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床

85%國高中生睡不夠 5招助孩子好入眠、不賴床

85%國高中生睡不夠 5招助孩子好入眠、不賴床#賴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陳同學剛升上十年級,爸媽擔心他在新學校適應得不好,帶他至睡眠門診就醫。原來陳同學活潑好動,但這學期面對課業漫不經心,常在課堂上分神甚至打盹,引來老師關切。經過醫師評估,請爸媽跟陳同學配合做一星期的睡眠日記後發現,原來上高中後課業加重,陳同學不願放棄喜愛的手遊,結果讓上課日的入睡時間延後,雖然延後不到1小時,但白天的影響卻異常明顯!根據政大心理學系教授楊建銘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小兒科張詠森醫師合作,針對台北市1萬229名學齡前兒童、4317名國小學童及3625名國、高中生睡眠狀況的調查結果發現,台灣兒童青少年周間平均睡眠時間皆低於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所建議之睡眠時數。且睡眠缺乏的情況隨著年齡變得更加嚴重:學齡前兒童還有80.5%符合建議的睡眠時間,國小學童剩下65.1%符合,國高中生則只剩下15.4%睡眠時間符合建議,且有高達45.7%睡眠時間過少。幼童睡太少易有過動傾向 青少年則有憂鬱等情緒問題除了睡眠時間長短外,睡眠的品質也很重要。研究發現,過敏症狀及3C產品的使用都會影響兒童青少年的睡眠品質。有過敏症狀(如氣喘夜咳、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等)者,較難以入睡,入睡後容易醒來,白天也有較疲倦的狀況。睡前1小時有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3C產品的國小及中學生,睡眠時間較少,白天也較為嗜睡。台灣睡眠醫學學會指出,睡眠不足有什麼樣的影響呢?這個研究發現,睡眠不足的兒童青少年不但白天容易有嗜睡狀況,睡眠太少的幼童較容易有情緒和行為困擾及過動傾向,而青少年睡眠太少則和憂鬱及焦慮的情緒相關。另外,國小和國高中生睡眠過少者,平均身高的百分位也比睡眠充足者低。父母該如何幫助孩童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台灣睡眠醫學學會提供5點建議:1.使用鬧鐘提醒「準備上床就寢」的時間突然中斷休閒娛樂或工作,準備上床就寢對大人來說都不容易,孩子或青少年更可能會出現討價還價的衝突,因此給予15-20分鐘的緩衝期,讓鬧鐘提醒他們該收心、收書包、收拾玩具準備就寢,讓身心慢慢安定下來,都有助於避免因為衝突、拖拖拉拉延誤就寢時間。2.謹守「上床時間」的底線國小學童常會用許多理由拒絕上床或溜下床,家長可以製作「睡覺暫停卡」,每天都可以獲得1-3張卡片,在就寢時間後的上廁所、肚子餓都需要拿出卡片來換取,且當天卡片用完就只能乖乖躺回床睡覺,隔天可用昨晚沒使用到的卡片來換積點點數,藉由行為獎賞制度減少抗拒上床的行為。3.陽光是對抗賴床的好幫手家長可以在預計喚醒孩子前15-20分鐘拉開床簾,讓陽光灑入房間,藉由光線對於褪黑激素的抑制功效來喚醒孩子,吃早餐、上學途中也可試著讓孩子沐浴在陽光下(生理時鐘校準主要藉由眼睛接觸到光線,但勿直視陽光避免受傷),幫助他們的生理時鐘能夠穩定運行。若學童因為假日、長假補眠導致生理節律延遲,則建議持續1-2周延長光照時間至40-60分鐘,即可有效將內在生理節律往前推移至上學日的作息,減少晚上睡不著、白天賴床的困擾。4.睡不著!試試先延後上床再提前有些孩子抗拒上床可能來自於內在生理節律和外在作息要求不一致造成,例如家長周末讓孩童睡得較晚、出遊較晚才返家入眠,造成睡眠作息的延後,一旦周間回復正常作息,孩子可能就無法再於較早的上床時間順利入眠。此時建議可以使用睡眠延遲法,根據近一周的睡眠作息紀錄找出孩子睡著的時間點,先將孩子的上床時間推遲至睡著時間,但起床時間則是配合學校作息維持不變,待孩子累積了一些睡眠債後再逐步提早上床時間,每天可視孩子需求提前30-45分鐘,直到上床時間符合其年紀所需的睡眠量即可終止訓練。5.周末補眠不過頭,謹慎服用小睡對青少年來說,要在周間保有充足睡眠可能相對困難,倘若必須使用周末假日償還睡眠債,建議起床時間不要晚於上學日起床時間1小時以上,再輔以不過晚(3點以前)、過長的小睡(2小時內)來減緩睡眠不足的債務。台灣兒少平均睡眠時間及建議睡眠時間*學齡前周間平均睡眠時間:9.7小時建議睡眠時間:10-13小時*國小學童周間平均睡眠時間:8.9小時建議睡眠時間:9-11小時*國高中生周間平均睡眠時間:6.9小時建議睡眠時間:8-10小時

