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吃

少吃不一定更健康!最新「肌少症」數據顛覆2大迷思

少吃不一定更健康!最新「肌少症」數據顛覆2大迷思#少吃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小心,50歲以上肌肉就會開始流失!最新調查顯示,國人患肌少症風險竟高達46%,等於每2人就有1人是高風險群,且隨著年齡越風險越高,除了影響行動力,還可能增加臥床機率。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信彰表示,肌肉與免疫力有密切關係,若肌肉流失,無形中也會提高感染新冠肺炎風險。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與亞培台灣近日公布「台灣肌少症風險調查」,打破以往國人對於肌少症風險與增肌的二大迷思:「男性肌肉多、肌少症風險較女性低」「隨年紀增長,吃越少越好」,挑戰國人營養補充觀念。家庭醫學醫學會從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針對台灣1322位50歲以上民眾進行問卷,並以亞洲肌少症共識會指標,以抬舉5公斤物品、房間與客廳走動、爬10層樓梯、從床或椅上起身或在1年內有無跌倒紀錄等,作為風險評估基準。迷思1:男性肌肉多、肌少症風險低?調查真相:「男風險竟破5成、高於女!」員榮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黎雨青指出,國人普遍認為男性天生肌肉多於女性,肌少症風險一定更低,但實際調查結果卻顯示,男性風險達51%高於女性的43%。黎雨青解釋,男性因天生荷爾蒙關係,肌肉組成表現比較好,但隨著年紀增加,睪固酮分泌減少,維持肌肉量更需要仰賴後天努力,尤其睪固酮對肌肉維持相較女性雌激素影響更鉅,因此男性肌肉流失風險會更高。黎雨青表示,先天荷爾蒙助攻與後天積極運動,這兩者也僅能提升生成肌肉的動力,如果沒有吃夠蛋白質,身體就沒有足夠原料製造肌肉,就算再多刺激,肌肉增長程度也有所限制。想要增肌得先確保均衡飲食,並攝取充足的肌肉生成原料,否則隨年紀增長,肌肉流失會更明顯。迷思2:年紀大吃少才健康?調查真相:「食量輕微下降,肌少症風險就達6成!」許多民眾認為,上了年紀就不要吃太多、隨著代謝降低要少吃一點,但此次調查結果發現,食量變化會造成肌肉流失風險增加,過去「少吃才健康」反是危險迷思,即使食量只是輕微減少,也可能導致罹患肌少症風險從38%攀升至64%;若食量嚴重減少,風險更激增至83%。黎雨青表示,比起吃的量,吃的內容其實才是重點,雖然透過日常飲食攝取優質蛋白質最理想,但也容易掉入營養漏洞或陷阱,建議民眾在挑選均衡營養補充品時,可選擇有醫學實證的均衡營養補充品才更有保障,並養成每日補充均衡營養品,增肌效果更佳。

