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鐵

6種常見間歇性斷食法 哪一個適合我?

6種常見間歇性斷食法 哪一個適合我?#缺鐵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斷食」顧名思義就是不吃東西,聽起來非常恐怖吧?不過,其實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有斷食的時候。比方說,睡覺的時候就是一種斷食狀態。斷食的英文是Fasting,而早餐的英文為Breakfast,意思就是打破(Break)禁食(Fasting),所以其實「斷食」大家每天都在做,只是時間長短不同而已。什麼是「168斷食法」?近幾年相當流行的「間歇性斷食」(IntermittentFasting,IF),主要分成整日斷食以及限制進食的時間,比較常見的就是把進食時間限制在一天當中的某個時段,而其中的「168間歇性斷食」,對於一般人而言不僅較易達成,也頗具效果,所以深受歡迎,不過「168」這個數字是什麼意思呢?「168斷食」指的是一天二十四小時,十六個小時不吃東西,控制在八小時內進食。假設早上九點吃了第一餐,那麼到了下午五點過後,就不能再吃任何東西了。間歇性斷食,能帶來強大的瘦身效果?要解釋間歇性斷食如何達到減重的原理,其實要先講到身體內的賀爾蒙變化。我們體內的賀爾蒙包含了生長激素、瘦素、胰島素等,其中胰島素就在這裡扮演重要的角色。常見的「間歇性斷食法」1410間歇性斷食執行方式:14小時不吃東西,10小時內吃東西。舉例:早上9點吃第一餐,晚上7點過後不再進食。168間歇性斷食執行方式:16小時不吃東西,8小時內吃東西。舉例:早上9點吃第一餐,下午5點過後不再進食。186間歇性斷食執行方式:18小時不吃東西,6小時內吃東西。舉例:早上9點吃第一餐,下午3點過後不再進食。204間歇性斷食執行方式:20小時不吃東西,4小時內吃東西。舉例:早上9點吃第一餐,下午1點過後不再進食。52間歇性斷食執行方式:一週七天,其中兩天只吃500kcal。舉例:星期一、星期四整天分別只吃500kcal,其他天維持正常飲食。隔日斷食法執行方式:採取一天進食,一天斷食。舉例:星期一正常飲食、星期二完全禁食、星期三正常飲食,以此類推。一般來說,我們在進食時,碳水化合物會使體內的血糖升高,這時候身體會通知胰臟的beta細胞分泌胰島素。胰島素會進行作用,使我們血液中的葡萄糖進入到細胞裡面運作,所以血糖就會降下來。胰島素也是一種合成賀爾蒙,會促使脂肪合成,抑制脂肪燃燒。間歇性斷食就是利用這個原理,讓胰島素濃度維持在穩定的低點,減少脂肪的合成,並且增加體內燃燒脂肪的機會。不過,目前有些研究對於這個「胰島素假說」仍有存疑,既然是「假說」就代表證據還不夠完全,所以也可能會在某一天被推翻,不過這也是因為科學會不斷進步,因此隨時都要繼續吸收新知。我認為想要利用間歇性斷食達到瘦身效果,並不是單純改變進食時間而已,進食的內容也是一大關鍵。如果在可以進食的八小時中暴飲暴食,攝取過量的碳水化合物或是油脂,仍會大大影響瘦身效果。斷食只是一種輔助技巧,真正的關鍵還是在於飲食內容。間歇性斷食,可促進身體健康?根據二○一九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的研究結果顯示,間歇性斷食對於減重、抗氧化、控制血糖都有正面幫助。人體利用的能量來源為葡萄糖以及脂肪酸,進食後葡萄糖在體內產生能量,脂肪則代謝成三酸甘油酯儲存在脂肪組織中。在我們斷食八至十二小時後,體內的肝醣消耗完畢,就會利用脂肪當作能量來源,而三酸甘油酯會代謝成脂肪酸以及甘油,脂肪酸在肝臟產生酮體,供人體利用。最主要的原因是體內酮體量升高,這也成為體內細胞重啟的一種訊號,能讓體內產生抗氧化、抗發炎、清除或修復受損細胞等作用,這也是我們認為斷食能夠促進健康的原因。要如何開始執行「間歇性斷食」?任何飲食要執行前都需要循序漸進,不要過於激烈,間歇性斷食也是如此。