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改

吃基改食品 會變基改人嗎?

吃基改食品 會變基改人嗎?#基改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吃了被餵食基改飼料的動物,就會變成基因改造人嗎?」基因改造技術衍生的食品及原料的安全性,一直是大家關注的食安議題,許多民眾因為不了解基因改造科技,很擔心「吃下基因改造作物製成的食品,外來基因會隨著食物轉移至人體中嗎?」等疑慮。基改食品基因會在人體內被分解食藥署表示,我們平常吃的食物、作物中,本來就含有各種基因(DNA片段),這些基因就像蛋白質、澱粉及脂肪一樣,經人體消化分解成小分子後,成為為人體吸收的營養成分。無論天然或基改食品,其所含的基因都會在人體內被分解,並不會影響人類自身的基因組成。目前各國研究也沒有發現,吃進任何基改食品原料或產品後,外來的基因會嵌入到人體基因中的現象。因此,基改作物的基因並不會影響人體基因,更不會因為吃了被餵食基改飼料的動物,就成為基因改造人。基改作物經過政府審查才能上市目前台灣核准通過的基改作物原料,包含黃豆、玉米、油菜、棉花及甜菜五種,這些基改作物在上市前,均需向政府申請查驗登記、進行安全性評估資料審查,經取得許可證後始得供做食品原料。政府亦規定,所有基改原料製造的食品,均需在外包裝上標示基因改造等字樣,清楚揭露消費資訊。在政府的嚴謹把關之下,消費者可安心食用。

農糧署抽檢國產硬質玉米 全數非基改

農糧署抽檢國產硬質玉米 全數非基改#基改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為提高我國糧食自給率,農糧署輔導農會以每公斤9元契作收購硬質玉米,收購價格較近年進口玉米每公斤單價6至8元高。鑑於之前曾經發現不法人士以進口基因改造玉米混充國產硬質玉米事件,為確保國產硬質玉米品質,農糧署今(108)年再度擴大國產硬質玉米留樣與抽檢作業,檢驗結果全數合格,皆無基因改造成分。建立市場區隔 擴大留樣抽驗國產硬質玉米主要產季在每年2至5月,今年收穫面積約1.2萬公頃,產量6.8萬公噸,種植農戶約1.1萬戶。國產硬質玉米新鮮質優,為與進口玉米建立市場區隔,農糧署於玉米生長期即派員至田間採集玉米葉片,並要求各農會收購農民的硬質玉米,應逐戶辦理留樣;農會銷售玉米籽實時,也應留取籽實樣品。農糧署隨機抽選千分之六以上的樣品,共檢驗37件玉米葉片、152件玉米籽實,檢驗結果全數不含基因改造成分。若查獲不法 將移送偵辦今年不但增加農民繳乾籽實的高風險樣態檢驗件數,更動員人力作田間玉米葉片檢驗,以求查驗體系從玉米種植到採收繳籽更加完備。若發現有基改玉米成分,即可追溯籽實來源。倘經檢驗確認不法混摻,將移送檢調單位偵辦,並取消行為人的相關補助金或手續費。國產硬質玉米新鮮質優 消費者可安心使用農糧署表示,國產硬質玉米在地生產,具有新鮮、非基因改造、品質優良等特點,是製作玉米粉產品與動物飼料的最佳原料,玉米主要產區亦有農會規劃於今年秋作推動硬質玉米產銷履歷,提升品質及安全性,國內消費者、食品加工業者與飼料廠商可以安心使用。

