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阻塞

不僅生長遲緩、智能障礙 唐氏症老化問題也嚴重

不僅生長遲緩、智能障礙 唐氏症老化問題也嚴重#血管阻塞

對罹患唐氏症的唐寶寶來說,大約45歲就已進入老年,造成「老人照護老人」情形,為了因應雙重老化的社會問題。唐氏症基金會舉辦「雙老無憂」全省巡迴論壇,在花蓮慈院小兒科醫師朱紹盈的積極爭取下,東區唯一一場論壇在花蓮慈濟醫院舉行,除了花蓮慈院醫護團隊之外,更邀請了台大醫院、台東馬偕醫院、慈濟大學的專家學者共同分享。唐氏症(Down Syndrome)是一種常見的染色體異常疾病,發生率大約是1/800到1/1000,正常人體細胞有23對染色體,唐氏兒是因第21對染色體突變,導致成長遲緩、智能障礙等症狀。雖然很多人會用異樣的眼光去看待唐寶寶(唐氏症患者);但是朱紹盈醫師表示,唐寶寶是一份天下掉下來的禮物,讓我們有機會跳出一般世俗的框架去看待事情。雖然唐寶患有遺傳病,但若知道他們的特殊與優點,例如友善、節奏感好等,唐寶寶還是一樣可以成為傑出的人,有名的指揮家胡舟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除了生長遲緩、智能障礙等症狀,另一項令家人擔心的就是提早老化的問題,唐氏症基金會執行長林美智最近也發現,就讀國三的兒子出現了白頭髮與白斑。唐氏症患者因年齡的成長,老化、退化的問題也日益嚴重;家長年紀日益增長,可提供的照顧相對降低,雙重老化凸顯出唐氏症患者家庭需要多重照護服務的課題。因此,林美智表示,希望整合醫療、家庭與社會資源規劃而成「雙老無憂」健康論壇,能讓大家從中得到更多正確的照護知識,也希望當更多人透過論壇了解唐氏症後,能讓整個社會環境進步的速度加快,讓唐寶寶與家屬不再因為雙重老化造成困擾。

心導管室新儀器上路 守護生命提高治療品質

心導管室新儀器上路 守護生命提高治療品質#血管阻塞

花蓮慈濟醫院救心團隊守護花東居民即將滿十六年,第一部心導管儀器在去年底退休走進歷史後,新購置的設備昨(23日)上午正式啟用,王志鴻副院長指出,精密的新儀器不僅大大提升顯影清晰度,多角度呈現血管阻塞狀況,更可降低心導管介入治療的風險。 以往花東沒有心導管檢查與手術的心臟內科醫師。鄉親只要發生心臟方面的急病,必須北送或西送急救,路途遙遠,等於宣告死刑。即使幸運的病友發病時,可以依靠溶解血液栓塞的藥物打通阻塞,但是血管再通率只有六至七成。因此,花蓮慈院在八十二年五月成立心導管室,整合心臟科主治醫師與醫技人員成立「二十四小時救心小組」,並與東部各區域醫院、診所形成默契,一旦有急性發病病患,一通電話,救心小組成員就能在病患轉送間三十分鐘內,完成相關術前準備,讓病人到院即可進行手術,打通阻塞的動脈,並在三年前設置第二心導管室,至今服務的病人已超過一萬六千例。 王志鴻副院長指出,陪伴心臟內科團隊成長的第一心導管室的儀器,在去年十二月底正式退休,不僅重新規劃空間,打通兩間導管室,日漸茁壯的心臟內科團隊也有新的討論室,新的儀器測試多日後,今天啟用服務的病人是一位老病友。 新的心導管室內,除了儀器是尖端的新科技外,牆面上的木櫃也全有十七年的歷史,經過粉刷之後,宛若新家具,王志鴻副院長指出,心導管室團隊對於得來不易的醫療設備及周邊器具都是細心呵護、勤加保養,延長物命,事實上心導管介入治療儀器旁的顯影器注射具也是留用的舊儀器。 王志鴻指出,春天的氣候變化大,凌晨到清晨的氣溫低,家有中風、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平日應格外注意按時服藥控制,即使沒有高血壓等相關病史,也不能對心臟、胸部不適等症狀掉以輕心,一旦發現胸痛、胸悶應立即就醫檢查,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驟發的危險。 

