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坐

久坐不動不流汗也會疲勞?專家揭「2大因素」教你擺脫「虛累累」

久坐不動不流汗也會疲勞?專家揭「2大因素」教你擺脫「虛累累」#久坐

坐著都不動,居然也會累、傷害體力,為什麼?在日本曾指導過許多頂尖的運動員,包括知名馬拉松選手神野大地的體能訓練師中野.詹姆士.修一在《最強疲勞恢復法》書中說明,想要打造不累體質,上班族首先必須認識到「久坐」是體力大敵,原理在於妨礙了「擠乳作用」,血液和淋巴液無法即時流回心臟,產生循環。以下為原書摘文:

痔瘡纏身15年一招除後患 運將:沒傳說中痛

痔瘡纏身15年一招除後患 運將:沒傳說中痛#久坐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阿明是貨車司機,每次上廁所後出血的狀況反反覆覆已長達15年,使用藥物治療也不見好轉,讓他十分困擾,最近終於接受新式微創痔瘡環切手術,沒想到術後傷口沒有傳說中那麼痛,當日也可以下床、恢復日常活動,讓他直呼太晚決定動手術,白困擾了好多年。微創痔瘡環切手術恢復快 併發症也較少羅東博愛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李明璋表示,阿明是因為近期加班頻率增加,久坐駕車讓他解便後出血的狀況更嚴重,甚至可以在肛門口摸到一小粒痔瘡,才終於讓他下定決心尋求手術幫忙,事實上,比起傳統痔瘡手術術後惡名昭彰的疼痛,現行微創痔瘡環切手術不但傷口小、出血少、手術時間短、恢復快,且副作用與併發症也比較少,已經漸漸為痔瘡手術洗刷惡名,大大提高患者對手術的接受度。痔瘡從輕到重可分為四期,第一期,痔瘡位於肛門內,只有解便時才會出血;第二期排便時痔瘡會脫出,解便後會自動復位;第三期排便時痔瘡脫出,必須靠手自行復位,到了第四期則是痔瘡脫出,無法再自行復位。臨床上,患者經常會拖到第四期才就醫接受手術,其實在第二期與第三期間就會影響生活,若用藥仍無法改善,經醫師評估後,就可以考慮進行微創痔瘡環切手術。目前羅東博愛醫院手術中使用的的痔瘡環切吻合器,已經進展到第二代,根據研究顯示,第二代的環切吻合器在術後48~72小時內,可降低60%出血率,術後肛門狹窄的後遺症也降低約15%,且切除效果更好、復發率更低。工作需久坐者 每隔一段時間起身活動喝水痔瘡雖然體積不大,但卻能讓患者因為坐立難安而影響生活品質,加上許多人因為工作因素,痔瘡的發生率始終居高不下,院內平均每個月多達30例的痔瘡手術,著實為數不少。李明璋提醒,除了均衡與清淡的飲食和規律運動之外,避免久坐與久站也是預防痔瘡與術後保養的準則,若因工作需要經常久坐或久站,建議每隔一段時間就起來走動,就算是起身上廁所或喝水,都好過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不動。

