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

初春雨水到 少吃酸多食甘滋養脾胃

初春雨水到 少吃酸多食甘滋養脾胃#脾胃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雨水,一年中的第二個節氣,通常落在國曆二月十八到二十之間,曆書寫道:「斗指壬為雨水,時東風解凍,冰雪皆散而為水,化而為雨,故名雨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也提及:「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反映著降水現象,當日子走到這一天,代表著綿綿春雨即將普降大地。潤物細無聲,默默滋養萬物此時,海邊的水獺開始捕魚,歡喜地將漁獲擺放在岸邊,好像正在舉行祭祀儀式,隨後再滿足地進食。大雁也要從南方飛回北方,在藍天上翱翔而過。「好雨知時節,潤物細無聲。」春雨默默地滋養著萬事萬物,花草樹木無形中獲得成長養分,從泥土地上冒芽萌動,再到欣欣向榮,不久後現出花繁葉茂、萬紫千紅的景象。花神節、龍抬頭,家家男子剃龍頭花朝節,大約在農曆二月,也稱作「花神節」、「百花生日」,此時乍暖還冷,隨處可以看見盛放的李花,開啟了賞花季。馬中錫《宣府志》記載:「花朝節,城中婦女剪彩為花,插之鬢髻,以為應節。」在此期間,古時女孩們會相伴踏青,將五色彩紙剪成長條狀,用紅絲線繫在花樹的枝幹上面,象徵「護花」或「賞紅」。民間俗諺說:「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雨水從天而降,不只賦情雅致的典故,更相傳每逢此時也是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好日子。自此之後,雨水開始增多,又稱作「春龍節」。此外,還有一個傳統習俗:「二月二,龍抬頭,要剃頭,才出頭。」因此,在這個好日子剃頭,就可以為自己招來好運氣,從年頭就一路暢旺。龍不抬頭,天不雨,既然龍都抬頭了,意味著天地應和,雲雨諧奏,自是五穀豐年,國泰民安。乍暖還寒,首重保養呼吸道春雨來臨,天氣變化依然未定,呼吸道的養護尤其重要。民間流傳著保健防病的諺語:「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意思是說,春天一到,不要急於脫掉厚重保暖的衣物,一旦受涼,容易引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心臟血管也會因為溫度驟升驟降而失衡,輕則傷風感冒,重則心肌梗塞、呼吸衰竭。秋天也不要剛轉涼,就馬上穿上厚重的棉襖,先接受涼爽的適當刺激,有助鍛鍊身體,提升禦寒的能力,也就不容易生病。季節變換之際,人們的心理也比較浮動,情緒的波動也會特別明顯,可能會有失眠、心悸、氣鬱、恐慌等症產生。中國古代養生術書嵇康《養生論》記載:「春三月,每朝梳頭一二百下,壽自高。……至夜臥時,用熱湯下鹽一撮,洗膝下至足方臥,以洩風毒腳氣,勿令壅滯。」進入春天時節,每日早晨起床梳頭一兩百次,晚上臨睡之前,採用熱水加入一撮鹽洗腳,可以排去毒氣,而不壅塞體內。同時,可以做些簡單的放鬆運動,例如:呼吸吐納、筋骨舒展、打太極或瑜珈操等,藉此淨化身心、擺脫壓力。《金匱要略》寫道:「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腎。」指的就是春季肝火暢旺,建議不要食用動物的肝臟,避免死氣入肝,傷及食者魂。雨水屬陰,就中醫理論來談,飲食上「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採用蜂蜜、大棗、山藥、銀耳等食材入菜,幫助調脾胃、平肝氣。日常養生順應天候變化,讓身體處在一種相對的平衡狀態,才能常保康健。循令食.家味♦菠菜粥食材:菠菜兩百克、白米兩百克、食鹽適量作法:一、菠菜洗淨,切段。二、起鍋等水沸騰後,川燙,瀝乾備用。三、白米加適量水煨煮,待米熟爛後,放入菠菜。起鍋前,調味即成。♦蒟蒻腐皮炒雙筍食材:蘆筍一百克、竹筍一百克、蒟蒻五十克、豆腐皮十五克作法:一、蘆筍切成小段,竹筍切成條絲,備用。蒟蒻先下鍋,煮軟備用。二、取炒鍋,放油、蔥蒜爆香後,加入蘆筍、竹筍絲、蒟蒻和豆腐皮,一起翻炒。三、最後,以太白粉勾芡,起鍋盛盤。(本文摘自/循令食 家味:24節氣歲時紀/博思智庫)

