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過敏

食物過敏真要命 醫師教你對抗食物過敏的小撇步!

食物過敏真要命 醫師教你對抗食物過敏的小撇步!#食物過敏

林小弟弟是位7歲的國小一年級學童,經常因為鼻子過敏來求診,最近因為經常在吃完香蕉之後,內耳及喉嚨發癢與嘴唇發麻,雖然有一度被懷疑神經質後,經轉診到過敏科門診才確定診斷病症是食物過敏及花粉所引起,經過適當的飲食治療及藥物治療之後,這些症狀很快獲得改善。根據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小兒科溫港生醫師於97年對本市國小一、二年級(7-8歲)25,000位學童常見過敏原篩檢發現,其中食物過敏原敏感性4大食物,分別是:螃蟹(83.08%)。 蛋白(24.23%)。 牛奶(22.45%)。 蝦子(21.40%)。過敏病的發作,需為過敏體質者,又接觸到會引發氣喘過敏的過敏原才會發生,其中食物也是過敏原之一,所謂的食物過敏是指:食物的某個物質進入人體內,被當成入侵的病原,發生了免疫反應,而對人體產生不良的影響,最常見的症狀包含:蕁麻疹、皮膚癢、水腫、打噴嚏、咳嗽、呼吸困難等過敏症狀,嚴重者甚至會休克及死亡。為建立北市學童全方位的健康,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委託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小兒科溫港生醫師98年針對1,000位學童的日常使用的56種食物,作一系列的敏感性檢測,結果顯示北市學童主要敏感食物最明顯依序為:干貝、鮑魚、龍蝦、猪肉、牛奶及洋葱。另男性學童對食物的敏感性大於女性學童,其主要敏感水果為:櫻桃、草莓、水梨、檸檬、桃子、芒果;女性學童則為:香蕉、奇異果、鳳梨、酪梨、木瓜。某些食物在人體體內引起不良的反應,並非皆經由免疫系統(IgE)來調控,當碰到有食物過敏症狀的困擾時,利用過敏原抽血檢測方式,尋找可能引起食物過敏的過敏原,衛生局呼籲父母親千萬別輕忽食物過敏的問題,因此,氣喘過敏高危險群學童最好儘早抽血做食物過敏原檢測,找出自身過敏的食物,以利避開食用。臺北市政府提供抗食物過敏四個小撇步如下:避免隱藏的食物過敏原許多食品裡可能有導致過敏的成分,包括牛奶、蛋、花生等,例如有些義大利麵、冰淇淋、餅乾中會使用蛋,對蛋過敏的人也可能對這些食物過敏,儘量少吃標示不全、不清楚的食品。少吃加工食品加工食品中的添加物,如色素、防腐劑、香料、人工甘味劑等,目前已知    硫化物(如亞硫酸鹽、二氧化硫)會誘發氣喘,有氣喘過敏疾病的人購買時一定要注意標示。只吃新鮮的海鮮不新鮮的海產會孳生細菌,促使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提高致敏物質(如:組織胺)的濃度,更容易誘發過敏,就算健康的人吃了也可能過敏。曾經發生過嚴重過敏反應的人,最好隨身攜帶藥品及警示手環(註明過敏的食物),並讓身邊親友知道自己的病史,以防突發事故。多吃蔬果蔬果致敏性低,且蔬果中的維生素、蘿蔔素、維生素C、維生素E能預防發炎反應,因水果比蔬菜維生素C含量較高,建議每天至少吃兩個拳頭大小的水果,其中一種為高維生素C的芭樂、柳橙、橘子、葡萄柚等。氣喘過敏患者應該避免一些像是柑橘類的果汁、牛奶、巧克力牛奶等可能引發氣喘的飲料,因為這些都含有防腐劑和色素。均衡而完整的飲食菜單則可以防範發生氣喘。延伸閱讀「學童主要敏感食物」表: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9114

