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完美

越成功越害怕出錯 妳也是不犯錯小姐嗎?

越成功越害怕出錯 妳也是不犯錯小姐嗎?#追求完美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怡琪是一家數位產品公司的高階主管,需要每週檢討數位產品的銷售狀況,並且隨時調整行銷策略與優化產品的內容,讓產品能夠更有競爭力。由於該市場競爭激烈,最近甚至因為疫情漸漸萎縮,讓怡琪十分焦慮。「比如說這些產品,只要銷售得不好,或是有人留言,說體驗感受不佳,我都會非常擔心。如果因此需要開會討論這些事情時,我會覺得很丟臉,覺得自己準備不夠完善,不夠認真、不夠努力,才會讓這種事情發生,真的是太糟糕了!」似乎想起那些經驗,怡琪的臉皺了起來。「所以我很投入工作的每個細節,腦中時常出現各種模擬、未雨綢繆,一次又一次的檢視,避免有人可以挑出我的錯。」當然,如此要求自我、追求完美,形塑出認真又負責的性格;高自我要求也反映在能力上,因此很難在工作上不成功。只是,也付出了一些代價。嚴重焦慮與憂鬱怡琪發現,隨著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市場的狀況越來越難預測,她出現嚴重焦慮與憂鬱的症狀,整天惴惴不安,永遠都覺得自己有事情沒有考慮到、可能讓事情變糟,一發不可收拾。另一方面,在和同事間的人際關係上,也出現一些狀況。她發現,自己完全不想與人互動,常擔心別人覺得她「沒有用」、「不配坐在這個位置上」;有時甚至懷疑自己的每一個決定,懷疑「自己是否的確能力不足,才會一直無法有所突破」?「『的確』是能力不足?所以你一直很擔心,自己的能力是『不夠』的嗎?」聽到了關鍵字,我忍不住問。「是吧!所以我才會那麼努力啊!」她笑了,但眼眶濕了。「不過,聽你剛剛描述,在這個職位以來,你的各項表現都很好,不是嗎?工作也一直很順利,而且還是同階主管中最年輕的。這些肯定與實際的客觀表現,對你的意義是什麼?」「這些人可能被我『暫時的表現』給騙了吧!因為我能力不夠,所以我才需要非常的努力,用來補足那些不夠;有一天,我會被他們看破手腳,發現我根本『德不配位』,能力根本配不上這個職位,大家都會覺得我很假,而且就算我出錯,別人也不見得願意幫我,還會覺得我很麻煩。」怡琪閃著淚光。「所以我得很努力,得很努力才行。不能出錯,不能有任何一次決策的錯誤,不能沒有成功。」不得不努力,不停地向前奔跑,像是被什麼追趕著一樣。想要逃開的,可能是內心那個「認為自己不夠好」的羞辱感,它總是黏得這麼緊,很難甩開。所以,我需要再努力一點才行,不能停下來,否則被它追上,我就完蛋了。完美的「假我」「你曾經想過,關於那些成功,你能做得到,是因為你的能力好嗎?」我很好奇,對於這個「暫時的表現」,是否從來都只是造成她焦慮的來源,而沒有給她一點點肯定與鼓勵?「應該這麼說。我想,我大概是有一定能力可以做到一些事。不過很奇怪的是,每次要重新開始一個任務時,我並沒有因為之前的成功經驗而安心,反而會覺得,如果我下次做不到了,那怎麼辦?」「如果下次我做不到這麼好,那怎麼辦?」這句話顯然對怡琪有極大的影響。話中的恐懼,似乎代表著,怡琪不太敢相信自己夠好,能夠維持這樣的表現;也代表著怡琪一直掛念著,別人對她的表現,永遠都有著極高的期待與標準。而且,別人很容易對她失望;而如果對她失望了,就會發生很恐怖的事。於是,這種覺得「不能讓人失望」,但又擔心「自己不夠好、會被看破手腳」的壓力,一直壓著怡琪,讓她死命地做好每件事、預測每個細節,希望能夠做到盡善盡美,挑不出毛病。那麼,自己就安全了。既不會被人「發現」、認為自己能力不夠,也可以不造成別人的麻煩,可以繼續維持自我感覺良好,讓自己繼續維持這個完美的「假我」:永遠成功、永遠完美,永遠堅不可摧,永遠不會出錯,也不會失敗。這樣的自己,是好的,是別人期待的;只要做到這件事就好,就會安全了。否則,讓別人失望的自己,可能會被瞧不起、被嫌棄、被覺得麻煩,甚至被傷害。對怡琪而言,每天,她忍不住懷疑自己,又「不得不」在意別人的目光、期待與要求,因此整日惶惶不安,就像每天都在接受測驗,測驗「自己夠不夠格在這世界有個位置」;所有的成就與成功,只是對內心焦慮暫時安撫的麻醉劑,而非是能夠化成自我肯定,甚至自我價值的禮物。於是,越成功,越害怕:越被人期待,越害怕讓人失望。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成為推動自己進步,卻也是傷害自我價值的關鍵。因為,當我們一直都在問:「別人想要我做什麼」,而不是「我自己想要什麼」時,所有因而得到的成就,是給別人的交代,而不是自己的引以為傲。所有在意他人的努力,回過頭來在自己身上,反而變成了傷。(本文摘自/過度努力:每個「過度」,都是傷的證明/寶瓶文化)

