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

高血脂可停藥?3迷思恐增冠心病風險

高血脂可停藥?3迷思恐增冠心病風險#冠心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調查發現,逾半數經確診高血脂症病人未曾接受治療,即使接受治療,高達6成曾自行停藥超過7天!醫師提醒,高血脂3大治療迷思亟待破除。一份國外研究顯示,住院病人若停止使用降血脂藥物,30天內心肌梗塞風險增3倍。醫師呼籲,即使血脂指數回到正常,也不要擅自停藥或減藥,應與醫師討論,積極調整生活習慣、持續治療才是控制血脂關鍵。近6成高血脂症病人未服用過降血脂藥物根據1調查,20歲以上國人高血脂的盛行率高達22.8%,每5人就有1人血脂指數超標。台灣心臟病是國人死亡原因第2名,急性心肌梗塞發病有年輕化趨勢,而血脂異常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馬偕紀念醫院總院副院長葉宏一指出,根據調查結果,59%高血脂症病人未服用過降血脂藥物,高達71.3%病人認為靠運動和飲食可有效控制血脂,33.8%覺得高血脂症沒那麼嚴重不用服藥。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壞膽固醇)和動脈粥狀硬化關係密切,許多大型研究證實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可防止疾病再發。高血脂症初期無明顯症狀。確診為壞膽固醇偏高病人,若已有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宜同時給予降血脂藥物和改善飲食及生活方式;若無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則先從飲食和生活方式改善作起,若3至6個月後血脂仍然異常,則應考慮藥物治療。使用藥物的病人中,高達6成表示曾經連續7天以上未服用降血脂藥物,3成病人覺得指數有下降就自行停藥,用藥順從性不佳往往是高血脂症無法得到理想控制的主因之一。血脂指數異常為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險因子,穩定控制血脂才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沒有治療而可能引發的心血管疾病機率遠遠大於可能產生副作用的風險。隨意停藥 高血脂症3大迷思高血脂症的控制率不佳推估原因包括,醫師及病人對於壞膽固醇目標認知有落差、病人服藥順從性低、醫師或病人擔心產生藥物不良反應。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李貽恆教授指出,臺灣高血脂症治療存在3大迷思:迷思一) 不用藥物治療,高血脂症單靠運動和飲食就可以控制?生活習慣的調整可幫助病人降低膽固醇指數,但中高風險以上病人仍需搭配藥物治療。李貽恆教授強調,如果無法透過改變生活習慣使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下降,長期下來就可能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應該與醫師討論盡早接受藥物治療,對心血管也能起保護的作用。迷思二) 血脂下降後即可停藥?李貽恆教授指出,病人用藥順從性低,正是導致血脂指數無法控制的主因之一。國外研究顯示,病人如停用Statin類藥物,30天內心肌梗塞風險將增加近3倍;而服用Statin類藥物順從性佳的病人住院率則較低。迷思三) 擔心副作用而拒絕用藥?未服用過降血脂藥物的高血脂症病人中,3成擔心產生藥物副作用。李貽恆教授強調,服用降血脂藥物後所產生的副作用多半與心理作用有關。3步驟控血脂 降低冠心病發生率研究顯示,壞膽固醇越低,冠心病復發機率越低。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於公佈《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指引中針對高風險病人下修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目標,從100(mg/dL)調整為70 (mg/dL)。葉宏一理事長和李貽恆教授共同呼籲高血脂症病人可遵循3步驟穩定控制血脂:1)定期回門診追蹤,抽血測量血脂值;2)達到治療控制目標,尤其心血管疾病病人應比一般人更積極治療;3)即使血脂指數回到正常,也不要擅自停藥或減藥,應與您的醫師詳加討論。

