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

重物砸傷癱瘓,老翁靠外骨骼機器人「重新體驗走路」

重物砸傷癱瘓,老翁靠外骨骼機器人「重新體驗走路」#機器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60歲林先生工作中不慎被重物砸到背部,造成下半身雙側膝蓋與腳踝無法動彈,以致大小便失禁,且錯過治療黃金期;最後藉由積極復健,並接受外骨骼機器人設備輔助行走復健治療,及早進行步態訓練,成功提升行走相關能力,重新體驗走路的感覺。脊神經受損誤判水腫 錯失黃金治療期林先生原被醫生判定是重物壓迫造成組織水腫,等水腫消退就有機會恢復功能。但他苦等1個月卻未見下肢力量好轉。後求診新竹台大分院骨科部,經X光及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脊椎骨折合併脫臼且有脊神經受損,更在手術中探查發現控制腳踝的腰椎神經已斷裂,且因錯過黃金治療期,未來腳踝肌力恐難以恢復,林先生及家屬得知後有如晴天霹靂。術後轉經復健部醫師負責,偕護理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與4B護理團隊細心照料協助下,林先生亦積極復健,1個月後,其膝蓋部分肌力逐漸改善、動作功能漸漸恢復甚至連尿管都能順利移除,且出院時已能在旁人協助下勉強站立。傳統復健難執行 新型外骨骼機器人輔助自動化行走訓練新竹臺大分院復健部醫師林樞寰表示,獨立行走是人類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功能,若因神經方面疾病造成此能力喪失,將對病人、家庭造成嚴重影響。最有效的5項復健治療目標即為:及早介入治療、主動參與、多感官刺激、著重練習強度和反覆訓練。但因傳統復健治療主要由治療師進行,不僅訓練站立行走不易,往往在病人治療結束後也難以堅持持續練習,造成練習次數明顯不足。林樞寰說明,目前符合條件的案例,可接受新型外骨骼機器人輔助設備執行行走復健治療,利用機電整合步態訓練系統,利用延伸外骨骼的踏板,在病人膝蓋、髖骨與腹部提供穩定的支撐,建立步態訓練與抗重力肌肉訓練雙重治療機制。病人可藉由機器輔助行走訓練設備,及早進行重複且精準的步態練習,更可進一步將步態訓練帶往自動化模式,在提升病人行走能力的同時,亦可減輕治療師人力與體力的負擔,擴大醫療資源效益。有效訓練刺激視覺與身體反饋 提升復健自信助痊癒復健部物理治療師楊榮真補充,醫學研究已證實,傳統復健運動治療若搭配機器輔助訓練,更能達到獨立行走目標;並藉由復健運動訓練後,輔以自動化行走訓練模式,反覆累積視覺與身體覺的刺激與回饋,促使神經肌肉重新再教育,讓病人在安全無虞之情況下,及早啟動步行練習,提升個案的自信心。林先生出院後仍繼續接受門診復健訓練,更藉由外骨骼機器人設備輔助,執行步行與步態復健物理治療,目前已可在復健治療室中,雙手扶著平行桿緩緩地自己移動腳步了,林先生開心表示,該設備讓他「重新體驗走路的感覺」,並看得見自己的日益進步,更對自己病情的恢復也充滿盼望。

