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

【免費講座】癌症病患的營養照護

【免費講座】癌症病患的營養照護#照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為何總是說戰勝癌症的關鍵在於「體力」?這是因為身體有了足夠的耐受力,才可能支撐你接下來的每個療程,因此,營養支持可以說是治療癌症的重要基礎,只不過,治療常常使他們食不下嚥,看著他們身形越來越纖細,像是非洲難民般的骨瘦如柴,是患者家屬最痛苦的事情了。有鑑於此,亞東醫院特別舉辦「癌症病患的營養照護」講座,邀請孫文蕙營養師主講,教導大家如何才能攝取足夠的營養素,補足體力對抗病魔,歡迎大家踴躍參加。名稱:癌症病患的營養照護時間:3月6日(五)10:00~11:00地點:亞東醫院B1放射腫瘤科門診候診處洽詢:02-7728-1001

【免費講座】癌症病患的營養照護

【免費講座】癌症病患的營養照護#照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病人食不下嚥,是家屬看了最心疼、最不捨的一面,以往健康的家人如今日漸消瘦,常常讓他們心如刀割,此時,幫助癌症病人在胃口如此小的時候,攝取充足的營養,成為病友及家屬們最重要的課題!對此,亞東醫院特別邀請了吳佳穎營養師主講「癌症病患的營養照護」,教導如何在少量食物中攝取到六大營養素,協助病友們在對抗病魔時有一個更強健的身體,歡迎大家踴躍參加。名稱:癌症病患的營養照護時間:2月11日(三)10:00~11:00地點:亞東醫院新院區一樓思源一廳洽詢:02-7728-1001 

醫訊/癌症治療期間全面營養及中醫照護

醫訊/癌症治療期間全面營養及中醫照護#照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雖然目前癌症治療還是以西醫為主,例如:雞尾酒療法、放療、外科手術、化療、標靶治療等。但是中醫對癌症病患,還是具有輔助功效,如在飲食調養、養生保健上對癌友很有幫助。有鑑於此,馬偕紀念醫院、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特邀許碧惠營養師及聯合醫院林森院區中醫科陳建宏醫師主講「癌症治療期間全面營養及中醫照護」,希望能藉由此活動幫助民眾更進一步了解癌症照護與營養攝取,歡迎大家踴躍參加。名稱:癌症治療期間全面營養及中醫照護時間:11月1日(六)09:30~12:00地點:馬偕紀念醫院台北院區福音樓9樓第一講堂(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92號9樓)洽詢:02-2543-3535轉475 顏社工師

