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質沉積

長期輸血忘排鐵 恐變「鋼鐵人」

長期輸血忘排鐵 恐變「鋼鐵人」#鐵質沉積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輸血是很常見的治療方式,小至手術急診,大至慢性疾病治療,輸血是許多人一生中曾經歷過的醫療處置,但輸血後可能出現短、長期不良反應,如何正確認識輸血不良反應,以及長期輸血患者可能造成身體鐵質沉積,是民眾必需了解的重要課題。輸血不良的反應症狀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暨臺大醫院小兒部血液腫瘤科盧孟佑醫師提醒,短期輸血不良反應症狀包括搔癢皮疹、發燒、發冷、頭痛、心跳加速、呼吸不順暢等,若輸血後24小時內出現類似症狀,應盡速就醫,由醫護人員進行處理;而長期輸血者則不可忽略鐵沉積所導致的「鋼鐵人」危機。輸血20袋鐵質恐超標!醫籲定期檢測鐵蛋白指數鐵是身體中重要元素,若攝取不足可能出現貧血等症狀,但鐵質若在體內累積過多,會造成心臟、肝臟、脾臟、內分泌系統等器官傷害,而重度海洋性貧血、骨髓造血功能不良症候群以及再生不良性貧血等患者,都因需要長期輸血,因此有可能產生鐵質沉積。鐵質沉積的症狀觀察盧孟佑醫師說明症狀包括心律不整、皮膚色素沉著、關節疼痛等,亦可能引起各種併發症,如心臟衰竭、肝硬化、糖尿病、皮膚沉著症、不孕症、骨質疏鬆等,嚴重甚至會導致免疫力降低,大幅增加感染及癌症發生率。長期輸血患者,應每3個月檢查血清鐵蛋白濃度臺北榮總輸血醫學科主任劉峻宇醫師表示,正常人的血清鐵蛋白濃度為250~300 ng/mL,若超過300 ng/mL以上就算過量,超過1,000ng/mL則是需要就醫接受治療;而一袋紅血球濃厚液約含有200mg的鐵,故患者輸入超過20袋血,就有很大風險出現鐵質沉積,且血清鐵蛋白濃度越高。故長期輸血患者,應每3個月檢查血清鐵蛋白濃度,並及早與醫師討論排鐵治療的必要性,才能降低鐵質沉積所帶來的風險,別讓輸血同時成為「救命」與「要命」的雙面刃。鐵質沉積的排鐵方法市面上有針劑及口服兩類型的排鐵藥物,可供臨床醫師依患者狀況使用。其中以口服類型相對簡單方便,目前有一天服用一次或一天服用三次的口服藥物可供選擇,有效提升患者生活品質。為提升民眾輸血安全意識和注意長期輸血造成鐵質沉積之重要性,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與臺北榮民總醫院發揮創意,聯手打造生動活潑的新生代輸血超級英雄《易鐵俠》,讓民眾重視鐵質沉積議題。

