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遲緩

遠東商銀與伊甸攜手 推全臺首創互動捐款機 舉手間傳愛助慢飛天使展翅

遠東商銀與伊甸攜手 推全臺首創互動捐款機 舉手間傳愛助慢飛天使展翅#發展遲緩

為支持兒童早期療育,幫助更多慢飛天使平安長大,遠東商銀攜手長期公益夥伴伊甸基金會在今(3)日舉辦「愛在舉手間」公益活動啟動記者會,推出全臺首創的互動式捐款裝置,以遠東SOGO臺北忠孝館為首站,計劃陸續於新竹、臺中、新北巡迴進行愛心接力,只要插入信用卡,簡短15秒就能完成捐款,還邀請藝人黃小柔擔任公益大使現場示範互動捐款,以及知名兒科醫師柚子醫師陳木榮分享兒童早療的重要性,期盼讓更多人重視兒童早療議題,一起用愛應援慢飛天使。   遠銀30伊甸40  以金融科技實踐「樂益」理念 遠東商銀總經理周添財表示,「遠東商銀長年致力於社會公益,尤其關注兒童早期療育議題,早在25年前即朝永續模式規劃,與伊甸基金會建立起長期公益夥伴關係,透過以『伊甸愛心卡』信用卡為核心打造公益平臺,累積捐贈近新臺幣9,000萬元,幫助許多慢飛天使平安成長。」今年正逢遠東商銀30周年、伊甸基金會40周年,遠東商銀希望藉此機會,發揮金融科技的創意與創新,喚起大眾對於遲緩兒議題的重視,實踐遠東商銀財富管理「十樂」核心價值「樂益」的樂在公益理念,為社會帶來更多溫暖與正向力量。 本次遠東商銀與伊甸基金會攜手推出的信用卡互動捐款裝置,除拍攝情境互動影片吸引民眾的目光,還讓捐款變得更加便利,只要使用市面上任何一家銀行發行的信用卡,僅須短短15秒,就能輕鬆完成新臺幣100元以上的小額捐款,讓畫面中原本走路不穩的孩童,能在捐款者的溫暖雙手攙扶下,平穩地邁出每一步,期盼透過簡單的捐款互動,讓人們了解舉手間的愛心,就可能大大影響孩童的生命成長,讓慢飛天使獲得更多早期療育的機會。   啟動全臺愛心接力巡迴  把愛傳遞至各個角落  為了把愛傳播的更遠,遠東商銀互動捐款裝置將進行全臺巡迴,以遠東SOGO臺北忠孝館為首站,自即日起擺放至今年11月29日,接著陸續移動至新竹巨城、臺中大遠百、板橋大遠百、遠東商銀營業部,展開長達11個月的愛心接力,希望讓更多民眾都能響應,伊甸基金會執行長鍾彥彬和遠東SOGO百貨董事長黃晴雯也特別出席記者會現場,為公益活動站台打氣,一起讓愛傳遞至臺灣各個角落。   此外,知名兒科醫師「柚子醫師」陳木榮,也從專業醫療角度現身說法,教導大家認識「發展遲緩」,以及兒童早療黃金治療期對於遲緩兒發展的重要性;同時,主持人楊千霈和公益大使黃小柔,也以母親的角度,分享各自的育兒經驗,尤其,作為3個孩子母親的黃小柔,更表示她特別能感同身受照顧慢飛天使需要更多的耐心與愛,且了解慢飛天使家庭所需要的鼓勵與支持更加重要,她也呼籲社會大眾共同響應此次具有意義且創新的公益活動,希望集結大家善的力量,一起在舉手間傳遞愛心,幫助慢飛天使展翅翱翔。  除了推出實體互動捐款裝置,遠東商銀財富管理今年於自媒體YouTube頻道「小遠贏了」推出「慢飛天使」特輯,特別前往伊甸基金會位於高雄旗山兒童早期療育發展中心實地拍攝;本次「愛在舉手間」的活動也將同步以影音紀錄並於自媒體《小遠贏了》YouTube頻道持續推廣,希望匯聚實體和網路影音的雙重影響力,讓孩子獲得更多力量,為遲緩孩童點亮美好未來。