走路上坡”腳軟” 可能是周邊動脈阻塞

走路上坡”腳軟” 可能是周邊動脈阻塞#血管阻塞

動脈硬化一直是現代中老年人的致命殺手。隨其發作部位的不同,而有各異的疾病症狀、如中風、心絞痛等等。如果動脈硬化發生在下肢血管,就會造成皮膚變薄,腿毛脫落、趾甲萎縮、間歇性跛行、夜間下肢抽痛,甚至發紺、壞疽以至於須截肢等等的嚴重症狀,這種下肢血管動脈硬化的疾病,就叫做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北醫附醫心臟血管外科主任 - 曹乃文醫師指出,本病好發於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男性居多,據統計在老年男性中以約百分之五至十的比例患有此疾,本病既然為下肢動脈硬化的表現,則其危險因子亦與動脈硬化相同,如高膽固醇血症、抽煙、肥胖、男性、高齡、糖尿病、高血壓、家族史等等,歐美的研究指出,在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的患者中有相當高的比例(約百分之二十至五十)亦合併有腦血管阻塞或冠狀動脈心臟病,而其整體的致命風險,將較一般病患大幅提高。有些老年朋友,發現自己無法走遠,或是在上坡時便覺得下肢疼痛,舉步無力,而常以為這些是神經被壓迫或骨關節退化所造成的症狀,其實有相當多患者的症狀都是血管阻塞引起,於是多長期針對神經骨骼治療仍然無效之後才考慮到血管問題,不但耗時傷神,也造成了疾病持續惡化。 曹乃文醫師特別提供簡單的方法讓大家能夠自我診斷:如果在行走或上坡時,下肢疼痛或無力,而只要站立休息,即可於十分鐘內自然改善,並可自行再度行走著,多半即為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患者,宜在症狀早期求診於專科醫師,針對病情及危險因子早期治療,以減輕痛苦,改善生活。曹乃文醫師表示,周邊動脈阻塞疾病之治療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控制危險因子,如戒菸、減重,養成運動習慣以改善血脂比率等等,若已有高血壓或糖尿病等慢性病時,則要嚴格控制血壓血糖以避免或延緩血管硬化之發生。如果已經罹患了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則應再由藥物、復健來控制症狀,延緩疾病之發展,目前有Aspirin、Clopidogrel及Cilosazol等藥物可供使用,早期疾患之臨床效果頗佳,適當的運動復健亦可有效改善步行速度及距離,當然若病情已然惡化,而症狀已發展到即使雙腳全然不動也會疼痛的階段,則進一步的外科手術是唯一有效的治療手段了。 

