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肥胖

肥胖症增加疾病風險且會降低壽命! 五成民眾不清楚肥胖定義

肥胖症增加疾病風險且會降低壽命! 五成民眾不清楚肥胖定義#兒童肥胖

台灣肥胖醫學會22日攜手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以及健康城市聯盟呼籲國人應有正確打擊肥胖以及減重之正確觀念。肥胖症帶來的隱憂包括短期的生活品質影響、誘發疾病、長期更會造成家庭、社會以及政府沉重的負擔。研究證實多元的介入包括醫學、衛教、地方政府、政府資源的投注有效降低肥胖比例,進而達成健康城市以及健康國家的願景。 民眾認同肥胖是個病,卻不了解肥胖定義 台灣肥胖醫學會於今年11月進行全台20歲以上成年者對於肥胖認知的調查,總有效份數達1,225份,調查報告顯示,近七成(66%)民眾同意肥胖是一個慢性病,發現有將近五成(47%)不清楚肥胖定義,越年長者不清楚的比例越高。 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醫師表示,世界肥胖聯盟預估到2030年全球將有10億肥胖症患者,等於每五位女性、每七位男性就有一位患有肥胖症。由於肥胖將導致許多疾病,從焦慮憂鬱、睡眠呼吸中止、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慢性背部疼痛、關節炎、痛風、癌症、甚至預期壽命的減少,「是從頭到腳、從裡到外都會造成衝擊的根源。」 調查報告顯示正在減重的民眾不到兩成(14.7%)尋求專業協助,也不到5%的民眾是從醫療院所或政府機關獲取減重資訊,林文元醫師說明,減重並不是僅僅是吃少動多這麼簡單,基因、賀爾蒙、大腦的愉悅感機制、其他心理因素、是否有其他藥物影響體重等都需要完整評估。而多數民眾減重是基於體態好看,但真正的重點卻是疾病的預防以及生活品質的改善。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國健署近年積極推動「肥胖防治」,以實踐健康體位為目標,讓健康生活型態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為此,國健署不僅針對各族群推動肥胖防治指引,也跟地方齊心努力,各縣市皆舉辦衛教講座及宣導活動,更設置社區營養推廣中心,由專業營養師提供民眾更正確及多元的健康促進資訊,增加諮詢管道,期許建立正確的肥胖防治觀念。 城市帶動肥胖防治效果顯著 全球有一半的人口居住在都市,各城市是否有計畫性以及系統性的與多方合作,也是各國的趨勢。一份綜觀全球各城市針對防治肥胖的成效調查顯示,從學校、幼兒園的設施、食品營養標示、健康餐點是否容易取得、衛教以及支援系統、甚至肥胖診斷、BMI評估、政策介入都能有效降低肥胖率。美國費城推動「健康費城人」計畫,多元切入,包括健康食物推廣、提升戶外運動的安全性等等,讓兒童肥胖比例降低達6.5%。台灣健康城市聯盟秘書長郭憲文教授引用該份報告提醒,兩世紀以來人類對於延長壽命的成果顯著,卻可能敗在肥胖。郭秘書長同時指出,都市化程度越高的地區,肥胖人口比例更高,政治環境因素在改善致胖環境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政府單位必須更仔細的檢驗。呼籲地方政府應與中央密切合作共同防治肥胖。 林文元醫師補充,其實目前針對嚴重肥胖需要開刀治療的民眾,健保已有部分補助協助患者減重,但是過重、肥胖的民眾,並不能因此就漠視肥胖帶來的威脅,透過專業協助下,改變生活型態、低熱量飲食、或評估是否合適以藥物治療,更能協助民眾安全且維持健康體位。這份調查報告也發現,超過七成的受訪者同意政府投入夠多資源防治肥胖,若能有公預算支持,有將近七成的受訪者願意積極進行肥胖治療,其中體重越重的受訪者,支持同意的比例越高。 專家呼籲民眾,尋求專業醫療找出肥胖問題根源,並且積極減重。也呼籲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政府持續編列預算支持肥胖防治,朝健康城市邁進。

