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動

過動傾向孩子 復健治療可改善

過動傾向孩子 復健治療可改善#過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精力充沛的孩子在學校有時會因為無法專心聽課及遵守規範,讓老師一個頭兩個大,也讓家長擔心不已。一名5歲男童被母親帶至衛福部南投醫院就診,復健科醫師評估陳童有過動傾向,治療師評估陳童無法久坐,專注力持續度也不夠並有衝動行為,因此藉由團體的動態感統活動並搭配有趣的認知教具,來滿足孩子的動態需求並提升專注力。全國有近1/3孩子有心理健康問題衛生福利部委外調查顯示,全國有近1/3孩子有心理健康問題,需要專業評估、協助。孩子的精神疾患會以發展、情緒、行為、數種精神疾患方面呈現,其中盛行率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最高。從調查資料可見孩子罹患精神疾患並不少見,孩子有可能是因為本身個性特質或是環境影響導致其出現類似過動症的症狀,在未經過正式的心理與發展評估時,切勿幫孩子標上標籤。可以利用座位調整、改變規則給予真正需求南投醫院職能治療師何政峰表示,有過動行為的孩子外觀和一般孩子一樣,卻普遍擁有好動、衝動、注意力極高或極低、人際技巧差、情緒反應大及挫折忍受力低等特質,因此容易被懷疑或鑑定為ADHD、亞斯伯格症或其他情緒障礙。何政峰職能治療師提及在學校方面,可能成立輔特團隊給孩子真正的需求,如座位調整、結構式教學方式、改變教室規則、調整獎勵分組上下課作息、運用增強正向行為管教模式、安排小天使小老師等方式。完整復健治療包含認知、行為、感覺統合復健科主任周建文表示,ADHD的孩子需要接受完整的復健科治療,例如認知治療、行為治療、感覺統合及親職教育。治療師會依據孩子的狀況設計、安排團體,減少孩子的行為、情緒等問題。周建文主任也提醒亞斯伯格症與ADHD可以成為另類的優勢,社會雖需提高對孩子狀況的敏感度,但也別為孩子貼上標籤。

動一下才舒服 4點出現這病上身

動一下才舒服 4點出現這病上身#過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12歲的小明活潑外向,在校上課時因為腳總會不自覺動一下,無法集中注意力上課,時常被認為是過動。每到晚上睡覺時,腳也會不自覺抽動,非得動動腳才能入睡,有時甚至會在睡眠當中醒過來。,造成他生活上很大困擾。透過睡眠門診發現,小明幾乎每晚都會因為此症狀入睡困難,且他媽從前也有類似的症狀。檢查後發現小明血中的鐵蛋白(ferrtin)濃度較低,證實他患了「不寧腿症候群」。不寧腿症候群4大特色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黃正憲指出,根據國外統計,兒童的不寧腿症候群的盛行率約2-3%,通常10歲過後開始有症狀。這個病好發甲狀腺疾病、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症候群、妥瑞氏症、貧血、懷孕、糖尿病、巴金森症等族群。缺乏充足睡眠者或是使用抗憂鬱藥物者,也容易患此症。不寧腿症候群(Restless legs syndrome, RLS)有4大特色,包括:1) 莫名的腳不舒服。2) 不適感在不活動時會更嚴重。3) 身體動一動後會改善。4) 白天時不明顯,晚上時更嚴重。與體內鐵質不足有關黃正憲醫師表示,由於這些特色都是主觀感覺,而孩童的口語表達能力不及成人,所以診斷上比較困難。不寧腿症候群可能和身體中缺鐵,進而影響了多巴胺調控系統有關。因此針對患有此症的孩子,而且檢測也確定身體中的鐵質不足者,往往第一線治療是補充鐵劑。其它治療藥物包括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dopamine receptor agonists)、抗癲癇藥物、苯二氮平衍生物(benzodizepines)等。黃正憲醫師強調,每個年齡層的兒童都可能有睡眠障礙,可能會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家長應多加留意孩子的睡眠狀況,早期發現問題,進而早期治療。

分心不耐煩 成人也會過動!

