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搖飲

愛喝季節限定手搖飲?熱量糖分一杯就爆表!

愛喝季節限定手搖飲?熱量糖分一杯就爆表!#手搖飲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時序進入盛夏,陽光熾熱,走在路上不消幾分鐘,就汗流浹背。台灣的手搖飲巿場龐大,各品牌手搖飲店到處林立,幾乎每走幾百公尺就有一家。再者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有些人下了班就想喝杯飲料紓壓;也有人工作忙碌,沒時間好好吃頓飯,常選擇喝一杯手搖飲料果腹止飢,台灣人普遍蔬菜、水果吃得少,飲料倒是越喝越多!選擇無糖飲料 配料仍藏有高糖分振興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張依如指出,一杯正常冰塊、正常甜度的珍珠奶茶熱量相當於一大份便當(700大卡)、含糖量約等同一碗白飯。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日精緻糖攝取量應在總熱量10%以下,以2000大卡換算約為50公克精緻糖,一杯大杯的半糖手搖飲,精緻糖量就約有50公克,一杯就已經達到一天精緻糖分的建議攝取量了。雖然許多民眾已經意識到含糖飲料不好,會選擇無糖手搖飲料,卻忽略配料仍然含有高糖分,無論是常見的珍珠粉圓、波霸粉圓、椰果、芋圓、粉條等,或是近年來各家紛紛推出的季節限定款飲料,如夏季的芒果鳳梨調味飲品、冬天的草莓調味飲品等,為了追求季節氣氛,吸引消費者嘗鮮,配料通常非常多元,導致熱量、糖分大爆表。另外,還有一些強調天然食材的配料,如芋頭、芋泥、紫薯、地瓜等,但可千萬別以為芋頭、紫薯等是天然食材就很健康,這些配料在熬煮過程中,所添加的糖分也非常可觀。6個小撇步 滿足口腹兼顧健康要求愛喝含糖飲料的人突然戒掉是非常痛苦的,如果無法完全戒掉手搖飲,可以這樣做減少對身體的負擔。1.選茶不選奶選擇紅茶、綠茶或烏龍茶等為基底的飲品,若不加奶、不加糖、不加料,幾乎零熱量,絕對是維持身材、保持健康的首選。2.鮮奶茶比奶茶好愛喝奶茶類的朋友們,可以選擇鮮奶茶,差別就在於鮮奶茶加的是純鮮奶,而奶茶加的卻是奶精粉,「奶精粉」其實並不是奶製品,而是油脂氫化乾燥後的氫化「油脂粉」,喝進肚子裡的都是油!3.若選擇加料飲品,將正餐主食澱粉類的攝取量減少如果覺得喝手搖飲不加料沒有口感,就將飲食中的其他澱粉類減半吧!此外,除了珍珠粉圓、波霸粉圓外,也可以考慮熱量相對較低的愛玉、仙草、寒天、蒟蒻或小紫蘇等配料,口感也很好。4.大杯改中杯,減少攝取量不喝太痛苦,那就少喝一點吧!將平常習慣的大杯改成中杯,或者點一杯與他人共飲,分擔熱量也不錯。5.漸進式減少頻率以往天天喝,慢慢改為兩天一杯、三天一杯,漸漸到一周一杯,以此類推減少頻率,讓身體慢慢戒掉依賴含糖飲料的習慣。6.想想荷包以大台北地區來說,加料的手搖飲料動輒一杯五、六十元起跳,特殊季節限定飲品一杯更高達八、九十元以上,幾乎可抵一餐正餐的費用,將省下的飲料費用記下來,會發現長時間省下的費用相當可觀,如此一來也可以增強少買飲料的動力。飲食習慣並非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但是透過一些小撇步可以讓我們更有技巧地選擇適合自己的飲料,來達到滿足口腹之慾的同時兼顧健康的雙贏目標。

