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便潛血

糞便潛血未回診 拖超過「這時間」罹癌機率增2倍

糞便潛血未回診 拖超過「這時間」罹癌機率增2倍#糞便潛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國健署公布最新數字顯示,截至今年7月底為止,國內四癌篩檢(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及口腔癌)人數雖超過240萬人次,但相較去年同期篩檢數量卻減少約1成。原因為疫情影響及醫院醫療量能降載,加上民眾前往醫療院所就醫意願降低。大腸癌連13年發生人數居冠 男性發生率為女性1.5倍定期癌症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異常,早期接受治療,阻斷癌症的發生或惡化。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指出,以大腸癌為例,已連續13年發生人數高居第一位,是國人癌症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每年有超過1萬5千名新增病例,男性的發生率又比女性多約1.5倍。大腸癌是男性發生率第一位癌症,女性第三位,國健署分析篩檢資料庫發現,去年男性的大腸癌篩檢人數約52.5萬人,低於女性的71.8萬人,因為男性篩檢人數少,故早期發現息肉人數也較少,罹患大腸癌風險會相對增加。吳昭軍強調,根據過去篩檢資料,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者,每2人就有1人有大腸息肉、每20人就有1人為大腸癌。今年受疫情影響,造成大腸癌篩檢結果陽性個案,不敢進一步到醫療院所做大腸鏡檢查,截至7月底,尚有約2萬名篩檢陽性個案未接受大腸鏡檢查,也就是可能會有1萬名大腸息肉及1千名大腸癌個案待檢查發現,呼籲這些民眾儘速至醫療院所檢查,如發現息肉,可同時進行切除,就可以阻斷癌前病變的發展,避免惡化為大腸癌。1萬名大腸息肉個案待檢查 恐有千名大腸癌未揪出若糞便潛血篩檢為陽性,是否可以再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而不做大腸鏡確診呢?國健署強調,根據國內研究資料,超過6個月以上做大腸鏡,得到進行性大腸癌的風險增加2倍;而若超過1年才做大腸鏡檢查者,風險更達2.8倍。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表示,目前本土疫情趨緩,醫院也都有良好的感染防護措施,呼籲糞便檢查潛血陽性者,越早進行大腸鏡檢查,罹患大腸癌的風險越低。國健署補助50歲以上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一次的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國健署強調,糞便潛血檢查沒有侵入性,也不會造成疼痛,且檢查前不必限制飲食,安全又簡單,且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及降低二期以上大腸癌29%發生率。

減肥成功?變瘦恐是胃癌前兆

減肥成功?變瘦恐是胃癌前兆#糞便潛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七旬林姓婦女,原本排便順暢但開始便秘、覺得疲憊容易頭暈,今年3月份到診所健康檢查,檢查結果發現糞便潛血有陽性反應,醫師解釋需近一步檢查,一開始林婦不願承受檢查的痛苦,後來在家屬勸說下接受無痛大腸鏡檢查,切片結果發現竟為大腸癌第1期,醫師立即安排手術治療,現恢復狀況良好。高纖、低脂、低糖飲食習慣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表示,大腸癌的成因與飲食習慣、生活方式有關,想要預防大腸癌,應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另外最好的防治方法還是從生活做起,養成高纖、低脂、低糖飲食習慣,生活作息正常,維持健康的體位,多運動、多喝水增加腸胃蠕動避免便秘,少吃紅肉以及加工肉類之食品還有不過量飲酒。大便變細小、腹部腫塊目前政府補助50~74歲民眾每2年1次免疫法定量糞便潛血檢查,除此之外,若大便中出現有血、大便中有黏液、排便習慣改變、持續2周以上有想解解不出,解完又想解、大便變細小、腹部腫塊、腹痛、體重減輕、貧血等症狀發生,應提高警覺,立即就醫檢查。長者保健計畫 免費清腸在今年10月31日前,當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的65歲以上長者,且設籍在南投縣,南投縣政府衛生局有提供「65歲以上長者健康檢查保健計畫」,可免費接受補助大腸鏡檢查麻醉費用及清腸費用,政府相當重視縣民的健康,雖然經費有限無法全面補助,但仍鼓勵民眾應定期安排健康檢查,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腸癌「無感」可從身體細微變化察覺

