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骨折

一滑跤就斷兩根骨頭!隱藏性骨質疏鬆恐失能勿輕忽

一滑跤就斷兩根骨頭!隱藏性骨質疏鬆恐失能勿輕忽#髖關節骨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0多歲的張姓婦人在公園運動走下台階時,不小心滑了一跤,不僅手腕疼痛無比,起身臀部中央又一陣劇痛。送急診室檢查後,不僅手腕,連薦椎都有骨折。醫院協助手腕先打上石膏固定,但是薦椎骨折無法包石膏,只能住院做疼痛治療。 治療以外也要搭配骨質生成大林慈濟醫院骨科黃俊錫醫師指出,薦椎位於脊椎的末端,坐著的時候很容易受到壓迫,若是薦椎骨折幾乎只能平躺、或是維持稍微半坐臥的姿勢,非常不舒服。婦人住院期間,除了止痛之外,也使用藥物治療骨質疏鬆,主要是用來增加骨質生成,並降低骨質吸收。黃俊錫醫師說,該婦人出院回家經過一個多月的休養開始可以稍微下床,大約三個月後,活動狀況便恢復得比較自如。 黃俊錫醫師說明,此個案因為跌倒造成兩處骨折,因此懷疑有骨質疏鬆的狀況,經過骨質密度檢查顯示T值很低,僅-3.2,一般T值低於-2.5即為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若合併有骨折,則屬於「嚴重性骨質疏鬆症」。 髖關節骨折年平均死亡率高達22%骨質疏鬆症是目前全球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流行疾病,骨質疏鬆患者大多沒有自覺,直到不小心跌倒、碰撞發生骨折時,才意識到骨質疏鬆症的嚴重性。常見骨折的位置有脊椎、髖關節、手腕等處,對生活功能影響很大。除了生活品質大受影響、醫療照護支出大幅上升,死亡率也跟著上升。根據統計,髖關節骨折患者一年內的平均死亡率高達22%,是相當具威脅性的狀況。 目前有藥物可以促進造骨細胞形成新的骨質,如人工合成的副甲狀腺素,也有抑制蝕骨細胞吸收舊骨質的藥物;另外也有新型的雙重機轉藥物,能夠促進造骨細胞生成新骨質、並抑制蝕骨細胞吸收舊骨質,有助降低骨質疏鬆患者骨折的風險。接受骨質疏鬆治療時,也會提醒患者必須攝取足量的鈣質與維生素D,讓身體有足夠的原料形成新骨質。黃俊錫醫師建議,平時要維持規律運動,負重運動對骨質有幫助,生活習慣也建議要戒菸、戒酒。此外,上了年紀要留意駝背、身高變矮、經常背痛等警訊,並及早就醫檢測骨質密度,才能及時接受治療,避免骨質流失可能造成的健康風險。  (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女骨鬆竟比老母嚴重?醫籲保骨4要點

女骨鬆竟比老母嚴重?醫籲保骨4要點#髖關節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長時間坐辦公室的62歲盧姓婦女健檢時發現骨質密度T值達-4.2,處於骨折高風險,她驚覺不妙。反而務農常曬太陽又負重勞動的83歲的媽媽,T值卻是非常正常的0.4,衛福部彰化醫院骨鬆專科醫師陳柏辰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台灣髖關節骨折每年近2萬例,發生率高居亞洲第一,5年死亡率高達5成,嚴重性甚至超越大部分癌症,成為老年人的隱形殺手,而骨質疏鬆易造成骨折。 陳柏辰醫師說,盧女做了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檢查,骨質密度T值達-4.2,比起界定骨質疏鬆症的T值-2.5還低了不少,骨鬆嚴重,沒想到媽媽的T值0.4,骨質卻像年輕人一樣。因盧母一生務農,長期曬太陽,有了充足的維生素D,幫助鈣的吸收,而負重勞動也有助於減緩骨質流失,從年輕就持續累積骨本。相較年輕就開始坐辦公室的盧女,少了維生素D的補充,又不運動,到了更年期之後,骨質快速流失。 骨折導致行動不便、長期臥床 因此提高死亡率國健署調查,骨鬆易骨折,台灣因髖骨骨折1年內死亡者約2成,5年死亡率高達5成,脊椎骨折1年死亡率1成,5年死亡率也達到4成,主因是骨折導致行動不便、長期臥床,造成下肢靜脈血栓引發死亡,而患者免疫力變差,更易因肺炎或泌尿道感染死亡。骨質密度T值小於-2.5 表示已骨質疏鬆陳柏辰指出,要預防骨折,就要監控骨質密度,女性停經後、男性50歲以後最好每年檢測骨質密度,骨質密度T值在+1與–1之間,表示骨質正常;在-1至-2.5,要提高警覺,進行保養;小於-2.5,代表已經骨質疏鬆,必須治療加保養,由醫師開立處方藥。保骨四要點1、「飲食對」:多吃鈣質及蛋白質等強筋健骨的「黑、白、綠、黃、魚」,黑指的是香菇、黑木耳、芝麻、髮菜等黑色食物,白是指豆干、牛奶、金針菇等,綠是指芥蘭、紫菜、綠花椰等,黃是指起司、乳酪、奶油、蛋黃、柳澄汁等,魚是指小魚乾、沙丁魚、鮭魚等。2、「習慣好」:多運動、曬太陽、不抽菸、不過量飲酒。3、「早發現」及「早治療」:透過骨質密度檢測,了解自己的情況,和醫師討論治療方向。成年人自35歲開始,即因骨骼中骨質損耗速度較快,使鈣質逐漸流失。尤其是停經後婦女或55歲以上男性,在沒有足量鈣質補充下,骨質密度漸漸降低,骨骼內佈滿孔隙而成疏鬆狀態,至年老時,以致無法承受身體重量而產生彎腰駝背甚至骨折現象,為了讓大家重視骨鬆的嚴重性,世界衛生組織定義10月20日為世界骨質疏鬆日,呼籲大家重視營養均衡與自身健康。