兒童肥胖竟是慢性腎臟病風險因子! 腎臟超人教小學生愛腎3撇步

兒童肥胖竟是慢性腎臟病風險因子! 腎臟超人教小學生愛腎3撇步#兒童肥胖

研究顯示台灣20歲以上成人的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盛行率已逾12%,相當於每8個人就有一位是腎臟功能異常者。近年來,國際研究也發現兒童與青少年肥胖,與日後慢性腎臟病風險有關聯。台灣有高達26.7%小學生(7-12歲)屬於體重過重及肥胖,其中含糖飲料、營養不均、運動量不足為兒童腎臟健康3大隱憂。為增進大眾對於腎臟健康的認識,「腎臟超人」計畫透過遊戲教材與校園活動,建立孩子「均衡吃、喝足水、勤運動」的愛腎護腎3觀念,陪伴孩子一齊迎向腎利人生。 慢性腎臟病人口逐年攀升,除了成人三高控制,兒童肥胖也是風險因子 隨著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腎臟病防治儼然已經成為重要的健康議題。依據國民健康署「96年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5成以上慢性腎臟病患者卻輕忽三高控制,顯示疾病衛教還有許多進步的空間。 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吳麥斯醫師表示:「針對罹患高風險疾病的成人,慢性腎臟病的預防一直是醫療的重點,但隨著飲食愈來愈精緻,我們發現腎臟病預防與教育需要更及早紮根,從兒童就該開始推廣,以避免成人時三高以及慢性腎臟病的發生。」 國際研究發現,兒童與青少年肥胖,也會增加未來罹患慢性腎病的發生。 日常生活地雷多,兒童腎臟健康面臨3隱憂 除了兒童肥胖令人擔憂之外,腎臟病防治基金會吳苡璉營運長表示,觀察一般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型態,發現台灣兒童的腎臟健康面臨3大隱憂: 含糖飲料頻率高:過去已有研究發現,含糖飲料不僅導致糖尿病、肥胖的發生,更與慢性腎病的有著顯著的關聯。根據國民營養調查,超過9成的台灣國小學童,每週至少喝1次含糖飲料,含糖飲料已成兒童腎臟健康的一大威脅。 每日營養不達標: 飲食習慣也有腎臟健康息息相關,但根據最新國民營養調查,7-12歲的兒童,僅13.1%每日蔬菜達國民健康署建議的份數(3份)、僅6.4%水果達建議的份數(2份)、且高達83.6%的兒童牛奶攝取不足1份。 日常運動量不足:運動已被證實可以降低慢性腎臟病的發展,然而,僅一成六的台灣兒童每週運動3次以上,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建議5歲-17歲兒童與青少年,需至少平均一天一小時進行中度以上運動的標準。 腎臟病防治基金會攜手腎臟超人,飛入校園倡導愛腎護腎3撇步 為了加強台灣兒童對於腎臟的認識與保健,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攜手台灣基層透析協會、台北醫學大學永續發展辦公室,與來自德國、在腎臟透析與照護具領導地位的台灣費森尤斯醫藥,一齊推動「腎臟超人」計畫,一齊建立3大愛腎護腎的好習慣: 均衡吃: 兒童每日的營養攝取,可以參照國民健康署建議的餐盤口訣,以維持均衡營養。口訣為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 喝足水: 盡量少喝或是戒除含糖飲料,4-8歲孩童每日至少喝足1.2公升水;9歲以上孩童每日則要喝足1.5公升水。 勤運動: 建議進行每日平均6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像是有氧運動、或是體育活動,並維持理想體重不超標。 「腎臟超人」計畫是由費森尤斯亞太區所發起的一項企業社會責任,讓腎臟化身為器官中的超級英雄,並透過故事與遊戲的方式紮根學齡兒童之衛生教育,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推廣舉辦,在校園中教導上千名小學生關於腎臟照護的知識。 吳麥斯提醒,家長除了陪同孩童一起培養愛腎護腎的好習慣之外,若有以下症狀: 小便有泡「泡」、「水」腫、「高」血壓、「貧」血、疲「倦」,有可能是慢性腎病已發生,需進一步就醫檢查,及早介入並適時治療,才可以常保腎臟健康。 而針對家中已在對抗慢性腎臟病的長輩,台灣基層透析協會楊孟儒理事長也補充: 「以台灣的醫療品質,即使是腎臟病末期患者的五年存活率,也相對高於歐洲等其他國家。若是家中長輩真的需要面臨慢性腎臟病、或是末期腎臟病照護,也不需要太驚慌,配合醫師擬定適合的治療方針,仍可享有一定的生活品質。」

