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死因

防癌就要吃對食物!網友熱議「防癌食物10大排行」靠吃降罹癌風險

防癌就要吃對食物!網友熱議「防癌食物10大排行」靠吃降罹癌風險#10大死因

說到最可怕的疾病「癌症」,其實與身體吃進什麼東西大有關係!不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有30~50%的癌症可藉由飲食、作息習慣調整,來降低罹癌機率。到底哪些食物能防癌?又能防什麼癌呢?每日均衡攝取「這10種防癌食物」,加上飲食習慣少油、少鹽、少糖,就能預防癌症的發生。

半數國人過重!10大死因8項與肥胖有關

半數國人過重!10大死因8項與肥胖有關#10大死因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根據國健署統計,全台18歲以上成人47.9%有肥胖問題,台灣肥胖醫學會最新一份問卷調查則顯示,高達87%的民眾打算減重,但僅有22%曾與醫護人員討論,調查還發現,認為體重管理是自身責任的孤獨感,是有減重意願卻不主動尋求協助的主因。今天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今年主題訂為「Every Body needs Every Body」,希望減少對過重者的歧視與污名化,從根本了解問題,給予支持與協助。8成民眾認為減重是自身責任 不會尋求醫師協助2019年國人十大死因中有八項與肥胖相關,研究亦顯示,相較於體重正常者,肥胖者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超過7倍,世衛組織早已將肥胖視為一種慢性疾病。國民健康署代理署長賈淑麗表示,健康體位是國人健康的基石,政府持續推動「提高認知、鼓勵倡議、完善政策、資源分享」,希望透過政策、支持性環境和完備照護策略等,提高大家對體重管理的認知,並願意接受和尊重每個人,一起擁有健康體位。全台超過350萬人有肥胖症,平均每5人就有1人有超重問題。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楊宜青表示,根據2019年國外一份大型研究顯示,高達81%有肥胖問題者認為減重是自身的責任,因此不會主動尋求醫師協助。調查也發現,醫病雙方的認知有很大落差,65%民眾希望醫師可與他們討論減重問題,但僅29%醫師認為民眾對體重管理感興趣。醫護協助找到最適合減重方式 比單打獨鬥更有效台灣肥胖醫學會秘書長張皓翔表示,為了解醫師、民眾對減重態度的認知,該學會也針對875位民眾及224位醫護人員進行調查。結果發現高達87%的民眾打算減重,但僅有22%與醫護討論;33%民眾認為體重管理是自己的責任,另有28%表示,因經濟能力不足,無法花錢減重。此外,有超過6成的醫師願意幫患者訂定務實的目標,協助改善體重問題。楊宜青表示,多數民眾認為管理體重是自己的責任,或擔心被歧視標籤化,因而不想對外求助,其實文獻證實,若有專業醫療協助介入,根據身心狀況及根本原因找到最適合的方式,會比自己進行控制體重更有效果。台灣肥胖醫學會提出「診間停看聽」簡單三步驟,期盼打造友善的看診環境,藉由醫療專業人員主動關懷及患者不害羞地開口,讓體重控制不再孤單。