逾半數高血脂症未治療!當心致冠心病

逾半數高血脂症未治療!當心致冠心病#冠心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102-10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20歲以上國人高血脂的盛行率高達22.8%,即每五人就有一人血脂指數超標,高血脂症儼然成為國病之一。但根據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最新高血脂治療認知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有逾半數經確診之高血脂症病人未曾接受治療,即使接受治療,高達六成曾自行停藥超過七天以上;顯示在心血管疾病發生後,高血脂症的控制率不佳,可能與治療觀念不正確有關。自己當醫生?恐讓高血脂症如脫韁野馬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暨馬偕紀念醫院總院副院長葉宏一教授指出,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俗稱壞膽固醇)和動脈粥狀硬化關係密切,許多大型研究已證實,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可有效防止疾病再發;但即使是有使用藥物控制高血脂症的病人,「自己當醫生」的情形仍很常見,而用藥順從性不佳,往往是高血脂症無法得到理想控制的主因之一。高血脂症三大治療迷思 恐陷心血管疾病危機研究顯示,當壞膽固醇越低,冠心病復發機率越低。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於2017年公佈《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其中針對高風險病人下修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目標,從100(mg/dL)調整為70 (mg/dL)。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秘書長暨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李貽恆教授指出,台灣高血脂症治療存在三大迷思亟待破除,包括高血脂單靠運動和飲食就可以控制、血脂下降後即可停藥、擔心副作用而拒絕用藥,都將使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及血脂指數無法控制;此外,服用降血脂藥物後所產生的副作用多半與心理作用有關。調整生活習慣+持續治療 冠心病復發機率可降低葉宏一理事長和李貽恆教授共同呼籲,高血脂症病人應遵循定期回門診追蹤,抽血測量血脂值、達到治療控制目標;尤其心血管疾病病人應比一般人更積極治療,即使血脂指數回到正常,也不要擅自停藥或減藥,應與您的醫師詳加討論,以穩定控制血脂。(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父母罹冠心病 孩子罹病風險增75%

父母罹冠心病 孩子罹病風險增75%#冠心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近60歲的林先生工作壓力大,有多年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病史。狀況控制良好,除了運動容易喘,沒有特殊不適症狀。健康檢查時發現冠狀動脈有嚴重硬化、狹窄可能,住院接受心導管檢查,診斷為冠狀動脈心臟病。採用達文西手術系統進行微創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林先生住院2週後就能出院。家族病史、三高患者 冠心病高危險群臺北慈濟醫院心臟外科醫師張燕說明,冠狀動脈心臟病多年名列我國10大死因之一,又稱冠心病,是冠狀動脈內腔產生慢性硬化斑塊,使血管內腔發生狹窄或阻塞,導致含氧血無法通過冠狀動脈到達心肌,造成心臟缺氧而產生心絞痛或心臟衰竭等症狀。冠心病患者嚴重可致心肌梗塞、急性心律不整,引發猝死。男性罹患冠心病的風險是女性的2至3倍,除了年長者容易罹病,若父母有早發型冠心病,父親在55歲前發病、母親在65歲前發病者,孩子的罹病風險分別增加75%、60%,兄弟姊妹有罹病者,風險則增加40%。有吸菸、喝酒等不良習慣、患有三高者、生活壓力、心理壓力極大者,也是冠心病的高危險族群。戒菸酒、控制三高 平時紓壓降風險傳統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對高齡者、骨質疏鬆患者、糖尿病患者具危險性,病人不僅需要修養數月,日常活動還會受到限制。但透過達文西機械手臂,則無需鋸開胸骨,輕易從微創切口置入所取下的血管,縫合成新血管,恢復效果大幅提升。張燕醫師呼籲,預防冠心病要從良好的生活習慣開始,除戒菸酒、少吃紅肉、控制三高外,也盡量不要讓自己長時間處於高壓、高度緊張的狀態。若本身是高風險族群,建議前往心臟內科做詳細檢查,一旦發現冠心病,應聽從醫師建議服藥及治療。

抗氧化防心病 少吃點糖!