還在蓋罰站樓嗎?善用DIY遊戲重啟孩子大腦

還在蓋罰站樓嗎?善用DIY遊戲重啟孩子大腦#發展遲緩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全台幼托園所持續停課,4歲小羽自停課在家,因無處消耗體力和探索學習,每天都挑戰父母忍耐極限,親子衝突戲碼天天上演,爸媽崩潰怒蓋「罰站樓」。復健科醫師建議,以認知/知覺功能為基礎,輔以感覺動作,善用家中物品和發揮創意,能促進親子互動學習,讓彼此關係更緊密。生活失去目標大腦就會過度鬆懈,使情緒行為不受控制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部長周立偉表示,因減班、停課和限制外出,對於家有學齡前或特殊障礙孩子(發展遲緩、過動)的家長是一大挑戰。由於孩童缺乏社交和戶外活動,使得大腦無法有效處理身體感官系統接收到的訊息,容易產生焦慮、擔憂、恐慌等負面情緒,因而影響彼此的耐心,使得孩子不受控時,大人也變得暴躁易怒。這也是每當疫情趨緩,民眾都亟欲出門遊玩的原因。職能治療師施益湋則指出,成熟的知覺/認知功能,會發展出合適的情緒行為,有助互動和學習。但學齡前或特殊障礙小朋友,如發展遲緩、泛自閉症障礙症候群、過動兒,這部分的功能尚未發展成熟,容易在互動過程中失去耐心,而產生不適當的情緒行為。加上生活失去目標時,大腦就會過度鬆懈,使情緒行為不受控制;施益湋建議,可透過親子DIY遊戲幫助大腦重新啟動,運用「任務導向理論」和善用時間作息表,讓孩子藉著好奇心,藉由遊戲探索環境事物。當管控情緒的前額葉將注意力放在活動目標上,情緒行為就會趨於穩定。手作故事書或透過影子和光玩遊戲,有助情緒行為穩定舉例來說,家長可與小朋友一同手作故事書或日記本,運用紙張或不織布,將家中的小物、飾品、報紙和雜誌等,用剪、撕、黏的方式完成立體書,或是透過影子和光的特性,製作影子畫、光影手電筒、手影小劇場等。讓遊戲和生活環境元素結合,引導孩子發揮創意,決定當天的作息和遊戲活動,將遊戲任務回歸孩子,就能於疫情緊繃時期,讓親子關係更緊密。周立偉提醒,親子互動是彼此互相了解與學習的過程,以初心、一致、學習面對衝突與情緒。善用情緒彩虹光譜(紅、橙、黃、綠、藍、靛、紫),透過色彩的協助,搭配DIY遊戲,就能幫助孩童學習情緒表達,可達到親子雙向互動的效果。