健康要做”足” 重視下肢血管疾病

健康要做”足” 重視下肢血管疾病#血管阻塞

下肢血管疾病是相當常見,但又最容易讓人忽略,以致延誤就醫時間,導致後來需截肢的噩運。下肢血管疾病可分成動脈及靜脈造成的問題。在動脈方面,一般皆與動脈硬化有關。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外科 - 許傳智醫師指出,曾經有冠狀動脈心臟病或腦中風的患者皆是高危險群,其疾病發生率約為一般人的三倍。據統計,超過六十歲者約有5%的男性及2.5%的女性會有間歇性跛行(行走約100公尺感到下肢疼痛無力而必須休息才能再走),即下肢動脈血管狹窄阻塞的症狀。其他合併的危險因子有:抽煙、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老年人及男性等。在臨床表現方面,剛開始症狀可能不明顯,接著可能會有因下肢血流及帶氧不夠造成間歇性跛行,因為休息一下症狀就緩解了,所以許多患者常輕忽它的嚴重性。到了休息也無法緩解疼痛的程度,將來必須截肢的比率高了好多倍。及早就醫是避免截肢的不二法門。許傳智醫師表示,一般只要有下肢(含臀部)不舒服像:疼痛、冰冷、麻木感、顏色發白發紫或間歇性跛行,均應儘快至血管外科就醫。在門診醫師可經由理學檢查,分段血壓及超音波來評估是否為血管問題,若檢查為輕度阻塞可以藥物控制,若為中度以上阻塞,則需住院接受血管攝影檢查,再評估治療的方式。目前外科手術以血管繞道為主,成功率達99%以上;之後再輔以藥物控制及改變生活習慣例如戒煙、血糖及血脂等。根據文獻報告,血管繞道手術是緩解症狀避免截肢最快速有效的方法。在靜脈方面,最常見的是靜脈曲張,這也是大家常輕忽的問題,一般認為較不美觀而已。許傳智醫師說,其實它隱藏著許多嚴重的併發症,例如:深部靜脈栓、肺栓塞等。在臨床表現上,除了難看的靜脈瘤外,患者也會感到頭暈、下肢脹痛抽筋、皮膚會癢、顏色變深、傷口不易癒合等。若是深部靜脈栓塞,造成肺栓塞則有生命危險。靜脈曲張因形成機轉不同,所以治療方法也不盡相同,有些只需穿著彈性襪或注射硬化劑治療即可;有些則需接受外科手術治療。故儘早就醫治療可避免一些併發症的產生。另外,深部靜脈栓塞也是常發生於下肢深部靜脈的疾病。若發生於膝膕近心端,約有一半會合併肺栓塞。在臨床上,有些病患會呈現下肢腫痛、發燒等症狀,但有三分之二患者無明顯症狀。下肢深部靜脈栓塞的危險因子有癌症、大手術後、年過四十歲、敗血症、中風、肥胖、妊娠、充血性心衰竭、外傷、心肌梗塞、藥物濫用者、靜脈曲張等。其治療方式有注射血栓溶解劑及抗凝血劑或以外科手術將血栓清除。許傳智醫師說,以上所談下肢血管疾病,目的在於提醒社會大眾,要多注意下肢及足部的健康。我們常注意手,卻忽略了足部的健康。若嚴重到需截肢以保生命,就後悔莫及了。不僅個人身心受創,家庭及社會醫療成本亦提高許多,所以多關心腳的不舒服,儘早就醫治療,才是全方位身心保健之道。

週邊動脈阻塞 嚴重可能須截肢

週邊動脈阻塞 嚴重可能須截肢#血管阻塞

什麼是週邊動脈?即離開心臟後主動脈的分支及末支。而週邊動脈阻塞疾病大部份起因於動脈硬化,而小部份則是急性栓塞、凝血機能異常、血管病變等引起。動脈硬化為慢性、全身性疾病,它隨著年齡增長不斷的進展,加上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抽煙等危險因子,最終膽固醇形成斑塊,附著於血管壁內層,使血管內膜產生變化,增厚鈣化、潰瘍,加上血小板凝血功能之活化,終至斑塊掉落,引起血管栓塞及阻塞,導致終端肢體血液流量減少,而發生缺血症狀,多好發於下肢,引起麻、痛、間歇性跛行、皮膚病變、慢性潰瘍難癒、下肢冰冷萎縮等,若繼發感染會引起下肢壞死。急性血管栓塞,其致病機轉為血栓隨血流於血管中遊走,遇到較狹窄處,如較小之中型血管,視栓子隨血流流到何處,即引起該處之栓塞,栓子卡在血管壁,引起血管阻塞,血栓隨時間沿著血管一直增長,使末端血流缺乏。若多發性栓子,即產生很多栓子,同時都往末端流去,引起兩腳藍趾症候。為恭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李志賢醫師表示,針對急性阻塞,黃金時期(即組織缺血後再灌注時仍可恢復功能)為6至8小時,理論上,如能在黃金時間內作血栓清除術,拿出栓子,讓血流再灌注,再繼續給予抗凝血劑治療。下肢功能可能再恢復。對長時間之缺血,再灌流時常發生再灌流傷害。原因為缺氧組織會釋放過多過氧化物及游離基等有害物質對組織造成傷害,臨床上組織會變腫,有時後變得太腫動脈被壓,血流無法通過,形成惡性循環。在組織壓超過20mmH2O時需作筋膜切開術(Fasciotomy),讓組織減壓,使血流恢復,筋膜傷口換藥,等組織慢慢消腫後再把傷口修復好,這都是輔助對策。病人服抗凝血劑三個月後可停藥。李志賢醫師指出,若血管阻塞時間太久,雖做完栓塞清除術,下肢仍可能遺留神經症狀,即下肢保留,但走路有困難,所以有阻塞症狀時應及早到醫院檢查治療。血管本身病變,如常好發於壯年之阻塞性血栓血管炎尤與抽煙有關。血管阻塞嚴重時只好作繞道手術。針對動脈硬化成因引起症狀的病人,先作非侵犯性檢查,進一步作血管攝影,清楚顯示整套下肢動脈的型態,作為治療計劃之根基。配合臨床病人之狀況,如年齡、系統疾病、生命現狀,可作出治療計劃。對需要手術的病人,順便一提,大部份動脈阻塞之病人常合併有冠狀動脈疾病,因為它是全身性之病變,所以手術前之檢查應包括心電圖,心臟超音波,有異常時還需加做心導管攝影檢查。手術方面需繞道之患處及採那種繞道手術,有多種選擇,原則上,較短距離、血管大小吻合,動脈硬化程度較低,手術成功率較高。手術中亦可測血流量如何。血管種類分自體及人工合成的,看病灶的位置及病人的情況而定,合成血管為(PTFE)材料,自體血管最好、五年之通暢率有80%以上,人工血管則較易栓塞,大概在術後三個月內會產生新內膜於人工血管壁上。為提高通暢性而外加口服藥物,如血管擴張劑,抗凝血劑等。手術可以維護血管血流通暢,增加血管壽命,使末端組織再灌流,減少缺血情況,免除截肢命運,幫助潰瘍愈合。李志賢醫師強調,週邊血管阻塞疾病,常好發於下肢,病患除有臨床症狀外、急性時,常在不知情下,阻塞超過八個小時至數天,發現時已可能需要截肢治療。對慢性阻塞病患可作汽球擴張術、支架置放、血管繞道手術,外加抗凝血劑服用以便血液灌流暢通。而手術病人有20%效果可能不明顯,排除技術上的問題,最可能是末端血管床太差 ,那就是手術後看改善多少,再作進一步治療計劃如高壓氧治療等。

