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肛門

便秘7天竟是大腸癌 裝大腸支架免做人工肛門

便秘7天竟是大腸癌 裝大腸支架免做人工肛門#人工肛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0多歲的陳爺爺長達一周未解大便及排氣,日前因嚴重腹脹及腹痛急診,經電腦斷層及大腸鏡檢查發現竟是乙狀結腸處有腫瘤所造成的腸道阻塞,同時發現肝臟有轉移性腫瘤。經裝置大腸支架撐開阻塞處,當天就解決腸阻塞,隔日陳爺爺便能愉快進食,休養兩周恢復體力後,接受大腸腫瘤切除及肝臟轉移腫瘤切除手術,手術一周後已康復出院。人工肛門易飄異味及漏便 患者尷尬難接受衛福部臺北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高彬勝表示,乙狀結腸處有惡性腫瘤俗稱大腸癌,是國人好發的癌症之一,罹患大腸癌可能會出現腸道出血、貧血、大便習慣改變、腹痛、腸阻塞、腸穿孔、腹膜炎等症狀,一般為治療急性阻塞的大腸癌、解決腸道阻塞症狀,往往需先進行腸造口手術,俗稱人工肛門手術,讓阻塞的腸道減壓和消腫,之後再進行腸道腫瘤切除手術,但人工肛門裝置後,使用上有異味及漏便的可能,使患者尷尬難以接受,甚至有人裝置後拒絕出門,大幅影響生活品質。此次為陳爺爺成功置入大腸支架,由肛門將導管引入裝置在阻塞的腸道內,幫助正常排便、解決腸阻塞,不需要裝設人工肛門也不影響後續的腸道腫瘤切除手術,大大提升生活品質。但是否所有患者都適合以大腸支架取代人工肛門來解決腸阻塞的困擾?高彬勝表示,大腸支架也有少數風險,例如產生穿孔、出血、支架移位、疼痛等,因此醫師會視病況及身體狀況,與患者討論並規劃適合的治療方式。有家族史、長期腸胃慢性發炎者為高危族群高彬勝提醒,大腸癌高風險族群,如年齡大於50歲、有大腸癌家族病史、長期有腸胃慢性發炎者,發生大腸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為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建議40歲以上可做一次內視鏡檢查,如果一等親家屬有大腸癌病史,建議可做腸胃道內視鏡檢查,50-74歲符合政府補助免費大腸癌篩檢者,可使用政府補助的每2年一次的糞便潛血檢查,早期癌症的治癒率和5年存活率都可超過8成5。

嗜吃燒烤血便4個月 熟女驚罹直腸癌

嗜吃燒烤血便4個月 熟女驚罹直腸癌#人工肛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65歲婦人平時喜歡吃燒烤、香腸及煎炸食物,四個月前出現血便,起初以為是排便用力所致,過一陣子自然會好,不料狀況越來越嚴重,陸續出現排尿、排便時馬桶都是鮮紅色的血,大便也變細。拖了快四個月終於就醫檢查,確診為直腸癌,婦人聽聞表示:「因為血便不敢出去玩,只擔心自己失血過多造成貧血,沒想到竟然是腸子出了問題。」術前先放療縮小腫瘤 可免做人工肛門烏日林新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邱騰逸醫師表示,由於婦人肛門出血長達四個月,安排大腸鏡檢查後,發現位於直腸接近肛門處,約有4公分大小的腫瘤,腫瘤切片確診為直腸癌。大腸癌因腫瘤發生部位的不同,可分成結腸癌及直腸癌,由於直腸位在肛門上方,很多人擔心術後要裝置人工肛門,造成社交及生活品質上的不便,遲遲不敢就醫治療,但現在只要在術前先接受放射線治療,有機會免做人工肛門。術前接受放射線治療,可以讓腫瘤縮小,減少癌細胞擴散及局部復發機率,也能完整保留肛門,維持正常排便和排尿功能,不用忍受人工肛門之苦。手術方式採「腹腔鏡直腸腫瘤切除術」,比起傳統開腹手術,術後恢復天數較短,目前術後恢復良好,只需三個月定期追蹤一次。大腸直腸癌連續12年發生率位居第一根據106年癌症登記報告統計,大腸直腸癌連續蟬聯癌症發生率第一名長達12年,目前更發現有年輕化的趨勢。邱騰逸醫師呼籲,50歲以上民眾每年應定期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如果本身有腸癌家族史、飲食習慣不均衡與缺乏運動等,高風險族群也要提早注意自己的腸道健康。若發現排便習慣改變、血便、體重驟降、大便變細等狀況,建議及早就醫檢查,早期發現、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

