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病

洗腎病患當心!潛伏結核發病率23倍

洗腎病患當心!潛伏結核發病率23倍#腎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結核病是國人感染率最高的法定傳染病,研究指出世界約有1/3人口是「潛伏結核感染者」,一生約5至10%機率發病,而洗腎及糖尿病友則是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高危險族群。新北市衛生局106年調查發現,洗腎病人發病率為一般民眾的23倍,糖尿病友則將近5倍。免疫力夠時不會發病 為潛伏結核感染新北世衛生局副局長許朝程表示,結核菌在肺部被肉芽組織包覆,免疫力夠時可控制不發病,稱為潛伏結核感染。遭感染後,1年內發病機率最高,兒童比成人的機會高,而接觸者發病機率為一般民眾的8至240倍。經潛伏結核感染檢查為陽性之結核病接觸者,接受潛伏結核感染預防性治療,可降低日後9成發病風險。呼籲洗腎患者、糖尿病友(45歲以上、糖化血色素大於9.0%)等高危險族群持健保卡及相關證件(洗腎患者持重大傷病卡)可到衛生所免費檢驗,在發病前預防性投藥,降低發病風險。新型抽血試驗搭配預防藥物 降低發病機率許朝程副局長表示,「丙型干擾素釋放抽血試驗」搭配預防性治療藥物「速克伏」可提供更多的保護力。新北市持續追蹤105年間1,085名潛伏結核感染者,有884人接受治療,其中有2人發病,發病機率為0.23%;而未接受治療的201人中,已有9人發病,發病機率為4.48%,顯示未及早接受預防性投藥治療的發病機率是接受治療的20倍。臺大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樹金忠指出,結核病患者只是冰山一角,潛伏結核感染者才是水面下的大冰山,隨著結核病的診斷與治療進步,需改變以往注重發病後治療的防治策略,同時注重高危險族群的「潛伏結核感染」預防性治療,才能有效降低結核病。「丙型干擾素釋放抽血試驗」快速且具有高度專一性及敏感度;新型治療藥物「速克伏」則讓服藥時程從9個月吃270次藥減少到3個月12次,免費、便利且維護自身健康,亦可避免發病傳播給他人,相關資訊可上衛生局網站http://www.health.ntpc.gov.tw/或撥打防疫專線(02)2258-6923查詢。

更年期當心!肩、背痛恐是心臟病徵兆

更年期當心!肩、背痛恐是心臟病徵兆#腎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資料顯示,105年台灣2610位婦女死於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為女性十大死因第7位。雖然在發生率及死亡率未及男性,但女性懷孕、或患紅斑性狼瘡時,比男性更需注意身體狀況變化對腎臟的影響。今年的世界腎臟日結合婦女節,關懷身邊的女性,協助婦女接受醫療衛生服務;提高對疾病認知,促進婦女獲得治療和改善健康狀況。高血壓、高血糖、不運動、抽菸 導致腎病因子引起腎臟病的原因,包含高血壓、高血糖、不運動、抽菸等。某些女性族群的高風險狀況,更需要受到重視。一名32歲罹患紅斑性狼瘡的上班族女性,因疾病關係離開職場,甚至畏懼結婚生子,治療後開心完成終身大事。雙和醫院腎臟科吳美儀醫師指出,目前醫療對於免疫性疾病有很好的療效,不需要聞「狼」色變,積極治療、慎用補藥,是保護腎臟的關鍵。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在更年期後每5歲成長近1倍,女性發生心臟疾病症狀也與男性不同。105年女性因心臟病死亡人數高達8577人,列為死亡原因第2位。與腎臟病一樣,心臟病的高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及肥胖。肥胖除了產生腎臟血流改變、發炎反應,也會引起高血壓、高血脂與心血管疾病,皆會進一步傷害腎臟。護腎護心 遵守「曉、心、警、腎」4要訣而根據國民健康署調查,45至54歲婦女過重與肥胖比率加總為47.3%。更年期代謝變慢是肥胖主因,跟年輕人相比,生活活動量減少也是原因。國健署呼籲,更年期後婦女,照顧家人及忙於工作,別忘透過「護腎護心4要訣」,促進自身健康:1)「曉」-知曉自己健康狀態/善用國民健康署免費提供的成人預防保健服務,40歲至未滿65歲民眾,每3年免費1次,65歲以上每年免費1次。早期發現腎臟相關疾病,早期治療。2)「心」-心臟問題勿輕忽/女性更年期,如果經常肩膀、背部疼痛、噁心嘔吐、氣喘、難以入眠或有腸胃道問題,這是女人才有的心臟、心血管疾病的「非典型症狀」,與一般常見的心絞痛、胸悶、冒冷汗不同。多數女性初期難將這些症狀聯想到心臟、心血管疾病,可能延誤病情,建議45至55歲女性提高警覺。3)「警」-警覺體重增加狀況/調整生活作息、養成天天運動習慣。運動可以減少熱量囤積,增加新陳代謝率,最好由每次10分鐘開始,分段累積身體活動量。可隨時運動來累積運動時間,建立動態生活消耗多餘熱量。4)「腎」-護腎從日常生活做起/女性常是家庭的守護者,掌握家人的飲食、營養、生活習慣和健康照護,這些也是影響腎臟健康的重要因素。