向世界示範體重兩周三級跳?這樣養生不出糗

向世界示範體重兩周三級跳?這樣養生不出糗#少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24節氣來到小滿。身心靈預防醫學專家洛桑加參提醒,疫情期間大家幫冰箱補貨,不要塞到全滿,小滿(七、八分滿)才省電,留有對流餘裕,製冷效果才好發揮。人也是一樣,在家時間變長了,無聊就拿東西吃吃吃、遠距上班上課嘴裡嚼個不停,到時候變成「看好了世界,台灣人只示範一次,在兩周內體重連跳三級」那就糗了。百年難得一遇,在家防疫的小滿,安頓身心靈不妨這樣做。啟動冰箱清零計畫上個冰河時期留下的冷凍粽子、冷凍麵包、過期牛奶、不知道誰送的醃菜,甚至是藥品該清一清了。順便把冰箱一層層擦乾淨,消除怪味,才好迎接新的食材進來。整理好的冰箱,也比較好找東西。現此時全台用電吃緊,一人減少開冰箱十秒,全台就是成千上億秒,非常時期,連開冰箱都要快狠準。少吃,活久一點我知道人在焦慮的時候,不停吃吃吃、嚼嚼嚼,能分散注意力。但居家防疫、減少外出,你的活動量可能一下子少很多耶,其實,可以不用吃得像平常那樣多。除了康復中病人、青少年、妊娠哺乳中婦女、需要隨餐服藥的慢性病患者,一般人少吃一餐,真的不會怎麼樣。反而,你的再生、代謝、消化,都像留有餘裕的冰箱一樣,效能會更好。沒有什麼比這更值得驕傲的了,「我OK,你先吃」「少吃30%,多活30%,減少30%物資消耗」。管好肚皮管好嘴,輕輕鬆鬆,自他兩利。請支援優質產業人流減少,對某些人來說,意味著收入減少、生計可能出問題。如果你是有幸不用擔心存款,只要擔心等下要看哪部片的那個幸運兒,請發揮智慧,支援有需要的人,或是受你青睞的優質商家。為什麼說要發揮智慧呢?因為這個支援,要在不接觸到真人的狀態下進行,有點難度吧!我看到有人贊助了物資包,又或者向自己喜愛的餐廳訂餐,訂書買書看書支持出版業也是一招,還有什麼方法呢?讓我們開啟智慧,一起來想想。微開心避免樂極生悲春天時大怒易傷肝,到了夏季過分欣喜傷到的就是心了。儘量保持愉快又不能太過愉快,就像好吃的米煮起來有點黏,又不會太黏這樣。持中,向來是養生的王道。拈花微笑、微開心很健康,狂喜、大笑不止反而是損害健康。大家要分清楚。疫情期間全家人朝夕相處,罵老公、罵小孩、罵電視也都是有的,小吵小鬧不礙事,就怕你太過認真。要知道,大喜大怒大悲大憂大驚大恐又多思,過盛,那就成了七情致病、七情內傷。小康、小確幸、小得盈滿,既不缺又不至於太超過,我覺得這是一種很有分寸、謙和的幸福。

常嘴飽眼睛餓 想少吃跟我這樣做!