上班久坐懶得動 易肥胖、大腦老得快

上班久坐懶得動 易肥胖、大腦老得快#久坐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久坐不動的生活型態會影響健康,如提升死亡率、癌症、心血管疾病罹患率及增加腹部脂肪等,甚至影響大腦健康,包含大腦體積比較小、結構和認知功能較差。根據國健署今年公布的調查,近5成國人身體活動量未達國健署及WHO建議,且每日平均久坐高達近6小時!推測是國人生活型態的改變,使用3C的時間變長,導致久坐不動的人越來越多。每天坐超過8小時 死亡風險增加58%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許惠玉主任引述2016年發表於《Lancet刺胳針》整合16篇、超過100萬人的研究,發現每天坐著超過8小時且活動少的人,死亡風險增加58%;2014年發表於《國立癌症研究雜誌》的研究顯示,久坐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增加24%、子宮內膜癌32%、肺癌21%;2019年美國運動醫學學院的報告指出,許多強力證據顯示,久坐會增加心血管疾病致死的風險。許惠玉亦指出,久坐不動腰圍及腹部脂肪會明顯增加,根據2019年美國疾管署預防慢性疾病期刊,每天久坐看電視超過2小時的人腹部肥胖的機率更大!而腹部脂肪已被證實是導致全身性炎症,造成慢性病的原因。近期更有許多研究發現,久坐不動亦會影響大腦健康,更容易失智。美國波士頓大學2015年在美國心臟協會公布,針對1271名40歲成年人追蹤調查20年,結果經過腦部MRI和認知測驗後發現,不愛運動的人到60歲時,大腦的體積較小、測驗的結果也較差。推測久坐可能會減少腦神經新生、血管生成及神經突觸可塑性,並且增加發炎反應,而影響大腦的健康。肥胖、腹部脂肪特別多的人 失智機率大許惠玉表示,更糟的是,腹部肥胖和大腦的不良影響更會形成惡性循環!根據2020年由全球失智症專家組成的《刺胳針Lancet》委員會提到,肥胖是45~60歲中年罹患失智症的一項危險因子,體型肥胖、特別是囤積腹部脂肪的人,腦容量較小,未來罹患失智的機率更大。推測是因為腹部、內臟脂肪較易產生發炎細胞因子、血脂也較高,且較易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可能增加血管性的腦萎縮,進而影響大腦健康和認知功能。運動認知神經科學家張育愷教授指出,經常做運動的人,其腦部組織密度更大、結構更健康,例如與失智症相關,掌管高階認知功能的前額葉及主導記憶和學習的海馬迴,運動都可增加這些腦區的活化和連結,使功能更佳。董氏基金會呼籲,避免久坐不動,隨時動一動並循序漸進增加強度,最好提早養成運動習慣,每天至少運動20~30分鐘,讓身體和大腦都能突破年齡限制。

工程師血栓竄全身 腿脹1.5倍險死

工程師血栓竄全身 腿脹1.5倍險死#久坐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0歲的電子工程師大維,2014年在北部工作時曾發生嚴重腰痛、下背痛,當時求診骨科服用止痛藥與肌肉鬆弛劑,但症狀未獲得緩解反而在三個月內惡化,痛到晚上睡不著、躺不住,經中醫針灸、放血後,疼痛雖有改善,但隔天卻在辦公室喘到暈厥,經送醫後X光檢查發現肺纖維化。以工作為重的他,甦醒後因症狀已獲緩解,因此沒有深究發病原因,後續又發生右腳腫脹問題,起初以為是腎功能障礙,服用利尿劑後,沒有改善,雙腿陸續從大腿根部腫脹到腳底,脹大1.5倍之多,甚至半夜痛到送急診。久坐或久臥不動、懷孕生產都可能引發血栓經過一系列檢查後,發現大維全身多處血栓,包括雙下肢深部靜脈血栓、肺栓塞及下腔靜脈血栓等多重靜脈血栓栓塞症,如不治療可能危及生命,當時以抗凝血藥物治療、併血管內導管導引下溶栓治療等,使血栓症獲得控制,相關症狀也得到緩解。但大維治療後便未再持續追蹤,直到2016年返鄉回彰化工作,因腹痛就醫,經電腦斷層檢查證實是下腔靜脈的側肢再次血栓,目前治療以抗凝血藥物為主。彰化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沈銘鏡表示,血栓即是血管(包括動脈或靜脈)阻塞不通。動脈血栓包括腦中風、心肌梗塞及末稍動脈阻塞等;靜脈血栓則包括深層靜脈栓塞、肺栓塞及門靜脈栓塞等。下肢深層靜脈栓塞臨床上很常見,其症狀包括下肢腫脹、疼痛及患處皮膚變褐色等。檢查時會出現大小腿壓痛、單側水腫、發熱、皮膚變褐色及表層靜脈擴張的現象。大腿近端的深層靜脈血栓常會脫落流入肺部,引起肺栓塞。嚴重時還會導致嚴重血液循環障礙、下肢壞死,如果發生大量肺栓塞常會導致休克而死亡。根據研究,我國靜脈血栓發生率,每千人每年發生率在0.5人以下;發生靜脈血栓的原因很多,包括受傷、開刀、懷孕生產、久坐或久臥不動、心臟衰竭、癌症、抗磷脂抗體症候群、骨髓增生等後天性原因或是先天性遺傳;台灣遺傳性靜脈血栓佔總發病人口約50%,其好發症的主要病因,是S或C蛋白缺乏和抗凝血酶缺乏。但也有患者完全找不出原因,像大維就是屬於抗磷脂抗體症候群。全球每16秒有1人罹血栓疾病 每37秒1人死亡目前血栓的主要治療方法是服用抗凝固劑,可以有效控制血栓惡化,只要控制得宜,血栓症病友行動、生活與一般人無異。大維表示,過去在北部工作,每天坐辦公室工時超過12小時、壓力大,還要輪大小夜,不但有抽菸習慣而且沒時間運動,現在家人鼓勵下順利戒菸、維持運動習慣,也持續就醫追蹤,血栓的狀況控制得很好!台灣血栓醫學會秘書長林炫聿醫師提醒,血管壁損傷、血流速度異常、血液成份異常都是血栓形成的要素,雖然血栓症不易發現,卻會對民眾造成可能危及生命的影響。彰基副院長林慶雄表示,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16秒有1人罹患血栓疾病、每37秒有1人因血栓死亡,現代人久坐的生活型態,加上肥胖、抽菸、飲酒等,都可能造成血栓風險,民眾除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戒除不良生活習慣之外,更需對身體狀況有警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以獲得妥善照護。