兒童偏食嚴重 逾6成家長無暇導正飲食習慣

兒童偏食嚴重 逾6成家長無暇導正飲食習慣#兒童肥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及刺胳針醫學期刊(Lancet)2020年共同發表調查報告指出,因為垃圾食物攝取增加以及活動量減少,自1975年以來,全球過胖兒童人數成長了11倍,顯見兒童肥胖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為此英國保誠人壽針對「兒童肥胖及飲食習慣」進行深入調查,結果發現,超過6成受訪者了解自家孩子的偏食問題,但卻有55%父母坦言,因為太忙碌而無暇教育孩子養成正確的飲食觀念,亦有超過2成受訪者表示因為其他家人不配合而成效不彰,反映家長們在兒童食育養成面臨「知易行難」的窘境。父母衛教觀念與時俱進 執行力有待加強這份調查顯示,77%受訪者表示知道孩子的身高體重,亦有62%對於「小時候胖不是胖」的說法感到擔心;有7成受訪者知道兒童也有代謝症候群,並有超過6成相當在意兒童肥胖及代謝問題,足見多數父母高度關注兒童成長狀況。在避免兒童代謝及肥胖問題方面,專家學者提倡要維持良好的飲食習慣,有高達67%父母了解自家孩子的偏食問題,包括偏好甜食與高脂、高熱量速食,及不愛吃蔬果等問題,僅有48%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不挑食。雖然大多數父母表示會透過限制孩子吃零食及盡量減少外食等方式來改善飲食習慣,但卻只有不到一半的父母會自行為孩子準備三餐,顯示在「知道」和「做到」之間仍有差距。其他家人不配合、因孩子哭鬧妥協成痛點儘管父母們健康意識提高,但本次調查發現在實際教養的過程中,仍存在不少盲點。以調查對象中的國小(6~12歲)父母為例,有超過半數的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身材適中、沒有過胖疑慮,但這當中有近四分之一的孩子實際BMI超過21,已是過重標準,對於數據性的判斷較少注意。談到教導孩子正確的飲食觀念,則有55%父母表示因忙碌而無暇顧及養成孩子正確的飲食觀念,24%則困擾於其他家人不配合,甚至有17%會因為孩子哭鬧而妥協。在進行食育教養的過程中,父母面臨了時間不夠用、共同教養觀念差異以及無法堅持的痛點。針對忙碌的現代家長,輔大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許書華建議,家長可透過「量化」的目標設定,協助孩子遠離致胖環境,包含每天食用5份以上的蔬菜水果、每天看電視和其他螢幕的時間少於2小時或是每周一起在家吃飯5至6次。

沙士糖14顆 竟等於一碗飯!

沙士糖14顆 竟等於一碗飯!#兒童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萬聖節即將到來,有些家長、老師及業者都已準備五顏六色的糖果零食,準備跟上「不給糖,就搗蛋」的萬聖節風潮,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醒,糖果零食可能暗藏著高糖、高熱量風險,若攝取過量,不僅容易造成兒童肥胖、代謝症候群、齲齒等影響孩童發育的健康問題,也容易導致胰島素分泌過多,增加日後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3~6歲幼兒平均每周攝取糖果4次依據國民健康署2013~201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有59.7%的3~6歲幼兒、47.4%的7~9歲兒童、42.7%的10~12歲兒童每周至少攝取1次糖果,其中,3~6歲幼兒平均每周攝取4次、7~9歲及10~12歲的兒童平均每周攝取超過3次。2大招 遠離「甜蜜」風險糖果、零食分量較少,不知不覺就容易攝取過量,例如太妃糖12顆或沙士糖14顆就相當於一碗飯的熱量,國民健康署提出2大招:「分食減量攝取」、「水果堅果替代」,讓家長陪伴孩童健康迎接萬聖節:1)     分食減量攝取 /由於10多顆糖果就相當於一碗飯的熱量,易影響孩童正餐食慾而導致營養素攝取不足,建議家長及老師注意攝取糖果的數量及時間,或購買小包裝、找其他朋友一起分食,以免攝取過多的熱量。2)     水果堅果替代 /選擇當季水果(如柿子、木瓜、柑橘等),或無調味堅果來取代糖果,橘、紅色水果含豐富維生素C及β-胡蘿蔔素,可增進皮膚健康及幫助牙齒骨骼生長發育,堅果則含豐富礦物質、維生素E和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心臟正常功能、抗氧化及促進腸胃蠕動。  