斷食時間越長,難度就越高,且容易缺乏足夠營養。所以我會建議從「168間歇性斷食」開始嘗試。只要將早餐晚點吃、晚餐早點吃,就能夠達成條件,比較容易執行。如果覺得「168間歇性斷食」執行起來也有難度,就再放寬從1410(十小時內進食)或1212(十二小時內進食)開始,再慢慢循序漸進。總之,就是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因為我們追求的是一種能夠長期執行的飲食方式,如果這樣的飲食法讓你餓得很難受,或是沒辦法配合生活作息,那也不需要勉強執行,這代表這樣的飲食方式並不適合你。享受「間歇性斷食」帶來的好處間歇性斷食如果執行方向正確,就能達到瘦身、控制血糖的效果,我也在幫媽媽、阿嬤進行168斷食後,從她們的身上看到效果,本書後續會再與大家分享。1.可避免攝取過多熱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容易取得食物,一不小心就會不停進食。其實有時候並不是真的肚子餓了,只是嘴饞想要咀嚼,就不小心吃下一堆東西。透過斷食,可以幫助我們分辨身體的訊號,了解是否真的有熱量的需求,進一步控制進食。當把進食時間限制在八小時之內,一次能吃的東西有限,比較容易產生熱量赤字,不會隨時想吃就吃,造成熱量過剩,影響瘦身效果。2.能改善血糖,但是無法逆轉糖尿病有些研究顯示,間歇性斷食可以逆轉糖尿病前期的情況,並且改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敏感性,但是對於糖尿病則無法逆轉。像是我的阿嬤執行間歇斷食並搭配碳水的控制,血糖值相對穩定。雖然不能恢復到跟一般健康的人一樣,但都還在可控制的範圍。如果你是糖尿病或慢性病患者,請務必先諮詢專業醫療人員的建議。Sunny營養師的小教室注意!這些人不適合進行斷食基本上健康的成年人才能進行間歇性斷食,以下族群不宜貿然進行。1.發育中的青少年:發育階段的青少年,攝取均衡營養與熱量相當重要。2.哺乳或懷孕中的孕婦:身體此時需要完整的營養,不宜進行斷食。3.飲食失調者:暴食症或是厭食症患者,不宜進行。4.慢性病患者: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病患者不宜進行斷食。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要特別注意,如有低血糖會有即刻性危險,千萬不能大意,執行前需要尋求專業人士的建議。避開誤區,執行「間歇性斷食」你要注意的事很多人執行「間歇性斷食」一下子就失敗了,或是無法長久、瘦不下來。很多時候,其實是因為方法錯了,請避免以下三種常見失敗情況。1.必需度過適應期剛開始執行的時候,一定都會經歷忽然改變進食習慣而產生的飢餓感,甚至產生易怒、焦躁、注意力無法集中等情形。但在一段時間適應後,就能獲得改善。如果不適感過於嚴重,請先放寬斷食時間限制,再循序執行。2.避免報復性進食執行間歇性斷食的時候,有些人會跳過早餐不吃,忍受飢餓感一直到中餐,於是可以進食的時間一到,就開始大吃大喝。然而,這樣報復性進食反而會讓你吃下比平常更多的熱量。根據熱量平衡原理,這樣子不但瘦不下來,反而還可能會變得更胖。3.避免攝取過少熱量與營養素當限制進食時間後,若不注意營養攝取,只吃自己愛吃的,或是吃的量太少,容易造成營養缺乏。長期下來,還有可能造成身體代謝問題,影響內分泌、經期紊亂、失眠,甚至還會有肌肉流失等現象。所以就算執行斷食,仍必需注意均衡飲食,攝取六大類食物,包括全穀雜糧類、豆蛋魚肉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還有乳品類。根據每日所需分量,平均分配在可以進食的時間內均衡攝取。除了遵守進食的時間,吃的內容其實更為重要喔。要記住,「間歇性斷食」是斷食,而非禁食,在可以進食的區間,就好好吃東西吧!(本文摘自/Sunny營養師的168斷食瘦身餐盤:媽媽、阿嬤親身實證!6大類食物×95道家常料理,不挨餓的超強必瘦攻略/采實文化)

