝愛計較》!

血糖控不好,可能是C肝病毒搗蛋 呼籲《糖友C肝愛計較》!#胰島素阻抗

C肝已經有藥物可以治癒,因此C肝是最有機會「清零」的疾病。對於糖尿病病友而言,血糖控制差也可能跟C肝病毒有關;專家表示,合併C肝感染的糖尿病病友治癒後,不僅有助血糖控制,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腦中風、腎臟疾病等常見併發症風險,更能夠降低罹患肝癌的風險。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推出《糖友C肝愛計較》創意鄉土劇衛教影片以及系列衛教活動,邀請大家熟悉的鄉土劇演員化身衛教大使,與專家共同呼籲全台糖尿病病友篩C肝、治C肝,別讓自己的健康受到肝病的威脅。 百萬糖友篩起來 超前世衛2025消除C肝 世界衛生組織訂於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衛生福利部也擬定「國家消除C肝政策綱領」,希望提早於2025年達成消除C肝的願景。為了協助更多民眾及早發現與治療,政府擴大補助成人預防保健之BC肝篩檢,45至79歲民眾(原民40至79歲)一生可有一次免費篩檢機會。 衛生福利部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蒲若芳主任指出,糖尿病為C肝的主要肝外共病之一,政府近年亦針對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的糖尿病病友加強C肝篩檢。然而,最新資料顯示,參與糖尿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的糖尿病病友中,接受C肝篩檢的比率僅6成。若以全台糖尿病230萬人推估,約有接近百萬名糖尿病病友不清楚自己是否同時遭受C肝病毒的威脅。台灣醫療系統完備,醫藥的進步讓C肝可治癒、健保也有充分支持,因此「篩C肝、治C肝都很簡單」。呼籲全民,尤其是糖友主動篩檢與治療,讓肝病不再是台灣的國病。 糖友C肝盛行高 肝癌風險飆6倍  台灣約有230萬名糖尿病病友,其中約有15.6萬人(6.8%)合併慢性C型肝炎病毒感染。對比健保資料庫與實際篩檢資料,發現後者的糖尿病病友C肝盛行率高出1倍(3.31%與6.8%)。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表示,糖尿病病友普遍在意血糖控制與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的關係,但若同時罹患C肝,也會影響血糖控制並且併發這些相關疾病。研究顯示,清除C肝病毒讓糖化血色素平均下降0.45%,血糖下降22 mg/dl;早年本土研究顯示,糖尿病病友若未積極治療,未來罹患肝癌的風險是一般糖尿病病友的6倍以上。 王治元理事長指出,最近門診中就有一名從小在南部長大的55歲貿易商老闆,平常糖尿病控制不理想,糖化血色素達7點多,最近透過普篩才發現罹患C型肝炎、進行治療,希望能夠解決血糖控制的問題。應該有許多糖尿病病友有類似的狀況,呼籲所有病友不要輕忽C肝對控糖的影響。 治C肝,救肝單!使用直接抗病毒藥物(DAA) 治療,3個月內治癒率高達99% 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高嘉宏理事長表示,C肝雖然以感染肝細胞為主,但同時也會造成全身性及血管慢性發炎。研究發現C肝病毒會引發胰島素阻抗,血糖、血壓、血脂上升與內皮細胞異常,最終引發心血管疾病與腦中風。因此,糖尿病病友合併有C肝感染應該積極治療,目前健保全額給付口服抗C肝病毒藥物,且效果良好,服藥3個月內的C肝治癒率可達99%。 篩檢免費、治療也免費,只要民眾願意,就能受到良好的醫療照護。因此,提醒糖尿病病友在定期回診時,不要忘了詢問醫師或護士自己是否做過C肝篩檢。如果沒有做過檢查,應儘早檢測C肝或可趁著抽血檢驗空腹血糖時,同時加驗C肝。 目標「糖友C肝清零」!盼至少8成糖友出來篩檢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也啟動「糖友C肝清零」計畫,包含治療指引、C肝萬人篩檢與《糖友C肝愛計較》衛教短片,邀請王中皇、林嘉俐、馬國賢與董至成等知名的鄉土劇演員擔任宣傳大使,透過創意鄉土劇影片以及系列衛教活動,鼓勵糖尿病病友積極接受C肝篩檢與治療,同時遠離糖尿病與C肝病毒帶來的額外健康威脅。王治元理事長表示,除了透過這次名人宣導活動,學會也與肝病學會等專家合力制定糖尿病C肝治療指引,希望讓糖尿病C肝清除計畫從在所有醫院診所都可以進行,「至少能把8、9成病人找出來。」