2歲男童不會說話 接種預防針竟揪發展遲緩

2歲男童不會說話 接種預防針竟揪發展遲緩#發展遲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2歲3個月大的阿偉平時只會ㄚㄚㄚ的發聲,甚至還不會說爸爸、媽媽、掰掰等簡單單字,平時工作繁忙的爸媽聽從長輩「男生發展比較慢」的說法,認為應該只是自己的孩子發展速度比其他小孩慢一些,只要開始上幼兒園後就可以追上同齡孩子,便不以為意。直到前往健兒門診注射預防針時,才被兒科醫師提醒阿偉可能有發展問題,經小兒神經科評估後,原來阿偉的狀況為後天環境刺激不足導致的口語表達發展遲緩。所幸在專業醫療資源與親子共讀的協助下,目前阿偉已經可說3-4個字長度的句子,也已與同齡的孩子差距不大。收治此案例馬偕兒童醫院小兒神經科暨早期療育評估中心主任陳慧如醫師憂心表示,許多家長常抱持只是發展比較慢,長大就會好了的錯誤觀念,而錯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關鍵期。小兒神經醫學會秘書長、雙和醫院郭雲鼎醫師便指出,嬰幼兒大腦發展問題過去常被忽略,根據國外研究,兒童發展問題被診斷出來的平均年齡是4歲,但嬰幼兒的發展黃金高峰期落在0-3歲,若讓嬰幼兒在3歲前越早接受發展評估及早期療育,更可以有效提升其神經、智能、認知、與動作技能發展。然而小兒神經醫學會理事長、臺大兒童醫院小兒神經科主任李旺祚醫師表示,依據小兒神經醫學會的最新調查發現,台灣家長普遍存在嬰幼兒大腦發展觀念5NG,錯誤的迷思恐延誤嬰幼兒早期大腦發展問題被發現的黃金時機。學會疾呼,家長除了應徹底執行發展指標的評估,平日更應從陪伴、刺激、營養三大面向,協助寶寶早期的腦部發育更全面。未來學會也將積極開展早期腦發展衛教計畫,並進駐第一線醫療院所,協助提供正確的嬰幼兒腦發展認知。最新調查揭台灣家長嬰幼兒大腦發展觀念5NG逾半數家長不知「腦發展」指標 小兒神經醫學會籲:恐延宕嬰幼兒大腦發展黃金期李旺祚醫師指出,根據國外統計,全球兒童發展遲緩的盛行率約在5-10%。若以109年國家發展委員會的0-6歲人口數字推估,全國可能有13萬的兒童陷發展遲緩危機,然兒童是否確定為發展遲緩,仍需經由醫師專業的評估與鑑定。但李旺祚醫師指出,根據國內最新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仍有逾半數家長不知兒童健康手冊上的「腦發展」指標意義,更存在諸多嬰幼兒大腦發展的錯誤觀念,李醫師整理了最常見的5種NG:NG1 腦發展可以等 發展慢莫心急逾9成家長不知0-3歲是大腦發展關鍵區間 以為發展可以慢慢來李旺祚醫師表示,嬰幼兒發展黃金高峰約落在0-3歲,然而國內最新問卷卻顯示,有高達9成的家長不完全清楚0-3歲是嬰幼兒大腦發展的高峰區間,恐輕忽嬰幼兒大腦發展黃金期。此外,亦有將近6成的家長即使發現寶寶未能達到某些評估指標,也僅認為是寶寶發展速度較慢,不應操之過急。郭雲鼎醫師表示,寶寶發展評估指標非常重要,家長應捨棄「大隻雞慢啼」觀念,千萬不能輕易忽視這些指標所代表的意義。NG2 寶寶腦發展一知半解 超過7成家長不完全清楚各階段嬰幼兒發展指標 醫提醒:翻身、爬行等小動作是寶寶大腦發展關鍵指標最新問卷指出,有超過7成的家長不完全清楚這些發展指標代表的意義。郭雲鼎醫師特別提醒,其實兒童手冊中的抓握、步行、說話等動作,都是嬰幼兒大腦發展的前哨指標,透過小動作即可看出寶寶腦部發育的端倪,提醒家長除了生理發展與疾病,平時可透過兒童手冊與互動多留意寶寶的狀況。NG3 爸媽遺傳定終生 8成家長相信嬰幼兒大腦發展是先天遺傳非靠後天可改變根據調查表示,僅2成家長認為腦發展可靠後天行為改變。郭雲鼎醫師強調,其實遺傳僅是腦發展影響的因子之一,並非完全不可逆,一般正常的寶寶,可透過家庭的陪伴、多元的外在刺激與完整營養補充等三要素,全面幫助寶寶的腦部發育。NG4 腦發展關鍵掌握不全不到2成家長認為「營養」是大腦發展最重要因素 醫叮嚀:嬰幼兒發展「陪伴、刺激,營養」缺一不可最新問卷調查顯示,家長在嬰幼兒大腦發展的影響力跟重視度上,都是以家庭陪伴、外在刺激為主,對於營養補充的腦發展影響性,認知相對較低。數據顯示,僅不到2成的家長認為「營養」是影響嬰幼兒大腦發展最重要因素。郭雲鼎醫師提醒,雖然多與寶寶互動不僅能建構更完整的親子關係,透過傳統聽音樂說故事等也能刺激寶寶的外在學習。然而,提供寶寶充足的營養也很重要,如DHA、葉酸、膽素、神經鞘磷脂、葉黃素等,才能幫寶寶大腦發展打好穩固基礎。NG5 就醫知識不及格僅一成家長會直接尋求兒童神經協助  醫師籲:恐錯失嬰幼兒大腦發展黃金期問卷調查數據也表示,僅有1成的家長在發現嬰幼兒有大腦發展問題時,會直接尋求兒童神經科諮詢。李醫師提醒,一旦發現寶寶在發展評估項目中有任何問題,家長可善用小兒神經科的醫療資源,及時發現及時治療。陳慧如醫師也指出,小兒神經科的專業在於可區分嬰幼兒發展遲緩的原因,並給予家長正確的治療方向,減少嬰幼兒被誤診而錯失大腦發展的黃金治療期。 李旺祚醫師表示,0-3歲是嬰幼兒腦部發展最快速的關鍵時期,家長應格外重視,並留意各項發展評估。嬰幼兒發展遲緩雖然很多找不出真正原因,然而早期的評估診斷、找出可治療的導因,並針對可治療的疾病進行治療,讓兒童發展可以進步,是小兒科神經醫學會積極推展的重點。他也表示,過去家長對小兒神經科的認知度低,即使遇到寶寶發展問題,也不會在第一時間前往小兒神經科諮詢,導致臨床上許多延誤治療的憾事。陳慧如醫師也表示,臨床上不乏幼童因家長「大隻雞慢啼」觀念,直到健兒門診打預防針時才被發現發展問題的案例。郭雲鼎醫師呼籲,唯有家長翻轉既有的嬰幼兒大腦發展觀念5NG,在0-3歲嬰幼兒大腦發展黃金期妥善執行各階段的發展評估,並提供「陪伴、刺激、營養」等三項寶寶腦部發育的關鍵元素,才能有效降低發展問題對寶寶的潛在威脅,培育健康聰明的寶寶。小兒神經醫學也將持續推廣早期腦發展衛教計畫,協助建立家長正確認知、早期發現寶寶發展問題!