腸癌末期多專科治療 擺脫人工肛門

腸癌末期多專科治療 擺脫人工肛門#人工肛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年約五十的遠洋商船船員因工作因素,每次出航一、二年才能回到家。某次返航後,家人發現他與以往相比體重大幅下降,而除了暴瘦外,還出現腹部脹痛、進食容易嘔吐的症狀,在家人勸說下前往醫院就診,才發現罹患晚期直腸癌,腫瘤已轉移至肝臟。高雄市立大同醫院胃腸及一般外科醫師范文傑表示,這名患者當時因腫瘤造成嚴重的腸阻塞,醫療團隊經過討論,在第一時間先為患者裝設暫時性人工肛門,後續再透過各科別專科醫師共同討論及安排相關檢測。由於患者腫瘤較大難以手術,因此透過基因檢測,確認患者無RAS基因突變後,進一步規劃標靶治療,同時搭配化療與放射治療將腫瘤縮小,再應用微創手術完成原發部位及轉移至肝臟處的腫瘤切除,在一段時間的修復後,也順利移除人工肛門。晚期腸癌治療手術成關鍵 多科接力規劃最佳治療順序「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如果可以手術切除腫瘤,對預後及生活品質都能帶來更好的成效。」范文傑醫師說,臨床觀察發現,有兩成患者確診時已發展成第四期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且常見肝臟及肺臟的癌細胞轉移。所幸現今治療選擇多元,針對這些腫瘤難以手術且除的患者,透過術前標靶治療、化療及放療有效縮小腫瘤後,約有1/4的患者可以接受手術,大幅提升長期存活率。過去人們常鼓勵癌症患者,抗癌是一場耐力賽,范文傑醫師認為,大腸直腸癌症治療與其說是患者的個人耐力賽,其實更像一場集結多專科醫療團隊的團體接力賽。大腸直腸癌的主流治療模式已邁入MDT多專科治療團隊模式,針對晚期或情況較為特殊的患者,集結大腸直腸外科、血液腫瘤科、放射科等各科別醫師的專業見解,共同擬訂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案,為患者規劃最佳治療順序,團隊成員也能從中獲益,完整認識疾病在各科別中的最新治療進展。預防腸癌採健康飲食 不要讓食物長時間在腸胃道停留MDT模式除了在治療上對患者有所助益外,同時也囊括營養師、心理師、社工等成員,全方面保障患者的營養規劃、心理健康,甚至是治療過程中的經濟需求,並透過個案管理師統整上述治療及其他層面的討論,協助擬定及對患者說明溝通治療計畫的進行。范文傑醫師指出,大腸直腸癌的罹患人數已經連續12年蟬聯第一,因此若有血便、排便習慣改變、貧血等症狀,或甚至已摸到腹部出現腫塊,就應盡速就醫接受大腸鏡檢測。若本身年齡為50歲以上,或有家族史的高風險族群,也應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測,及早確診、早期治療。除了定期檢查,范文傑醫師建議,規律運動、健康飲食、不要讓食物長時間在腸胃道停留、保持良好排便習慣,也是預防大腸直腸癌的好習慣。(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胰臟癌造成腸阻塞 廚師切4器官保命

