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

口罩戴錯成乾眼症幫兇 出現4大症狀應治療

口罩戴錯成乾眼症幫兇 出現4大症狀應治療#口罩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新冠疫情不見盡頭,當心靈魂之窗忙茫盲!乾眼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國內研究顯示,乾眼症有年輕化趨勢,研判與3C產品使用量有關,且未成年患者的角膜損傷風險較老年患者高出6.6倍,不可不慎。眼科專家分享四大高風險族群、四大常見症狀、四大照護準則與三大乾眼症迷思,幫助民眾遠離乾眼症風險。台北馬偕醫院眼科主任鄭惠川表示,乾眼症不只是症狀,而是一種需治療的疾病。長期忽視恐造成角膜病變、甚至視力受損,提醒民眾眼睛出現「乾澀、異物感、灼熱感、畏光」四大症狀,應盡速就醫。口罩未貼合鼻樑,呼吸氣流通過眼球表面會增加淚液蒸發乾眼症成因複雜,鄭惠川指出,年齡、環境、疾病史都是危險因素,可歸納出乾眼症四大高風險族群: 3C產品重度使用者、65歲以上長者、停經後女性、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此外,長時間不正確戴口罩、長期配戴隱形眼鏡、雷射術後患者短期也較一般人容易引起乾眼症。受疫情影響,國人每天平均使用3C產品高達11至13小時,眨眼頻率降低。而長時間以不正確的方式配戴口罩,導致口罩無法貼合鼻樑,呼吸氣流會向上流動通過眼球表面,增加淚液的蒸發,無形中增加了乾眼症風險。隨著年齡增長,淚液分泌功能會逐漸退化因而減少分泌。研究統計,逾三成65歲以上長者有乾眼症症狀。停經後的更年期婦女,因卵巢失去功能,無法分泌女性荷爾蒙,間接導致淚液減少。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如紅斑性狼瘡、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症等,體內會出現自體抗體,攻擊眼睛淚腺,亦可能導致乾眼症。乾眼多洗眼?藥水最好透心涼?醫破解3大迷思基隆長庚醫院眼科教授孫啟欽曾收治一名24歲女子,年紀輕、沒有自體免疫疾病等危險因素,看似乾眼風險極低,但因為輕忽乾眼症狀,直到雙眼幾乎看不到才就醫。檢查發現,眼睛已經極度乾燥並導致角膜破損,只好進行角膜移植搭配用藥治療,所幸視力恢復至0.6,才得以重拾日常生活。孫啟欽提醒,乾眼症依其嚴重程度分為四個等級,治療方式也有所不同。第一級輕度乾眼症可使用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搭配熱敷按摩緩解症狀;第二、三級中度乾眼症,建議除了使用不含防腐劑人工淚液外,加入抗發炎藥物、自體血清治療、淚管塞等方式控制病情;第四級重度乾眼症,除了上述治療方式,必須接受局部免疫抑制劑或手術,以避免視力損害。乾眼症的主要治療目標在於減緩乾眼症狀、避免角膜傷害,使用人工淚液能增加眼球的濕潤度,讓患者有更好的疾病控制與症狀緩解。臨床觀察普遍民眾對於人工淚液或眼藥水存有三大迷思謬誤。迷思一:人工淚液或眼藥水,越清涼越好?天天滴是保養? 保養型眼藥水內多含抗組織胺、血管收縮劑、薄荷醇等成分,僅能短暫舒緩症狀,長期使用會容易使眼壓變高,白內障形成。至於具潤滑功能的人工淚液,可緩解眼睛乾澀不適,可做為乾眼症患者首選。迷思二:使用人工淚液會造成依賴性,讓眼睛越來越乾,加重乾眼症? 使用人工淚液不會造成依賴,但若出現乾眼症狀加劇,就要當心疾病惡化,建議民眾遵循醫囑,依病況使用適合的眼藥水。迷思三:洗眼液可以改善乾眼症嗎? 洗眼液會把淚液中許多具有抵抗力的蛋白沖洗掉,反而增加症狀惡化風險,因此並不建議使用洗眼液。醫師親授「二好三多」生活原則 遠離乾眼症危機護眼行動應從日常做起,孫啟欽教授提醒,民眾應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並處於「良好環境」中,應避免室內過強空調,不要去煙霧瀰漫處。「多保濕、多保養、多休息」三大護眼觀念也能讓民眾遠離乾眼症,例如在桌上放一杯水提高室內濕度、透過熱敷或增加眨眼頻率促進淚液分泌,維持充足睡眠也有效減緩乾眼症狀。