代謝症候群 10大死因半數與它有關

代謝症候群 10大死因半數與它有關#10大死因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去年國人10大死因,有一半疾病與代謝症候群有關,其中腰圍是評估代謝症候群重要指標之一,根據國健署2018年成人預防保健資料顯示,全台40至64歲中年人口逾5成腰圍過粗、三高中有一項異常,45歲後女性的代謝症候群增長率更是男性的2倍,國健署署長王英偉呼籲民眾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除了注意飲食,每周至少運動150分鐘以上。3成中年人有代謝症候群 罹糖尿病風險增6倍國健署慢性病防治組科長李惠蘭表示,腰圍過粗者(男≧90公分,女≧80公分)是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群,全台40至64歲人口逾3成有代謝症候群,腰圍過粗易導致三酸甘油脂濃度及血糖升高,並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風險。有代謝症候群者罹患糖尿病是一般人的6倍、高血壓4倍、高血脂3倍、心臟病及腦中風2倍。李惠蘭指出,國內代謝症候群的患者隨著年齡呈現倍數成長,男性19至44歲約21.8%有代謝症候群,45歲至64歲則增加至39.7%;女性19至44歲約9%有代謝症候群,到了45歲至64歲則增加至32.7%,男女代謝症候群盛行率都以倍數成長,女性的盛行率隨著年紀增加超過3.6倍,增長率是男性的2倍。步入中年代謝懸崖 腰圍容易暴增台中榮總院長許惠恒表示,男女步入中年後,代謝力會隨著荷爾蒙逐漸降低,會使內臟脂肪堆積並增加胰島素阻抗性,到了一定年齡容易出現「代謝懸崖」,腰圍容易突然暴增。此外,侵襲全球的武漢肺炎疫情也與肥胖有關,根據英格蘭公共衛生署統計,重症患者中,肥胖者比例高達38.5%,肥胖也是染疫死亡的高危險群。預防代謝症候群,許惠恒院長建議,飲食以低油、低糖、低鹽及高纖為原則;運動每周達到150分鐘,每周5次、每次30分鐘,或每日累計30分鐘的中等身體活動規律運動,健走、慢跑都是不錯的運動。

癌症蟬聯榜首38年 奪5萬人命創新高

癌症蟬聯榜首38年 奪5萬人命創新高#10大死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衛福部公布108年國人死因統計,癌症連續38年位居死因之首,奪走5萬人性命,平均每10分鐘27秒就有人因癌症死亡。癌症排名以肺癌、肝癌、大腸癌居前三名。青壯年死因以癌症和自殺居前兩名,其中15至24歲自殺死亡人數增加。受人口高齡化影響,根據統計,108年死亡率上升1.4%,標準化死亡率下降1.6%。108年死亡人數共17萬5424人,較107年增加2565人。108年65歲以上死亡人數12萬7461人,比107年增加2693人,佔總死亡人數72.7%,提高0.5個百分點,45至64歲佔21.6%,合計45歲以上死亡人數佔94.3%。癌症集中55歲以上族群 佔8成5依死亡率排序,108年10大死因為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排名順位與107年相同。10大死因死亡人數合計13萬5933人,佔總死亡人數77.5%。與107年相較,108年死亡人數以肺炎、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高血壓性疾病分別上升6.9%、4.9%、3.1%較為明顯,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則分別下降6.2%、5.6%較為顯著。衛福部統計處科長陳雅俐表示,108年癌症死亡人數為5萬232人,佔所有死亡人數28.6%,死亡率每10萬人口212.9人,較上年上升1.8%,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121.3人,則降1.4%。就年齡觀察,癌症多集中於55歲以上族群,108年佔8成5。10大癌症死亡率依序為氣管和支氣管及肺癌、肝和肝內膽管癌、結腸和直腸及肛門癌、女性乳癌、口腔癌、前列腺(攝護腺)癌、胰臟癌、胃癌、食道癌、卵巢癌,前6大主要癌症的順位與107年相同。自殺死亡人數 15至24歲有257人衛福部統計處長李秋嬿說,癌症已連續多年蟬聯死因之首,108年就有5萬人因癌症死亡,平均每10分鐘27秒就有人喪生,比107年的癌症時鐘快轉12秒。希望民眾善用政府提供的篩檢工具,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年齡別觀察,1至24歲死亡人口以事故傷害居死因首位;25至44歲以癌症與自殺居前兩名;45歲以上則以慢性疾病之癌症與心臟疾病居死因前兩名。而108年自殺死亡人數,以年齡別統計,15至24歲有257人死亡,比107年增加47人。