葡萄乾含鐵量少 這些食物更補血!

葡萄乾含鐵量少 這些食物更補血!#缺鐵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臉色蒼白、手腳冰冷的症狀常被認為是貧血造成,所以只要有類似狀況,民眾往往會認為自己可能貧血了,便想要藉由多吃鐵質含量豐富的食物改善。傳言吃富含鐵質的葡萄、葡萄乾可以改善臉色蒼白和手腳冰冷,這是真的嗎?國健署表示,造成貧血的原因有很多種,例如蛋白質營養不良、葉酸與維生素E缺乏等營養性貧血,還有地中海型貧血等遺傳性貧血,缺鐵僅是眾多貧血形態中的其中一項原因,所以補充鐵未必能改善貧血,而且葡萄及葡萄乾的鐵質含量其實不高。豬肝牛肉富含鐵質 可適度攝取此外,雖然貧血可能會有臉色蒼白、手腳冰冷的問題,但並不代表有這些症狀就是貧血導致,民眾若是有疑慮,應先諮詢醫師並進行相關檢查,先確認身體不適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如果經過診斷,確定是缺鐵性貧血造成的症狀,可以吃葡萄和葡萄乾來補充鐵質嗎?實際上,葡萄與葡萄乾不屬於鐵質含量豐富的食物,根據食品成分資料庫顯示,每百克的葡萄與葡萄乾僅含鐵0.1與1.5毫克,若要以這兩種食物做為鐵質的來源,可能會有水果類攝取過量的問題,而且植物性的鐵質吸收率較低。建議民眾補充鐵質,可以優先選擇含鐵量豐富且吸收率又高的食物,例如豬血,鴨血、豬肝或牛肉、鴨肉等顏色較深的紅肉,這類食物所含的鐵質較高,而且是人體較容易吸收的形式。素食者可吃紅鳳菜、紅莧菜補充要特別注意的是,雖然攝取紅肉來補充鐵質的效果較佳,但攝取過多紅肉可能會提高膽固醇、肥胖或大腸癌的風險,因此建議依照「我的餐盤」,每餐攝取1掌心的豆魚蛋肉類,且不過度依賴單一種食物,才能攝取到均衡營養。吃素的民眾,可以選擇鐵含量較高的深色蔬菜,例如紅鳳菜或紅莧菜,避免缺鐵問題。

懷孕缺鐵 恐導致早產、低出生體重

懷孕缺鐵 恐導致早產、低出生體重#缺鐵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依據國民健康署104-107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我國15-49歲育齡婦女貧血的比率為18.6%(血紅素濃度<12 g/dL視為貧血),其比例已逐年下降(102-105年、103-106年貧血率依序為22.40%、19.54%)。育齡婦女約2成有貧血現象孕媽咪營養充足是寶寶健康成長的重要關鍵!為能傳輸重要的營養素幫助寶寶健康發育,懷孕期間鐵的需求量會較一般成人增加,國民健康署呼籲有懷孕計畫的婦女孕前就應該注意攝取富含鐵質的食物,將身體調整至良好健康狀態,以孕育健康的下一代。懷孕期缺鐵 可能導致胎兒早產、低出生體重女性進入青春期後至更年期前,每月皆會有經血的流失,為出現貧血的高風險族群,貧血症狀包含容易感到疲勞、嗜睡、頭暈、體能衰退、臉色蒼白等,其中最常見的類型即為缺鐵性貧血。若進入懷孕階段,孕媽咪會因生理變化而增加血液量,再加上分娩時的大量出血及哺育母乳導致的鐵質耗損,此時母體對鐵的需求量將會不斷增加。鐵是製造母體及胎兒血紅素的重要元素,若懷孕期間鐵缺乏可能導致胎兒早產、低出生體重,且新生兒出生4個月內所需的鐵質主要來自孕期母體的提供,若未能於懷孕期間儲備足夠的鐵,可能造成寶寶生長發展遲緩。孕前留意鐵攝取4原則 儲備關鍵營養依據國民健康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成年女性每日建議鐵攝取量為15mg,並提供減少貧血的飲食原則如下:1.多吃富含鐵的食物:平時注意食用含鐵量高的食物,例如:海產類(文蛤、章魚、蚵仔等)、肝臟、紅色肉類,但不宜超過每日建議攝取量。2.多吃深色蔬菜:富含鐵質的動物性食物常含有高量脂肪,而深綠色蔬菜的鐵吸收率雖然較低,但亦可作為部分鐵質的來源,例如:莧菜、甜碗豆、紅鳳菜等。3.多吃維生素C:用餐中或餐後一起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當季水果,可促進鐵吸收。4.避免用餐喝茶:茶中的單寧酸會與鐵形成不溶性化合物,減少近50%的鐵質吸收,建議不要於用餐時喝茶類飲料。一般成年女性若出現貧血症狀,建議就醫進行血液檢查;有生育規劃的婦女在懷孕前即需注意營養攝取量,如有需要應洽詢營養師改善飲食,或在醫師處方指導下補充相關補充劑。孕婦產前檢查及營養諮詢服務 預約健康好孕為能瞭解孕媽咪及寶寶的健康狀況,以及早發現異常及早治療,我國提供孕婦免費10次產檢,其中於第1次產檢之血液常規檢查進行血紅素濃度檢驗,並包含2次一對一衛教指導服務,強化準媽咪孕期營養健康識能。民眾如有任何孕前、孕期及產後營養的問題,歡迎撥打孕產婦關懷諮詢專線0800-870-870(國語諧音:抱緊您,抱緊您),將由專業人員解答及主動致電回復,或至「孕產婦關懷網站」(https://mammy.hpa.gov.tw/)查詢孕期照護資訊,歡迎準爸媽們多加利用!