你是脂肪肝高危險族!?自我檢測是否罹患”代謝症候群”

你是脂肪肝高危險族!?自我檢測是否罹患”代謝症候群”#血管阻塞

曾經做過腹部超音波的朋友,想必對脂肪肝不陌生。很多原因會造成脂肪肝,習慣上我們將脂肪肝區分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顧名思義是因為喝酒所導致的,酒精不僅會引起脂肪肝,還會造成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當然也會增加罹患肝癌的機會,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療與預防,很簡單就是「不要喝酒」。臺安醫院一般內科-蔡青岩醫師表示,不喝酒的人產生的脂肪肝,50-100%的人同時有體重過重、50-60%的人同時有高血壓,50-60%的人同時有血脂肪異常現象。目前相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源頭是來自「胰島素阻抗性(Insulin Resistance)」,98%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人具有胰島素阻抗性,80%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人,同時也是代謝症候群病人(Metabolic Syndrome)。什麼樣的人有代謝症候群?我們採取一個最容易了解的定義:1. 腹圍(腰圍):男性≧40英吋或102公分,女性≧35英吋或88公分,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遺傳傾向的,定義稍為嚴格一些,女性上限是31-35英吋,男性上限是37-39英吋2. 三酸甘油脂≧150mg/dL3. 高密度膽固醇HDL(好的膽固醇):男性<40mg/dL,女性<50mg/dL4. 血壓≧130/85mm Hg5. 空腹血糖≧100mg/dL以上5項,只要符合3項以上的人,就是屬於罹患代謝症候群的病人,也就是脂肪肝的高危險族群。為什要麼特別注意脂肪肝呢?因為脂肪肝相關的代謝症候群患者,產生動脈硬化心臟血管疾病的機會是一般人的1.5到3.0倍,產生糖尿病的機會是一般人的5倍。蔡青岩醫師強調,雖然代謝症候群患者剛開始時,僅僅是腹部肥胖,但是如果不注意,隨著時間,其他的危險因子就會逐漸顯現,一旦產生動脈硬化心臟血管疾病,緊接著就是心律不整、心臟衰竭、血管阻塞;萬一產生糖尿病時,容易併發腎衰竭、糖尿病相關心肌病變,以及各式各樣的神經病變。如果合併罹患動脈硬化心臟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時,生存的品質將會大打折扣,當然死亡率也會增加。此外,脂肪肝不僅僅是脂肪堆積,脂肪肝依嚴重程度可以區分為脂肪肝疾病、脂肪變性肝炎(NASH,發炎和纖維化)、甚至會轉變為肝硬化。日本曾經針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的患者進行長期追蹤,總共205位非酒精性脂肪變性發炎患者,其中64位患者一開始肝臟已經有纖維化現象,在平均60.3個月(20-137個月)的追蹤時間,發現了7位病人產生肝癌,統計上,5年肝癌累積發生率為22%。脂肪肝不僅僅只是一個症狀,近幾年來,我們已經逐漸認清脂肪肝是一個症狀跟慢性B、C型肝炎一樣,會導致肝癌的疾病。其中,非酒精性肝疾病會產生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蔡醫師提醒必須謹慎看待。