三高增腎病發生率!護腎遵黃金8守則

三高增腎病發生率!護腎遵黃金8守則#腎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隨著人口老化,高血壓與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增加,慢性腎臟病已成為全球共同重大健康議題。台灣105年十大死因中,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高居第9名,逾5千2百人死於腎臟相關疾病。5成6民眾 以為按時用藥傷腎臟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表示,腎臟病發生原因很多,其中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的「三高」疾病,會增加慢性腎臟病發生機率,罹患腎臟病後,也將加速腎臟病惡化。依醫師處方按時吃藥,妥善控制三高病情,是最好的護腎方法。根據104年健康危害行為監測調查發現,只有2成的民眾回答按時吃藥可以「保護腎臟」,高達7成5民眾缺乏正確觀念,5成6的民眾認為按時使用糖尿病及高血壓用藥會傷害腎臟,反映普遍認為服用西藥會傷害腎臟的刻板觀念,也導致不願意正確用藥。其實正確使用藥物,把血糖、血壓控制到安全範圍,才是保護腎臟的正確做法。腎臟保健 謹遵8項黃金守則長達6天的過年假期將要來臨,為了要安穩舒適的過個好年,國民健康署呼籲可以依照國際腎臟醫學會與國際腎臟基金會官方網站提出的腎臟保健8項黃金守則,包括(1)監測及控制三高、(2)規律運動、(3)健康飲食、(4)體重控制、(5)多喝水、(6)不抽菸、(7)避免服用不當藥物及(8)定期檢查腎功能等方法來照護腎臟。腎臟24小時不停地幫助排出身體廢物,常常因習慣任勞任怨服務,而輕忽了照顧,特別是三高族群更需注意。過年期間,家庭聚餐、親友齊聚拜年、走春等習俗,容易在歡樂之餘忘了身體保健的重要,國民健康署依台灣流傳的歌謠,改編為保腎歌曲:初一早:起個大早,走路騎車去拜年初二早:早起回娘家,蔬果堅果伴手禮初三睏到飽:充足休息,牌桌飯局減少坐初四接神:神明保佑,藥物檢查靠自己初五隔開:開工大吉,水如財源旺旺來

婦及早測出血紅素過低 免於急性腹膜炎

婦及早測出血紅素過低 免於急性腹膜炎#腎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六旬的游阿姨獨居,患遺傳性多囊腎合併慢性腎臟病且合併高血壓、痛風,嚴重可能腎臟衰竭而定期回診。回診時除了檢查腎功能,由於腎臟功能不佳時容易貧血,也將血紅素列為定期檢查項目。某次意外驗出血紅素異常降低,問診發現病人最近感覺較疲倦、易喘,符合中度貧血。上腸胃道出血 導致糞便偏黑羅東博愛醫院腎臟內科醫師賴明育表示,病人年過六旬也已停經,若有出血情形應與月經無關。患者近3天糞便偏黑,一陣一陣的肚子不舒服,懷疑是上腸胃道出血,混合胃酸後,導致排出的糞便偏黑。依據血紅素減少的數值推估,出血的量不少。再次檢查血紅素,赫然發現血紅素又大幅下降,立即進行輸血。情況穩定後經胃鏡檢查,證實游阿姨有急性十二指腸潰瘍出血狀況,緊急處置後逐漸康復。當初若沒有發現血紅素急速下滑,或晚一點發現,持續大量出血恐怕併發急性腹膜炎或休克。獨居、獨自旅行 應注意掌握健康狀況賴明育醫師表示,民眾對於疼痛的感知因人而異,疼痛程度不一定能反映疾病的嚴重程度,如果身邊有親友退休後常獨自到處旅行又一個人獨居,應提醒注意平時身體變化,若有慢性病更要定期回診,才能及時掌握健康狀況。羅東博愛醫院社工課組長吳媺瑩提醒,如果身邊有年過65歲且獨居長者需要照護上協助,可聯繫在地社福機構,如「長期照護服務管理所」及當地「社會局(處)」,尋求更多照護資源注入。