AI雙向互動 機器人造福眼科患者

AI雙向互動 機器人造福眼科患者#機器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許雅茹/綜合報導)林口長庚不斷致力落實衛福部「醫病共享決策」,今年更針對糖尿病黃斑部病變病患推出長庚衛教機器人Dolly(多莉),它具有全台創新「AI語音雙向對話功能」及糖尿病黃斑部病變衛教專業資料庫,讓在診間前等候的眼科視力模糊的患者,也能透過語音詢問,聽衛教機器人回答,進行初步衛教,並於門診時與醫師確認疾病相關衛教資訊。打造更完整、連續性的自動化照護醫師看診時間有限、每天有眾多看診患者人潮,無法在有限的看診時間內完整理解,認知差異大,因此針對醫院病歷改造、醫師臨床決策輔助系統、智慧化醫療、大數據應用中心,以醫病共享、智慧醫療為起點,並以眼科患者方便獲取資訊方式–「AI語音雙向互動」功能,開創出全新照護系統。黃奕修醫師表示,多年治療一直致力於打造糖尿病黃斑部病變「自動化照護」,希望使患者獲得到醫療照護不僅只有看診時的幾分鐘,而應能更完整、連續性的照護。尤其黃斑部病變患者本身即視力較不佳、進診間常常又必須進行散瞳檢查,因此在進行疾病衛教時,如果能夠以用「聽」而非「看」的方式進行,對病患十分有助益。視野扭曲變形、出現黑影等症狀是致盲的主因之一近年來民眾高度用眼比例大幅上升,眼睛長期接受光線慢性刺激,視網膜血管受損,導致黃斑部病變患病年齡逐漸下降。糖尿病患者罹患黃斑部病變風險高於一般人,常見視力模糊、視野扭曲變形、視野出現黑影等症狀,是致盲的主因之一,建議糖尿病患者需定期進行眼底檢查,且早期發現、積極治療,可避免失明危機,讓血管恢復功能視力獲得改善。黃奕修主任進一步說明,機器人Dolly除了能夠幫助患者問題找到解答之外,此一智慧醫療平台還包含風險評估檢測,能夠協助找出高風險患者,使其能及時就診治療,此平台上線後,已透過風險評估檢測,包含糖尿病黃斑部病變(DME)高風險計算及視網膜影像AI輔助系統,幫助醫師確認高風險患者,轉診的後續治療,加以落實近年來政府力推之分級治療政策。

禿髮男找不到對象 植髮機器人助搶救

禿髮男找不到對象 植髮機器人助搶救#機器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出現禿髮別擔心,現在機器人也能為你帶來一線生機!日前,一名43歲林先生,是位典型的前額M型禿患者,雖然禿髮問題並不嚴重,後面頭髮只要往前撥還能遮掩,且他也不斷的服用外用藥物治療近兩年,但前額頭髮仍不動如山,使得他在找對象的過程中頻頻受阻,直到後來接受了植髮機器人手術,目前只要等過了3個月的休止期後,頭髮就會逐漸生長出來,約莫半年至一年後,他就可以再也不用為禿頭煩惱了。雄性禿 大多為基因遺傳所致長庚醫院植髮醫學心陳建勲醫師表示,雄性禿主要是受雄性激素,以及基因表現出來的掉髮現象,因為只表現於在特定的頭皮部位,呈現特殊的禿頭型態,因此,也被叫做形態落髮。一般雄性禿的臨床表現,常見的有前額M型禿跟地中海的O型禿,大多是由基因遺傳造成的,並非單一基因掌控,不管男性女性都有將近3~4成以上的發生機率,且隨著年齡增長,發生率也會跟著上升。根據國外的統計資料指出,男性白種人40歲以上有4成,50歲以上有5成,以此類推,因此,不管在國內外雄性禿都是相當普遍的問題。機器人植髮 可免予取下整片頭皮在治療方面,目前有吃藥、抹藥以及植髮三種,對此,陳建勲醫師表示,口服及外用最有效的部位,主要是在地中海型禿頭的部位,對前額禿效果較差,除非是毛囊沒有萎縮成細毛外,只要能夠及時發現投藥,其實這類前額禿的病患有8~9成以上的機會可以藉由藥物,讓這些未完全萎縮的毛囊恢復原有的生長週期,變粗長長。另在植髮方面,過去是從後腦勺取下頭皮後,交由專門的技術分工成一株株的毛囊,再植入禿頭的部位,取下頭皮的部位會縫合,換句話說,就如同種插秧般的做法,所以,如果病患的頭皮較緊,術後縫合傷口的疼痛指數容易偏高。然而,目前機器人手術,是直接用小鑽子直接順著毛囊的角度,將整株毛囊跟周圍的皮膚組織分割開後,再把毛囊拔出來植入,不僅降低了疼痛感,還可免予取頭皮手術,只不過植入的毛囊在術後會先掉髮,直到進入休止期後,才會重新進入生長期,只不過隨著每個人的生長速度不同,所以,需耗費的時間也不一。

研究:十年後機器人將與人類搶工作 「記者」將失業

研究:十年後機器人將與人類搶工作 「記者」將失業#機器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全球各國自金融海嘯過後,面臨經濟進退不是,薪資成長趨緩,青年族群普遍嚴重失業的情況,而在未來十年,此種情況恐怕會更加嚴重!根據法國的最新研究指出,未來十年內,機器人將擺脫人類的操作,開始搶奪人類的工作,而這些遭機器人奪走的工作機會中,除了藍領階級之外,也不乏高階知識分子,包括,會計、法律人員,甚至是記者。機器人問世雙面刃 不全然都是壞事此研究來自貝爾傑顧問事務所,預測十年之後,機器人的功能將大舉躍進,並且取代各種行業,像是農產業、營建業、公共行政、軍警、會計、記者等。未來十年後,機器人取代人類的情況,將愈來愈嚴重,根據研究粗估,當地將因此喪失掉三百萬個工作機會,進而使法國的失業率更加嚴重,而目前法國的失業率大約落在百分之十,在未來恐怕會接近兩成左右。但研究人員指稱,機器人的普及與問世,並不全然都是壞事,在未來,機器人可望讓各種生產成本大幅下滑,進而穩定物價,有助於經濟與稅收。