動脈未老先衰 4成熟男變硬漢

動脈未老先衰 4成熟男變硬漢#血管阻塞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歷年統計,心血管相關疾病,持續高居十大死因第二位,而醫學研究顯示,心血管病變養成期長達20-30年,40歲後即潛藏危機,65歲後嚴重威脅生命。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心臟科主任蔡忠文醫師表示:「心血管病變初期幾無病徵不易察覺,動脈硬化是一個前兆,一旦罹病隨時有血管阻塞、爆裂的可能,嚴重者更會引發心肌梗塞、心絞痛、腦中風等後果。」4成熟男變硬漢 動脈平均超齡24歲!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特別針對810位45-64歲男性的動脈硬化檢測數值進行分析,發現近4成受檢者動脈硬化程度已超過同年齡層的標準值,推算平均動脈年齡已高達78歲,足足超出實際年齡24歲之多,已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進一步分析動脈超齡者的日常飲食與生活習慣,發現導致其動脈異常的五大危險因子包括抽煙、低密度脂蛋白過高、血壓過高、血糖過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不足。若以美國國家衛生院研發的「評估未來十年內罹患心臟疾病風險」計算公式推算,發現動脈超齡者較正常者罹病風險竟高出4倍。預防心血管疾病第一步 從檢視血管健康做起蔡忠文醫師表示,心血管相關疾病的產生,肇始於血管病變,一般傳統檢測多著重於血糖、血壓、血脂的檢測與抽菸習慣的影響,然而血液數值正常並不代表可與心血管疾病絕緣。57歲的蘇先生(化名)動脈年齡卻高達76歲,頸動脈血管狹窄程度已達40%,他說:「以前在醫院抽血檢查結果都正常,完全沒想過自己的心血管會有問題,要不是女兒夠細心替我安排全身健康檢查,真不知道後果會如何。」蔡忠文醫師指出,透過動脈硬化儀檢測,民眾可測出脈波傳播速度(PWV)了解四肢週邊血管的硬化程度,進而推算出動脈年齡,以評估血管健康狀況。而動脈硬化現象是可逆的,醫學研究顯示,若持續追蹤受檢者PWV值及存活率的相對關係,發現PWV獲得改善者的存活率約60%,而PWV未獲改善或惡化者僅約20%,相差甚多。定期健診+安心飲食+護心運動 是血管健康金三角一般建議男性40歲起即應定期檢視心血管健康,包括基礎的血液及心電圖檢測,幫助初步了解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再進階到如動脈硬化儀、頸動脈超音波、心臟超音波、電腦斷層掃瞄等影像醫學檢查,透視血管影像並了解心臟功能。在日常飲食上,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營養師洪雅容建議,每日至少攝取兩份蔬果,每週攝取五色蔬菜、3次深海魚,並採行低GI飲食法,避免體內胰島素過渡分泌,進而減少脂肪屯積,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此外,規律的運動習慣可增強心肺功能,進而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蔡忠文醫師建議,一般民眾應掌握「531原則」:每週運動5次、每次30分鐘、心跳速度達每分鐘110下,但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或高危險群,應由醫師先評估個人運動時的心肺負荷量,再選擇適合的運動以達到護心運動的效果。蔡忠文醫師強調,平時多保養並定期健康檢查以及早發現病變徵兆,心血管相關疾病是可以避免的!