缺鐵怎辦?補鐵這樣吃還你好氣色

缺鐵怎辦?補鐵這樣吃還你好氣色#缺鐵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血液中氧氣不足,心臟代償機制也會增加心搏出量,長久下來會有左心室肥大、心臟衰竭的可能。女性更容易得缺鐵性貧血,因為體內儲存的鐵質,會因為每次的生理期而流失。如果常覺得體力差、頭暈、心悸、容易疲勞、腸胃不適、臉色蒼白,不妨先自我檢查:翻開眼睛下眼瞼,觀察下眼瞼顏色;或者翻開下唇,查看齒齦和下唇黏膜色澤。如果蒼白缺乏血色,最好至血液腫瘤科檢查。醫師除問診外,也會抽血檢查血紅素、紅血球大小(缺鐵性貧血患者的紅血球比較小)、血中鐵含量多寡,診斷是哪一種貧血。補鐵補血食物容易缺鐵的族群:嬰兒與較大嬰兒、經期出血嚴重的女性、懷孕期間、經常捐血的人、癌症患者、有腸胃問題或接受過腸胃道手術的人、有心臟衰竭的人。可多補充牛肉、豬血、豬肝、瘦肉、海鮮、黑木耳、黑豆、豆腐皮、黑芝麻、紅莧菜、黑芝麻、紫菜。不過動物來源的鐵身體較容易吸收,植物來源的鐵吸收率較差。如果發現持續缺鐵或貧血,需先至醫院抽血檢查診斷原因為何,再由醫生決定是否給予鐵劑補充。提升鐵質的吸收的方式 1.補充維生素C。 2.餐後兩小時內避免喝茶。3.避免植酸、草酸類食物一起食用。4.錯開鈣與鐵攝取的時間另,菠菜雖然含鐵量較高,但菠菜本身的草酸含量也高,可能會影響鐵質的吸收。但不是缺鐵就瘋狂補充含鐵的營養補充品就好喔!每天如果補充超過45毫克以上的鐵,可能會引起腸胃不適的副作用,例如噁心、便秘。還有,世界衛生組織已提出警訊,紅肉和加工肉類會增加罹患腸癌的風險,每周最好不要吃超過500克,所以每天平均攝食量為70克以內。如果家裡含鐵補充品或藥品時,還是要放好避免孩子隨意拿取或不小心吃進去喔!