手搖飲無糖就健康?營養師拆解糖分地雷

手搖飲無糖就健康?營養師拆解糖分地雷#手搖飲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研院研究曾揭露,糖分是增加胰臟癌風險主因,國內調查也指出台灣人蔬菜、水果吃得少,飲料倒是喝得很多,男性比女性更愛喝含糖飲,約有1至2成男性每天喝2杯以上,其中不只手搖飲,還包括含糖奶茶、茶飲、運動飲料、乳酸飲料、碳酸飲料、咖啡都上榜。怎麼喝手搖飲較安心?營養師提供4個建議。季節限定口味 通常熱量最高營養師陳扆洵表示,約75%成年人每周至少喝一次含糖飲料,手搖飲已成為國人的飲食習慣之一。正常冰少糖的珍珠鮮奶茶熱量直逼一大份便當(600大卡)、精緻糖量更等同一碗白飯,驚人又沒飽足感。一大杯手搖飲即使半糖,總糖量約50公克,此包含「總糖量」與「總熱量」是加總所有食材與配料,如鮮奶、珍珠粉圓等,以及調製時所添加的蔗糖,熱量可觀;如果再加上時下流行的椰果、布丁、仙草、奶精粉及季節限定配料,即使不點全糖,喝一杯的熱量一樣爆發力十足。想喝手搖飲,每一家的標示都不同,怎麼喝最安心呢?陳扆洵建議4技巧戒掉糖飲,喝得安心。1.無糖不加料,減少多餘熱量;喝加料則正餐澱粉減量。2.從大杯改喝中杯,從中杯改兩人喝一杯,共食減輕負擔。3.從一天一杯,改三天喝一杯或一星期只喝一杯。4.純茶飲>鮮奶茶>澱粉口味>季節限定(通常熱量最高);什麼是澱粉口味?芋泥、紫薯、甜心等,喝起來粉粉的限定口味。想長保健康 每天至少4蔬菜3水果陳扆洵建議,想要長保健康、少生病,除了少喝手搖飲,每天至少要吃4份蔬菜、3份水果,體型較高壯的男性至少需要5份蔬菜及4份水果才足夠,若喜歡飲品口感,可用天然蔬菜、水果、堅果以1:1:1份數的比例,打一杯蔬果堅果飲,既比手搖飲健康,同時補充抗氧化的營養素。

太甜!立委籲手搖飲標示含糖量

太甜!立委籲手搖飲標示含糖量#手搖飲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民眾時常人手一杯手搖飲,但過多糖分已成國人健康隱形殺手,立委高嘉瑜邀專家及食藥署等單位召開記者會呼籲,含糖飲料對健康帶來許多危害,過量食用會導致肥胖,也會提高心血管疾病,希望政府要求手搖飲料業者,應強制在每杯飲料上,標示出含糖量及熱量,提醒國人每日糖攝取量。含糖飲料增加洗腎、糖尿病、牙周病患高嘉瑜指出,喝含糖飲料已對國人健康造成威脅,在健保三大支出方面,第一是洗腎、第二是糖尿病患、第三是牙周病。糖尿病患就醫人數從2015年的139萬人,到去年已到達164萬人,比例逐年增高與糖攝取量有極大關聯性。據國健署資料,13歲至18歲年輕人為攝取含糖量最多的年齡層。13歲至15歲有喝含糖飲料者,平均每週喝含糖飲料6.7次;16歲至18歲有喝含糖飲料者,平均每週喝6.6次,每週喝超過7次,更高達52.8%,幾乎每天一杯含糖飲料。喝一杯全糖珍奶 每日糖攝取量就爆表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系主任謝榮鴻指出,每日攝取含糖量應是每天攝取總熱量的10%,依據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一杯700毫升的「全糖珍珠奶茶」,含糖量近62公克(約12顆方糖),只要一天一杯就超過每日糖攝取上限。謝榮鴻主任提到,以成人每日2千大卡換算,一天不宜攝取超過200大卡,但多數人皆容易超標,且糖攝取過多高會影響孩童長高、長胖,怎樣讓標示更明確,讓孩童、家長知道有一個更好選擇,希望政府相關單位幫忙,也需業者配合才能達到效果。籲設糖量攝取APP 超標發出警示提醒衛福部食藥署簡任技正陳瑜絢表示,「連鎖飲料便利商店及速食業之現場調製飲料標示規定」草案已預告修正期滿,未來飲料應標示總糖量及總熱量,業者可用中文、圖卡等顯著方式於現場、菜單、標籤上標示。未來若標示不實,可處4萬元以上、400萬元以下罰鍰;未依規定標示,可處3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罰鍰。高嘉瑜建議,僅在現場公告總糖分,民眾不見得能留意,建議未來應在每杯飲料標籤上標示,讓民眾在喝飲料時,也一邊提醒自已究竟喝進多少糖分及熱量,甚至建議設置糖量攝取APP,把手搖飲也納入查詢項目,只要攝取超標由智慧裝置發出警示提醒民眾,呼籲食藥署及國健署等相關單位,共同努力守護民眾健康。(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小四罹脂肪肝!戒手搖飲助減重復健康