胰島素越打越多血糖卻壓不住?中醫有解

胰島素越打越多血糖卻壓不住?中醫有解#胰島素阻抗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體型微胖的老太太吃力的來看診,身旁陪同的女兒焦急表示,媽媽有糖尿病很久了,一開始是吃藥,後來發現腎臟不好,就改用打針,胰島素打了好幾年。她遞過來一疊醫院的抽血紀錄,接著說「這幾年血糖不太穩定,胰島素也越打越多,但血糖還是沒有明顯改善,新陳代謝科醫師檢查後說,應該是胰島素阻抗的問題,調整胰島素的劑量和打法,也吃了增強胰島素反應的藥物,效果還是不理想,真不知道該怎麼辦?」糖尿病是一種身體無法穩定血糖的疾病,不管是胰臟分泌胰島素的細胞功能受損、或是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產生無法調降血糖的問題。一般來說,口服降血糖藥或注射胰島素,各有優缺點及適應症,但是一段時間之後,有些患者會出現劑量越用越多的情形,這是因為身體分泌胰島素的細胞功能越來越差,或是慢慢出現胰島素阻抗的問題。什麼是胰島素阻抗?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胰島素是運載血糖進入細胞的工具,缺了胰島素血糖就無法進入細胞中,細胞會缺乏能量,而且會血糖升高的情形。隨著糖尿病的時間進展,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會慢慢減弱,靈敏度變差了,就須要更多的胰島素才能維持原來的工作,這時候就稱為胰島素阻抗,當然就必須增加藥物的劑量了。增加的胰島素,會更提高身體脂肪的儲存效率,也就是變更胖,變胖後又會使胰島素阻抗增加,所以只好又增加胰島素的劑量,之後又變更胖,胰島素阻抗又更強,就這樣惡性循環下去。中醫對於糖尿病的描述,大多屬於「消渴症」、「脾癉」、「消癉」的範疇,而胰島素阻抗通常多屬於「脾癉」的階段。「脾癉」最早見於《素問.奇病論》: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中醫調理 胰島素劑量減半多因陽氣悍而燥熱郁甚之所成,究其臟腑,不外肝熱、胃熱、腸熱等。中滿內熱是肥胖型糖尿病的核心病機,肝胃郁熱是其主要表現形式;脾虛胃熱則是消瘦型糖尿病的核心病機。疾病的發展過程,主要是飲食失宜,首犯胃土,火燔中宮;接著是七情傷肝,木失調達,郁而化火;之後引起氣散陰傷,陰損及陽,氣食少火,命火衰微,累及五臟。加上不斷增加施打劑量的胰島素,又會造成更多的脂肪堆積,這又會加重「痰」、「瘀」阻滯,郁熱就會更加嚴重。治療上,就以中滿內熱為核心病機,以消導之劑清郁化熱,配合各種濕、濁、痰、瘀的病理產物,在清熱的同時又靈活運用清降、清化、清利、清補等法對症治療,可以降低胰島素阻抗,再搭配個人的體質調理,常見的體質分型像是:肺熱、胃熱、脾虛、腎虛、血瘀、氣虛、陰虛、陰陽兩虛等,逐漸改善身體機能,恢復對血糖的代謝,糖尿病的病情就可逐步改善。一段時間之後,她再次帶著媽媽來看診,高興地說「蔡醫師,媽媽的胰島素劑量已經減少了快一半了,血糖也很穩定,真是太好了。」(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