脾胃養生依體質 辨認5類食物特性

脾胃養生依體質 辨認5類食物特性#脾胃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脾胃健康在中醫養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醫認為脾經脈連胃,互為表裡;脾與胃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精微營養物質的吸收與轉輸。人出生後必須依賴飲食的營養維持生命,脾、胃合稱後天之本,具人體消化、吸收與轉輸的功能。食物應依體質選擇 寒性體質忌寒涼、熱性體質忌溫熱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中醫科醫師李敏表示,脾胃養生重視飲食,飲食應適度適時,避免暴飲暴食、或飢飽無度;宜選擇清淡、少刺激性、易消化的新鮮食物,避免食用不易消化的生冷、烤炸、煙燻及辛辣刺激的食物;進食時應心情放鬆,細嚼慢嚥。慢性胃病或胃下垂患者進餐前後不宜大量喝水,進食中不宜喝過多湯。食物應依體質選擇,寒性體質忌冰生冷寒涼性食物,宜平性、溫性、熱性食物;熱性體質忌溫熱性食物,宜平性、涼性、寒性食物。食物依寒熱溫涼的屬性舉例如下:‧平性食物/粳米、玉米、大豆、黑豆、菜子油、大豆油、豬肉、牛肉、雞肉、甘藍菜、甘薯、馬鈴薯、芋頭、胡蘿蔔、黑木耳、橄欖、檸檬、李子、蘋果、木瓜、葡萄、柳丁、甘蔗等。‧寒性食物/小米、蛤蜊、蟹、田螺、茭白筍、竹筍、蓮藕、海帶、紫菜、苦瓜、洋菜、荸薺、西瓜、楊桃、香蕉、香瓜、柚子、草莓等。‧涼性食物/小麥、大麥、薏苡仁、綠豆、牡蠣、油菜、絲瓜、黃瓜、菠菜、冬瓜、茄子、菱角、白蘿蔔、梨子、蕃茄、枇杷、橘子等。‧溫性食物/糯米、高粱、花生油、羊肉、蝦、生薑、大蒜、蔥、洋蔥、芥菜、南瓜、栗子、香菜、荔枝、桃子、龍眼、蕃石榴、櫻桃、金棗等。‧熱性食物/烈酒、辣椒、芥茉、花椒、胡椒、龍眼乾、榴連、油炸物、肉桂、乾薑等。食慾不振、腹脹疼痛等症狀 不宜冬令進補常有病人問適不適合冬令進補?李敏醫師強調,關鍵在於身體是否有虛損、補什麼。氣虛者當益氣、血虛者當補血、陰虛者當滋陰、陽虛者當溫陽,為進補原則。如果食欲不振、脘腹脹滿疼痛、噯氣嘔噁、舌苔白膩或黃膩等症狀,一般不宜進補,應先就醫,待症狀消失後再進補調理。中醫臟象理論提到,脾胃的消化過程需要肝膽疏泄功能參與運作。經過肝的疏泄、調暢氣機,則情志開朗、消化功能正常;若肝氣鬱結、情志不遂,則消化功能亦受影響。保持心情愉快、適當疏解壓力與負面情緒,為維持消化系統健康的重要關鍵。適當運動鍛鍊、按壓足三里穴保養脾胃除上述應注意飲食合宜及情緒舒解外,生活起居養生亦十分重要。生活有規律,起居有常,勞逸適度,充足休息與睡眠,適當的運動鍛練,如散步、太極拳、八段錦等,能使氣血流通,脾胃健運。平時可以自行按摩足三里穴位保養脾胃,位置在外膝眼下四指與脛骨旁開一指交接處。李敏醫師表示,脾虛有濕的人,容易腹脹食少、大便偏軟,身體沉重,甚至有四肢浮腫,婦女白帶較多等症狀,平日可以四神粥保養,材料包括山藥、蓮子、芡實、茯苓、薏苡仁,依體質酌量,洗淨與白米熬成粥。