高品質睡眠5要訣

高品質睡眠5要訣#賴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想要擁有深層睡眠,睡得更好一點嗎?許多人因為工作或家庭因素,睡眠時間不長,上班日可能只睡六小時,下面有幾種方法能讓睡眠系統好好運作,同時得到你夢寐以求的睡眠或深度睡眠。1.限制躺床時間通常你的躺床時間只能相當於你睡著的時間,即使你不想使用這種調整後的新睡眠時間表,也請試著遵循以下兩個重要原則。*別賴床:早上賴床的時間越長,越會減低你當天深度睡眠所需的驅力,除非你隔天晚上晚一點上床,否則增強睡眠驅力所需的時間會因此縮短。其實早上的睡眠並沒有特別的恢復力,所以別賴床了,設定鬧鐘,讓自己在某個時間點起床,這樣會產生較強的深度睡眠驅力。*不要提早上床補眠:如果你前一晚沒睡好,當天晚上提早上床,這樣做會妨礙深度睡眠。因為這會讓你不易熟睡,而且容易在半夜醒來。2.不要小睡在白天小睡會減少晚上的深度睡眠。因為當你從小睡中醒來後,必須重新增強損失的睡眠驅力,而在當晚就寢前,你不太可能有充分的時間增加足夠的深度睡眠驅力。當你獲得較少的深度睡眠,也會獲得較少的休息。3.別打瞌睡打瞌睡所產生的負面效果與小睡相同,因此應該避免。你可以藉由活動,最好能讓全身動起來,以及利用明亮的光線,來控制想打瞌睡的欲望。如果可以,請別人叫醒你,並且避免可能讓你想打盹的狀況,例如在昏暗的燈光下看電視或電影,或是晚間靠在沙發或椅子上。4.在白天保持活力提高活動頻率,對你的健康、心情與睡眠都有正面的影響。當身體活動量越大,越能增強睡眠驅力,也能增加深度睡眠。如果你整天醒著但都不活動,或是多半處於休息狀態,很可能無法獲得深度與優質睡眠。5.減少或避免攝取咖啡因由於咖啡因會干擾睡眠驅力的增強及降低睡眠品質,因此每天攝取量不要超過250毫克,睡前六小時內盡量不要喝咖啡。如果你對咖啡因特別敏感,表示你只能在早上攝取咖啡因,或完全避免。

賴床情緒差 如何調適「開學症候群」

賴床情緒差 如何調適「開學症候群」#賴床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孩子們開心的暑假生活即將邁入尾聲,經過了這麼多天自由自在的日子,假期中無論生活作息、課業壓力都與正常上課時不同,在長時間的放鬆後,面對突然的開學緊繃情緒,孩子可能會出現情緒差、賴床、沒精神、注意力不集中的「拒學反應」,面對這個「開學症候群」,全家人都準備好了嗎?環境、情緒轉換落差產生開學症侯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賴柔吟表示,當孩童在長時間放鬆的生活步調後,忽然恢復規律生活,很多孩童會出現反常的狀況,這時請先別急著斥責孩子,因為部分孩童可能會因為開學的環境轉換、與暑假生活步調的落差,產生「開學症候群」的拒學反應。賴柔吟醫師指出,一般所謂的「開學症候群」,其實就是孩子對長假後開學生活變化適應不良的狀況。可能會以下列幾個面向呈現,包括以下3方面:1) 心理方面/焦慮緊張,對上學出現害怕和恐懼的反應。也可能有其他如低落、沮喪、暴躁、易怒的情緒出現。2) 生理方面/焦慮情緒可能讓自律神經系統失衡,可能出現腸胃道症狀包括腹痛、腹瀉、便秘、食慾不佳、噁心等。其他頭痛、暈眩、肌肉緊繃、呼吸不順、冒汗等症狀也可能出現。3) 行為方面/注意力無法集中、沒精神、賴床、常遲到、經常哭鬧、缺乏學習興趣等狀況。症狀超過2周要建議接受專業醫師評估賴柔吟醫師指出,「開學症候群」通常狀況會在開學1至2周內逐漸好轉,少部分孩童可能會因為缺乏家長適當注意出現拒學的現象,這時就更需要師長、父母的關心。若這些症狀超過2周仍未改善,建議家長先密切觀察,適時接受專業醫師的評估與建議。「開學症候群」並非疾病,只能說是一種心理狀態,賴柔吟醫師建議家長,在孩子出現類似「開學症候群」時,不需要過度緊張,如果孩子在開學後一段時間內表現不佳,也別急著斥責教訓,建議可以聆聽孩子的想法、帶領孩子辨識情緒、一起練習放鬆技巧照顧身心,協助孩子重新建立自信心,增加因應挫折及困難方法。假期結束前1至2周應逐漸作息如何加速孩童們調適、減緩「開學症候群」的影響,建議可於假期結束前1至2周開始逐漸調整孩童作息、縮短玩樂時間、恢復正常上學時的上床與起床時間,恢復規律生活、適度運動及均衡飲食對於孩童情緒的改善也會有所幫助。