分心不耐煩 成人也會過動!#過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28歲的女性,從小就有易分心、坐不住的問題,這幾年發現自己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變得更加嚴重,因為記憶力不佳時常影響工作表現,花大錢到相關機構尋求治療卻沒有效果,前往特接受評估,確診為成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經過一年的規律服藥與行為治療,症狀得以改善。女性比男性高5倍的憂鬱症共病風險奇美醫學中心精神科主治醫師黃隆正博士表示,由於女性比較容易產生情緒困擾,有比男性高5倍的憂鬱症共病風險,而且女性在診斷為ADHD之前,被診斷為憂鬱症的機率也比男性高3倍。過動症通常會在12歲之前就有症狀出現,成人病人通常會表述從小就有相關症狀,如果小時候未被診斷出就診,症狀持續到成人,因成人世界須面臨更多的問題,病人會覺得更受困擾。罹患ADHD會出現注意力無法集中、衝動控制不佳、做事丟三落四、提前放棄等狀況,長期的挫折感也會合併憂鬱症狀,常未被發現其實是ADHD,台灣社會大眾對成人ADHD的認知普遍較不足,因此就醫率低下的的問題頗為明顯,如果沒有治療,生活功能容易受到影響。成人症狀、共病、困擾處都跟兒童不同 從台灣健保資料庫分析2000到2007年的22萬8千位ADHD個案發現,20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ADHD男女的比率分別為3.39至4.07(發生率之男女比率)及3.87至4.31(盛行率之男女比率),然而在20歲以上成年ADHD的男女比率卻為0.24至0.76(發生率之男女比率)及0.35至0.98(盛行率之男女比率)。黃隆正博士提醒,並非只有ADHD會造成注意力問題,尚有許多其他的身體心理狀況或疾病會影響一個人的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做鑑別診斷才能對症下藥。事實上成人ADHD個案不管是在症狀表現、共病、影響層面與困擾、以及治療處理方式,都跟兒童不同。建議有類似困擾的民眾,應到「成人ADHD特別門診」來接受進一步的評估。 

停止憂鬱過動 吃油就選冷壓

停止憂鬱過動 吃油就選冷壓#過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平時用餐,我們可盡量少吃或不吃油炸或高溫烘焙食物,避開變性脂肪、氫化脂肪、反式脂肪造成的風險,而需要用油烹煮時,應該選擇含單元性不飽和脂肪酸的油脂,如:冷壓苦茶油、冷壓橄欖油、或冷壓椰油這種健康的脂肪,並以低溫烹調或用水油炒,就能避免高溫氧化對自由基的毒害。蒸、煮等低溫烘焙 不會造成身心隱憂若想增加食物風味,可以透過蒸、煮等低溫烘焙方式讓食物熟成,再用有機香草或香料調味,就可以滿足口腹之欲,又不會造成身心隱憂。為了增加食物的色香味,延長保存期限,預防食物腐敗,現代食品中添加了許多人工添加物,包括食用色素、合成香料、防腐劑、甘味劑、膨鬆劑等,雖然添加物很微量,吃一點不會對人體產生立即性的危險,但長期累積下來,仍會對身心造成不可忽視的問題。人工添加物 會誘發憂鬱、過動、易怒人工添加物不僅會降低人體的免疫力,還會對中樞神經造成影響,誘發憂鬱、過動、易怒、失眠、頭痛、學習緩慢,或是過敏反應,所以,平常飲食應盡量以天然食材為主,減少攝取加工過的精製食品,因為愈是加工、精製的食品飲料,加入人工添加物的比例就愈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人工添加物食品,例如:醬油、罐頭、高湯塊、鹹味零食等含有味精,飲料、糖果、蜜餞、酸梅等含有糖精,標榜無糖的食品、飲料、口香糖等可能含有阿斯巴甜,酒類、脫水蔬果等含有亞硫酸鹽,醃肉、熱狗、火腿等含有亞硝酸鈉,因此,飲料、零食、速食、罐頭、調味醬、醃製品都最好少吃。細嚼慢嚥 讓消化系統分泌足量酵素這些零食的最佳替代品以冷壓植物油、天然海鹽或玫瑰岩鹽、新鮮香料等自製拌醬的食物,輔以正確的食用方式,如:細嚼慢嚥,讓消化系統可以分泌足量的消化酵素與輔助因子來吸收營養成分,另外,有機栽培的天然食物既營養,也能滿足視覺、嗅覺與味覺的享受。(本文摘自/我也曾憂鬱/三采文化出版) 

兒童過動 色素吃多是兇手!