7撇步 戰勝兒童肥胖

7撇步 戰勝兒童肥胖#兒童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世界肥胖聯盟(World Obesity Federation)指出全球的過重人口數由2014年的20億人,將上升至2025年的27億人,世界肥胖聯盟將今年10月11日世界肥胖日主題訂為「戰勝兒童肥胖」,目標是提升人們對於肥胖的挑戰性的認知,以及戰勝肥胖的具體作為。國中學童過重、肥胖率為29.0%及28.8%根據教育部學生健康檢查資料顯示,我國103學年度國小及國中學童過重及肥胖比率各為29.0%及28.8%,國小男童及女童過重及肥胖比率分別為32.8%及24.9%,國中男生及女生過重及肥胖比率各為33.1%及24.2%。增加成人時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兒童肥胖導致種種健康問題,若不及時處理,將危及孩子的未來健康,例如:早發的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血管疾病、女童早發育、氣喘及心理健康,研究發現比起正常小孩,肥胖兒童的血管硬度較高,長期肥胖會造成孩童和成人的心臟結構異常,國民健康署呼籲兒童肥胖防治必須從健康飲食、身體活動及充足睡眠著手:1) 「和糖說不、開水最優」/鼓勵多喝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2) 「溫馨共餐、全家安康」/鼓勵「跟孩子一起用餐」,以及「幫孩子準備餐點」,如此不但能照顧全家人的健康,亦能促進親子關係。3) 「鮮食蔬果、均衡飲食」/鼓勵多攝取新鮮蔬果、鮮奶、堅果、糙米飯等,養成孩子均衡飲食、避免偏食。4) 「拒絕零食、遠離高熱量」/避免洋芋片、炸雞、速食等高油、高鹽、高熱量,容易造成肥胖的食品。5) 「多多運動、減少久坐」/降低孩子使用電腦、手機和看電視等久坐時間,建議每天能累積60分鐘的中度到重度的身體活動。6) 「全家動員、走向戶外」/建議家長假日計畫全家一起從事親子活動,善用國民健康署輔導各縣市規劃的運動地圖及親子活動空間,多利用開設的健走步道、自行車車道,帶著孩子親近大自然,從事身體活動。7) 「適當休息、充足睡眠」/鼓勵孩子養成規律生活習慣,避免晚睡及熬夜,每天至少睡眠6~8小時。

3個孩子1個胖 易致憂鬱

3個孩子1個胖 易致憂鬱#兒童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在過去的時代,阿公阿嬤總認為能吃就是福,總是將小孩養的白白胖胖的,像隔壁的小妹妹,喜歡的雞排、薯條、手搖飲料從沒少過,外型從小時候就已圓滾滾,民眾絕對不可輕忽幼童肥胖的問題。12歲以下肥胖兒童 達31.3%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調查,我國12歲以下肥胖及過重的兒童已高達31.3%,目前居亞洲之冠,可說是「3個孩子1個胖」,而研究報告指出12歲前若是肥胖,將來肥胖的機率,男性為86%,女性為88%,體重正常的兒童,其成人之後發生肥胖的可能性,男性只有18%,女性是42%。肥胖孩童 社交障礙、憂鬱傾向成人肥胖會增加慢性疾病罹患率,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脂肪肝、痛風等慢性疾病,但是如果從小就肥胖,成人罹患疾病的比例將會更高,發病年齡也將會年輕化,甚至近期還發現肥胖的孩童青春期有提早的趨勢,除了在身高的影響外,在心理健康方面也有較高比例的社交障礙、憂鬱傾向及自信心不足等問題。飲食原則:少油、低糖及高纖維兒童正值發育期,需要適量的蛋白質、鈣質和熱量的供應,不正確的節食方法,會導致營養攝取不均衡,對於小朋友的體重控制,主要重點會放在降低高熱量食物攝取的頻率,建議用健康的點心取代零食,在飲食上也要把握少油、低糖及高纖維飲食原則。耗氧運動 鍛鍊肌肉、強化骨骼事實上,運動不只是在運動場上,更應該融入生活中,走路、爬樓梯、作家事就是最佳的消耗能量方法,這些規律而適度的耗氧運動,不僅僅可消耗身體多餘的的熱量,更可鍛鍊肌肉、強化骨骼及心臟血管系統,對發育中的青少年極為重要。均衡飲食、調減熱量、適量活動兒童的體重控制,最重要的還是需要家長的關心和投入,兼顧成長發育的目標下,從小均衡飲食、調減熱量及適量體能活動,若小朋友體重1年超過4公斤)、6歲時BMI大於18、12歲時BMI大於23,建議每年給小兒內分泌科醫師評估檢查,是否有慢性代謝疾病的風險。