當心!老人髖關節骨折死亡率達3成

當心!老人髖關節骨折死亡率達3成#髖關節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65歲以上的髖部骨折更是常見。一名103歲老婦人,因泌尿道感染發燒身體不適,下床如廁時不慎跌倒,經檢查為髖關節的股骨頸骨折,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病患入院後,先給予抗生素治療泌尿道感染,之後再接受微創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術後病患也可用助行器下床活動,開始復健治療。高齡長者建議宜儘早手術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骨科高鈞彥醫師表示,發生髖部骨折的原因很多,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種是意外性,例如絆倒、滑倒、踩空等意外,通常比較單純。第二種則是病因性,例如突然的中風、心肌梗塞或其他潛在內科疾病所引發的身體不適導致骨折,這種病患較為複雜,治療難度也比較高。據統計,發生髖關節骨折的長者,一年的粗死亡率約為30%,也就是說,10個病人裡將有3個病人會失去生命。高鈞彥醫師也指出,除了身體過於孱弱,無法承受麻醉以及手術壓力的病人以外,其他所有病患都建議儘早接受手術治療。髖關節骨折併發症多因為倘若不接受手術,會有併發症,如:因為疼痛,病患大多不敢移動身體,臥床久了褥瘡便接踵而來。而光是清潔身體也是,恐變成清潔衛生不易所引發泌尿系統感染;病患為了減少移動身體,自然會減少進食喝水,營養不良的健康狀況將更無法與病魔對抗,還不包括血糖血壓起伏、腸阻塞、肺炎、壓力性消化道潰瘍,甚至出血等。高鈞彥醫師指出,髖關節手術可減少患者疼痛,較能快速恢復正常生活作息。而術後的復健計畫,在接受髖關節手術之後2~3日,疼痛可容許範圍內,就可以立刻開始進行復健治療,約術後3個月就大約可以回復到術前狀態。

別小看老人骨鬆 髖關節骨折致命性高

別小看老人骨鬆 髖關節骨折致命性高#髖關節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今年93歲的黃老太太(化名),五月份因髖關節骨折開刀住院,術後回家休養,因外籍勞工不會照顧,併發泌尿道感染,後來又因老太太本身心臟不好,引發缺氧性腦病變,深度昏迷指數3,變成植物人插管,後來在安養院往生,前後不到四個月的時間。罹患骨質疏鬆症最可怕的是民眾不易察覺。羅東博愛醫院復健醫學科伍泰毅醫師指出,50歲以上的患者容易引發手腕橈骨骨折,60-70歲為脊椎骨折,80歲以上則是最具致命性的髖關節骨折。骨質疏鬆症並無症狀,一般來說如果抽血檢驗結果,維他命D3偏低的人,罹患機率較高。根據統計,國人停經後婦女約有1/2的人缺乏D3;駝背的人也較有可能罹患。臨床診斷大多是因為跌倒就骨折的人,會檢測骨質密度,發現其罹患骨質疏鬆症。一般民眾如果不知道自己是否罹患骨質疏鬆。平日可以採取一些預防措施,增強自己的骨質密度,包括:增加D3攝取量、增加鈣的吸收量、增加負重運動(如走路,建議走平路),多曬太陽,可活化D3、不要抽菸。伍泰毅醫師也提醒,如果家中有老人,可在樓梯或浴室等,容易跌倒的地方,加裝扶手與防滑墊,以免意外發生。另外超過50歲以上的民眾建議到醫院做詳細的骨質密度檢查,以防隱形殺手找上你。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