久坐釀扁塌臀 3簡易運動在家輕鬆做

久坐釀扁塌臀 3簡易運動在家輕鬆做#久坐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現代多數人的工作狀態都是久坐的辦公室族群,臀部總是又扁又塌。現在因為健身風氣盛行,許多民眾開始勤跑健身房期待能練出渾圓堅挺的美臀,此外,最流行的臀部運動莫過於「深蹲」,但有太多人抱怨為何無法有效的練出蜜桃臀。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復健科吳琦淵治療師表示,這是因為許多人的臀部沉睡太久了,忘了怎麼收縮,所以力量無法注重在臀部上。又或者是原本脊椎穩定性不夠,執行深蹲動作時動作都不夠正確。南投醫院吳琦淵物理治療師提供三種簡易的臀部訓練運動,只要有毅力,在家也能練出蜜桃臀。臀中肌失能 將造成屁股鬆垮、腰酸背痛吳琦淵物理治療師表示,臀部的肌肉可以分成臀大肌,臀中肌與臀小肌。其中臀大肌與臀中肌除了會帶動髖關節的動作外,也在穩定骨盆的功用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臀大肌收縮時,會帶動髖關節後伸的動作,但在日常生活中它的作用更多,坐下與站起的動作需要它的協助,蹲式廁所的姿勢也是需要它的幫忙。一旦臀中肌失能,除了上述動作會有障礙,也會進而影響到脊椎的穩定,造成腰酸背痛。注重外表的人也會發現,屁股鬆垮,沒有臀部的微笑曲線。臀中肌失能 造成骨盆搖晃、膝蓋疼痛吳琦淵治療師表示,臀中肌的收縮動作可以帶動髖關節的外展動作,更大的作用是在下肢站立時,可以穩定骨盆防止傾斜。臨床上常見,下肢骨折後的病人,因長期下肢沒有承重,導致臀中肌失能,走起路來骨盆搖搖晃晃的。近來更多的研究發現,臀中肌的作用不足,也會進而影響到膝關節的穩定,造成膝蓋疼痛,這也是越來越多的跑者訓練,會著重在臀中肌的訓練上的原因。3個簡易臀部訓練運動在家做以下提供一些簡易的臀部訓練運動,先喚醒臀部肌肉,練好基本動作,再把訓練提升到深蹲的動作。另外,運用彈力帶,可以更有效率的讓臀中肌收縮,加速蜜桃臀的修練!1.平躺時,膝蓋彎曲,將彈力帶兩端打結(也可使用mini-band),套至兩大腿靠近膝蓋處,將兩腿用力將彈力帶撐開。臀部夾緊抬離床面,維持30秒,重複動作。2.站姿下,彈力帶套在大腿膝蓋上方,維持半蹲姿勢,膝蓋微彎約30度,上半身打直,練習側走動作。3.在軟墊上,臀部跪坐在小腿上,彈力帶套在膝蓋上方,練習上半身打直,感受屁股夾緊動作帶動上半身離開床面到高跪姿勢。(膝蓋疼痛者不適合此運動)