樂閱讀/兒童肥胖風暴:每四位就有1人肥胖

樂閱讀/兒童肥胖風暴:每四位就有1人肥胖#兒童肥胖

速食主義,恐怕是肥胖危機的元兇。現在全球兒童與青少年的肥胖問題實在令人擔憂,由於美式速食的風行,如今全球的兒童肥胖率正在飆升,若不採取適當措施,預估在十幾年後,數字可能是現在的兩倍!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顯示:2003年,全球五歲以下體重過重的兒童人數已經高達1765萬人!據學者推估,至2010年美洲、中東、歐洲地區的兒童, 的盛行率將逼近總兒童數的4~5成,東南亞與西太平洋將逼近1/4。歐美國是兒童肥胖率上升最高的國家,兒童肥胖大多集中在大都市(因為城市中缺乏活動空間),與較低教育水準的家庭中,而小家庭與母親在外工作的家庭也很普遍。台灣也無法置身事外,肥胖問題越來越美國化。根據台北市聯合醫院小兒科團隊的研究報告指出,國小學生的肥胖率高達24.4%,每四個學童就有一人是小胖子;國一生為30.2%,男生普遍比女生胖。另外一項更嚴重的數據顯示,國小低年級學生36%有脂肪肝,國中一年級有脂肪肝更高達81%!兒童根本無法抗拒美式飲食的誘惑,飲食熱量都太高,不僅攝取過多油炸食物與零嘴,也喝太多的可樂。飲食熱量過高,導致兒童時期脂肪細胞大量分裂,脂肪細胞數量過多,形成肥胖體質,長大很容易成為成年肥胖族,機率高達八成,為數龐大的肥胖體質兒童將成為未來「真正的肥胖危機」!為了遏止兒童肥胖,歐美地區國家紛紛採取相關措施,例如:英國計畫禁止所有的電視頻道播放任何「垃圾食品」的廣告,以避免垃圾食物影響兒童飲食習慣,而且將提升兒童與青少年的體育活動,並作為2010年的健康目標重點之一。雖然衛生署93年起也積極與教育部合作推動──「健康促進學校計畫」,推動健康飲食與健康體能改善運動,但是成效非常有限,兒童肥胖率持續成長根本已經是無法改變的趨勢。(本文作者/蕭慎行)(摘自/肥胖風暴/博思智庫出版)

兒童肥胖日趨嚴重 台灣每4童1超重

兒童肥胖日趨嚴重 台灣每4童1超重#兒童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根據國際肥胖醫學期刊2013年發表的研究,總共統計了6800個處在幼稚園年齡的兒童,其報告結論指出,幼童體重肥胖與許多因素有關,其中來自於媽媽的因素,包括了受孕時母親有體重肥胖狀況,以及懷孕時媽媽有妊娠糖尿病,這兩者都會讓妳的小孩多出3倍的機率得到肥胖。另外,如果兒童本身有體重過重問題(比同年齡85%以上的人還重)以及常喝含糖飲料或是茶、咖啡時,也會增加兒童肥胖的機率。台灣肥胖醫學會醫師方銀漢表示,全世界的兒童都存在著一種潛在危機,就是體重過重和肥胖。兒童肥胖會引起許多像是氣喘、過敏、脂肪肝、糖尿病等健康問題,嚴重程度實在不容小覷。根據國民健康局在2009年的統計顯示,體重過重的兒童,其血壓、血糖以及血脂肪異常比率幾乎是正常體重兒童的2倍,另外依據教育部的資料指出,台灣兒童有體重問題的高達25%,也就是每4個兒童中就有1個是有著體重過重或是肥胖的問題。國際肥胖醫學期刊發表的研究中,也有發現幾項可以降低兒童肥胖的關鍵,像是多讓兒童攝取新鮮水果、讓兒童到專門的單位接受照顧、以及家中照顧者有足夠的健康觀念等,這幾項都有助於預防減少兒童肥胖問題。還有,平時多讓兒童攝取新鮮蔬果,避免含糖飲料、茶和咖啡因飲料的飲用,以及增加兒童的身體活動機會。方銀漢建議,針對兒童肥胖的問題,希望政府相關單位可以多提供專門的兒童照顧機構,平時也要多宣導兒童體重控制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女性懷孕前要多注意本身體重的控制,而已經懷孕的媽媽也要吃下減少高糖分和高熱量食物、預防妊娠糖尿病的發生,如此一來才能真正減少兒童肥胖的發生,給孩子們一個健康的人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