捐腎不怕傷口大 微創手術加速復原

捐腎不怕傷口大 微創手術加速復原#腎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7歲的林先生飽受雙腳抽筋之苦長達3年,原本以為是工作太累,沒想到情況愈來愈嚴重,抽筋次數更頻繁,晚上無法入睡、影響白天工作。今年就診檢查發現腎衰竭,健康急速惡化,必須洗腎或換腎。妻子自告奮勇捐出左腎救丈夫性命,經腹腔鏡進行活體腎臟移植後,夫妻倆恢復正常生活。傳統捐腎手術切口大 造成捐腎意願低落夫妻倆藉由腹腔鏡手術進行腎臟移植,過程順利,傷口小恢復快,妻子術後隔天已能下床走路。傳統手術中,活體捐腎者的腎摘取術須在腰部做20公分左右的切口,有時甚至必須切斷肋骨,造成傷口疼痛,使捐腎意願低落。近年來,微創手術技巧進步,腎切除手術可使用腹腔鏡操作,減小手術切口、傷口疼痛,並且加速術後復原。嘉義大林慈濟醫院植移中心主任尹文耀表示,全台等換腎約8千人,換到大愛器官捐贈僅2百人左右。研究發現夫妻雖無血親,但可能長期共同生活,免疫系統可能較不排斥,換腎預後和有血親、比對高度相符的人一樣好。三高患者、家族病史 腎臟病高危險族群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腎臟內科醫師李振豪指出,常見的腎臟病5大症狀為「泡水高貧倦」,包括泡沫尿、水腫、高血壓、貧血、倦怠,然而大部分的人都沒有明顯症狀。三高疾病、有家族病史,或配偶有慢性腎臟病等都是高危險族群,應定期抽血、尿液篩檢,及早發現、治療。當腎臟病進展到腎功能不足以應付日常所需,也就是末期腎病變,應接受腎臟替代療法,包括腎臟移植、腹膜透析、血液透析,視病人情況而定。腎臟移植後生活與常人無異,只需終身服用免疫抑制劑及預防感染、排斥等風險,在生活品質與存活率,遠優於腹膜透析、血液透析,若有機會接受移植,對於末期腎臟病的病人是最好的選擇。

及早發現糖尿病 注意「三多」徵兆

及早發現糖尿病 注意「三多」徵兆#腎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是現在全世界的流行病,在台灣,有將近二百萬人罹患糖尿病,其中有95%的患者是第二型糖尿病。糖尿病年輕化趨勢 你我不可忽視糖尿病的年輕化與日常追蹤照護也是需要被重視的議題,陳宏麟院長表示,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台灣糖尿病人口,在過去10年中,20歲以下及20至40歲患者人數增加11%及32%;飲食習慣及生活作息不正常,都是造成腎臟病變甚至糖尿病的因素之一。慢性病症狀發生緩慢,開始的時候總是不易覺察,日常的自我健康管理及定期健康檢查更顯得非常重要。吃多、喝多、尿多 建議及早注意血糖控制糖尿病的可怕之處在於後期可能出現的慢性合併症,包括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神經病變以及動脈硬化症;一旦病情控制不佳,易引起心臟病、中風,還會造成眼睛、腎臟、下肢血管等併發症,甚至造成失明、洗腎和截肢。糖尿病前兆包含吃多、喝多、尿多等症狀,除此以外,若莫名感到疲勞、倦怠、體重不明原因下降,建議及早尋求專業醫療協助並注意血糖控管。自我血糖監測 選擇血糖機精準最重要對於選購血糖機,陳宏麟醫師強調,除了必須要有衛福部的醫療器材許可證外,最重要的就是精準度,可參考全球業界指標ISO 15197:2013標準;醫師也提醒,方便使用、數字清楚、採血量少、檢測快速、可二次採血等指標,也是選購血糖機的可參考條件。糖尿病需要全家人一起對抗,家人的關心與陪伴,是患者很重要的力量。只要調整好心態,樂觀面對,聽從醫師指示接受治療,定期自我血糖監測,患者也可以與糖尿病和平共處,並擁有良好生活品質。(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想脫離洗腎人生 腎臟移植存活率更高