遲緩兒不會說話 早療1年現況曝光

遲緩兒不會說話 早療1年現況曝光#發展遲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3歲男童一年前還不會說話,經過早期療育後,已經可以說得很好,原本自責沒照顧好的媽媽也綻開笑容。醫師表示,小孩發展遲緩大部分並非父母之過,不要背罪於身,應把握3歲前的黃金期,陪孩子一起治療成長。多數原因非父母所造成 父母別背罪於身 衛福部彰化醫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主任梁孫源指出,男童去年由媽媽帶來接受評估,當時他在語言、認知及動作發展均落後,經過一年的早期療育、追蹤評估,各方面發展都有顯著進步,說話說得很好,情緒也比過去更穩定。 媽媽表示,得知孩子發展遲緩時心中難過又自責,懷疑自己是否照顧上有什麼疏忽,才造成孩子發展遲緩,但醫師及治療師告訴她,孩子是天生發展比較慢,要她不要自責。她與語言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及心理治療師一起合作,協助孩子持續進步,她越來越享受陪孩子遊戲、共讀的時間,也會在日常生活自然情境中隨時教導他。  梁孫源表示,和這名男童類似的個案很多,但有的家長無法接受孩子發展遲緩,鬱鬱寡歡,如此一來,讓孩子隨時感受到壓力,處在不安的環境中,讓發展遲緩的情況雪上加霜。1歲半還不會喊爸媽 儘早尋求評估諮詢目前6歲前的兒童,約有8%發展遲緩,除了極少數是父母忽略所致,多數原因並非父母所造成。在發展遲緩兒童之中,有少數是孩子內向而不願說話,也是俗話說的「大隻雞慢啼」,長大了就好,但大部分確有遲緩問題,最好在3歲的黃金期前治療,而在6歲前治療也還有不錯的效果。  梁孫源指出,1歲半的孩子應能開口叫「爸」、「媽」等簡單單字,2歲可以說「喝水水」、「媽媽開」、「爸爸抱」等簡單句子,如果沒有達到標準,建議家長尋求評估、諮詢,及早發現是否發展遲緩並接受早期療育。