男一次罹兩種癌 機器人手臂一次切除解決

男一次罹兩種癌 機器人手臂一次切除解決#機器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日前,新北市出現一名六十九歲的男性病患,被醫院發現同時罹患了兩種癌症,分別是前列腺癌以及乙狀結腸癌,但經由院方安排進行一項達文西手臂的跨科手術,竟在六小時內一次把兩種腫瘤切除,成為了國內的創舉。創國內外學術首例 用達文西手臂一次解決二種癌症治療這名病患的亞東醫院指出,一般來說,病患可能要接受傳統開腹手術,不僅手術傷口大,術中出血量多,而且術後恢復期也較長。收治該位病患的泌尿科鍾旭東醫師,考量到病人同時罹患前列腺癌和乙狀結腸癌,遂與一般外科陳國鋅醫師,並且決定以兩位醫師熟擅的達文西機器手臂,首開先例以接力賽方式來為病人進行前列腺全切除及大腸病灶切除合併腸道吻合手術。另外,因為病人膽結石已經到了必須開刀的地步,因此最後完成三合一的達文西接力式手術。亞東醫院表示,病患在開刀時,僅出血一百二十毫升,少於一般傳統開腹手術出血量許多,且一般傳統手術,必須經由開腹的方法,傷口極大術後照顧也很難,但此病患僅留有六個小傷口,因此病患在術後一星期後,就已能返家休養,而此項機器人手臂接力手術,也創下了國內外文獻的首例。

減少性疾病 「機器性伴侶」助長壽?

減少性疾病 「機器性伴侶」助長壽?#機器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編譯)你聽過未來主義嗎?這是一種有關培養性愛機器人以延長人類壽命的理論。有學者認為,這一理論最早可在2050年實現。研究性高潮與健康之間的關係已經不是第一次了。至少80年前一項研究發現,經歷過更多性高潮的女性,活得時間更長。一個討論未來學的網站「Transhumanity 」指出,性高潮能降低壓力,失眠,心臟病,偏頭痛,憂鬱,月經來前的疼痛,子宮內膜異位症,2型糖尿病,頸椎病,尿路感染和前列腺癌的風險。此外,還可以提高人體免疫系統,血壓,大腦化學物質,以及使皮膚更健康,且如果每年有350至700次性高潮,那麼會延長4至8年的壽命;另有研究報告,每周2至3次性高潮,可以讓我們看起來年輕7到12歲。未來學網站上介紹說,不像人類的伴侶,機器人隨時都可以滿足人類的需求。該網站還聲稱,機器人做的事情是人類伴侶無法做到的。雖然聽起來像一個科幻故事,但至少《未來》雜誌根據該理論發表了一篇文章。文章由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的伊恩和米歇爾所寫,內容提出到了2050年,機器人恐將代替所有阿姆斯特丹的性工作者。機械人將結束性交易和性傳播感染。機器人將由細菌耐藥材料製成,會將人類體內的分泌物沖洗出來。因此會消除人類感染性疾病。據華盛頓郵報報導,機器人也將包括不同的種族,體形,年齡,語言和性功能。Transhumanity認為,未來性愛機器人將完全取代人類伴侶。約曼和米歇爾說,在未來,機器人將是更安全的性交對象,不受任何規範,注意事項的限制。(照片翻攝自/Medical Daily)