斷不開糖質依賴?竟是因為缺鐵

斷不開糖質依賴?竟是因為缺鐵#缺鐵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人體細胞當中,有種名為「粒腺體」(Mitochondrion)的微小器官,負責進行有效率的熱量代謝。如果代謝不夠確實,就會引起代謝失調,最嚴重的影響便是缺鐵症。缺鐵和糖質成癮,乍看之下似乎毫無關係,但其實兩者相當密切。人體所需的熱量,是由細胞中的粒腺體製造而成。也就是說,粒腺體就像是細胞裡面的發電廠。據說每個細胞裡的粒腺體多達數百至數千個,占了人體體重的一成左右。一般的情況下,粒腺體會利用氧氣,把糖質和脂質轉換成熱量。這種粒腺體的熱量代謝非常有效率,但需要各式各樣的營養素作為輔助;最具代表性的營養素是維生素和礦物質,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鐵質(見第七十五頁圖表4)。熱量代謝的最終階段需要鐵質,即便之前所有階段的代謝都正常,最後若是鐵質不足,代謝還是會停止,自然無法製造出足夠的熱量供人體使用。也就是說,身體一旦缺鐵,粒腺體就不能正常運作,無法順利製造熱量。代謝失調,改以糖解作用製造熱量︱所以你戒不了糖在這之後,身體就會開始啟動另一個不同(但也最原始)的熱量代謝迴路:「糖解作用」(Glycolysis)。這種代謝不使用氧氣,也不需要粒腺體,而是在「細胞質」進行代謝。糖解作用儘管不需要維生素或礦物質輔助,但是非常沒有效率,不但會使身體偏向酸性體質,還會使體溫下降(見第七十六頁圖表5)。此外,糖解作用的原料僅有糖質;缺鐵的人之所以戒不了糖,就是糖解作用在作祟。這種單純使用糖質製造熱量的迴路,會在身體各處發生,不但效率較差,還會使人渴望更多糖質。總而言之,缺鐵會引起糖質成癮,很難斷開糖質依賴。為何貧血的女性大多是甜食主義者?體內缺乏鐵質的人,通常同時缺乏其他維生素或礦物質。那是因為他們的日常飲食多以糖質為中心。至於身體是不是缺鐵,只要透過血液檢驗便可知曉。人體內的鐵質有「血清鐵」(Serum Iron)和「鐵蛋白」(Ferritin)兩種。血清鐵是血液裡的鐵,呈現馬上可使用的狀態;鐵蛋白則屬「貯藏鐵」(Storage Iron),是被蓄積起來的鐵。若以金錢來比喻,血清鐵就相當於身上的現金;鐵蛋白(貯藏鐵)則是像支票一樣,留待需要時再兌現。比較常見的狀況是,儘管鐵蛋白足夠,但實際上身體卻很缺鐵。這是因為當身體出現發炎反應、肝臟數值異常時,鐵蛋白的數值會隨之上升,但這不代表體內可用的鐵質充足(現金和支票的使用方式本來就不同)。為了避免這樣的情形,可以使用TIBC(總鐵結合能)檢驗人體內的鐵質狀況。TIBC是表現「載運鐵質的蛋白質」有多少的數值;只要TIBC的數值有上升的現象,便可推斷為缺鐵。基於以上所述,臨床上我都是以血清鐵、鐵蛋白、TIBC、發炎反應、肝臟的數值等,來進行綜合性判斷。先做身體檢查,確認是否有缺鐵問題在此建議無法戒斷糖質的人,可先到醫院安排身體檢查,確認是否有缺鐵的現象。現代人常有鐵質缺乏的問題,尤其女性(較容易有貧血問題)更為嚴重。各位身邊應該不乏愛好甜食的「甘黨女子」吧?這些人之所以「無糖不歡」,或許正是因為缺鐵所致。一旦確定體內缺鐵,便可多吃富含鐵質的食材(如牡蠣、大豆、燕麥、杏仁、馬鈴薯、肉類、全麥麵包、胡蘿蔔、南瓜等),或服用鐵質補充劑等營養食品來補充鐵質,這正是擺脫糖質成癮的第一步。(本文摘自/少吃點藥,血糖值照樣穩妥當/方舟文化)