久坐不運動 年輕化肌少症病患漸增加

久坐不運動 年輕化肌少症病患漸增加#久坐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才近50歲工程師許先生,最近發現爬樓梯時膝蓋會隱隱作痛,隨著疼痛的狀況越來越明顯,懷疑自己是不是提早罹患了退化性關節炎。掛了骨科就醫,醫師診視結果表示許先生並沒有關節炎,是因為長期久坐辦公室,沒有運動,造成肌肉虛弱疼痛的「肌少症」。長時間久坐、缺少運動和營養不均 是罹患年輕化肌少症的成因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骨科吳俊毅醫師表示,一般而言,40歲後肌肉質量逐年下降1-2%,60至70歲肌肉量流失開始加速,是一種老化過程,「肌少症」(sarcopenia)過去被認為是年長者才會出現的症狀,在台灣近年來卻有年輕化趨勢。近來門診病患不乏出現40-50歲中壯年就醫主訴蹲下後起身會有膝蓋疼痛的現象,詢問醫師是否有退化關節炎狀況。然而經過病史詢問及理學檢查後,不難發現這類病人都有長時間坐辦公室工作、缺少運動、愛吃高熱量美食等不良習慣,導致出現肥胖、肌力不足、肌肉量過低的「肌少症」症狀。雖然膝蓋尚未有關節炎發生,卻因為肌肉太虛弱而出現疼痛現象。年輕化肌少症 增加肥胖與各類疾病的風險年輕化肌少症病人外觀跟一般人沒差別,但心肺功能差、活動力下降、容易疲勞,加上基礎代謝持續變低,相同食量卻一直變胖。肥胖再進一步惡化,這群病人罹患各類疾病的風險大幅增加。台灣成人肥胖率已經突破4成,全民有規律運動習慣者僅4成,使得肌少症及骨質疏鬆症人口不斷上升,對於國家長照系統及公衛來說,無疑是一大負擔。正確運動 找回健康與體力吳俊毅醫師提醒,肥胖和肌少症問題需要一併改善,建議從營養攝取及運動二方面著手。營養攝取方面,以原型食物為主,戒除含糖的飲料和點心,多食用優質蛋白質,優質蛋白質指的是瘦肉、魚肉、蛋、黃豆製品。正確運動方面,建議每週150-300分鐘中強度有氧運動或75-150分鐘高強度有氧運動,再加上至少2次肌力重量訓練。從年輕做好減脂與養肌,不僅讓自己更健康有活力,還能有效抗老,絕對是值得民眾投資。

久坐族當心馬尾症候群 釀癱瘓失禁

久坐族當心馬尾症候群 釀癱瘓失禁#久坐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坐骨神經痛、腳麻,嚴重時造成下肢無力、跛行,上述症狀看似為好幾個發散的症狀,事實上可能皆為腰椎椎間盤突出的病徵,嚴重者為可能會出現影響大小便功能的「馬尾症候群」(cauda equina syndrome),讓病人小便解不出來、大便失禁!一名四十多歲的女子,兩年前患有椎間盤突出的毛病,但由於症狀不明顯,不以為意,平日也沒多加注意保健。日前因腰痠背痛、雙下肢麻痛,不良於行,且臀部有麻木刺痛感,連小便的感覺變得遲鈍,才至醫院就醫。經醫師診斷是「馬尾症候群」,當日隨即安排緊急手術予以減壓,術中取出長達六公分的椎間盤,病人術後尿液的感覺有恢復,但因為神經受損嚴重,麻木和無力的症狀有改善但仍存在,目前還在接受術後的復健治療中。好發族群為40歲以上、久坐一族馬尾症候群的好發族群為40歲以上,經常坐在辦公室的上班一族,而患有脊椎退化和椎間盤突出的病人都是高危險群。部立苗栗醫院神經外科吳聖文醫師表示,人體在腰椎一、二節以上是所謂的脊髓,以下就變成一條條的神經,也就是所謂的「馬尾」,如果這個部位受到嚴重的壓迫,一開始會出現坐骨神經痛的症狀,嚴重一點,臀部地方會刺痛麻木,最後無知覺,再不處理就會出現大小便無感覺的狀況,甚至下半身癱瘓,此症候群通常發生在腰椎四、五節間,或腰椎第五節及薦椎第一節間。通常是因腰椎椎間盤突出壓迫馬尾神經叢造成,其他原因包括突然彎下腰拿取重物、外傷、腫瘤及開刀造成的後遺症等。吳聖文醫師說明,要診斷馬尾症候群,除了透過醫師詳細的理學檢查外(包括感覺皮節分布的評估,肌力測試,肌腱反射等),尚須透過X光,電腦斷層以及核磁共振,做最後的確定診斷。拖延坐骨神經痛 嚴重恐導致下半身癱瘓吳聖文醫師指出治療上,若影像學表現出嚴重的壓迫,而臨床上出現類似馬尾症候群的情況時,儘速向神經外科醫師求診是必要的,因為若是單純的坐骨神經痛表現,此時開刀處理通常不會有太多的後遺症,但若是等到臀部麻木刺痛甚至無知覺,或者大小便無感覺甚至下肢無力時再處理,通常會留下神經損傷的後遺症,若拖太晚處理,可能下半身癱瘓,終身需要導尿管,非常辛苦。 吳聖文醫師最後提醒大家,預防勝於治療,平日應多注意脊椎和姿勢的保養,不要久坐久站,避免長時間彎腰搬重物低頭等,突然出現腳麻症狀勿輕忽,小病可能就是身體警訊,正確保健之道應即早尋求專業醫師診斷,才能避免憾事發生。