寶寶戴口罩常見3痛點 這樣挑選揮別不透氣

寶寶戴口罩常見3痛點 這樣挑選揮別不透氣#口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日在全台共同努力下,終於等來降級解封!然而出門在外防疫不可馬虎,必須力守得來不易的防疫成績,為了自身安全,口罩仍是最重要的日常用品,也搖身變成最能展現個人品味的單品之一,對許多媽咪而言,更要煩惱怎讓小寶貝在托幼上學好好戴住口罩,安全可愛地亮相。一心一罩共同創辦人Zoe表示,小朋友戴口罩常見有三痛點:「不透氣,吸不順」、「不貼合寶貝臉型,罩不住」、「材質不親膚,戴不住」,為解決父母的擔憂,推出專為小朋友設計研發的3D立體兒童醫用口罩,透氣度提升2倍、金牌級的親膚安全防護力,還加上吸睛的時髦造型印花。類蠶絲材質 透氣度提升2倍家有寶貝的爸媽都知道,要讓小孩乖乖戴口罩一整天多麼不容易,一心一罩擁有20多年醫用口罩製造經驗,是總統府、外交部、衛福部指定使用的MIT品牌,獨創類蠶絲材質,提升2倍透氣度;亞洲臉型刀模3D立體版型剪裁,完美貼合臉部,不留縫隙;材質親膚不會刮傷孩子柔嫩肌膚,且採頂級蜜桃絨耳線,不易斷線,久戴也不疼痛。由於口罩長時間接觸幼童臉部,「一心一罩更是經過嚴格檢驗,通過歐盟及FDA的醫用標準,無偶氮、無游離甲醛、無有機錫、無螢光劑、無八大重金屬,採符合NS15290國家標準的無毒印染,設計2種尺寸讓不同年齡的小朋友都有合適的口罩配戴。一心一罩也以同等的高規格及舒適度,為都會型男潮女打造時髦成人款口罩,新推出冷暖雙色系的5款莫蘭迪色「潮色風暴PANTONE系列」及5種石紋主色共15款石紋的「奢華大理石紋理系列」,讓時尚男女在疫情下保有小確幸,在做好保護措施的同時,一起漂亮時尚地度過疫情挑戰。