連喝1個月豆漿 竟長疹皰、發癢

連喝1個月豆漿 竟長疹皰、發癢#基改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0歲的顏先生,皮膚長出密密麻麻的小疹皰,而且還會發癢,因為抓撓造成手腳破皮流血。不僅自行購買皮膚藥膏擦拭沒有用,到住家附近的皮膚科診所求診也沒有效果,發癢症狀持續了2周,讓顏先生非常困擾。每天多喝1杯豆漿 基改黃豆致過敏顏先生擔心是免疫系統問題而求診,醫師在問診中發現,可能與近期改變飲食習慣有關。這1個多月來,顏先生幾乎每天早上都多喝1杯早餐店豆漿。醫師要求患者先停止飲用豆漿並用藥3天,回診時顏先生的小疹皰逐漸消退,發癢情形也明顯改善。童綜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鄭聖翰表示,顏先生體質容易過敏,花粉類食物,像是蜂蜜都不吃。以前沒有喝豆漿的習慣,這1個月以來,為了方便,都到同一家早餐店購買早餐並加附1杯豆漿,因此推測疑似飲用基改豆漿產生過敏。基改黃豆佔大宗 體質敏感者易過敏豆漿的主要成分是黃豆,但國人食用的黃豆製品,大部分都是基因改造的進口黃豆。基改黃豆主要從作物抗蟲特性、改良營養成份的方向進行培育,透過基因改良技術,進行各物質的DNA轉移。經過基因改造的食物,可能具有人體未曾接觸過的蛋白質或其他物質,有些人會特別敏感,而產生過敏反應。鄭聖翰主任呼籲,民眾選購食品時要注意食物產地與組成。本身是過敏體質者更要小心,食品選擇以天然的最好。加工製程品要注意成分與來源,添加物越少越好,避免吃進會引發身體過敏的物質,身體感到不適。

基改食品標示規定 元旦過後更嚴格

基改食品標示規定 元旦過後更嚴格#基改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食品安全問題一再催毀人民信心,讓常吃外食的民眾吃得心慌慌;國內基改食品標示,將自明年1月1日起施行新制,較目前規定嚴格及明確。新北市衛生局針對轄內業者進行食品含基因改造食品原料標示輔導查核,另抽驗55件豆製品檢測基因改造成分定性分析,計4件疑超出法規3%的規定,現場輔導業者應確認原料來源如實標示,以符合法令規範。只要添加基改原料 包裝就要標示衛生局說明,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各項105年1月1日食品規範新制即將上路,其中,凡食品只要使用任何基改食品原料或添加物,都要強制標示「含基因改造」,不侷限於修正前規定中的黃豆及玉米基改原料,以及重量是否達到產品總重5%的比例,才需要標示基因改造食品。為輔導業者合乎新規法令,衛生局派員至轄內140家業者進行「食品含基因改造食品原料標示」輔導查核,含完整包裝食品168件及散裝食品119件共287件,不合格97件;另抽驗55件豆製品檢測基因改造成分之定性分析。未完整標示可處罰鍰衛生局指出,自105年1月1日起,不論包裝食品、食品添加物、散裝食品或直接供應飲食場所之食品,只要含有基因改造食品原料,食品業者皆應依規定標示「基因改造」或「含基因改造」等字樣,若未完整標示或標示不實,將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規定,除令業者限期回收改正,並未完整標示處以3萬至300萬元或標示不實為4萬至400萬元罰鍰。

基改標示急上路 是救民?還是擾民?

基改標示急上路 是救民?還是擾民?#基改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研究指出,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超過90億,而糧食產量卻供應不及,面對糧食短缺困擾,基因改造科技將有助改善。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余淑美指出,近年極端氣候,導致糧食作物面臨日趨惡化的生長環境,如何利用高科技生產安全糧食以及制定完善政策,將是各國必須重視的課題。基改標示倉促立法 恐衝擊產業及民生事實上,基改科技有助於促進糧食安全、減少使用農藥與環保,但一般民眾仍對基改食品抱持疑慮。有鑑於此,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於2月份預告修正的基改食品標示規定,包裝食品只要含有3%以上的基改原料,就必須標示「基因改造」或「含基因改造」,且將在6月實施。然而,尚未評估基改相關法規就倉促立法,恐將衝擊國內食品產業、造成民眾消費支出增加。台灣食品保護協會及台灣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日前舉辦「恐懼或是希望?從科學與經濟觀點剖析基改」的基因改造論壇,由台灣食品保護協會理事長沈立言與台灣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秘書長施坤河主持,邀請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余淑美、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講座教授葉錫東、台大生化科技學系特聘教授潘子明、科學月刊社前理事長林基興、台灣經濟研究院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組長余祁暐等,以中立角度並基於科學論據的看法,探討民眾對於基改議題認知,以及食品標示制度可能帶來的衝擊。加工品需標示 成本增加恐轉嫁消費者余祁暐指出,所有的食品(包括基改食品與非基改食品)以及有機食品等,皆具有食品安全與風險性的問題。在民眾不了解基改食品標示與食品安全無關的情況下,若基改高層次加工品皆需標示說明,食品供應鏈業者需面對原料改用非基改或有機原料、設備變更、供應合約變更等問題,甚至造成成本推升;如無完善配套,業者成本恐將轉嫁至消費者。依據台經院估計,標示制度實施後預期未來全台每年食品支出與價格將會上漲。潘子明也認為,國內較為嚴格的標準甚至會造成貿易屏障,至於高層次加工食品標示查驗,也會引發國內廠商的不公平競爭。事實上,基改食品上市前均通過衛福部嚴格檢驗,安全無虞才能供國人食用,林基興指出,美國科學促進學會(AAAS)稱基改食品標示是「荒謬的警訊與誤導消費者」,他建議,國人「知的權利」需運用在學習基改知識與傳統育種的內涵。基改協助緩解糧食需求壓力余淑美指出,從農業發展來看,基改作物能降低農藥使用、對抗旱澇等惡劣環境。然而,台灣有3/4的水用於農業,加上地勢及暖化問題,常面對到缺水或留不住水的情況,而提高作物耐乾旱或少用水的能力,將是協助緩解糧食需求壓力的方法,但政府對此仍持保留態度。此外,限縮農業生技技術將使台灣落後他國水準,產業發展堪憂,且從糧食安全角度觀察,目前糧食自給率僅3成,一旦國際糧價波動,或全球發生糧荒,國內食品必定跟著漲價,甚至有錢也買不到,因此,余淑美主張「抗逆境」的基改作物研究不應被摒除。