腸癌「無感」可從身體細微變化察覺#糞便潛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衛生福利部統計台灣前十大癌症,大腸癌四度蟬聯國人癌症發生人數第一名,也是人數增長最多的癌症,但由於部分民眾對罹患大腸癌常「無感」,導致發現癌症時不少已經是三期以上,讓治療大腸癌成為難解的習題。醫師表示,仍可透過身體蛛絲馬跡般的變化覺察,讓腸癌早期發現、治癒率更佳。年過半百的王先生,一直在慈濟醫院擔任志工,罹患大腸癌前就是因為「無感」,直到某天肚子痛到不行,幾乎要昏厥過去,緊急送至急診室,最後透過大腸鏡檢查診斷出罹患大腸癌,且腫瘤6公分大,他回想起來仍心有餘悸。大腸直腸外科陳莊偉醫師替王先生進行單孔腹腔鏡手術後,王先生看著自己肚子僅4公分的切口,無法想像肚子內竟然可以拿出6公分大的腫瘤,他表示,原以為是一場大手術,復原時間較長,但沒想到手術至今不到半個月,就可以回來醫院當志工,繼續為大家服務。大腸直腸外科蕭光宏主任表示,比起過去剖腹需要3-4個切口置入手術器械,現在單孔腹腔鏡只需利用肚臍上的單一切口來進行手術,且多數病患術後復原情況良好,幾乎看不到疤痕,大幅降低病人的恐懼感,促患者更有勇氣面對術後治療。無感有解 小撇步提供觀察 發現蛛絲馬跡其實,大腸直腸癌初期少有症狀,不少患者都是在例行性健檢中、無意發現的,但大腸癌仍可以從身體些微變化的蛛絲馬跡中覺察:主要症候為糞便潛血、貧血、頭暈、無力、無胃口,或是以上腹痛、胃痛的症狀來表現。醫師提醒,大腸直腸癌預後是所有消化道癌症中最好的一種,因此如果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提高身體復原的機率。

肉吃太多! 大腸癌成我國癌症榜首

肉吃太多! 大腸癌成我國癌症榜首#糞便潛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有鑑於大腸癌已逐漸成為國人隱憂,健檢中心針對800多位施做大腸鏡民眾進行調查,發現約兩成的息肉患者中,高達七成以上都是需要切除的腺瘤型息肉,而腺瘤型息肉正是大腸癌前身,再者透過一連串的年齡統計與交差分析,更發現腸道中有息肉的患者年齡下降至39歲,最年輕的息肉患者甚至只有25歲! 而根據國健局公佈國內大腸癌篩檢數據,發現在50至69歲的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陽性的民眾中,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後發現有將近三成六發現有息肉,更有約8%被確診為大腸癌! 健檢中心院長楊培鎮表示,雖然大腸癌是國內十大癌症之首,實際上大腸癌卻是比起其他的癌症更容易預防,甚至是可以近乎完全治療康復的癌症,不過現階段大腸癌爬升至癌症榜首,患者平均年齡更是持續下降,最大的原因除了飲食、生活習慣之外,更重要的是未能有正確的定期健康檢查觀念,導致能夠早期預防的大腸癌人數居然比其他僅能及早發現、治療的癌症人口來的多。楊培鎮指出,想要預防大腸癌最好從每年定期的健康檢查著手,許多民眾雖然有定期健檢的習慣,但檢查項目卻漏了重要的腸胃鏡,導致在健康報告上一切看似健康,卻讓危險、致癌的惡性息肉持續潛伏在腸道內,痛失預防與治療的黃金期。有感於大腸癌年輕化,楊培鎮建議民眾除了平時應減少紅肉、高油脂類食物(如炸雞、薯條等)的攝取之外,應多攝取疏菜水果達到飲食均衡,並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與運動習慣,降低息肉生成的機率,若有排便習慣、血便等大腸癌症狀時,應儘速就醫檢查。若是25歲以上大腸癌高風險群(愛吃肉、少吃纖維質食物、有大腸癌家族病史、有家族性大腸息肉症、發炎性大腸疾病)的民眾更應定期進行腸胃鏡檢查,確保腸道健康與息肉問題,進而預防癌症產生。(圖片來源/健檢中心提供)

大腸癌發生率高 定期檢查常保健康

大腸癌發生率高 定期檢查常保健康#糞便潛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國民健康局統計,全台50~69歲民眾每300人就有1人罹患大腸癌;每42分鐘就有1人罹患大腸癌,但這些不幸都是可以預防的,為了自己的健康要趕緊來檢查,癌症篩檢是救命的法寶,基隆市衛生局指出,凡是50~69歲民眾,每2年有1次糞便潛血檢查,只要持健保卡至健保合約醫療院所或衛生所即可免費篩檢!由於飲食西化的影響,台灣大腸癌發生率逐年升高,發病年齡亦有年輕化的趨勢。一方面現代人生活緊張、精神壓力大,再加上不良的飲食習慣,如三餐不定時、暴飲暴食,若再有吸煙及酗酒等生活習慣,胃酸分泌失調,容易引起胃發炎、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等情況,且消化性潰瘍與大腸癌初期症狀很類似,許多民眾常誤以為是潰瘍而自行買成藥解決,等到病況嚴重到醫院就診後,才發現原來罹患癌症,錯失早期治療的黃金時間。其實便潛血檢查(FOBT)是檢查糞便中是否有血,以免疫法篩檢,不需飲食限制,因此相當簡單方便,如果糞便潛血檢查值(是100ng/ml含以上) 時為陽性,應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其好處是檢查過程如有發現病兆或瘜肉時,可以直接取樣做切片或是將它切除,但糞便潛血檢查並非百分之百,所以當有任何異狀時,請至醫院接受專科醫師做疾病的診斷及必要的檢查。根據國健局統計數據顯示,在糞便潛血檢查篩檢為陽性的12萬人中,有高達4成民眾拒絕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原因多半為不好意思、認為不舒服、或對清腸藥及灌氣的不適而排斥進一步檢查,有許多研究指出,早期發現大腸息肉,必要時予以切除,是降低大腸癌發生率的有效方法。基隆市仁愛衛生所曾舜玲主任呼籲民眾要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及高油脂食物;養成每天運動習慣;養成定期篩檢的習慣,即能永保安康。