機器人助復健!讓癱瘓者更輕鬆省力

機器人助復健!讓癱瘓者更輕鬆省力#機器人

59歲的徐女士職業是美姿美儀老師,去年7月因顱內出血送到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動手術,住院三個月期間接受傳統復健,當時她右側肢體癱瘓無力,需坐輪椅,去年10月經副院長暨復健科主任陳適卿評估後,在物理治療師陳俊宇的指導下,徐女士開始機器人步態復健訓練,一個療程一個月,共進行三個月療程,便不需藉助任何輔具,可以完全靠自己走路、上下樓梯,步態近乎正常,日常生活亦恢復80%以上。(圖:徐女士原癱瘓坐輪椅,經機器人步態復健訓練,現能行走、上下樓梯)35歲的許先生是一位精神科醫師,本應與其他醫者一樣懸壺濟世,卻在2009年1月因一場滑雪意外不幸造成脊髓損傷,導致下半身癱瘓,必須依靠輪椅行動。受傷後許先生積極接受傳統復健治療,成效卻不大,讓一心想重返職場為病人服務的他相當沮喪。前年5月許先生轉至北醫附醫接受機器人步態復健療程,逐漸從下肢癱瘓無力到僅能靠長腿支架、助行器緩慢前進,直到現在行走步幅變大、步行變快、身體對稱性變佳、體力變好、也可自主控制下肢及腿部力量,並從輪椅上站起來。以前依靠鐵鞋、助行器前進5公尺要花20分鐘,現在使用拐杖3分鐘就能達成,重新體驗行走的感覺,並持續進步中。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賴建宏表示,機器人步態復健訓練系統須經專業醫師評估及有操作經驗的物理治療師指導,才能使該系統發揮效用。Lokomat系統主要由步態矯正器、先進的體重支援系統和跑步機組成,加上由電腦控制機器人步態矯正器,以模擬實境訓練模式,來輔助移動患者的雙腿,並依不同病人需要調整訓練參數,如體重支援重量、步行速度、導引力等,藉由重複練習正確步態,幫助大腦和脊髓重新學習步行動作,並改善病人心肺功能、肌力、平衡、對稱性、行走速度及正確步態。復健科主治醫師康峻宏表示,Lokomat系統運用神經可塑性原理為基礎建構而成,透過該系統反覆不斷的行走輔助動作,讓神經去記憶、重新學習行走的感覺,使日常活動能力獲得訓練和改善。傳統復健方式是運用輔具如長腿支架、助行器等進行行走及上下樓梯訓練,最大限制就是過程中治療師及病人都須耗費很大的體力和時間,病人容易因訓練疲累、成效緩慢而無法持久。機器人步態復健系統突破傳統限制,給予病人下肢力量的支持,在系統的引導下,病人不易疲累,可以專注訓練,循序漸進地增強體力及訓練強度並達成目標。物理治療師陳俊宇指出,該系統治療成效依目前累積的個案結果及臨床文獻報告顯示,病人不會因單一且反覆訓練方式產生無趣感,其虛擬實境功能使病人藉由接近現實環境的場景,訓練符合現實生活的統合動作及學習因應環境變換之複雜度能力,讓病人自在舒適的進行復健,進而增進自信心及樂趣。

影音/創微機器人「華陀」 手術台好幫手

影音/創微機器人「華陀」 手術台好幫手#機器人

台灣在外科微創手術機器人研發上也有創新和突破性進展,由國人自行研發的華陀機器人系統雛型,以積木模組概念,在現有的機器人平台上,再進一步研發外科微創手術輔助工具,為醫師提供「第三隻手」,有助於精簡人力、提升手術品質。 手指輕輕觸碰面板,機器人手臂隨即前後移動,固定好位置後,再伸出內視鏡,就可以穿入體內進行外科手術。這台華陀機器人是台灣醫療團隊首次研發出的外科手術機器人,用來協助醫生進行內視鏡手術時,穩定性較高,同時也能準確分割出手術範圍的大小。研究團隊是以積木模組概念,在現有的機器人平台上,再進一步研發外科微創手術輔助工具,為醫師提供第三隻手。看看這個3D模擬動畫,內視鏡穿入到豬的體內,能夠有效地穿透內臟進行開刀治療,不僅傷口小、速度又快,同時也節省很多人力和訓練時程。這台華陀機器人目前還在雛型階段,還沒開始進行動物手術試驗。因此,要通過層層醫療驗證,最快也要一年的時間。根據專家推估,手術機器人將在2020年成為手術室的標準配備,眼看其他世界先進國家多年前早就搶先研發出機器人。因此,華陀機器人必須加快驗證腳步,同時未來也計劃聲控的方式來操作機器人,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新聞內容由公視新聞提供離譜!哺乳環境不友善 公園餵乳卻遭員警驅趕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627&HN_Yr=0&HN_Mon=0台灣研發「華陀」機器人 微創手術放眼國際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633&HN_Yr=0&HN_Mon=0醫奉獎外籍修女 竟被拒長照社福外?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638&HN_Yr=0&HN_Mon=0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