抗氧化防心病 少吃點糖!#冠心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人體不能沒有燃料(就是葡萄糖),而且這種糖,必須隨時可以取得,為了確保細胞總是可以輕鬆的補充燃料,身體會保持血中隨時有充足的糖,如果你一天到晚都在吃,補充到身體剛好需要的糖分,這不會造成問題。餐與餐之間 血糖會降低但是我們的飲食習慣,並非這樣,人類通常1天只吃3頓,中間偶爾喝個飲料和點心,這表示剛吃飽時,人體有足夠的血糖,但是在餐與餐之間的休息時間,血糖會降低,尤其是晚餐後到第2天的早餐這段時間。多餘的能量 儲存特定細胞為了確保體內總是有足夠能量,身體會仔細調節血糖的濃度,將用餐時多餘的能量,儲存在特定的細胞,可惜的是,這並不是將這一餐X%的糖分,分給血液,Y%的糖分,分給儲存細胞這麼簡單。胰島素不足 無法阻止血糖上升你可能認為,糖沒有危險性,只要你開始吃東西,就有可能出毛病,如果身體無法將血醣儲存到細胞上,將會是個大毛病,有些人胰島素不足,或者根本沒有,所以無法阻止血糖上升到危險水平,我們稱這種為第1型糖尿病,這種型的患者,可以注射胰島素來代替身體不能製造的數量。內皮細胞失調 冠心症危險因動脈中多餘的糖和轉糖,會促進發炎、氧化壓力、血管的自體免疫功能失調、內皮細胞功能失調,還有其他問題,這代表高血糖,也是冠心症的危險因素之一,動脈不用等到糖尿病全面爆發,才會有問題,早在胰島素阻抗和糖尿病前期,就會出毛病,等到診斷為糖尿病,享用單純降血糖藥物治療,為時已晚。(本文摘自/關於心臟病,醫生可能不會說的事:揭露冠心病真相,教你面對心臟代謝的革命性飲食計畫/博思智庫)

少吃反式脂肪 降低罹冠心病風險

少吃反式脂肪 降低罹冠心病風險#冠心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日常食物中,常常接觸到食物或油脂,其實許多都含有較多的反式脂肪酸如油炸食品、酥油製成的點心食品、塗抹油、烘焙用油製品、洋芋片、經油炸處理的速食麵、奶精及奶精粉等。 基隆市衛生局指出,反式脂肪對健康有影響,因本身和其他飲食中攝取的脂肪不同,是人體不必要的營養素。研究指出,食用反式脂肪將會提高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因為它可令低密度脂蛋白上升,並使高密度脂蛋白下降,大幅提高得冠心病的風險。快跟加工烘焙食品說掰掰基隆市安樂區衛生所李炯宗主任表示,選擇相關各類食品時,只要成分中有氫化植物油、半氫化植物油、人造奶油、人工奶油、人造植物奶油,或標示有反型脂肪、轉化脂肪等名稱者,表示有反式脂肪。衛生局也呼籲,少吃油炸類食品,喝茶或咖啡時選擇加「牛奶」,而不是「奶精」,減少攝取含氫化油脂的加工食品如餅乾、薯條、甜甜圈、洋芋片等油炸或烘焙食品。將可有助於減少攝取反式脂肪酸攝取,以確保身體健康。

過勞、睡不飽 心臟病風險增2~3倍

過勞、睡不飽 心臟病風險增2~3倍#冠心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工作太累、過勞、睡眠少,恐增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台大醫院心臟內科蘇大成醫師與台大公共衛生學院鄭雅文副教授研究發現,超時工作加上睡眠不足,心臟病風險增2~3倍。台大醫院花3年時間,研究工作時間、睡眠品質和心血管疾病間的關聯,結果發現,每週工時超過60小時者,嚴重冠心病風險是每週工作40~48小時者的2.2倍;每天少於6小時睡眠者,比睡6~9小時者,冠心病風險高3倍,此研究結果已於去年12月發表於《國際心臟醫學期刊》。睡得少血壓高 心疾率隨之升蘇大成醫師表示,工時太長,易使勞工的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心率變動能力較差,增加心臟病發作的機率。此外,人的血壓在工作、清醒、警戒時相對較高,入夜、休息、睡眠時較低,因此若睡眠與休息時間過短或受到干擾,血壓無法即時恢復,就會越來越高。鄭雅文也表示,勞工不該只注意健檢、減肥和戒菸,也應重視睡眠和休息品質;建議老闆除了落實工時管理、調整工作量外,更應關心員工是否充分睡眠與休息。