銀髮族貧血勿輕忽!小心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

銀髮族貧血勿輕忽!小心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鐵質沉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貧血是銀髮族常有的現象,時常被誤認為是身體老化的現象而輕忽,當長期症狀未改善時,就需要到醫院做詳細的檢查。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蔡瑞鴻指出,導致貧血的原因很多,臨床上常會遇到慢性貧血患者,經過進一步鑑定檢查後,才發現是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MDS),蔡醫師更進一步說明,慢性貧血即使不是罹患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也可能隱藏其他疾病,千萬不可輕忽。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是一種骨髓造血性異常疾病,發生原因不明,好發族群以60歲以上的銀髮族居多。時常出現疲勞、虛弱、倦態等症狀類似,容易誤以為只是因為身體老化或是一般性貧血所引起,認為只要補血就好而輕忽。蔡瑞鴻醫師形容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是機器出問題,而不是原料不夠。因此如果一直盲目地補鐵,反而會讓過多的鐵累積在體內無法排出,造成嚴重的併發症。輸血可緩貧血症狀 MDS患者易鐵過多至併發症蔡瑞鴻醫師指出MDS可說是白血病的前期,如果長期忽略未能即時治療,末期會進展成血癌,預後比年輕型的血癌患者差很多,存活率相當低。在治療上,由於MDS患者的年齡層較高,骨髓移植有風險,除了骨髓移植,目前還有去甲基化的注射藥物,也有助於改善症狀及整體存活率。但不一定適合所有的病人,仍需血液專科醫師評估,才能使用。一般仍建議以保守治療為主,且多半必須靠長期輸血來減緩貧血症狀。長期輸血容易讓鐵質沉積體內,因此通常會定期追蹤患者的血清鐵蛋白濃度(serum ferritin, SF),蔡醫師指出,根據過去的臨床經驗,當確診為MDS患者時就先測血清鐵蛋白,如果含量超過1000ng/mL,就會開始進行排鐵治療。鐵質一旦沉積體內,會衍生的併發症包括對肝臟的破壞、心衰竭、性腺功能不足、甲狀腺功能低下、關節病變等併發症,其中又以心衰竭與心律不整最為致命。年長者若有貧血現象 切勿胡亂補鐵以免傷身在口服排鐵劑未上市前,MDS患者的排鐵治療並不方便,必須住院以注射方式進行,如今已可使用口服藥物進行排鐵治療,不僅便利、醫囑性高、效果也一致。蔡瑞鴻醫師提醒,貧血的原因很多,若年長者有貧血現象、經常感覺疲勞、頭暈、身體虛弱等,一定要到血液科找專科醫師進一步檢查,不要隨便吃鐵劑補鐵,以免吃錯藥補錯身,得不償失!

長期輸血 鐵質沉積恐致肝硬化!

長期輸血 鐵質沉積恐致肝硬化!#鐵質沉積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現年34歲的徐小姐於19歲那年出車禍,就醫時發現血液檢查異常,當時醫師建議應至血液科做詳細的篩檢與骨髓檢查,但因媽媽對抽取骨髓有錯誤的認知觀念反對進一步檢查,之後徐小姐不斷出現貧血、容易累、臉色蒼白以及常感冒等症狀出現,直到27歲因心臟疾病開刀,徐小姐才確認罹患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MDS)。治療目標為延長存活期、改善生活品質MDS的治療目標為延長存活期、改善患者生活品質並減少併發症,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暨台大醫院檢驗醫學部、內科部醫師周文堅表示,醫師會依據病患的檢查狀況來打分數,包含染色體變化、骨髓芽細胞比例、血紅素、白血球數目、血小板數目,分數從0到10,分數越高代表狀況越差,再依據評分,將病患分為非常低風險、低風險、中等風險、高風險、與非常高風險。非常高風險族群存活期約剩不到1年周文堅醫師指出,雖然非常低與低風險族群,進展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機會低,存活期也可能長達10年以上,但仍不能忽視疾病帶來的生活影響,非常高風險族群的存活期大約僅剩不到1年,且進展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機會也較高,但是透過治療,病患仍有可能提升存活率。長期輸血 易引發鐵質沉積症低風險族群可以透過支持性治療如血球生長激素、免疫調節劑或定期輸血等維持血球的數量,但長期輸血恐導致過多的鐵沉積體內,引起「鐵質沉積症」併發症,包括肝硬化、肝癌、膽結石、糖尿病、性腺功能不足、甲狀腺功能低下、關節病變、皮膚色素沉澱及心肌病變等,不可輕忽排鐵治療,以免造成對器官之危害。