常嘴飽眼睛餓 想少吃跟我這樣做!#少吃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飢餓是一種多重感覺的經驗。我們的眼睛、鼻子、嘴巴,我們的胃、細胞,我們的心甚至意志,全都可以把所謂「飢餓」的訊號傳遞給我們。但人們很容易混淆──到底是身體哪個部分餓了?探討「九種飢餓」,能幫助我們了解,究竟是哪種飢餓在召喚我們,進而在飲食方面作出更好的抉擇。眼飢餓你剛在一家高級餐館用完餐,感覺很飽,或許有點過飽了。親切的服務生:「您想不想來份甜點?」你:「不了,我真的很飽,而且相當滿足。菜真的很美味,不過我實在吃不下了。可以幫我們把剩菜打包嗎?」服務生(察覺你有些許遲疑):「沒問題,我去給您拿餐盒,不過,我把甜點盤端出來讓您看看如何?」你的腦:「應該無妨。」於是服務生端來了甜點盤:淋了覆盆子醬的紐約乳酪蛋糕,頂著一團鮮奶油的巧克力慕絲,佐以焦糖醬的熱蘋果派,還有上頭綴著顆松露巧克力的檸檬塔。你的眼睛:「我們可以挑一種來嚐嚐!」你的嘴:「那還用說嗎?」當你的胃已經滿了,但你的眼睛決定要繼續吃的時候,「你的眼睛比你的胃更大」這句俗諺便成真了。我們的眼睛擁有極大權力可以決定要吃什麼、吃多少。也許這是因為,在我們演化過程的多數時期,當時食物缺乏狩獵採集者搜查可食用、能量豐富的動植物的能力,對於人類的生存攸關重大。我們的腦部耗去我們攝取的整體熱量的四分之一,以便它能幫我們找到含有高熱量的食物。科學家質疑,超市和餐廳過度豐富的食物、美化食物的熱門烹飪節目,尤其是社群媒體無孔不入的食物影像,可能是肥胖流行病更普遍的原因。那些影像展現的多半是高熱量、高脂肪食物。2014、2015這兩年,食物是網路上第二大熱門搜索主題。最近調查顯示,13到32歲的人,有六成三曾經上傳自己(或別人)正在享用的飲食照片到社群媒體。目前光是Instagram就張貼了5,400多萬張食物照片。有些大廚禁止顧客拍攝自家餐點的照片,有些則把這當成免費宣傳而加以鼓勵,甚至還提供相機腳架。美食照片或許會讓我們對高熱量食物產生渴望,但這類影像同時也可能會讓我們實際在進食的時候,無法全神貫注在食物的滋味和口感上。全心投入是滿足感的來源。虛擬食物無法滿足嘴、胃、身體或心。少有食物被調成藍色,也許這是因為人天生對可能發霉的食物具有警戒心。如果你把食物染成怪異的顏色,人們的反應會很有意思。有個實驗,受測餐廳的燈光刻意調得很昏暗,來掩飾食物的真實顏色。當燈光亮起,顧客們發現牛排被染成藍色,薯條是綠色,豌豆是紅色,許多人便開始抱怨自己不舒服。在另一個調查中,草莓飲料被染成綠色,結果有二成七的試吃者形容它的味道像萊姆。研究發現,人通常是根據眼睛得到的回饋來決定自己會吃多少。當拿到一大盒免費但走味的爆米花,他們抓起來吃的次數比那些拿到中杯爆米花的受測者多了21次,吃下的熱量多了173卡。當我們用大盤子或大碗用餐,吃下的食物也更多,因為同等分量的食物在大盤子中看起來較少。在美國,人通常是在看見盤子空了或者電視節目結束時停止吃東西,而在法國,人多半是在食物「失去吸引力」的時候停止吃。廣告商非常了解眼飢餓。他們總是雇請一些精於將食物拍攝得對眼睛極盡誘惑的攝影師。當你去看電影,看見銀幕上出現一大盒熱呼呼的奶油爆米花,或者一支六呎長的棒棒糖,你很難不往販賣部走過去。練習法持續一週,仔細觀察哪些事物會引起你的眼飢餓。多留意雜誌、餐廳菜單、超市、網站和廣告看板的照片。當你坐下來用餐,留意什麼食物會吸引你的眼睛。特意看著你的食物,並且留意當你沒看食物時,你的進食經驗是否會起變化。要是你自己開伙,本週要在菜餚的視覺吸引力上多花點心思。(本文摘自/正念飲食:舒壓、瘦身、慢活的23個健康飲食療法/時報出版)

減肥好難「瘦」!專家:少吃效果勝於運動

減肥好難「瘦」!專家:少吃效果勝於運動#少吃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編譯)全球肥胖人口正逐漸增加中,尤其國人10大死因中,就有多項與肥胖有關,包括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慢性肝病、慢性腎臟病等。因此減重成為當今社會的重要課題,但多數人想到對抗肥胖的方式就是多運動,不過近期英國的醫學專家指出,控制好飲食才是減肥良方,而且效果勝於運動。據英國報導指出,3名國際學者在《運動醫學》期刊打翻了大眾對運動的迷思,他們認為運動雖能夠降低罹患糖尿病、心臟疾病等風險,但是對於肥胖實在效果有限。 當中的一名專家Aseem Malhotra更跳出來批評,食品業者只一昧強調運動就可以預防過胖,而刻意忽視吃不健康食物才是導致肥胖的重點,也就是攝取過多的糖類和碳水化合物才是致胖關鍵。控制飲食是減重關鍵  運動為輔專家說,一個肥胖者不需要做過量運動就能減肥,他們只需要少吃一點及避免垃圾食物、加工食品,並再搭配適量的運動即可;因為有許多人在減重的人認為:「反正我有運動,想吃就吃什麼」,飲食毫不忌口!但專家們指出,體重標準的人群中,也有4成身上帶有與肥胖有關的代謝不正常循環。因此他們也提醒,不健康食物所導致的不健康問題,比沒運動、飲酒、吸菸所造成的問題加起來還嚴重。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