發展遲緩誤認大隻雞慢啼 恐錯失早療

發展遲緩誤認大隻雞慢啼 恐錯失早療#發展遲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他都不理人也不說話,好奇怪唷!」張小弟至衛生所接種疫苗時,對著媽媽詢問旁邊小男孩的狀況。剛好小男孩的阿嬤聽到,就說她孫子是「大隻雞慢啼」。家長警覺不足 多入學後較同儕鈍才發現輪到小男孩接種疫苗前評估時,衛生所護理人員詳細為他進行兒童發展評估,發現有些許異常並請醫師再次評估,醫師初步評估小男孩疑似社會及情緒發展障礙,對阿嬤進行衛教,說明及早發現遲緩問題及早期療育的重要性後,協助轉介至醫院小兒復健門診就醫,經評估後診斷為輕微自閉症,應早期接受「療育」。過了幾個月後,小男孩又至衛生所接種疫苗,可以與人些許互動及簡單的單字對話了! 依據國民健康署統計,目前發展遲緩能被發現的原因約僅佔20~25%,其中包括環境因素、社會文化因素、心理因素及腦神經、肌肉系統疾病等。一般說來,大部分家長對孩子的發展遲緩現象並沒有警覺性,大多是入學後與其他孩子相比才發現,錯失及早療育的機會。其實若能透過早期療育的介入,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福利服務等,可使兒童的發展遲緩現象減輕,以減少對家庭及社會的負擔。 3歲前腦細胞連結增長最快 早療黃金期基隆市中山區衛生所提醒,兒童發展篩檢可及早「發現」發展遲緩的問題,也能及早「療育」預防及降低障礙程度,因3歲前是腦細胞連結增長最迅速的時期,神經系統可塑性大,在此期間接受療育,提供各項刺激易促使幼兒在黃金階段得到適當的協助,成效最好!才不會讓小寶貝輸在起跑點,若有相關疑問可洽詢基隆市中山區衛生所02-24229860。

發展遲緩誤大隻雞慢啼 險錯失早療

發展遲緩誤大隻雞慢啼 險錯失早療#發展遲緩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阿榮兩歲半時,只會說爸爸、媽媽、和發出一些ㄚ、咿等單音,而且每次只要不順阿榮的意思,他就會大聲哭鬧不停歇。阿榮爸爸是科技公司高階主管、媽媽是護理人員,覺得好像那裡怪怪的,阿榮雖然比同齡孩子會說的話少一些,但長輩總是說〝大隻雞慢啼!〞所以阿榮媽媽就在忙碌的工作以及家庭生活中自我安慰著:應該還好吧!直到阿榮三歲了,情況還是沒有好轉,有一次,在診所打預防針前,醫師為阿榮進行兒童發展檢測,才發現阿榮語言、情緒控制能力都比同年齡孩子差,於是,醫師慎重地告訴阿榮媽媽:會將阿榮轉介到『臺南市第3兒童早期發展服務管理中心』由專業人員進行複評。當時阿榮媽媽整個心情亂糟糟、千頭萬緒、心想怎麼會是我的小孩。但還是遵照醫師指示做了複評。複評結果仍為疑似「發展遲緩」,於是阿榮就被轉介到住家附近的成大醫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以下簡稱聯評中心),經由聯評中心確認診斷後,展開一連串語言、情緒相關的復健活動。照護者疏忽 造成幼兒錯失三歲以前的最佳黃金治療期依據國民健康署統計,臺灣嬰幼兒被發現發展遲緩現象多為三歲以後,三歲以前的發現率僅三成。原因為父母或照顧者沒有警覺、茫然、挫折及處於不承認等情緒中,使幼兒錯過三歲以前的最佳黃金治療期。三歲以前接受療育 成效最好!三歲以前是腦細胞連結增長最迅速的時期,神經系統可塑性大,在此時期接受療育,提供各項刺激易促使幼兒在黃金階段得到適當的協助,成效最好!而且,療效是三歲之後才接受療育的10倍!阿榮現在是永康區一年級的新生了,是個愛笑愛說話的小男孩,回想起一路走來,到現在都一直還在進行著的療育之路,阿榮媽媽還是忍不住偷偷擦了眼淚!臺南市市長黃偉哲提醒家長,平日應多觀察寶寶的發展情形,善用兒童健康手冊中各年齡層家長記錄表內容與自家寶寶做比較,從中發現寶寶異常處;或於衛生所、醫療院所、幼兒園等利用篩檢工具進行發展檢測,發現異常再由篩檢單位通報『兒童早期發展服務管理中心』進行複評。若複評後仍然疑似發展遲緩,則應轉介『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進行評估確診。幫不小心遺落翅膀的天使寶寶們,裝上可以展翼的翅膀!