歐盟:基改食品恐讓動物出現生殖障礙

歐盟:基改食品恐讓動物出現生殖障礙#基改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基因改造的產品,例如黃豆、玉米等,雖目前未被科學家驗證,基因改造的食品是否會對人體產生影響,可是為了安全起見,許多民眾購買食品時,則會盡量的避開這樣的產品,為的就是求一份安心,但消基會卻指出,我國政府對於基因改造食品的標示規定,似乎太過於鬆綁,恐讓基因改造食品在消費者無知的情況下,悄悄被吞下肚。基改食品 對人體恐有許多「未知」影響根據奧地利衛生部委託維也納獸醫大學進行的實驗中,科學家發現,以基因改造玉米餵食白老鼠,被餵養的白老鼠從第三代開始,體重、體長和數量都明顯減少。而研究人員同時指出,研究結果目前僅適用於實驗鼠,不能斷言它同樣適用於其他動物和人類,基因改造玉米是否會對其他動物和人類的生育能力造成影響仍需進一步研究。但俄羅斯國家基因安全協會及歐盟生態研究所都提出警訊,基因改造飼料會造成動物的生殖障礙。雖目前未有大規模的研究顯示,人類長期吃下大量的基因改造食品,是否會對人體產生什麼影響,但似乎以目前各國的研究,都紛紛把矛頭指向基因改造食品恐怕會造成「未知」的問題,因此,若民眾能盡量少吃基因改造的食品,著實是在食安風暴頻頻來襲的時刻,能少一分擔憂,但消基會則列出了三項政府對於基因改造食品標示與標準的缺失,容易讓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吃下基因改造食品:1) 台灣基因改造食品含量標示太寬鬆台灣目前規定,以基改黃豆或玉米為原料且占最終產品總重量5%以上,應標示「基因改造」或「含基因改造」字樣,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基因改造食品標示規定相較之下,台灣基因改造食品含量標示太寬鬆,在其他國家規定含量0.9%、1%須強制標示時,我們至少要有相同的規定,才能真正保障消費者食的安全。2) 商品應該不分包裝狀態,一律標示許多消費者習慣在菜市場購買黃豆製品,例如豆乾、豆腐等,民眾習慣在早餐店買豆漿、常去速食店喝玉米濃湯,這些散裝食品或已經烹調的食品,竟沒有納入基因改造食品標示範圍,形同開了一扇方便之門,對消費者的保障僅做了一半。3) 基因改造標示範圍應擴大台灣目前核准進口基因改造黃豆及玉米,所以標示規定僅侷限於基因改造黃豆或玉米,但全球基因改造作物還包括番茄、木瓜、馬鈴薯、稻米、油菜等,不是只有黃豆、玉米,完備的基因改造標示政策應該包括所有含基因改造作物成分的食品,台灣應比照歐盟強制標示所有產品,而廠商方面,只要知道有使用基因改造成分的原料,不論農作物種類、不論含量多寡,都建議主動標示,透過完備的標示,才能讓消費者飲食「食在安心」。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