護脾胃食療 中醫推薑等6食物

護脾胃食療 中醫推薑等6食物#脾胃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1)薑是健脾利濕好食物日常飲食可適量吃一點薑來護脾胃,尤其烹煮瓜類、海鮮等寒涼食物時,放一些薑除了去腥,還能去除一點食物的寒性。中醫認為,薑能健脾利濕,薑皮有輕微的利尿作用。薑也可以輕微地刺激胃酸的分泌,有助消化,但又不會過度刺激腸胃道,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在緊張、噁心或嘔吐時,喝一點薑湯可以舒緩。輕微的腹瀉,喝些薑湯也有效,因為它能抑制平滑肌過度收縮。2)甘蔗緩解腹脹已故的中醫肝病權威馬光亞教授在「九十自述」文章中曾提到,來到台灣後很喜歡喝甘蔗汁。甘蔗汁解熱止渴、生津潤燥,對於「火體」(體質燥熱)的馬光亞來說,甘蔗汁是濕熱氣候裡的天降甘霖。甘蔗味甘平,具有解熱、利尿和滋養功效,生飲甘蔗汁可清熱助消化,凡是口乾舌燥、反胃嘔吐、消化不良和發熱退燒皆可使用。唐朝詩人王維曾如此形容:「飽食不須愁內熱,大官還有蔗漿寒。」唐朝的官宦人家,早已懂得用甘蔗汁來緩解腸胃飽脹不適。烤過的甘蔗打汁,則有補脾益氣、滋養保健功效。烤甘蔗汁不但可用來治療咳嗽,以營養學來看,甘蔗汁的葡萄糖和果糖容易吸收,可直接化為能量來源,適合消化功能差、需要迅速補充能量的人。不過,甘蔗糖分高,中醫認為甜食會生痰,痰多的人不適合生飲甘蔗汁。而糖尿病患者、代謝異常及血脂高的人也要限量飲用。3)四神湯是顧腸胃良方夜市、小吃攤常見的四神湯是最平民的護養脾胃良方,適合大多數體質的人食用。四神湯裡的茯苓、芡實、蓮子、山藥,這4種藥材可以健脾止瀉、厚實腸胃的功能。四神湯屬於一般藥膳,可自行烹煮,一般都在四神湯裡加蛋白質如小腸、豬肚,素食者可加豆類,增加風味。4)蓮藕健脾養胃馬光亞醫師不吃補,卻喜歡在秋天吃蓮藕排骨湯安神潤肺養胃。古代,蓮藕就是食療養生聖品。以中醫觀點來看,生藕、熟藕各具有不同的功效。生藕性味甘寒,可清熱生津、涼血止血、散瘀,適用於口乾舌燥及火氣大的人;蓮藕煮熟後,性由寒轉溫,有健脾養胃、補氣養血、止瀉的效果,適合胃腸虛弱、消化不良的人食用。但有消化道潰瘍、容易脹氣和大腸激躁症的人不宜多吃,因為蓮藕的纖維多,會促進腸道蠕動。而脾胃虛寒,如容易腹瀉、胃口不佳的人,以及女性生理期時,應避免吃性寒的生藕,而改吃熟藕,以免加重不適。5)空心菜潤腸通便中醫認為空心菜清熱解毒、潤腸通便,如同天然保護罩,可防止夏天的細菌病毒入侵體內。以營養學角度來看,空心菜可健胃整腸。空心菜的鹼性會降低腸內酸度,幫助好菌生長;空心菜含大量纖維質,可降低膽固醇,且含鐵量比紅鳳菜和高麗菜高。不過,空心菜性味偏寒,體虛者不適合多吃。此外,空心菜會影響中藥補養藥物,如黃耆、人參、當歸、川芎、何首烏的效果,如服用以上中藥,宜錯開2~3小時後再吃空心菜。6)白蘿蔔助消化白蘿蔔生食可止渴、清熱,並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有「小人參」美稱。營養師許雲卿舉例說,日本人在便當中加入黃蘿蔔、廣東人在三寶飯中加入醃蘿蔔,都有幫助消化的效用。白蘿蔔熟食能利尿消腫脹,幫助排便。尤其台灣高山蘿蔔水分多,如同水梨一樣甘美多汁,是冬天不宜錯過的養生食材。需注意的是,吃中藥可以吃白蘿蔔,但服用補氣的人參和高麗參時,要避開白蘿蔔,以免補氣效果減半。此外,因白蘿蔔性偏寒,胃潰瘍、先兆性流產和經期不順的人,勿過量生食白蘿蔔。(本文摘自/整腸健胃:中西醫聯手顧腸胃/天下雜誌出版)

常拉肚子嗎?醬油要少吃!