防疫口罩不離口 慢性蕁麻疹惡化心酸誰人知

防疫口罩不離口 慢性蕁麻疹惡化心酸誰人知#口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疫情爆發後,許多民眾改成線上購物,導致貨物流量倍增,每天的貨運量猶如過三節,有些物流司機的工時,每日10小時起跳,在工作量暴增、壓力也變大之下,就有一名慢性蕁麻疹的貨運司機提到自己的心酸,「由於長時間戴口罩,加上天氣時而悶熱,時而暴雨,常常覺得皮膚發癢,更擔心因無法常洗手及消毒,會在不自覺中觸摸到臉,反而把病毒及細菌帶到臉上,增加染疫風險。」疫情下,讓貨運司機不只忙,心更累。壓力及情緒容易誘發蕁麻疹發作勻禾妍美學診所院長劉承翰表示,防疫期間外出規定不得脫下口罩,確實容易因為悶熱造成慢性蕁麻疹症狀惡化。目前慢性蕁麻疹患者多數與體質有關,另外壓力、賀爾蒙、自體免疫、特殊過敏原如環境溫度、流汗、太陽、食物等也都會誘發蕁麻疹,只要症狀持續達6週就稱作慢性蕁麻疹。日前門診有一名40多歲慢性蕁麻疹媽媽,因疫情被迫放無薪假,面對收入銳減的壓力,加上長時間待在家照顧小孩,她形容「小孩的校門關彷彿是家長的鬼門開」,雙重壓力之下導致她無法適應,夜夜失眠,在這負面情緒及高壓循環下,加速惡化慢性蕁麻疹的症狀。劉承翰提及,防疫期間,易敏族也容易因情緒壓力而引發過敏症狀。因此,疫情期間最重要的是保持好心情,長時間在家也要有規律的運動、培養個人興趣,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才能避免壓力誘發過敏症狀。此外,也要勤換口罩、打掃消毒周邊環境,以減少病毒的傳染並降低過敏發作的機會。選對治療好武器 對抗蕁麻疹事半功倍目前對於慢性蕁麻疹的治療,劉承翰表示,主要是協助病人找到或是減輕導致症狀的惡化因子,接著會為患者開立長期口服的抗組織胺,以緩解皮膚搔癢的症狀,同時也會依症狀輕重、患者需求,調整劑量或是選擇合適的抗組織胺藥品。過去傳統的抗組織胺容易嗜睡甚至會影響肝腎,需要長時間專注力的人士像貨運司機、工程師及考生,或是有肝腎方面疾病的患者,更需要與醫師討論與自己最合適的藥物,選用不會穿透腦血障壁及影響肝腎的抗組織胺藥物,才能避免緩解了症狀,卻因副作用影響工作效率及安全性的問題。目前已有「新型第二代抗組織胺」,可快速有效改善慢性蕁麻疹症狀,經研究證實服用一顆,1小時內能迅速緩解過慢性蕁麻疹症狀,效果持續24小時。即使是有肝腎方面的問題,或是老年患者,都不需要另外調整劑量,安全性佳。對抗蕁麻疹掌握5不3要當蕁麻疹症狀發作時,劉承翰提醒患者做到5不3要,5不為「不抓皮膚、不洗過熱洗澡水、不過度清潔、不曬太陽、不壓迫皮膚(如穿著寬鬆衣服)」。而3要則為「要適度抒發壓力、要避開過敏原及刺激物、要與醫師討論合適藥物及遵從醫囑」,才能真正緩解過敏症狀。(文章授權提供/ 照護線上)

戴口罩可以運動嗎?醫:肺阻塞、心臟病患不宜

戴口罩可以運動嗎?醫:肺阻塞、心臟病患不宜#口罩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小陳每天下班後會去河濱公園跑步,面對Covid-19三級警戒偶爾還是會戴上口罩出門運動,但是隨著天氣日漸炎熱,戴著口罩跑步實在不舒服,上個月還有民眾戴口罩夜跑昏倒的新聞,他想知道到底該怎麼做才能達到戴口罩運動又不缺氧昏倒。健康成人就算做高強度運動也沒差新竹臺大分院復健部林孟廷醫師表示,新聞中未提及男子是否本身剛好身體不適或是有其他慢性疾病造成暈厥。根據美國胸腔學會年鑑的文獻回顧研究指出,健康成人戴口罩運動的所有心跳、血壓、呼吸等生理指標,與運動者主觀感覺疲勞指數其實差不多,甚至在很高強度下的運動也是如此。因此,戴口罩並不會影響一般健康成人的運動表現,更不會造成大家擔心的休克或呼吸衰竭等嚴重疾病。若是想要從事健走、跑步或騎腳踏車等戶外運動,民眾仍要遵守三級警戒規範,戴上口罩運動。出門前多帶一、二個備用口罩,在運動汗濕後,勤加更換口罩,以確保口罩仍有保護作用。但若是本身是為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因為疾病所造成的呼吸阻力較高,戴口罩運動,確實可能因為呼吸阻力增加與通氣的下降,造成持續性缺氧與血中二氧化碳濃度累積,進而刺激了身體產生呼吸代償而更喘,影響運動表現;同時也因為隔了一層口罩使得呼吸散熱較差,進而影響呼吸的效率與通氣。另一類則是有心臟疾病如心衰竭或冠心病的患者,心臟代償的能力較差,可會因為戴口罩運動的呼吸效率不好,進一步加速心率代償,增加心臟的負擔。因此建議三級警戒時刻,這類心肺疾病患者還是留在家中,不要外出運動,避免戴口罩運動增加身體的負擔。每天持續同樣運動卻出現頭暈、胸悶 小心疾病上身居家個人運動,建議可以從低強度的運動開始,安排靜態拉筋伸展、固定式腳踏車、跑步機、跳繩、啞鈴肌力訓練或瑜伽等運動,並隨時注意自己身體狀況與攝取足夠水分,才是安全運動的不二法門。林孟廷醫師提醒,如果每天持續同樣的運動強度,發現自己出現頭暈、胸悶、喘、嘴唇發紫等不適現象,就要小心是否有任何急性肺炎或心血管疾病的狀況,若本身有心肺疾病或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疾病,建議運動前先與醫師討論適合的方式,才能確保安全的活動。 