小四罹脂肪肝!戒手搖飲助減重復健康#手搖飲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就讀國小四年級的王小弟身高160公分,體重75公斤,從小長得又高又胖,體重一直是同齡孩子的95%以上,高壯體格讓父母引以為傲,總認為「小時候胖不是胖」,甚至「現在胖一點,以後長高就會瘦下來」,以致於王小弟養成「能坐就不站、能躺就不坐」的習慣,經常喝手搖飲、吃速食。直到日前校內健檢更意外發現肝指數(GPT)比正常值高出數倍,經抽血和超音波檢查,確診為「脂肪肝炎」,才讓父母驚覺大事不妙。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童腸胃科主治醫師陳德慶表示,王小弟GPT指數高達185,所幸透過減少糖飲、體重控制和運動後,有效改善肝臟發炎,肝指數也恢復正常,讓他重建信心,拒絕再被稱為「胖虎」。過多熱量會轉換為脂肪堆積在肝臟 造成脂肪肝炎脂肪肝是脂肪堆積在肝臟引起的疾病,可分為酒精性與非酒精性,前者是由酒精造成,後者主要為攝入過多熱量所致。體內過多的熱量會轉換為脂肪存積起來,當脂肪堆積在肝臟,會引起肝臟發炎而導致肝細胞被破壞,此時肝指數就會升高,稱之為脂肪肝炎。有效控制體重 即可改善脂肪肝炎陳德慶醫師指出,雖然瘦子也會有脂肪肝,但肥胖仍是脂肪肝最大的危險因子,因此,北美小兒消化醫學會建議9歲以上體重過重的兒童,應定期接受脂肪肝篩檢,雖然目前尚無藥物可以治療脂肪肝炎,但只要有效地控制體重,就能改善脂肪肝炎,甚至讓脂肪肝完全消失。戒除手搖飲與果糖攝取 為當務之急值得一提的是,許多家長以為減少吃油膩食物就可以減少體內脂肪,但其實體內過多的熱量都會轉化成脂肪,因此,單純減少攝取油脂,卻未減少飲食的總熱量,並不會改善脂肪肝,其中又以戒除手搖飲為當務之急,因為手搖飲使用的大部份是果糖,而比起其它種糖類(如砂糖和葡萄糖)果糖更容易造成脂肪肝。陳德慶醫師提醒,脂肪肝是慢性問題,平時不會有症狀,通常於健檢時才會被發現,有些人總認為脂肪肝為良性,並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而置之不理,但只要肝臟發炎時間長,就可能會走上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肝病三部曲,因此建議多選擇天然健康食物,減少高油高糖食物,養成固定良好生活習慣,例如每週運動150∼300分鐘,都可以有效控制體重,降低脂肪肝病風險。