在台灣誰能避開「失智」風險?恐怕寥寥無幾

在台灣誰能避開「失智」風險?恐怕寥寥無幾#照護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根據研究指出,三高、吸菸、心血管疾病,都是罹患失智症的主因,然而,因國人久坐不動、吃太好、夜市林立、百萬人吸菸、肥胖等等,幾乎都與每個人扯上關係,也導致能夠「避免」這些罹患失智症危險因子的人,少之又少寥寥可數。綜觀目前所有關於國人健康的數據指出,「超過三成民眾過胖」、「每四位成年人,就有一人罹患高血壓」、「九成國人,空腹血糖值過高」、「近兩百萬人罹患糖尿病」等等,這些數據一再指證歷歷,對於失智症,誰還能全身而退?也因此,失智症勢必成為國人必須緊盯的重大議題之一。國民健康署提供以下能夠減少晚年罹患失智症風險的方法,全都脫離不了「健康生活」的主軸,好能力挽狂瀾,讓數我國數十萬的失智人口數據,不再增加:1) 健康飲食,多蔬果/ 「天天五蔬果,三餐飲食聰明吃」能避免心血管疾病,民眾應養成天天五蔬果的飲食習慣,增加纖維的攝取及飽足感;喝白開水取代喝含糖飲料;儘量少吃零食宵夜及甜點;同時三餐正常並且要均衡飲食,以及吃東西時細嚼慢嚥,維持每餐八分飽。2) 規律運動,有活力/ 運動可提昇健康、減緩老化,身體更有活力!維持每週150分鐘以上適當的身體活動,例如伸展操、做家事、快走等等,不但可以提升體能狀況,更可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國民健康署也鼓勵生活化身體活動,利用生活中的空檔分段累積運動量,每次持續10分鐘運動即可增加身體活動量,每次15分鐘分2次的健走,效果與一次做完30分鐘相同。所有運動不嫌晚,可以從每天運動15分鐘開始,再逐漸延長運動時間,多動多流汗,對身體健康肯定益處多多。3) 主動戒菸,保健康/ 吸菸對心血管的危害,已被研究證實,但戒菸的好處,在戒菸第一天就看得到!吸菸者在戒菸的20分鐘後,血壓會降低,心跳也減慢至正常的頻率;戒菸8小時血中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濃度減半,氧氣濃度回到正常值。戒菸2週至3個月得到心臟病危險性開始下降,肺功能開始改善;戒菸1年後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機率可減少一半,而戒菸5年後中風之機率甚至可降低至與不吸菸的人一樣。4) 節制飲酒,不過量/過量飲酒可能導致急慢性疾病,會升高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值,引起血壓升高、心律不整等問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如果不得已必須飲酒,也應加節制。依據美國心臟學會對飲酒的建議,男性不宜超過2個酒精當量,女性不宜超過1個酒精當量(每個酒精當量為15公克,約相當於啤酒360毫升,葡萄酒120~150毫升,白蘭地等烈酒30~40毫升)。5) 定期檢查及控制三高,不可少/要避免心血管疾病,就得先瞭解自己的三高、腰圍等數值,才能即時發現、控制三高及肥胖。提醒民眾定期測量三高及腰圍,民眾可利用國民健康署免費提供的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目前提供40~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每年一次免費服務。國健署呼籲,老化是每個人都必經的過程,但不是每個人都會有慢性病或失智症,改善肥胖、抽菸、喝酒等不良生活習慣,控制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問題,多運動、多參與社會活動,才是遠離失智症威脅的不二法門。

糖尿病患罹失智症風險 暴增五成!

糖尿病患罹失智症風險 暴增五成!#照護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全球失智症患者愈來愈多,根據統計,我國每二十個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而高血壓與糖尿病患,晚年罹失智症的風險,更會比常人增加許多,國民健康署呼籲,避免罹患失智症,應從戒菸、控糖、減血壓開始。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與多位失智症專家共同完成的2014年全球失智症報告中指出,控制糖尿病、高血壓、戒菸以及避免心血管疾病,都有助於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三高、抽菸、肥胖 都是罹失智症主因值得關注的是,該報告中的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罹患失智症的機會提高5成以上,而我國糖尿病患,則高達一百五十萬人,此數字仍節節攀升。此外,戒菸與降低失智症風險也有很強的關係,研究顯示65歲以上的老人,抽菸的老人比已戒菸或從未抽菸的老人罹患失智的風險高出許多。「2007年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結果顯示,65歲以上民眾高血壓盛行率高達60.3%,高血糖盛行率也達21.4%,平均每5人就有1人有血糖過高的問題。另依據102年成年人吸菸行為調查結果顯示,65歲以上民眾整體吸菸率為12.1%,但65歲以上男性的吸菸率高達22.3%,平均每5個65歲以上男性長者就有1人吸菸。國民健康署呼籲已經罹患三高的長者,應該要積極控制三高並立即主動戒菸,以降低失智症的風險。

雲端遠距照護服務 讓醫療零距離

雲端遠距照護服務 讓醫療零距離#照護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即時關心健康問題,不管身在何處,也能獲得照護,自今年8月起,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加入台大醫院遠距照護中心的服務行列,成為新竹地區第一個遠距醫療服務據點。藉由電子病歷系統,讓台北的遠距照護醫師和個案管理師可以同步查看新竹分院的病歷、處方、醫療影像等資訊。而地處新竹的病友若有緊急就醫的需要,遠距照護中心會直接聯繫新竹分院的醫師,就近提供急門診及住院醫療服務;透過即時、同步的服務,守護更多病友們。24小時不停歇 提供民眾即時、同步的服務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趙嘉倫副院長表示,遠距照護中心創立至今已經服務了2000多名病友,每日有超過200人在線上,且提供24小時全年無休,即時、同步的服務,除了協助處理突發性狀況外,個案管理師持續的衛教及護理諮詢,也強化病友預防勝於治療之保健概念,提升其健康促進之意識,做好個人健康管理。資料分析顯示,病友們在台大接受了遠距醫療照護之後,他們再次住院的情況明顯下降,並且醫療花費也下降了。透過雲端系統 隨時掌握個案健康狀況台大醫院心臟科何奕倫醫師表示,遠距照護中心以打造個人化的遠距照護平台為目標,病友可依病情需要將各項檢查資料,如血壓、血糖、心跳、心電圖等數據每天上傳到資料庫,讓個案管理師可隨時接收並且判讀資料,病友可以與個案管理師電話及視訊即時溝通,諮詢檢測結果以及因應方式。當中心資料庫系統顯示異常生理資訊時,個案管理師會主動立即聯絡中心之主治醫師,討論最適切之處理方式或是藥物使用,隨時掌握個案健康狀況,讓個案即使在家也能得到醫學中心級的居家照護。