鐵質沉積危害大!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宜定期抽血檢驗

鐵質沉積危害大!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宜定期抽血檢驗#鐵質沉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般民眾對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MDS)認識不深,常誤以為只要貧血、頭暈、體內缺乏血紅素就是缺鐵性貧血造成的;其實,MDS患者的貧血狀況與缺鐵性貧血患者不同,並非缺少鐵質,反而是因為體內造血細胞出了問題,代償性的吸收使鐵質更容易沉積體內,造成器官的危害。臺大醫院檢驗醫學部林建嶔醫師指出,骨髓位於人體骨骼中,是負責造血的重要器官,由於細胞老化以及基因突變等多重原因,使得骨髓無法正常分化而導致造血功能異常,是屬於一種造血系統的惡性疾病,如果沒有及早治療,可能會惡化成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這類患者常見的臨床症狀,通常與體內各種血球的缺乏及功能異常有關。例如,缺乏紅血球者,可能有貧血現象,出現如頭暈、容易累、易喘、心悸等症狀;而缺乏白血球者,則與免疫力有關,較易有感染及不明原因發燒等現象;至於缺乏血小板的患者,凝血功能會變差,以至於加重身體出血的狀況。鐵質沉積是MDS患者常見的併發症,一方面由於其鐵質吸收增加,另一方面許多患者治療上需要長期輸血;也因此可能衍生日後肝臟、胰臟、心臟等多重疾病,包括肝硬化、肝癌、糖尿病、性功能不足、關節病變、皮膚色素沉澱及心臟病變等鐵質沉積所導致的器官損害。在治療上,需要長期輸血的患者,往往是鐵質沉積最為嚴重的一群。林建嶔醫師表示,若一年輸血超過20袋紅血球、或者血清鐵蛋白濃度超過1000ng/ml以上時,臨床上會建議採取排鐵治療。過去只有注射的排鐵劑,施打於皮下,由於此劑型半衰期短,因此需要持續性施打,患者必須長時間揹著注射器,影響日常作息。但在口服排鐵劑問世後,不僅口服方便、且其藥物作用半衰期長,按日服用即可。林建嶔醫師提醒,若出現類似MDS症狀時,務必及早就醫諮詢血液專科醫師,儘早確診以免延誤治療,此外,已診斷為MDS患者,則需特別重視鐵質沉積所帶來的併發症,宜定期回診追蹤,若對於藥物使用有任何問題,都須隨時反映給醫師,與醫師共同尋找最適切的治療方式,早日回歸正常生活。

誤把中度海洋性貧血當缺鐵 錯誤補鐵要人命!

誤把中度海洋性貧血當缺鐵 錯誤補鐵要人命!#鐵質沉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貧血症狀可別自行處理!一名年約50歲的女性,貧血症狀嚴重,被誤判為缺鐵性貧血而連續以靜脈注射鐵劑長達兩年,直到肝硬化且合併有甲狀腺功能失調後,才進一步確診為中度海洋性貧血。中度海洋性貧血易忽略 當心中年後鐵質過量迸危機臺大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柯博升指出,大多數中度海洋性貧血的患者,雖然年輕時就有貧血症狀,但因不影響日常生活,未警覺鐵質會因腸胃道吸收異常而累積體內無法排出;等到中年後,才會因鐵質過度沉積,造成鐵過量併發症。在海洋性貧血的類型中,中度患者因為輸血量不大,不似重度患者多是一出生就確認,也較易診斷與追蹤,所以經常被忽略,醫師說明:「也因為年輕時沒有症狀,疏於防範,經過二、三十年的鐵質過度吸收後,往往中年後會在心臟、肝臟、胰臟等器官出現問題。且因長期溶血,日後出現膽道結石、靜脈血栓的機率也比一般人高。」這類族群最大的問題是因為沒有單一症狀或診斷,即使臨床症狀出現包括如貧血、頭痛、胸悶、倦怠感、黃疸等,都因為誤以為是缺鐵性貧血而拚命補鐵,最終導致鐵質沉積,甚至危及生命。貧血不代表缺鐵 接受排鐵治療需就醫評估柯博升醫師提醒,有貧血現象並不表示就是缺鐵,千萬不要自行處理,一定要找對醫師;如果懷疑是海洋性貧血,且血紅素始終低於9.0或8.0時,最好轉診血液腫瘤科進一步評估追蹤,以免錯失治療時機。至於鐵質沉積到什麼程度才需進行排鐵治療?他說,臨床上是以監測患者的血清鐵蛋白濃度(serum ferritin, SF)為治療標準,到達一定程度就會給予治療,「目前國外的治療標準為SF>500~800ng/ml,但國內因類型與國外不同,因此標準不一定相同;不過只要超過500-800ng/ml以上,就建議患者要定期監測,若醫師認定有治療必要,則應接受排鐵治療。」目前排鐵治療已有新一代的口服排鐵藥物問世,可望延續生命並提升生活品質,且因其服用方便、患者接受度高,又有助減少鐵過量所引發的併發症問題,因而受到關注。醫師也提醒中度海洋性貧血患者千萬不可擅自停藥,務必遵醫囑、定期排鐵,才能繼續當生命的鋼鐵英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