常拉肚子嗎?醬油要少吃!#脾胃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味噌性溫和,能修補腸胃。與味噌相比的話,大豆露與醬油性烈,對下痢者不好。醋不可多攝取,對脾胃不好。然而有積聚(腹脹且痛)症狀者可以攝取一點。烈醋不可食用。」醋能溫暖身體、促進新陳代謝 有益健康益軒在這裡又強調一次「不可吃太多的醋,也不可吃太烈的醋」。中醫飲食療法的基礎「五味論(酸、甜、苦、辣、鹹)」提到:醋屬酸性,能補強肝膽功能。然而,益軒認為:「具強烈酸味的醋,會破壞腸或胃等消化器官的黏膜。」但「四氣論(寒、涼、溫、熱)」指出:醋屬溫,能溫暖身體、促進新陳代謝,原本就是有益健康的調味料。不過,胃痛時,加了濃醋的菜餚無法引起食慾。這一點與益軒所言不謀而合。相較於醋,益軒指出:「味噌能修補腸胃,比大豆露或醬油更好。」所謂大豆露,是只以大豆為原料釀造的醬油露,與用大豆和小麥釀製的濃醬油不同。醬油具有降血壓、抑制血糖的功效以現代營養學角度來看,醬油含有300種以上的成分,經證實具有降血壓、抑制血糖的功效。另一方面,味噌則富含大豆蛋白、維生素B12、維生素E、異黃酮、膽鹼、卵磷脂等多種有益的成分,因此能降低膽固醇、幫助消化、防止氧化。此外,味噌發酵的過程中,會產生「不飽和脂肪酸」成分,它能有效抑制癌症發生。1981年的一項報告顯示:愈常喝味噌湯的人,其胃癌死亡率愈低。總之,不管是醬油或味噌,都是優質的發酵食品,只要適量攝取都對健康有益。不過,容易拉肚子的人,最好聽從益軒建議,控制醬油的攝取為佳。(本文摘自/不生病的98個習慣/天下雜誌出版)

三餐怎麼吃?營養師大公開

三餐怎麼吃?營養師大公開#脾胃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早餐可補胃氣,少糖分吃碗溫暖脾胃的生薑稀飯或山藥稀飯,再加點補脾胃的蓮子、芡實、番薯,生發胃氣,強化腸胃道功能;或是五穀雜糧麵包、吐司搭配半糖或無糖的豆漿、牛奶。營養師許雲卿提醒,避免選擇含甜餡的麵包、加了美乃滋的三明治、及含糖的奶茶、紅茶。耗氣飲品 中醫不建議咖啡配甜點午餐後,是享受甜點的最佳時間。中午陽氣最旺,能幫助運化濕氣,喜歡吃甜食的人不妨選午餐飯後好好享受一番。最好搭配幫助理氣的茶飲,中醫師廖麗蘭建議,以4片薑、1片陳皮、3顆紅棗沖泡500cc熱水飲用即可。午餐的菜餚加些辛味食物,如蔥、薑、蒜、辣椒也能平衡甘味食物帶來的滯緩效果,減低甜食的傷害。很多人喜歡吃甜點配咖啡,在中醫看來,咖啡是耗氣的飲品,因此不建議這樣搭配。晚餐後最容易發生腸胃症狀晚餐時間陽氣最弱,忌吃糖。晚上太陽下山陽氣減弱,最不適合吃甜食,此時也最常發生腸胃道症狀。中醫師陳萍和的一位女病患,最近幾次胃痛都是晚上發作,雖然只是午茶時間吃了月餅、車輪餅,夜裡就疼得無法入睡。晚餐的主食建議以補胃氣的糙米飯,搭配顧胃好食物高麗菜、南瓜、秋葵,以及強健脾胃的四神湯。(本文作者/王安琪、楊心怡)(摘自/輕甜食:零罪惡感的手作點心/天下雜誌出版)