胰臟癌造成腸阻塞 廚師切4器官保命#人工肛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45歲的廚師年輕時喜愛飲酒,戒酒超過10年,但半年來食欲不振、腹部悶痛,但沒有去看醫師,直到最近連續一星期一吃東西就肚子脹痛,甚至到後來無法排氣、排便才到醫院急診,經過腹部電腦斷層檢查,確認是胰臟尾部有腫瘤侵犯到大腸造成急性腸阻塞,以至於無法排便。先做人工肛門幫腸道減壓 再切病灶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邵彥誠指出,此病患胰臟尾部有約5X3公分腫瘤,且侵犯到脾臟、橫結腸及胃,手術工程浩大,首先緊急幫病患做人工肛門手術,幫助腸道減壓,經過一星期後,以3D 腹腔鏡手術移除人工肛門及切除四個器官,一共切除脾臟、約10公分胰臟尾部、約70公分大腸及部分的胃,手術執行約8小時,因傷口小,恢復快,病患隔天就下床,目前已經恢復正常飲食、正常排便。食欲不振且未排氣排便 應留意警訊邵彥誠醫師強調,民眾一旦發現食欲不振,尤其沒有正常排氣、排便,一定要儘早就醫,千萬不要拖。該病患手術前,大腸鏡明顯可見大腸受到胰臟腫瘤的壓迫而嚴重狹窄,身體不適長達一個月都未就醫,如果當初有提早就醫,則不需緊急人工肛門手術。

罹患大腸癌 一定要做人工肛門嗎?

罹患大腸癌 一定要做人工肛門嗎?#人工肛門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近年來罹患大腸直腸癌的人口數逐年攀升,大腸直腸癌發生的原因,除與遺傳、基因有關聯外,飲食西化更被認為是危險因子之一。柳營奇美醫院一般及消化系外科趙頌慈醫師表示,近年來診斷技術的進步、輔助治療的多元發展,大腸直腸癌的治療已能針對不同病人量身訂造最適合的治療方案。然而,民眾認為做人工肛門就是要把天生的肛門挖掉做個永久性的代替肛門,因此拒絕正規的外科治療,甚至轉而尋找其他偏方治療以致延誤病情。「腸造口」可分永久性和暫時性 永久性腸造口為肛門癌唯一選擇人工肛門的正式學名為「腸造口」,依其目的可分永久性和暫時性兩類。需作永久性人工肛門的患者,大多是因腫瘤的位置離肛門口太接近,如低位直腸癌(腫瘤離肛門口少於5~6公分的距離),過去這些患者往往只能接受經腹部和會陰聯合切除手術,把肛門及直腸切除並建立永久性人工肛門。但隨著輔助治療的不斷發展,進行術前同步化學、放射線治療可使腫瘤縮小,加上手術技術的演進,往往可以增加保留肛門的機會。但對於罹患肛門癌的患者而言,永久性人工肛門則仍是目前接受外科手術時的唯一選擇。接受暫時性人工肛門往往是基於保護性的原則,如腫瘤併腸阻塞的患者,由於腫瘤近端的腸子都已水腫膨漲起來,甚至可能發生腸壁破裂的風險,若手術切除腫瘤後直接作腸道吻合,極容易發生術後癒合不佳而導致糞便滲漏、腹膜炎及敗血症等併發症。因此,在手術中作暫時性人工肛門便可發揮保護作用,先讓腸道減壓,待水腫膨脹的腸子縮小後,再做第二次手術關閉此人工肛門。另外,醫師也會針對一些初期腸道吻合處有潛在癒合不良、無法承受成形糞便通過的壓力而發生滲漏風險的患者作暫時性人工肛門,經數月後待癒合較穩當再進行手術把其關閉,糞便就可以安全地從天生的肛門口排出。接受腹腔鏡微創手術 比傳統剖腹手術的復原狀況較好除了上述的原則外,維持患者良好的營養狀況不但可以提升免疫力並減少術後的感染,還可以顯著地促進腸道吻合處的癒合,大大降低因發生滲漏而需再次手術作人工肛門的比例。另外,經持續五年追蹤的研究結果更發現,在總死亡率、癌症復發率、無癌五年存活率方面均有不錯的結果。同時亦顯示不論是在術中出血量、術後患者住院天數、術後併發症(包括肺炎、泌尿道感染、傷口感染)等,接受腹腔鏡微創手術的患者都比接受傳統剖腹手術的有較好的結果。此項研究成果已在2019年6月發表於國際權威醫學雜誌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趙頌慈醫師表示,一般人得知須手術切除時,往往是希望盡量保留自己原來的肛門,但在醫療團隊的專業考量上,把腫瘤廓清乾淨、減少轉移及復發的可能為第一優先,其次才是考慮肛門能否保留的問題。當然,是否保留肛門或作暫時性的人工肛門,除了要尊重患者和家屬的意願外,更應綜合考量腫瘤侵犯的位置及患者的身體狀況而定。因此在治療前病人及其家屬應與外科醫師及醫療團隊充份溝通討論、評估、考量其可能性及優劣,如此才能確保術後成效與安全,並減輕病人在治療過程中的壓力。