兒童過動 色素吃多是兇手!#過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食用色素」的安全性,截至目前為止,一直都具有爭議性,美國有不少團體,紛紛針對食用色素的安全性提出質疑,他們認為食用色素對健康的危害,遠比想像中大,尤其是兒童,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表示,目前仍無證據顯示,食用色素會危害健康,不過同時間,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也著手研究食用色素,和兒童過動症之間的關係。讓食物顏色更鮮豔 能提升食慾「食用色素」簡單來說,就是食物的著色材料,可以讓食物顏色更鮮豔、豐富,不僅能提升食用者的食慾,還可以增添感官享受,食用色素可以粗分為「人工」和「天然」2大部分,天然食用色素的來源非常廣泛,包括植物色素、動物色素、維生素色素和焦糖色素等,來源多取自於自然,透過物理方法提取精製而成。長期食用人工色素 埋下健康隱憂人工色素一直到20世紀左右才出現,之後漸漸大量被使用,現在,在我們周遭有許多食品,都可以發現人工色素的蹤跡,不過,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長期食用人工色素,無疑是對身體埋下健康隱憂。英國曾有研究指出,小朋友只要吃進過量的人工色素,就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或過動的情況,美國公益科學中心也曾提出一份報告,指出人工色素不僅有致癌的風險,也會提高兒童過動等行為問題,和過敏等健康問題。標示不清者 較容易含法定外的色素目前法定的人工色素有8種:藍色1號、2號、綠色3號、黃色4號、5號、紅色6號、7號、40號,購買食品時,請注意外包裝的標示,標示不清者,較容易含法定外的色素,建議不要購買。老實說,關於食用色素的問題,目前仍是議論紛紛,莫衷一是,我們不需要太過驚慌,但必須懂得保護自己,雖然食物添加人工色素,看起來真的很「吸睛」,好吃度瞬間提升,不過,還是別忽略人工色素所潛藏的問題,偶爾食用不是大問題,但是長期來說,建議還是減少攝取量比較安全,畢竟食品的選擇有很多,不一定要吃染色後的食物。(本文摘自/請你跟我這樣過4:食物安全吃健康/康鑑文化) 

非不乖!孩子衝動、易分心 過動症惹禍

非不乖!孩子衝動、易分心 過動症惹禍#過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上課坐不住,蹦蹦跳跳,一刻都不能安寧;可別以為孩子只是比較調皮,當心孩子是過動症,恐怕會因此延誤治療!一名六歲男孩,經老師反映,平日在課堂上容易分心,並有衝動等行為發生,已嚴重影響課堂秩序及人際關係,就醫後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經過治療後,目前已能專心上課,不再坐不住,表現與一般的孩子無異。 台北慈濟醫院小兒科蔡文心醫生表示,ADHD是兒童、青少年常見的疾病,據衛福部資料統計,國內ADHD的盛行率推估約在5~7%。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所帶來的影響,通常是因注意力不足造成學習成效低落,進而產生挫折、自卑、嚴重者甚至會造成負面的人際關係。因此,為改善因注意力不集中所造成的負面連鎖反應。提醒家長,在孩子學齡前,可以多留意其行為,若有發現任何病症,可盡快就醫諮詢。目前ADHD的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和行為治療。蔡醫師建議6歲以上的孩子,若有發現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症狀,可以根據症況的程度,進行治療。 過動兒不專心 運動可望改善然而,治療ADHD的藥物,若干家長有認知上的誤解,而延誤治療的黃金期。蔡醫師說明,治療ADHD的藥物已經發展了很多年,藥物的安全性非常的高,目前只有部分的案例會有食慾被抑制的副作用。加上根據目前的資料,ADHD透過正確的用藥,約有80~90%的小孩,情緒穩定的程度都有顯著的提升。 另外,蔡醫師也建議,家中若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家長可撥出時間,陪伴孩子進行適度的運動發洩精力,透過部分門診案例發現,運動不但有機會能改善過動的症狀,還能增加親子間的情感。