「腸」保健康 糞便潛血為警訊

「腸」保健康 糞便潛血為警訊#糞便潛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臺南市政府衛生局舉辦「保腸多一套」,6月9日從行動醫院開始,對於大腸癌防治篩檢服務,為增加準確度,從收集1管糞便檢體增加為2管,本年度提供2萬5千個名額,首先服務參加行動醫院的台南市民眾,50至69歲的民眾可盡快攜帶健保卡至衛生所領取糞便收集管,分別於不同時間收集糞便送檢,做好預防保健,「腸」保健康。目前我國的大腸直腸癌篩檢所採用的免疫糞便潛血法,是目前全世界公認敏感度最高的糞便潛血檢查。藉由偵測糞便當中微量的出血達到篩檢的目的,而對於尚未癌化的大型腺瘤的敏感度也比傳統化學法糞便檢查好很多,除了可以早期診斷癌症以外,甚至還有可能預防大腸直腸癌的發生。這項篩檢所發現診斷的大腸直腸癌有六成以上屬於第零期至第二期,適當治療後都有相當不錯的長期預後。世界各國以免疫糞便潛血檢查進行大腸直腸癌的篩檢多採用一日法,意即只採檢一次檢體。目前顯示以一日法進行篩檢敏感度約80%,對大型腺瘤性息肉的敏感度約25至30%,雖然相較於傳統化學法糞便潛血檢查好許多卻仍有改善空間。由於早期大腸直腸癌或大型腺瘤性息肉出血量較少且只會有間歇性的出血,未必採檢時能有足夠的出血量能夠驗出,因此增加一次糞便的採檢可以增加偵測的機會。根據國外的研究顯示兩日法可以顯著提升偵測大型腺瘤性息肉的敏感度,因此是可能是一個進一步提升篩檢效果的方法。便血、排便習慣改變或貧血相關症狀雖然是大腸直腸癌的可能症狀,但是大腸直腸癌除非到了第三期或更嚴重,否則一般而言不太容易有症狀,衛生局長林聖哲呼籲,善用糞便潛血檢查後,如有發現潛血反應,千萬不要心存僥倖,可不必再做一次檢查,因流血通常是間歇而非持續性發生,所以任一次糞便潛血檢查為陽性時,都應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

糞便潛血檢查精準?食物、疾病恐干擾

糞便潛血檢查精準?食物、疾病恐干擾#糞便潛血

阮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趙東波主任說,因為多數的大腸癌是由大腸息肉所轉變,如果將這類具有癌變潛力的息肉摘除的話,就能預防因息肉病變而產生的繼發性大腸癌。相對於徵狀發生後才接受治療的大腸癌病人,治癒比率大約只有一半,更顯示早期篩檢的重要性。因此,大腸癌篩檢就是希望從一般大眾中,找出比較可能發生大腸癌的人。如果是已經有徵狀的人,則不論年齡,都必須接受進一步的診斷檢查。 ※目前醫界常用的篩檢方式有下列幾種:趙東波主任指出,將帶手套的手指經肛門放入直腸,用手指感覺直腸壁上可能的病灶,這方法最簡單且可立刻執行。也可偵測糞便中是否有少量或是肉眼看不出來的血液,這項檢查不但簡單而且便宜,可惜只能查出正在出血的大腸癌或大腸息肉。但因其它疾病或食物也可能造成糞便潛血檢查陽性,所以很多醫師便用其它更準確的篩檢方法取代。例如利用細長、可彎曲、具有光源並能攝影的乙狀結腸纖維鏡,從肛門放入直腸、乙狀結腸和一部份的降結腸,都是大腸癌比較常發生的位置,就可以看到腸子內部是否有任何病變。在檢查前只要先灌腸,排出殘留的糞便。檢查時不會痛,感覺就像灌腸般不舒服。大腸鏡就像乙狀結腸纖維鏡般,但是長度更長,可以安全且有效的檢視所有的大腸,包括直腸和結腸,如果發現息肉或是腫瘤,還能立刻執行息肉切除術或是摘取一小塊組織,送病理檢驗室作進一步化驗。趙東波主任表示,在大腸鏡檢查前要清腸,以避免阻礙病灶的尋找、觀察和處理。檢查時會不舒服,一般會給予注射藥物,幫助放鬆心情和入睡。並將液體狀的顯影劑(鋇劑)和空氣,經由肛門灌入大腸中,再利用 X 光攝影間接觀察大腸內壁是否有異常的地方。但對比較小的腫瘤和息肉,偵測效果是大腸鏡比較好,而且鋇劑攝影後仍需大腸鏡檢查以確定診斷。如果本身沒有任何的大腸癌危險因子,仍建議從四十歲開始,每年接受糞便潛血檢驗和直腸指診。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