別害怕人工肛門 日常活動仍可照常

別害怕人工肛門 日常活動仍可照常#人工肛門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4歲的王姓男患者大便有出血的情形,本來以為像以前一樣由痔瘡導致,只要擦藥就好,但沒想到十多天仍無法改善大便有血的情況。在親友的勸說下進行大腸內視鏡檢查,發現直腸內長出一顆腫瘤,切片送驗後確定為神經內分泌細胞瘤。以經肛門腹腔鏡手術,將出現細胞瘤的直腸進行小部分切除,並在切除後將直腸下段接回肛門。直腸長低位腫瘤 以保留肛門術式切除並先以臨時造口排泄但為了讓直腸與肛門括約肌連接的傷口修復癒合,因此再將小腸拉至右小腹做一個臨時造口(人工肛門),以利排泄物能夠不經由肛門口排出,避免傷口的拉扯與感染,住院7天後即返家休養。6周後醫師確認直腸與肛門的傷口已經完全癒合,再次安排手術,將小腸接回腹內,並將右小腹的造口傷口縫合,住院3天即出院恢復正常生活,目前也已返回工作崗位,只須定時回診檢查追蹤。童綜合醫院直腸外科醫師張乃元,上述個案罹患的是低位直腸神經內分泌細胞瘤,細胞瘤長出位置距離肛門僅6公分左右,還好還沒侵犯到肛門括約肌。為讓患者日後保有正常的生活品質,因此採用保留肛門手術來切除細胞瘤,但因切除後仍要使傷口癒合恢復正常功能,所以必須將小腸截斷連接到腹部來做出一個臨時造口,待肛門處的傷口癒合完全,才將造口縫合恢復正常排便方式。造口手術常因患者及家屬排斥不願治療 放棄治癒機會張乃元醫師表示,需要進行造口手術的原因多為直腸或肛門有腫瘤、腸部受傷、腸部壞死、大便失禁等。造口常讓患者與家屬感到不自在,因為無法適應排泄物從腹部排出的情形,還有隨時須與便袋共處的不便,有些患者因此排斥進行造口與正確治療而導致病情延誤,甚至造成生命提早終止。但造口手術無論是臨時或永久,都是為了讓患者得到最好與完全的治療。造口平時服貼身體,以衣服遮蔽後,平時活動也不易被發現,很多日常活動仍然可以照常,並不受造口影響。張乃元醫師呼籲,定期健康檢查很重要,才能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若因病情或治療上有需要進行造口手術時,切勿因無法接受、擔心外觀等情形而拒絕進行正規治療。只要依循醫護指導的造口護理與清潔,很快就能習慣並恢復以往正常生活,畢竟疾病的治療與生命的延續才是更重要的事。