抽菸少活10年 雙胞胎2周戒菸成功

抽菸少活10年 雙胞胎2周戒菸成功#10大死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戒菸不難,神隊友相伴,成功機會大增,一對雙胞胎兄弟18歲起接觸菸品,30歲相約戒菸,在戒菸門診接受專業治療後,成功擺脫菸癮;選在6月3日禁菸節當天擔任醫院戒菸大使,要以自身的經歷,鼓勵癮君子開啟清新無菸人生。 10大死因幾乎都與吸菸有關菸害為國人頭號健康殺手,10大死因幾乎都和吸菸有關。菸害也是全世界可預防性死因的第一名,更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和糖尿病等疾病的主要風險因子,研究指出,吸菸者平均壽命比不吸菸者足足少了10年,可見菸害傷身有多大。 安南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蔡忠紘醫師指出,一項涵蓋數千人的雙胞胎研究發現,遺傳基因幾近相同之同卵雙胞胎,若一人吸菸一人不吸菸,在追蹤12年後,吸菸者死亡率約是不吸菸者之2.4倍;反之,吸菸者若成功戒菸則可延年益壽,在30歲、40歲、50歲或60歲成功戒菸者,預估各可延長10年、9年、6年與3年壽命,可知吸菸影響身體健康甚鉅!只靠意志力戒菸失敗率9成蔡忠紘主任表示,雖大家知道戒菸很重要,但只靠意志力戒菸,失敗機率超過九成,除菸品的成癮性外,家人的支持也是極重要因素。此外,研究也發現遺傳基因本身亦會影響吸菸量與戒菸成功率。 蔡忠紘主任提到日前戒菸門診出現一對尋求戒菸的雙胞胎兄弟,雙胞胎哥哥看完骨科門診,經護理人員轉介至戒菸衛教室,在戒菸衛教師鼓勵下,哥哥積極配合衛教師的指導,接受口服戒菸藥物的治療,一星期後就不再吸菸,一個月後就竟然就完全戒除菸癮。弟弟看見哥哥順利戒菸,且過程出乎意料地順利,因此也在哥哥的陪同下至戒菸門診尋求協助,在兩星期後成功擺脫菸癮,不再是菸品的奴隸。 藥物治療+親友支持 成功率大增蔡忠紘主任強調,戒菸其實沒有想像中困難,若能接受專業戒菸衛教諮詢及醫師評估後的戒菸藥物治療,可以有效降低戒菸過程的不適感,再加上親友支持,戒菸成功率可大大提升。

常應酬口味重 40歲男血壓飆160

常應酬口味重 40歲男血壓飆160#10大死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0歲陳先生從事業務工作,經常需要應酬、聚會,飲食口味也偏重,身材高壯的他自認身體健康,因此沒有健檢的習慣。日前他因劇烈頭痛就醫,醫師發現他的血壓高達160/100mmHg,趕緊靜脈注射降壓藥物,經控制住急性問題後,醫師叮嚀他要減少油脂、鹽份攝取,也要按時服藥、回診,將血壓控制穩固。每4人有1人罹患高血壓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科醫師張耀庭表示,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壓日」,被視為隱形殺手的高血壓近年已成為台灣十大死因之一,研究指出,在台灣18歲以上的盛行率約25%,平均每4人就有1人罹患高血壓。張耀庭醫師指出,高血壓分為「原發性」、「次發性」兩種,大部分患者屬原發性高血壓,成因與遺傳、飲食、肥胖、生活型態等環境因素相關;而次發性高血壓的患者比例佔整體高血壓的5-15%,多為內分泌疾病所導致。由於高血壓初期不會有明顯症狀,若無定期量測血壓的習慣,偶爾的頭暈、頭痛、胸悶往往容易被忽略;因此許多患者是因血壓過高導致急性劇烈頭痛、心肺等器官受損、呼吸困難就醫時,才驚覺自己早已罹患高血壓。高血壓有年輕化趨勢 居10大死因之一一般而言,罹患高血壓的患者僅能改變生活型態及服用藥物以控制血壓,心臟血管科醫師則會以讓血管放鬆的「鈣離子阻斷劑」和調節荷爾蒙的「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抗劑」,輔以利尿劑、交感神經阻抗劑、血管擴張劑等降壓藥物予以治療。張耀庭醫師提醒,高血壓有明顯年輕化趨勢,若未及早控制,恐導致不可逆的慢性疾病及身體傷害,民眾務必養成定期測量血壓的習慣。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