追求完美?別讓孩子陷入教養陷阱

追求完美?別讓孩子陷入教養陷阱#追求完美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時時刻刻追求完美,不只會讓父母心生不安與內疚,也會影響孩子,身為臨床心理學家,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觀察到父母追求完美,會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首先,孩子會透過父母的言語,學習到犯錯時的焦慮感──這很多時候是因為孩子側聽到父母的談話。側聽談話 孩子聽得懂父母的內心6歲的冠宇聽到媽媽談論他的足球成績,或是8歲的雅惠聽到父母談論姊姊和老師所發生的問題,他們聽得出父母的擔憂,也聽得懂父母的抱怨,例如,孩子可能會聽到父母在閒聊時,提起他們的選擇:「我應該讓宗翰4歲時就開始學棒球,現在他已經6歲,落後太多了。」或是「我要寫信確定宥翔2年級的導師是李老師,因為林老師真的沒辦法讓學生做好升上3年級的準備,我不想讓宥翔的成績因此落後。」內化在心裡 導致不願承諾任何事聽到這些事情後,孩子會將一切內化在心裡,但是,他們的身心發展其實還不足以應付他們所聽到的事情,他們只聽得出父母言語中,對做了「錯誤」選擇所產生的焦慮感,並將其解讀為「一步錯,全盤皆輸」。宥翔的導師如果不是李老師的話,就沒有辦法做好升上3年級的準備,宗翰沒從4年級就開始學棒球,所以怎樣都成不了一個優秀的棒球員,這可能會導致兒童和青少年不願去承諾任何事,或是做決定,但是,萬一他們所做的選擇是錯的呢?萬一他們改變心意了呢?不情願是缺乏動力、對後悔的恐懼你可以看到父母如何為孩子「做準備」,讓孩子以為犯錯一事是可以避免的,也難怪孩子不願意做決定,父母可能會以為孩子的不情願只是缺乏動力,但事實上卻可能是恐懼──對於後悔的恐懼。一個8歲男孩的母親告訴我,她不知道該怎麼辦,因為她兒子告訴她,他想打球,但是真的到了球隊要報名時,他卻改變了心意,然而當賽季開始後,他又告訴母親,他真希望當時報名了。(本文摘自/別急著給糖吃,先教孩子思考:在科技時代,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與積極行動力/大好書屋)

追求完美喘不過氣 老師被恐慌症壓垮

追求完美喘不過氣 老師被恐慌症壓垮#追求完美

李小姐是一名國小老師,座右銘是做事追求盡善盡美,這樣的態度為自己帶來不少的壓力。李小姐工作時盡責地做好老師的角色、承擔學生成績好不好的責任、承擔學生念不念書的責任;回到家中,還需要承擔照顧好老公、小孩、家事的責任。工作及生活上的負擔以及個性上追求細節完美的壓力,讓李小姐長期處於精神緊繃的狀態。在一次開車到學校上班的路途中,李小姐突然感到一陣暈眩、呼吸不到空氣、手腳發麻的極度不舒服感。她感到非常害怕,趕緊把車開到署立台中醫院的急診室,經過詳細檢查後,醫師告訴李小姐,身體沒有什麼異樣,她的強烈不舒服感受應該是恐慌發作所引起。有了這次難忘的經驗後,李小姐在學校時也數次經歷到暈眩,開始擔心如果自己昏倒了,身旁沒人救自己怎麼辦?會不會就這麼死掉了?李小姐開始不敢到學校上班、不敢自己一個人開車、不敢單獨處在一個沒有人陪伴的空間,能做的事越來越少,能活動的範圍越來越小。台中醫院臨床心理師涂冠宇表示,壓力、追求細節完美的個性以及身體易焦慮的素質,都可能是引起李小姐恐慌發作的原因;李小姐的狀況常見於許多曾有恐慌發作經驗的焦慮患者,擔心做某些事或處於某些環境時會出現暈眩、心悸、呼吸困難、甚至危及生命的各種身體症狀,讓每件事情充滿著限制,導致能做的事情越來越少,信心不斷流失的同時,也不斷增強對於恐慌發作的擔心,而這種擔心所引起的焦慮又會提高恐慌症狀出現的機率,惡性循環下常常影響這類患者生活品質。心理師涂冠宇說,對於恐慌症的處治,心理治療搭配藥物能達到最好的效果。李小姐經過幾年的掙扎後決定求助於身心科,除了服用抗焦慮藥物,也尋求臨床心理師的協助,她學會應用放鬆技巧應付突如其來的身體症狀,逐步挑戰原本因擔心而不敢做的事情。當發現自己所擔心的身體症狀不是那麼不可處理,理解緊張及壓力是導致身體症狀出現的主要原因時,她開始找回信心,建立起信心的良性循環。從原本需要友人開車陪同前來心理治療,到後來能自行開車前來,甚至已經逐漸返回學校工作。因為進步良好,同步進行的藥物治療也開始逐漸減量。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