放假久坐追劇玩手遊 國中生發痔瘡

放假久坐追劇玩手遊 國中生發痔瘡#久坐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名國中男生因肛門腫脹坐立難安而求醫,醫師以肛門鏡檢查發現肛門口有一顆3公分大的「痔瘡併血栓」病灶,造成原因恐是連日熬夜玩手機遊戲引發痔瘡。臺中慈濟醫院大腸直腸科醫師林北江提醒,智慧手機普及後,臨床上已出現痔瘡年輕化現象,生活作息不要被3C產品操控,以免影響身體健康。林醫師進一步了解家族史,此名國中生的爸爸也有痔瘡病史。林北江醫師指出「家族史遺傳會讓子女體質比較容易發作痔瘡」。孩子放假後作息大亂,連續幾天熬夜上網追劇、久坐玩手機遊戲,再睡到自然醒,同一個姿勢維持太久,在不正常的壓擠下血流不順,導致靜脈曲張,引發肛門出血或疼痛。痔瘡的產生與肛門邊緣靜脈叢的血液循環不良,導致靜脈擴張形成血管瘤有關,根據發生的部位,痔瘡可分為內痔和外痔或兩者混合,它平時沒有症狀,但惡化時常會發炎、疼痛或出血症狀。造成痔瘡常見的原因:痔瘡是現代人常見的疾病,好發年齡為20至60歲,而痔瘡的高風險群為長期便秘、蔬果水分攝取不足、缺乏運動、長期臥床或懷孕婦女等族群,痔瘡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久坐或久站、排便時用力過度、長期便祕或腹瀉、懷孕時下腔靜脈壓力增加、舉重、家族遺傳等。痔瘡常見的病症:1)出血,解便時出現少量鮮紅血漬。2)痔脫或脫肛(脫肛是因肌肉老化,引起內外括約肌自肛門脫落而出的現象)。3)肛門疼痛。4)肛門灼燒感、便意感、膿瘍形成。痔瘡也會引發併發症,例如:脫肛、出血過多導致的慢性貧血或腫脹、組織壞死等症狀。避免痔瘡發生的方法:1)生活作息正常,放假期間仍應維持正常作息2)不要帶手機進廁所,避免排便過久3)飲食方面少糖、少刺激食物,儘量採用高纖飲食,如蔬菜、木瓜、香蕉、番茄、奇異果、黑木耳、黑棗果乾等。4)避免久站、久蹲或久坐,上班族在辦公室最好每100分鐘起來倒水喝起來動一動。5)養成定時排便的好習慣。 6)每日至少喝水2000cc(每小時200-300cc)。罹患痔瘡年輕化 術後維持也很重要一般的痔瘡多半不會影響生活也不需手術治療,只有少數因痔瘡出血厲害、無法久坐、疼痛不適等因素需要尋求外科手術治療。至於痔瘡手術後的注意事項,手術前可先練習溫水坐浴(泡盆)5-10分鐘,術後泡盆就能駕輕就熟。林醫師說「痔瘡併血栓」屬於外痔,前幾天的急性期會讓屁股變得很敏感,就算不碰也很痛,門診的處理方式可以打麻藥後把血塊取出,達到緩解疼痛目的。由於國中男生求醫時已過急性期,痔瘡被碰到才會痛,所以開藥膏塗抺並囑咐泡水坐浴以加速消腫、減緩不適。林醫師強調「肛門出血、疼痛並不等於痔瘡」,千萬不要因為害羞而諱疾忌醫,尤其臺灣大腸癌發生人數與死亡人數年年快速增加,有症狀最好由專科醫師檢查,排除重大疾病可能性,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