常跌倒平衡不佳 早療助孩子健康成長

常跌倒平衡不佳 早療助孩子健康成長#發展遲緩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孩子的起跑點,是人生的第1個階段,根據衛福部2015年「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通報」調查指出,5成的慢飛天使是在滿3歲、進入幼兒園後才發現,甚至滿6歲後才通報遲緩,錯失早期介入的機會。許多4、5歲有動作協調問題的孩子因為已經會走路及跑來跑去,而讓家長忽略了他們在動作上其實是有需要被協助的,例如:單腳站維持穩定有困難、常接不到球或目標投擲時丟不準等都是這群孩子臨床上常見的表現。粗大動作發展遲緩 恐錯失與其他小朋友互動的機會媽媽擔心就讀大班的小丁因「跑步常跌倒、單腳平衡不佳、很不擅長丟接球遊戲,很擔心上國小後會跟同學有越來越大的落差」而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就診,經醫師轉介物理治療評估及療育,證實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合併「動作協調問題」的孩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洪若華物理治療師指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3歲以上兒童每天至少須包含60分鐘的中等至高強度活動,顯示粗大動作遊戲在孩子們生活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除此之外,粗大動作遊戲常是孩子們互動很重要的媒介。及早發現發展性協調障礙 及早治療有動作協調問題的孩子,如發展性協調障礙兒童,在日常生活活動和參與動作遊戲時常顯得笨手笨腳、跟不上同儕,在學習新動作常遇到困難、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學會。這些孩子若能像小丁一樣及早接受物理治療評估和療育,將能促進生活及遊戲中的平衡、協調及球類技巧,幫助家長更瞭解帶孩子參與新的動態遊戲時可以如何調整及引導;洪若華物理治療師表示,與家庭合作的早療課程,更能夠確實提升孩子參與不同情境動態遊戲的動機、參與度和愉悅度。早期療育的6大理念以下分享該中心物理治療師在針對動作協調問題孩子設計團體課程時的重要元素,過程中秉持「遊戲式學習」及「家庭增能」的理念:一、個別化動作分析並整合出團體目標:物理治療師先個別化分析孩子動作執行上的優劣勢,再整合團體中孩子們的需求,進而設計出各堂課的團體療育目標及個別目標。二、活動分級和個別化調整:在帶領孩子參與新的活動時,物理治療師會分析團體成員狀況,選擇難度適中的任務(執行成功率約1/3-1/2),依照個別化狀況協助將動作拆解、給予清楚簡短的口令及肢體引導。三、營造正向的遊戲經驗:多多鼓勵孩子們在遊戲過程中的努力(而盡量不以技巧優劣來評斷表現)。治療師於過程中持續給予正向明確的回饋(如這次有先停下來、瞄準好再丟耶!),增進同儕間相互觀察、模仿正向行為的機會。四、培養組織能力、動作計畫能力及協調能力:過程中強調同儕間的合作,提供孩子擔任小隊長的機會,讓孩子在過程中練習組織訊息,有助於促進動作計畫的能力。五、融合知覺動作訓練的概念:物理治療師在動作遊戲中加入不同的感官訊息(如視覺、聽覺),藉此增加孩子知覺動作整合能力、手眼協調反應及動態活動過程的注意力。六、家庭增能:治療師堅信家長是孩子成長過程最重要的夥伴,因此在物理治療課程中會落實以家庭為中心服務中的「家庭增能」,每堂課都會依主題設計課後學習單,治療師會在切合課程目標的前提下,將任務簡化成易於在家中練習的模式並盡量充滿遊戲性,鼓勵家長錄下家中練習的狀況,在每堂課後回饋時間及期初、期末的家長課時與治療師討論及分享。家長的熱切配合 有助孩子進步小丁在物理治療師個別評估後,接受該中心每週1次、為期3個月的物理治療團體課程訓練,每堂課均有家長諮詢時間及課後學習單,課程結束後,小丁媽媽回饋「在生活中更知道帶小丁參與不同動作遊戲的技巧,小丁跑步看起來較穩定、很少跌倒了,跟其他小朋友玩球也更能夠跟上及融入了」,治療師以標準化動作協調評估工具評估之結果亦顯示小丁的球類技巧及平衡能力均有明顯的進步。洪若華物理治療師表示,以此模式進行,除了孩子們上療育課,治療師也能與家長成為夥伴,並在過程中持續賦予家長能力-讓家長更瞭解孩子的優勢、需求及進展,這樣與家庭共同合作的模式常能讓早期療育的助益發揮到最大,療育的效果也更有延續性、更能幫助孩子將能力類化至不同生活情境中。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