手搖飲怎喝不胖?炸物怎吃才有飽足感

手搖飲怎喝不胖?炸物怎吃才有飽足感#手搖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現在人手一杯手搖飲已是常態,看似下午茶的小確幸,卻會造成肥胖、高血糖、高血脂、脂肪肝等困擾。我們曾聽過有些人外表纖瘦卻有脂肪肝,也就是俗稱的「泡芙人」,大多和吃太多糖有關。甚至有些人肝指數過高,也與脂肪肝造成的發炎有關,故提供以下的飲料準則作為參考:糖量每家店的甜度標準不一,最保險的方式就是喝「無糖」哦!綠燈區:無糖的茶飲、咖啡,想添加鮮奶也沒問題,像是鮮奶紅茶、鮮奶烏龍茶、咖啡拿鐵;養生茶類的黑糖薑母茶、桂圓紅棗茶等不用調整甜度。黃燈區:無糖的可可拿鐵、多多綠茶、多多檸檬等,或者選擇果汁類的無糖特調茶飲。配料綠燈區:小紫蘇、山粉圓、奇亞籽、寒天凍、仙草、愛玉等。黃燈區:蘆薈、寒天晶球、椰果、盒裝愛玉等。紅燈區:珍珠、粉條、米苔目、布丁等。份量相同,但有較持久的飽足感 雞軟骨VS. 雞肉塊食欲和大腦中的飽食和飢餓中樞息息相關,當用餐過快時,對大腦的飽食中樞刺激不足,來不及接收飽足的訊息,所以會出現明明已經吃飽、卻還想再吃的狀況,並導致肥胖、胃食道逆流等問題。雞脖子、雞翅膀等帶有骨頭的「帶骨肉」,因為啃食時要多花些時間,對於飽食中樞有較長的刺激,幫助我們感受到持續的滿足感;加上這些部位的油脂含量豐富,能延緩胃部排空,維持飽足感。減重者耳熟能詳的「吃飯要咬15 ∼ 20 下」的慢食法則,目的都是為了讓大腦正確接收訊息。我建議理想的時間長度是 20 ∼ 30分鐘,充分咀嚼過食物,不僅能穩定飯後飢餓感,也能幫助消化,減少腸胃道的負擔!而三角骨、雞軟骨、雞脆骨等,這些從胸軟骨、膝蓋軟骨等處來的部位,也同樣因為需要仔細咀嚼,所以也能為大腦帶來較充裕的刺激。綜合以上,試著選雞脖子、雞翅膀、三角骨、雞軟骨、雞脆骨等帶骨肉,把吃鹹酥雞的感受好好印入腦中,才不會連自己吃過什麼都不記得啦!答案是:雞軟骨!營養師悄悄話我有位中廣身形的工程師學生,因為午休只有30 分鐘,所以吃一個飯盒不需要5 分鐘。每次我請他回憶前天中午吃了什麼,他都幾乎無法想起來,甚至還會懷疑自己用過餐嗎?之後,我請他故意在午餐選擇帶骨肉,且吃第一口時要用手去啃食。後續我們討論飲食紀錄時,他說吃飯時間只延長十五分鐘而已,但同樣的便當,飽足感卻增加許多喔!(本文摘自/帶你爽吃美食又能瘦,才是營養師!:鹹酥雞?手搖飲?下午茶?2.5秒選對吃!/如何出版 )