失智症不早期治療 家庭照護負擔將加倍

失智症不早期治療 家庭照護負擔將加倍#照護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根據統計,全球約有三千五百萬失智症患者,且病例數每年以七百七十萬人的速度,快速增加,平均每四秒,就新增一名失智病患,在台灣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共十三萬人罹患失智症,盛行率達百分之五,若在早期未能經診斷發現初期病症,倘若惡化,家庭的照護負擔,將會增加數倍。十大失智症警訊 民眾可要仔細觀察但事實上,失智症可以透過觀察,進而早期發現失智的初期症狀,並且獲得控制,臺北市衛生局健康管理處林莉茹處長表示,若發現家中長輩出現失智症早期徵兆 10 大警訊,包括,明顯記憶減退影響工作或生活、計劃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搞不清時間或地點、有困難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之關係、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東西擺放錯誤。判斷力變差、從職場或社交活動中退出、個性改變如疑心變重等,應早期就醫,以把握治療黃金階段。失智症目前還沒有藥物可以治癒,因此,預防失智症的發生為首要目標。預防失智有「趨吉」、「避凶」兩大方法: 1)「趨吉」增加大腦保護因子/ 多動腦、多運動、多社會互動、採地中海型飲食、維持健康體重。 2)「避凶」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 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頭部外傷、抽菸及憂鬱。  但根據臺北市失智症關懷專線 102 年 9 月至 103 年 8 月統計資料顯示,有近 200 通的諮詢電話表示,家中長輩可能有失智症的徵兆,想要進一步帶長輩到醫院作檢查,但長輩十分抗拒,以致錯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黃金時期。建議民眾能以健康檢查的方式,告訴長者只是做身體檢查,以增加就醫診斷的服從性。

老人照護迷思多 飲食應多纖、有咀嚼感才對

老人照護迷思多 飲食應多纖、有咀嚼感才對#照護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著社會型態的改變,目前的時代已漸漸邁入高齡化,因此,花蓮慈濟醫院為讓民眾體驗老化狀態對生活行動的不便,特別舉辦了高齡友善模擬課程,讓民眾穿上模擬老人的裝備進行體驗。透過加重型背心體驗身體重心下沉的感覺,而手部及腳部則是綁上關節束縛、沙袋,讓雙腳變吃力,走路變的緩慢,在加上特製眼鏡,手拿軟球、跟著音樂,體驗長者的舉手投足、轉身彎腰等動作。讓長者自在生活 是一件重要的事花蓮慈濟醫院許文林醫師表示,臺灣進入高齡化,除了生病之外,長者也面臨行動緩慢、視覺與聽覺退化等問題,不過,老人應該還可分為很多類,而他們真正需要的是陪伴,但因兒女多不在身邊,即使有外傭陪伴,情感的滿足有限,因此,如何讓長者生活的自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與老人說話不一定要小聲 反而要簡單、清楚慈濟大學護理系蔡娟秀表示,照顧長者有許多迷思,例如:對老人講話不一定要慢,但一定要指令邏輯清楚、詞語簡單;除非生病,老人吃的食物要有咀嚼感,有助於消化液分泌,並且可延緩牙齦退化,另外,也建議多吃纖維食物,有助於腸胃蠕動。除此之外,也要多鼓勵老人家活動,即使是被外傭照顧的長輩,也要讓長輩有事做,生活有重心,有主導權,如此一來,長者們在老年生活上也能過得開心、快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