調養首重「脾胃」 中醫抗癌這樣吃

調養首重「脾胃」 中醫抗癌這樣吃#脾胃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在現代,惡性腫瘤已是嚴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常見疾病!中醫師指出,扶養正氣是治療癌症的根本,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補養脾胃」。透過適合扶養脾胃的中藥食材調養癌症,並搭配足量休息與運動,適當排解壓力,保持正面向上心情,才是防癌抗癌的關鍵!正氣不足易受癌症侵襲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科謝明憲醫師表示,中醫認為腫瘤的發生與正虛有著密切關係,正氣是先天元氣與後天飲食之氣結合而成。無論疾病侵襲或飲食勞傷,都可導致身體臟腑功能失常,因而造成生體病理產物生成,而這些病理產物在正氣不足的條件下,逐漸發生腫瘤。扶養正氣是治療癌症的根本,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補養脾胃!每個人自從離開母體之後,直到生命終結,都必須依賴後天飲食來維持生命,也就是說,人的一生都要依靠脾胃運化來供給營養物質和能量。因此養護脾胃、健脾益氣就成了治療疾病最重要的一環。山藥、白扁豆 癌友好食材而適合扶養脾胃的食材,常見於日常。如山藥有益氣養陰、補脾肺腎的作用,本品因含有較多的營養成分,又容易化消化吸收且藥性平和,滋而不膩,尤其適用於癌症這樣的慢性疾病或接受治療後的虛弱患者的調養。其他還有白扁豆,有補脾和中,化濕的作用,適合脾虛濕盛、運化失常所導致的胃口減退、腹瀉、嘔吐等症。其它如黃耆、白朮、薏苡仁、大棗等,都是臨床上經常使用的藥物及食材。最後他也提醒,癌症的調養,除了配合醫師接受常規性治療之外,正常而規律生活以及正確情緒調適也是重要環節。

想養好脾胃?國寶中醫首推薑、蓮藕6大食物

想養好脾胃?國寶中醫首推薑、蓮藕6大食物#脾胃

1)薑是健脾利濕好食物日常飲食可適量吃一點薑來護脾胃,尤其烹煮瓜類、海鮮等寒涼食物時,放一些薑除了去腥,還能去除一點食物的寒性。中醫認為,薑能健脾利濕,薑皮有輕微的利尿作用。薑也可以輕微地刺激胃酸的分泌,有助消化,但又不會過度刺激腸胃道,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在緊張、噁心或嘔吐時,喝一點薑湯可以舒緩。輕微的腹瀉,喝些薑湯也有效,因為它能抑制平滑肌過度收縮。2)甘蔗緩解腹脹已故的中醫肝病權威馬光亞教授在「九十自述」文章中曾提到,來到台灣後很喜歡喝甘蔗汁。甘蔗汁解熱止渴、生津潤燥,對於「火體」(體質燥熱)的馬光亞來說,甘蔗汁是濕熱氣候裡的天降甘霖。甘蔗味甘平,具有解熱、利尿和滋養功效,生飲甘蔗汁可清熱助消化,凡是口乾舌燥、反胃嘔吐、消化不良和發熱退燒皆可使用。唐朝詩人王維曾如此形容:「飽食不須愁內熱,大官還有蔗漿寒。」唐朝的官宦人家,早已懂得用甘蔗汁來緩解腸胃飽脹不適。烤過的甘蔗打汁,則有補脾益氣、滋養保健功效。烤甘蔗汁不但可用來治療咳嗽,以營養學來看,甘蔗汁的葡萄糖和果糖容易吸收,可直接化為能量來源,適合消化功能差、需要迅速補充能量的人。不過,甘蔗糖分高,中醫認為甜食會生痰,痰多的人不適合生飲甘蔗汁。而糖尿病患者、代謝異常及血脂高的人也要限量飲用。3)四神湯是顧腸胃良方夜市、小吃攤常見的四神湯是最平民的護養脾胃良方,適合大多數體質的人食用。四神湯裡的茯苓、芡實、蓮子、山藥,這4種藥材可以健脾止瀉、厚實腸胃的功能。四神湯屬於一般藥膳,可自行烹煮,一般都在四神湯裡加蛋白質如小腸、豬肚,素食者可加豆類,增加風味。4)蓮藕健脾養胃馬光亞醫師不吃補,卻喜歡在秋天吃蓮藕排骨湯安神潤肺養胃。古代,蓮藕就是食療養生聖品。以中醫觀點來看,生藕、熟藕各具有不同的功效。生藕性味甘寒,可清熱生津、涼血止血、散瘀,適用於口乾舌燥及火氣大的人;蓮藕煮熟後,性由寒轉溫,有健脾養胃、補氣養血、止瀉的效果,適合胃腸虛弱、消化不良的人食用。但有消化道潰瘍、容易脹氣和大腸激躁症的人不宜多吃,因為蓮藕的纖維多,會促進腸道蠕動。而脾胃虛寒,如容易腹瀉、胃口不佳的人,以及女性生理期時,應避免吃性寒的生藕,而改吃熟藕,以免加重不適。5)空心菜潤腸通便中醫認為空心菜清熱解毒、潤腸通便,如同天然保護罩,可防止夏天的細菌病毒入侵體內。以營養學角度來看,空心菜可健胃整腸。空心菜的鹼性會降低腸內酸度,幫助好菌生長;空心菜含大量纖維質,可降低膽固醇,且含鐵量比紅鳳菜和高麗菜高。不過,空心菜性味偏寒,體虛者不適合多吃。此外,空心菜會影響中藥補養藥物,如黃耆、人參、當歸、川芎、何首烏的效果,如服用以上中藥,宜錯開2~3小時後再吃空心菜。6)白蘿蔔助消化白蘿蔔生食可止渴、清熱,並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有「小人參」美稱。營養師許雲卿舉例說,日本人在便當中加入黃蘿蔔、廣東人在三寶飯中加入醃蘿蔔,都有幫助消化的效用。白蘿蔔熟食能利尿消腫脹,幫助排便。尤其台灣高山蘿蔔水分多,如同水梨一樣甘美多汁,是冬天不宜錯過的養生食材。需注意的是,吃中藥可以吃白蘿蔔,但服用補氣的人參和高麗參時,要避開白蘿蔔,以免補氣效果減半。此外,因白蘿蔔性偏寒,胃潰瘍、先兆性流產和經期不順的人,勿過量生食白蘿蔔。(本文摘自/整腸健胃:中西醫聯手顧腸胃/天下雜誌出版)