孕婦將心比心 手做60個兒童防護面罩贈醫院

孕婦將心比心 手做60個兒童防護面罩贈醫院#口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疫情延燒,站在第一線的醫護人員不畏艱苦堅守崗位,各界紛紛送上敬意和溫情,台東基督教醫院連日就接獲不少民眾的關懷,以美食、飲品等慰勞在疫情最前線的醫護人員;一名懷有近7個月身孕的孕婦,將心比心送來30個自製的兒童防護面罩,由東基產兒科病房會轉送給有需要的新生兒家長。貼心設計滿足不同頭圍該名孕婦王乙菡表示,疫情緊繃,大人小孩出門都要戴口罩,她育有兩個小孩,腹中的胎兒也將在9月誕生,深知家長們為嬰幼兒戴不住口罩而煩惱。看到嘉義基督教醫院創新育成中心設計嬰幼兒防護面罩,覺得很實用,但在台東買不到嬰幼兒專屬的防護面罩,決定自己動手做。王乙菡參酌成人版防護面罩的做法,買來投影片、海綿、伸縮帶,先幫兒女量身試做,由於小孩的生長速度快,特地在伸縮帶上縫製鈕扣,以滿足不同的頭圍;為減少剪裁後的海綿,對皮膚細緻的小孩帶來不適,貼心地以不織布包裹海綿,兒女試戴後反應良好,想讓更多家長受惠,一口氣多做了60個防護面罩,嬰幼兒、兒童都能適用。方便孩童打預防針時使用台東有接生的醫院只有台東基督教醫院與馬偕醫院,王乙菡說,先送30個到東基,另外30個送到馬偕,方便小朋友到醫療院所打預防針時使用。

手語老師不戴口罩恐成疫情破口?專家揭密

手語老師不戴口罩恐成疫情破口?專家揭密#口罩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新冠肺炎疫情升溫,雙北淪重災區,除了疫情指揮中心之外,雙北近來天天開防疫記者會,直播時也會有手譯員在一旁打手語,協助聽障者理解記者會最新內容。但有民眾質疑,手語老師不戴口罩,恐成防疫破口。抑揚頓挫及標點符號都呈現在臉上北市府副發言人林珍羽表示,相關疫情記者會,手語老師均未戴口罩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手語老師除了說的表情之外,手語的「抑、揚、頓、挫」及「標點符號」,大都呈現在臉上,若戴上口罩就會影響到手譯品質,讓聽障朋友感覺像是「機器人」在說話,甚至導致「語意不明」的情況產生。林珍羽提到,試過使用大型透明隔板,但在直播畫面會出現反光;也曾想比照中央方式,在鏡頭上開小框,但對於年長及視力不好的聽障朋友而言,小框無法清楚識別手語,所以才維持目前模式。手語老師也收到不少聽障朋友回饋,認為目前的形式讓他們能獲得完整且清楚的疫情資訊。此外,市長記者會是採線上直播的方式,場內不但控制人數,也落實室內防疫措施,以確保出席記者會的首長及手語老師的安全。聾人聯盟 籲手譯員列疫苗優先施打對象對此,台灣聾人聯盟 及 全台共22個聾人團體 20日發表聯合聲明,表示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的現場人員皆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有透明隔板,手譯員依其專業評估現場為安全狀態,才拿下口罩執行翻譯工作。台灣手語研究發展協會理事長邵清立表示,手語為視覺語言,表情猶如口語的語氣詞或聲調的高低起伏,若臉部被遮蔽,聾人將無法讀取完整訊息。聲明中同時呼籲衛福部,將手譯員列為新冠疫苗的優先施打對象,保障手譯員的工作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