過動會降低學習力?7招助生活瑣事變簡單

過動會降低學習力?7招助生活瑣事變簡單#過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孩童的生活,經常面對驚慌與壓力,如起床時的慌亂行為,導致上學快遲到;吃飯東摸西摸,最後必須狼吞虎嚥、囫圇吞棗;晚上要請家長簽聯絡簿,才發現功課竟然沒有寫;專家表示,長期的驚慌與壓力會對大腦造成傷害、降低學習能力。南投醫院復健科洪麗珍職能治療師表示,ADHD的孩童,其本身缺乏內在規範,因此當如果有一系列要做的事件時,則易處於匆匆忙忙、或耽於空想中。她舉出7點方法,可使孩子較容易成功完成生活瑣事。1) 日常生活規律性/讓孩子清楚了解甚麼時間該做甚麼事情,才有辦法試著按部就班、規律的完成每天該做事件,進入平靜、穩定的情緒書寫作業、執行生活事件,有朝一日孩子可以學會自己從事日常生活活動。2) 足夠的睡眠時間/必須有足夠9~10小時的睡眠時間,才能使大腦隔天有能量去應付工作,獲得充分休息的人,專注力自然比較好。在固定時間、地點做某些固定事情,也可以協助平穩其心態。3) 多活動/運動時會產生多巴胺和血清素,這些神經傳導物質都和學習有關。多巴胺是正向的情緒物質,目前醫生給ADHD患者所開的藥物利他能,主要就是增進大腦中的多巴胺。4) 健康的飲食/控制糖份的攝取,吃進糖份之後胰島素會增加,使血液中的糖含量下降,如此會使孩子變得疲倦;同時,腎上腺素會被釋放出來,以幫助血糖值保持正常,然而也會降低衝動控制的能力、提升緊張度,形成專注力障礙。此外,加工食品及零食等,經常添加連酸鹽、糖分和代糖,也會阻礙專心,使孩子更躁動。5) 3C媒體的限制/老是看電視、玩電動的人無法忍受超過8秒以上的圖片和連續畫面,因為他們已習慣連續被動式刺激,形成無法等待、不須觀察的注意力模式,這會更無法適應於學校的學習模式。而有些兒童會隨媒體影像進入想像、虛擬空間,更容易脫離在真實世界,減低對現實環境的興趣。6) 做作業的固定模式/孩子在寫作業、念書時需要安靜的環境。另外,一張乾淨整齊的書桌可讓人更心無旁鶩的進入學習狀態。7) 鼓勵和讚美/對於孩子的期望不要太高,盡量鼓勵孩子、為他製造出成功的機會,提升其自信心。如果孩子完成一件事情,可以針對孩子的努力給予稱讚或鼓勵。

小孩太調皮非管教不好 都是ADHD在搞鬼

小孩太調皮非管教不好 都是ADHD在搞鬼#過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採訪報導)你家也有常常坐不住、愛亂跑亂跳的小孩嗎?許多人看見這種特別「活潑」的兒童,都會認為是家長管不好、沒在教;但其實,他們都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患者,容易分心、犯錯、忘東望西。根據調查顯示,台灣已有將近5~7成的小孩飽受困擾,卻只有2成接受治療。大腦前額葉皮質發展遲緩 影響專注力對此,臺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高淑芬表示,許多家長因為不知道孩童過度「活潑」就是所謂的ADHD;甚至有人認為長大會自然好、只要好好管教就能改善,因此不願帶孩童就醫,以致錯失黃金治療期,讓症狀持續復雜、合併其他精神病症。事實上,ADHD是一種腦部生理疾病,由於腦內分泌的多巴胺及正腎上腺素濃度功能異常,導致大腦前額葉皮質部分比他人發展遲緩;研究證實,罹患ADHD的孩童,大腦神經纖維束完整性不足於一般正常人,因而影響專注力、計劃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造成學業表現、人際及行為困難,讓其他人覺得他們「很奇怪」。把握國小黃金治療期 避免病情複雜化亞東紀念醫院精神科醫師江惠綾說,罹患ADHD的小朋友通常在3歲時就會特別好動,到了5、6歲便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無法專心等情況;一般來說最容易發生在7~12歲的國小時期。此時父母就必須要特別有耐心、細心的與孩童溝通,告知行為對錯。並且避免「原則不一致」教導,應是雙方與孩童灌輸的道理相同,以免讓孩子錯亂、搞不清楚。而目前ADHD的治療方式以藥物合併行為治療效果最好,分為「中樞神經興奮劑」及「非中樞神經興奮劑」,可促進多巴胺及正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的釋放及抑制回收,幫助孩童提升專注力、穩定度及認知功能。且應掌握就讀小三前的黃金治療期;由於此時還只是單純過動、衝動、注意力不足,若及時協助孩子,也能避免病情複雜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