胸悶、心絞痛心肌梗塞找上門?

胸悶、心絞痛心肌梗塞找上門?#血管阻塞

準內政部長廖風德因急性心肌梗塞病逝,引起一陣嘩然,其實心血管疾病是累積而來的,早期出現的小症狀,例如血壓、體重上升,或是眩暈、心悸很容易被忽略,等到出現胸痛症狀才警覺健康狀況出問題了時,已對生命造成威脅! 《引發心肌梗塞的危檢因子》心肌梗塞是指心臟的冠狀動脈血管阻塞,使供應心臟肌肉的血液和氧氣中斷,造成心肌受損甚至壞死,使得心臟收縮功能變差,容易造成心臟衰竭之變化。由於國人飲食習慣改變、運動量減少,膽固醇、血壓、三酸甘油酯及體重均有增高的趨勢,一旦出現上述「四高」症狀,伴隨著脂肪肝或腰圍變粗,即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若再加上忙碌的工作、壓力大、抽菸、應酬喝酒或有家族病史,更容易引發心肌梗塞。根據聯安診所統計2007年13,000位受檢者的十大健康異常排行中發現,高達48.8%的受檢者有體重過重的現象;35.8%的人總膽固醇偏高;33.2%的人血壓偏高;20.5%的受檢者三酸甘油脂偏高,分居第3、5、6、9名,且男性的異常比遠高過女性,顯示男性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相對較高。過去一年接受64切心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CTA)檢查的184位受檢者中,有高達一成(19位)受檢者血管阻塞比例超過60%,必須立即接受治療;八成的受檢者出現血管狹窄、血管壁上有斑塊及鈣化點等情況;完全沒有異狀者僅佔一成,顯示心血管健康狀態普遍不理想,若不及早診斷、治療,恐造成難以彌補的憾事。一位46歲的男性受檢者為例,平常自認健康沒有問題,但運動或爬樓梯時經常出現胸悶現象。在於聯安診所進行健診時,雖然心電圖及心臟超音波並未發現異常,醫師依據他的主訴,建議接受64切心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攝影(CTA),結果發現心臟三條主要動脈阻塞兩條,由於評估較不適合心導管手術,最後以心臟繞道手術打通兩條阻塞的血管,才挽回健康。《定期檢查 解除致命危機》其實,心肌梗塞的發生並非無機可循,當出現胸悶、心絞痛、呼吸不順暢、上腹痛、下巴酸,合併冒冷汗、頭暈、噁心、左上臂麻木等症狀,即可能為急性心肌梗塞的前兆,應掌握黃金救緩時間,立即送醫診斷、治療。納祖德醫師指出在飲食方面亦可多加注意,建議採低GI飲食法,注意少油、少鹽、低甜度,避免攝取過量的動物性脂肪,每日五蔬果再配合規律的運動,以落實平日的健康保養,並且養成每年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充份了解身體的健康狀態,一但發現警訊才能及早治療、遠離致命的危機。《心血管疾病的階段性檢查建議》「基礎版」心血管健診:了解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的狀況,以及了解心臟收縮能力或是否缺氧。1.) 一般檢查—腰圍、體重、血壓2.) 體脂肪率/胸部x光/心血管病變危險因子血液檢查3.) 三酸甘油脂(TG)、總膽固醇(T-CHO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心臟血管疾病危險因子(T-chol/HDL)、高敏度C反應蛋白(HS-CRP)、同半胱胺酸(Homocysteine)4.) 心電圖「進階版」心血管健診:若有心臟病家族史或是疑似胸悶痛等症狀出現時,建議進行進階版心血管檢查。1.) 心臟超音波2.) 頸動脈超音波3.) 運動心電圖4.) 24小時連續心電圖5.) 腦利納胜 pro BNP6.) 動脈硬化儀7.) 64切心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攝影8.) 腦神經血管磁振造影MRI/9.心血管鈣化分析「保養版」心血管健診:透過功能醫學深入了解有關心血管系統的健康狀況。1.) 心血管系統健康評估2.) 氧化壓力分析3.) 全套腎上腺皮質壓力分析4.) 保健基因分析延伸閱讀: http://www.lianan.com.tw/2007/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