脾胃變「皮」胃 茶飲按摩可使「乖乖」

脾胃變「皮」胃 茶飲按摩可使「乖乖」#脾胃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年關將近,與朋友親人的聚餐將一次比一次還要增多,而大吃大喝的後果,除了變胖之外,脾胃功能較差的民眾,可能會出現腹脹腹瀉的情況。對此,署立基隆醫院,中醫科賴卉蓮醫師建議,可利用按摩的方式,以及茶飲的方式來改善這些情形。賴卉蓮說,常見的腸胃疾病主要有便秘和腹瀉,依情況又分為很多種類,總括來說,便秘預防主要還是應該多喝水、避免烤炸辣或過食寒涼,進食後避免立刻躺下休息;而腹瀉的預防主要是要注意衛生的習慣,飯前便後都要洗手,多食粥米湯來養胃氣,已經腹瀉的話則可給予淡鹽湯或運動飲料加水預防電解質流失。而北部冬季總是陰雨綿綿,空氣濕度居高不下,脾胃功能較弱的人,更是難以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體外,容易產生食慾不佳、反胃噁心及腹瀉的情形。賴卉蓮指出,有這些症狀,在家裡也可以透過按摩及飲食的方式來改善。她解釋,茶飲的部分,使用焦山楂、焦麥芽及焦神麴各三錢,加入600cc的水,煮約20分鐘,即可代茶飲,因飲食過量導致的腹脹、腹痛皆有不錯的功效。不同於市售的四神湯,賴卉蓮醫師說,以茯苓、山藥、蓮子及芡實下去熬煮的四神湯,也可增加腸胃消化吸收,對於慢性腹瀉者也可經常服用做調理。針對按摩部分,她說明,在家裡可多做腹部按摩,順時針逆時針交替輕輕按摩上腹部,在沿著升結腸(右下方往上)→橫結腸(肚臍上由右往左)→降結腸(左上方往下)的方向,小幅度順時針畫圓按摩,各推10~20次,可促進大腸蠕動及幫助消化。或是按摩足三里及天樞兩個穴道,均有減輕腸胃不適的功效。(圖片來源:由基隆醫院提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