像螞蟻在腿上爬!子宮肌瘤出血惹禍

像螞蟻在腿上爬!子宮肌瘤出血惹禍#缺鐵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名24歲邱姓女研究生,為雙下肢痠痛所苦長達3年,接近傍晚時分,有如螞蟻在腿上爬行,出現針刺感及疼痛感。不但影響睡眠品質,更無法專心於課業,研究計畫進度緩慢。經檢查確診為「不寧腿症候群」,3個月藥物治療後,邱小姐終於能全力衝刺課業。子宮肌瘤致出血 缺鐵總是腿發癢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楊依倩表示,患者無家族病史,也沒有藥物濫用紀錄。抽血檢查發現患者鐵離子濃度偏低、貧血,原來患者每次月經量都很大,經超音波檢查,發現5公分大的子宮肌瘤造成出血。透過補充鐵離子,與藥物治療子宮肌瘤治療,患者症狀大幅改善,提升睡眠品質。「不寧腿症候群」好發時間為夜晚或睡前,但白天也會發生。導致夜晚失眠或白天精神不濟,主要症狀為肢體不適,尤其以下肢為主。包含疼痛感、針刺感,或螞蟻爬行的感覺,使患者經常想要移動肢體,來緩解此異常感覺。但一停下來,症狀又會變得明顯,使患者坐立難安。好發女性、老人 找出病因可3月內緩解此症狀盛行率約8%至10%,大多與缺鐵有關,好發族群為女性或老年人,常見原因為懷孕、抗憂鬱藥物、缺鐵性貧血、尿毒症、糖尿病週邊神經病變、甲狀腺低下、葉酸缺乏,或慢性消化道出血。只要找出發病原因,透過補充鐵劑、左旋多巴胺,或多巴胺促進劑及嗎啡,症狀可能在3個月內緩解。楊依倩醫師提醒,不寧腿症候群並非無法治癒,但若長時間不治療,恐影響生活品質,加上長期缺鐵可能為其他慢性病前兆。建議平常應均衡飲食,養成運動習慣,避免過度勞累。若患有腎臟病、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缺鐵患者等,有較高機率發生,更需積極追蹤治療,才能避免誘發疾病。

誤把中度海洋性貧血當缺鐵 錯誤補鐵要人命!

誤把中度海洋性貧血當缺鐵 錯誤補鐵要人命!#缺鐵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貧血症狀可別自行處理!一名年約50歲的女性,貧血症狀嚴重,被誤判為缺鐵性貧血而連續以靜脈注射鐵劑長達兩年,直到肝硬化且合併有甲狀腺功能失調後,才進一步確診為中度海洋性貧血。中度海洋性貧血易忽略 當心中年後鐵質過量迸危機臺大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柯博升指出,大多數中度海洋性貧血的患者,雖然年輕時就有貧血症狀,但因不影響日常生活,未警覺鐵質會因腸胃道吸收異常而累積體內無法排出;等到中年後,才會因鐵質過度沉積,造成鐵過量併發症。在海洋性貧血的類型中,中度患者因為輸血量不大,不似重度患者多是一出生就確認,也較易診斷與追蹤,所以經常被忽略,醫師說明:「也因為年輕時沒有症狀,疏於防範,經過二、三十年的鐵質過度吸收後,往往中年後會在心臟、肝臟、胰臟等器官出現問題。且因長期溶血,日後出現膽道結石、靜脈血栓的機率也比一般人高。」這類族群最大的問題是因為沒有單一症狀或診斷,即使臨床症狀出現包括如貧血、頭痛、胸悶、倦怠感、黃疸等,都因為誤以為是缺鐵性貧血而拚命補鐵,最終導致鐵質沉積,甚至危及生命。貧血不代表缺鐵 接受排鐵治療需就醫評估柯博升醫師提醒,有貧血現象並不表示就是缺鐵,千萬不要自行處理,一定要找對醫師;如果懷疑是海洋性貧血,且血紅素始終低於9.0或8.0時,最好轉診血液腫瘤科進一步評估追蹤,以免錯失治療時機。至於鐵質沉積到什麼程度才需進行排鐵治療?他說,臨床上是以監測患者的血清鐵蛋白濃度(serum ferritin, SF)為治療標準,到達一定程度就會給予治療,「目前國外的治療標準為SF>500~800ng/ml,但國內因類型與國外不同,因此標準不一定相同;不過只要超過500-800ng/ml以上,就建議患者要定期監測,若醫師認定有治療必要,則應接受排鐵治療。」目前排鐵治療已有新一代的口服排鐵藥物問世,可望延續生命並提升生活品質,且因其服用方便、患者接受度高,又有助減少鐵過量所引發的併發症問題,因而受到關注。醫師也提醒中度海洋性貧血患者千萬不可擅自停藥,務必遵醫囑、定期排鐵,才能繼續當生命的鋼鐵英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