腹脹、血便別輕忽!翁患第3期直腸癌

腹脹、血便別輕忽!翁患第3期直腸癌#人工肛門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82歲的陳姓老翁半年前因腹脹、便血到直腸外科門診就醫,在離肛門不到3cm處發現一顆腫瘤,檢查確診為直腸癌第3期。陳老先生原本憂懼大腸癌開刀後要裝人工肛門損害面子及尊嚴,並且給家人添麻煩,而以自己年歲已高、不願多活為由拒絕開刀治療。經醫師詳細溝通治療計畫後才同意手術,目前每月按時回診追蹤。腹脹、血便就醫 查出超低位直腸癌阮綜合醫院直腸外科醫師蔡達基表示,陳先生接受放射與化學治療縮小腫瘤後,利用3D影像系統,經肛門微創手術成功切除直腸癌,並在腹部置裝暫時性人工造口,等腸吻合處傷口癒合好以後,再安排手術把暫時性人工造口關閉,保留患者肛門、能正常排便,照平常步調過生活。過去罹患「超低位直腸癌」的患者,多採傳統的腹部會陰聯合切除手術,傷口約有20至25公分,病人術後恢復時間較長,而且必須做永久性人工肛門來排泄,對工作、活動、社交等日常生活等確實影響很大。經剛門微創切除手術 降低裝人工肛門機率「經肛門微創切除手術」由肛門口進入,從腫瘤下緣開始切除,徹底、安全切除腫瘤,病人傷口比傳統腹腔鏡手術傷口還小,骨盆腔神經血管不易受損,最重要是保留病患肛門。病患雖需裝置暫時性人口肛門,但手術後3到6個月,能關閉暫時性人口肛門,讓病患可從肛門排便,術後7天後就可以出院。蔡達基醫師說明,「經肛門微創切除手術」與傳統腹腔鏡手術比較起來,手術傷口小、出血量少,大大的提高免裝人工肛門的機率、減少大便失禁的窘況。目前「經肛門微創切除手術」有健保補助,患者僅需自費手術耗材。

訓練排便習慣 人工肛門非夢魘

訓練排便習慣 人工肛門非夢魘#人工肛門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豬哥亮罹患大腸癌後,多次傳出病危消息,最新消息指出,豬哥亮雖然已轉移到安寧病房,但狀況穩定。事實上,豬哥亮早在3年前就罹患大腸癌,卻遲遲不肯開刀,除了想多拍點戲、存錢給19歲么兒當教育費,也因為開刀位置接近肛門,豬哥亮認為裝人工肛門有損自尊,一度拒絕接受治療。事實上,只要和醫師商討,就能調整生活方式,並將人工肛門的不便降到最低。糞便或臭味外溢問題都能克服部分大腸癌患者因為腫瘤位置太低被迫切除肛門,雖然比例不高仍讓不少民眾因此害怕治療。人工肛門又稱為腸造口,即是在腸子的位置,通常位於左下腹做一個切口,以利糞便排出體外。過去有些新聞報導人工肛門可能造成糞便或臭味外溢,讓很多需要進行手術的病患感到憂心,其實這些問題都能克服。排便習慣可被訓練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許希賢表示,有些大腸癌病患因腸道嚴重阻塞,無法順利排便,醫師會考慮先做暫時性的人工肛門,等到治療告一段落後,再視情況移除。只有腫瘤的位置太低,影響到肛門括約肌功能,才會考慮永久切除肛門及括約肌,改用人工肛門。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暨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魏柏立指出,排便習慣可被訓練,建議病患可利用晚上洗澡時灌腸,訓練一段時間後,人工肛門會因刺激排便,而灌腸的操作非常簡單,也有專業造口護理師可到府教導。異味則可透過造口袋上的活性碳過濾掉,至於腸鳴或放屁的聲音一般人都會有,不需太過在意。可和醫師討論如何照顧人工肛門魏柏立副院長提醒,若患者因逃避人工肛門而不積極治療可能會因出血量太多而貧血,或惡性細胞跑到腹腔而產生腹水。腸癌也會讓腸子局部變厚、變硬,進而讓腸道管徑變小,造成腸道阻塞,除了影響正常進食外,甚至可能讓腸道破裂,導致糞便進入腹腔演變成腹膜炎。董氏基金會《大家健康》雜誌總編輯暨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強調,許多大腸癌患者擔心要裝人工肛門,因此不敢就醫或放棄。少部分的患者,甚至因為永久性人工肛門被列為輕度身心殘障,心理上無法接受,此時家人的想法會直接影響患者的治療態度,家人釋懷、接受,並積極面對,將是最大的支持力量。建議家屬可以多試著和患者理性溝通,以維持健康生活的方式。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