消暑反而越喝越渴?3步遠離健康危機

消暑反而越喝越渴?3步遠離健康危機#手搖飲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飯後來杯手搖飲幾乎是酷夏的必備消暑「涼」方,但含糖飲料不但無法解渴,小小一杯飲料更隱藏巨大的健康危機。國民健康署發布的新版國民飲食指標草案,增列「每日飲食中外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10%之上限」的建議,以手搖飲為例,大杯全糖烏龍茶(約700毫升),外加糖量約57.4公克(熱量約230大卡),飲用一杯即超過每日上限,徒增健康負擔。原料營養密度低 攝取過量恐增疾病風險據102-10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高達93.9%的國中生及88.9%的高中學生、83.6%的19-44歲成人每週至少喝1次含糖飲料。另外市售含糖飲料原料營養密度低,不但無法解渴,反而會因攝取過多的熱量及外加糖增加肥胖、代謝症候群及心血管疾病風險。無糖生活三技巧 省錢消暑又解渴鑑於我國肥胖及代謝症候群的上升趨勢明顯,科學實證已充分指出「糖」對健康的危害,國民健康署新版國民飲食指標草案顯示,若以健康體重50-60公斤的成人、輕度工作者,每日所需熱量約1500-1800大卡,外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150-180大卡,即37.5-45公克的糖。國民健康署建議民眾實踐無糖生活三技巧:不但省錢、消暑,又能解渴、健康,讓全民一起來減糖、增健康:1) 喝開水/建議國人養成每天至少喝6-8杯的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可避免過多熱量攝取,並應分次喝、慢慢喝。為豐富白開水的口感,可在白開水中加入少量檸檬片簡單提味,或加入花草、茶葉泡製成冷泡茶、花果茶等無糖風味飲,增添喝水的樂趣。2) 看標示/建議消費者購買現調飲料時,可參考店家提供資訊,選擇低熱量、少加料、無糖等飲料為宜。3) 原味乳/我國每日飲食指南建議國人每日應攝取1.5-2杯(每杯240ml)為宜,目前無證據顯示原味乳品中的乳糖對健康有不良影響故原味乳品為較優質的乳品選擇。

姐妹每餐手搖飲 35歲險失明

姐妹每餐手搖飲 35歲險失明#手搖飲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蔡爸爸17年罹患糖尿病,長年血糖過高,導致網膜病變而失明,親眼見證蔡爸爸失明的三姊弟,就算都被確診為糖尿病,依然自恃年輕,沒有規律用藥及控制血糖,每餐都要搭配手搖飲料,甚至血糖都飆高到200多以上也不以為然,最後陸續出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黃斑部水腫問題,險導致失明。眼睛飄黑影 持續3月一片漆黑兩姊妹中妹妹的眼睛在5年前竟飄出黑影,當時認為只是工作用眼過度,黑影持續2~3個月後,沒想到逐漸擴大到一片漆黑,緊急就醫後,被醫師確診為糖尿病引起的黃斑部水腫,透過新生血管抑制劑治療後,黑影已消失且視力也慢慢恢復。在妹妹治療期間,國中即確診糖尿病的蔡姊姊眼睛也出現黑影,從國中就有視力模糊問題的她,認為視力模糊並不影響生活而輕忽,直到眼睛一度看不見才正視問題的嚴重性,兩人差點年紀輕輕就失明,現不敢輕忽糖尿病的視網膜病變,除了控制血糖外,每年更不忘進行1年1次的眼底檢測。高血壓、高血脂 增視網膜病變機率林醫師指出,觀察罹病5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會產生輕度的視網膜病變問題,當罹病高達15年以上,有8成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視網膜病變問題,尤其年長的糖尿病患者,若同時合併多種併發症,如: 高血壓、高血脂、腎病變,更增加視網膜病變的機率,且視力影響的病情也會較為嚴重。罹病2年未治 9成視力惡化至0.1治療應把握黃金治療期,若罹病2年未治療,9成患者視力會惡化至0.1以下,這時恢復視力的機率渺茫,甚至影響平日生活,治療糖尿病黃斑部水腫,臨床上方便性較高的療法,主要透過抗新生血管因子藥物,阻止不正常新生血管的形成,進而改善問題,安全性高,健保已給付此項治療,已有不少患者得到幫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