想脫離洗腎人生 腎臟移植存活率更高#腎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7歲的吳小姐是嫁來台灣的印尼人,因慢性腎絲球腎炎、高血壓、慢性腎臟病,長期生活壓力與作息不正常,造成末期腎臟病變及尿毒症。採用腹腔鏡手術進行腎臟移植,手術傷口小,術後疼痛減少,復原迅速、提早進食,前後住院6天,無併發症,吳小姐度過人生難關。腎臟活體移植 脫離洗腎命運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院長吳麥斯指出,腎臟的來源可分活體捐贈與屍體捐贈兩種,一般來說,接受活體捐贈移植的腎臟比屍體捐贈移植腎的存活率高。腎臟移植是目前脫離洗腎的唯一方法,術後對飲食的限制少,病人較能回歸日常生活,也對長期醫療的成本負擔較低,但術後須按時服用免疫抑制藥物和定期回診。腎臟移植的成功率視腎臟的來源和基因配對的多寡而定,如果是健康親屬捐贈,術後1年和3年的成功率均大於9成以上。腎臟移植評估須確認捐腎的人符合資格,例如年齡在20至60歲間、兩側腎臟功能正常,不能有糖尿病、高血壓、肺結核、動脈硬化等慢性病、惡性腫瘤、傳染性疾病或是藥物成癮。等候腎臟移植逾7千人 不妨考慮活體移植依據統計,腎病病人進行器官移植後,身體康復狀況較透析治療好,5年存活率更高達94.9%。陳信安主任指出,捐贈腎臟是安全、成熟的手術,根據國外統計,手術後的死亡率為0.02%、併發症大概僅有0.1%至1.6%。吳麥斯院長表示,腎臟在我國等候移植器官中比例最高,截至2017年12月11日,仍有逾7千人在等待腎臟移植,占等候器官移植病人的76.7%。國內腎臟移植技術成熟,但等待腎臟移植人數過多,需求者不妨考慮親屬活體移植。

血糖控制好 眼疾風險降37%

血糖控制好 眼疾風險降37%#腎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統計資料,在台灣約有227萬名糖尿病患,且每年以2萬5千名的速度增加,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1.8%,相當於每8.5個成年人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平均每小時就有1.1人死於糖尿病。全球逾9,300萬人有眼睛病變問題國際糖尿病聯盟(IDF)特別指出,2015年全球有超過1/3的糖尿病患者終其一生會罹患視網膜病變,超過9,300萬人因糖尿病而有眼睛病變問題,罹患視網膜病變的病人都有失明的危險,可是大部分的失明都是可以避免的。工作壓力大、體重過重、常有肌餓感現年52歲的陳先生,在38歲確診為糖尿病患,起初使用口服藥物,但因血糖數值一直無法達標,10年前聽從醫師指示,改用口服藥物搭配胰島素注射,後因工作壓力大、飲食控制不當,讓身高172公分的他,體重飆至94kg,甚至還得了憂鬱症。陳先生43歲那年,在爬坡時感覺非常喘、胸悶、腳也有水腫現象,求診後發現有冠狀動脈心臟病,有一條冠狀動脈鈣化嚴重、管壁變厚變硬、堵塞嚴重,確認病因是急性心肌梗塞,手術後醫師根據他的生活型態、體重過重問題、常有飢餓感等狀況,調整用藥方式,開始接受胰島素治療,也建議他隨身攜帶食物預防低血糖。喝果汁來補充、控制血糖中信兄弟棒球隊的強力打擊手蔣智賢,在高三那一年確診為第一型糖尿病,他提到每道比賽期間,大約每2局就會測量血糖一次,透過這樣的方式來密集監控,只要血糖降低、不在標準值內,就會先喝果汁來補充、控制血糖,這是目前讓他在球場上可以控制好血糖的一個有效方式。糖化血色素下降1% 腎病變風險降37%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表示,糖尿病平均血糖控制差、血糖波強調,平日必需做好血糖控管,將飯前、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控制在目標中,能有效降低併發症風險,糖化血色素每下降1%,小血管併發症發生風險,如腎病與視網膜病變的風險可減少37%,心肌衰弱梗塞風險可減少19%。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