別輕忽!痛風恐增2倍心絞痛風險

別輕忽!痛風恐增2倍心絞痛風險#冠心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別輕忽!你知道痛風可能增加發生心絞痛、或冠心病的風險嗎?痛風恐不單單只是關節發炎、紅腫熱痛這麼單純而已!台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林孝義醫師表示,民眾常忽略高尿酸血症所潛藏的共病危機,且忽略長期控制的重要,恐危害健康。研究顯示,高尿酸血症是全死亡與心血管死亡的危險因子,血清尿酸濃度每增加1mg/dL,全死亡與心血管死亡的危險性增加8~13%,除此之外,男性痛風患者發生冠心病機率也增加60%,發生心絞痛的風險更是非痛風病患的2倍。林孝義醫師說明,痛風即為高尿酸血症,當體內尿酸產生過量或排泄受阻,導致血中尿酸值高於7mg/dL時,即稱之。痛風剛開始並不會有任何異常感覺,患者恐無法第一時間查覺,通常會到痛風急性發作,關節劇烈疼痛時,才發現痛風找上你;此時高尿酸血症恐潛在其他危機,因為造成痛風的危險因子,為高尿酸、肥胖、高血壓、高血糖等代謝症候群,當痛風合併其他疾病出現時,身體已經亮起黃燈。將痛風視為慢性病 長期控制治療因此,痛風恐成為新陳代謝第4高,民眾不應繼續輕忽治療!林孝義醫師表示,痛風不單只是關節發炎、紅腫熱痛這麼單純,因此患者不該關節不腫痛就停止服藥,應該將其視為慢性病,積極接受治療、遵照醫囑,長期控制尿酸值在6mg/dL以下,確保痛風不復發及減少共病症發生的機率。

平均每抽一根菸 減少7分鐘壽命

平均每抽一根菸 減少7分鐘壽命#冠心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根據統計,所有癌症死亡人口中,30%和抽菸有關,菸含有7000多種化學物質,其中有數百種有害物質,至少有69種致癌物質會與DNA行成共價結合,當DNA的破壞超過修復能力時,會因為基因突變在重要部位上而導致癌症。台北中山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張明才表示,要造成缺血性心臟病不用幾根菸,每天吸5根菸,心臟病風險增加50%。配偶吸菸者,冠心病風險增加30%。有四分之一的腦血管疾病是源於抽菸,和不抽菸者相比,危險性高出3倍以上。抽菸會導致許多併發症,例如慢性支氣管炎、嚴重氣喘、主動脈瘤,也會致使糖尿病患者得到周邊動脈血管疾病的相對危險增高為男性1.94倍,女性為1.42倍。張明才表示,女性可能出現月經不規則及無排卵,進而影響受孕,也會增加早產與死產;25到70歲的男性吸菸者,勃起障礙會比一般人多出2到5倍。吸菸還是使牙齦色素沉澱、白內障及失明的重要因素之一,得病率也會比不菸者高出2到5倍的風險,手術傷口感染也增加。張明才指出,戒菸後20分鐘血壓及脈搏會開始下降,手腳溫度升高至正常,2到3週後血液循環改善,肺功能增加,一年後心血管疾病之危險減少為吸菸者的一半,五年後肺癌死亡率是每日一包菸者之一半,口腔癌、食道癌、喉癌危險減少一半。戒菸藥物分為尼古丁替代療法及非尼古丁藥物兩大類。尼古丁替代療法在台灣上市的有咀嚼錠、貼片、吸入劑、口含錠(噴鼻劑及舌下錠沒有上市);非尼古丁藥物治療法會比尼古丁替代療法效果要好,目前最新的戒菸治療藥物「戒必適」(Varenicline),為一種天然生物鹼,獲准於歐美國家使用,台灣已於2007年上市。張明才提醒,我國從民國91年元月起,開始課徵「菸品健康福利捐」,同年9月國民健康局及推動「門診戒菸治療服務計畫」,為民眾提供更好的服務。吸菸是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粥狀動脈硬化的主要原因,病患合併有高血壓、糖尿病者的危險性更為加倍。資料顯示,吸菸者會比不吸菸者少活13至14年,也就是說,平均每吸一根菸,會減少七分鐘的生命,建議民眾趕快戒菸,還給自己與身邊的親友一個健康的身體吧!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