趕走起床氣 先建立時間觀念

趕走起床氣 先建立時間觀念#賴床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報導)家長們,是否也有過賴床的時刻呢?某些明明天氣好得不得了的早晨,太陽暖暖地曬進房間裡,可是前一天才為了工作或家事而奮戰到晚,於是瞌睡蟲大勝鬧鐘小天使──萬般只求,讓我多睡5分鐘吧!小孩抵禦生理睡眠需求的心更堅強孩子爬不起床時,就是這樣的心情,而且比大人更難受,因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小孩是比大人「更本能」、「重歡樂」的生物,所以他們抵禦生理睡眠需求的心也更堅強,加上在時間概念建立前,孩子起床的時間往往不是自己控制的,這種「非自願性起床」的狀況,就讓孩子特別容易在起床時鬧脾氣囉!看完這樣的說明,許多家長可能就明白,要長期解決起床鬧脾氣的做法,當然是讓孩子早睡早起、睡眠前不做情緒激烈的遊戲和運動、創造孩子起床後的期待,並且在孩子建立時間概念後,能讓他們自我管理上床與起床的時間、設置鬧鐘,只是,在一切進入孩子自我管理的美夢前,家長遇到孩子起床鬧脾氣,怎麼辦呢?孩子因大腦發展 懂得比能表達的多大人的起床氣,可能在起床後潑潑冷水、吃頓早餐、找心愛的人罵個兩句……就沒事了,從心理學上來看,孩子因為大腦發展的關係,腦袋懂的比能表達的多,即使起床後一肚子不開心也表達不出來,只感覺全身都不對勁,不想要人家碰、不想要人家問、更不想和人講話,此時大人觸犯了原則,孩子自然大哭大鬧。孩子表達與發洩 容易陷入惡性循環容易陷入惡性循環的爭戰小孩的揮手踢腳,有時會傷到別人、傷到自己,雖然這對孩子來說是表達與發洩的一種,但在大人看來卻像是發作的小惡魔,容易引發一早趕著上班的慌亂感,在這種狀況下,有些爸媽可能選擇牽就、在孩子哭鬧下仍幫他們把生活瑣事打理好,有些爸媽自顧不暇,大吼或挫折感也跟著來(特別是當爸媽們聽專家的話,已經耐著性子和孩子玩許多小遊戲仍踢到鐵板後)。在這樣激烈的早晨,發脾氣後所感受到「爸媽也發脾氣」的反作用力,有時會讓家長和孩子陷入惡性循環的爭戰中:家長覺得,「為你做這麼多,你還不領情?」孩子也覺得,「叫你不要過來,你怎麼都不懂?」起床一件美好的事情,就變成名符其實的「起床氣」-起床了,親子一起生氣。觀察孩子習慣 是處理起床情緒的第一步雖然孩子的習慣可以建立,但這不代表孩子的個性本質,可以或需要被「轉變」,面對起床氣,許多家長往往請問專家、老師,然後拿了許多五花八門的方法試驗在孩子身上──結果有用固然是好事,結果無效,不只父母感到挫折,那些提出辦法的人也跟著失去效用。(本文摘自/教出情緒不暴走的孩子/新手父母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