抗過敏的飲食撇步

抗過敏的飲食撇步#食物過敏

臺北市兒童過敏氣喘及過敏性鼻炎的盛行率有逐年上升的現象,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提供學童全方位健康,特別延續去(96)年臺北市國小ㄧ年級學童氣喘病最新盛行率調查及分析研究資料,委託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於97年8月針對臺北市國小ㄧ年級(7-8歲)共計142所國小25,094位學童進行潛在性的食物過敏原全面檢測。調查發現,臺北市最常見的過敏原依次序為:塵蟎,是造成兒童過敏氣喘發作的第1名,佔90.79%,第2名佔83.08% 則是螃蟹的關係,第3名佔28.96% 則是狗皮毛,其次為蛋白(24.23%),牛奶(22.45%),蝦(21.40%)、美國蟑螂(16.71%),德國蟑螂(15.48%)是最明顯的影響,而其中IgE抗体誘發的食物過敏原敏感學童高達21%~24%。找出過敏原並避免接觸,是氣喘個案自我控制氣喘最有效的第一步驟。所以居家作好防蟎措施及少養貓、狗等動物,可有效減少家中塵蟎與動物皮毛過敏原的濃度,就可大幅減少病人過敏氣喘的發作機會。食物過敏也是引發氣喘的禍首之一根據過去的研究發現,食物亦為會造成過敏學童誘發過敏發作的各種過敏原中的一種不可忽略的成份,過敏學童對食物的過敏反應可以產生各種不同的症狀且可能波及到全身各部位,例如:在呼吸系統,食物過敏可以引起氣喘、鼻子及眼睛過敏;如波及腸胃道,則可能會產生腹瀉、噁心、嘔吐、腹痛和絞痛等症狀;當其發生在皮膚時,則會產生癢感、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甚至造成血管神經性水腫,而在罕見的情況下,有些學童甚至會產生休克。【抗食物過敏五個小撇步】一、避免隱藏的食物過敏原許多食品裡可能有導致過敏的成分,包括牛奶、蛋、花生等,儘量少吃標示不全、不清楚的食品。二、少吃加工食品加工食品中的添加物,如色素、防腐劑、香料、人工甘味劑等,目前已知硫化物(如亞硫酸鹽、二氧化硫)會誘發氣喘,有氣喘疾病的人購買時一定要注意標示。 三、只吃新鮮的海鮮不新鮮的海產會孳生細菌,促使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提高致敏物質(如組織胺)的濃度,更容易誘發過敏,就算健康的人吃了也可能過敏。 曾經發生過嚴重過敏反應的人,最好隨身攜帶藥品及警示手環(註明過敏的食物),並讓身邊親友知道自己的病史,以防突發事故。 四、服用益生菌益生菌為促進腸道微生物平衡、有益於人體的活菌,可以調節並增強腸道內的免疫機制。五、多吃蔬果蔬果致敏性低,且蔬果中的維生素、蘿蔔素、維生素C、維生素E能預防發炎反應,因水果比蔬菜維生素C含量較高,建議每天至少吃兩個拳頭大小的水果,其中一種為高維生素C的芭樂、柳橙、橘子、葡萄柚等。均衡而完整的飲食菜單則可以防範發生氣喘。平時若缺乏維他命、飲食不平衡、常吃速食而變的身體衰弱疲憊時,就有可能受到感染。由於感冒和感染是造成氣喘發作的重要媒介,因此,不均衡的飲食,可能直接造成氣喘嚴重發作。

活用飲食輪替法 遠離慢性食物過敏

活用飲食輪替法 遠離慢性食物過敏#食物過敏

才上國小一年級的徐小弟,又惹老師生氣了,因為他上課時老是沒辦法專心,不是在椅子上抓來抓去,就是偷偷打瞌睡。徐媽媽很擔心,但總找不出問題的徵結,因為他個性並不頑劣,只是老無精打采,注意力不易集中。在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做了完整的慢性食物過敏原檢測後,才知道原來是慢性食物過敏的緣故,導致他生活上出現這麼多的困擾與不適應。近年來因為環境污染的嚴重,加上飲食種類和習慣的改變,罹患過敏體質的小孩逐年增加,像氣喘、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習慣性便秘,或是像早上一起床就噴嚏打不停、黑眼圈、皮膚搔癢等等,都是過敏體質的一種表現。 當然要改善過敏體質,要從環境和飲食這二方面來著手,不過說實話,大環境我們改變不易,因此,飲食的改變就顯得更重要,從許多醫學報導上印證,如果能從日常飲食上去調整,對過敏體質的改善會有很大的幫助。 根據聯安統計指出:國內主要十大過敏原食物為: 一、牛奶;二、蛋白;三、蛋黃;四、起司;五、花生;六、酵母;七、花豆;八、麥膠蛋白;九、牡蠣;十、海帶,皆屬於日常生活常見的食物,同時也是維持人體健康的重要營養來源,因此常讓人不知不覺中吃進過敏原! 以徐小弟的例子來說,由於他檢測出是對奶蛋中度過敏,偏偏這兩項又通常是孩童攝取蛋白質的主要來源,因此在食物的選擇上,需要特別費心。為此,聯安特別和徐媽媽溝通了一套「食物輪替大作戰」首先,在攝取的食物中,先避免掉奶蛋類製品,而改以豆漿、杏仁、芝蔴來代替,一直到三個月後,再次更改菜單,四天一次加入一點點的起士或是牛奶,讓身體逐漸去適應,延遲過敏反應,透過這樣的循環,逐漸去改善徐小弟的體質。 在這個過程中,有幾過重點要確實把握:第一、水一定要多喝,每天至少1500cc以上,以促進身體新陳代謝。第二、應該避免食用一些容易致敏和刺激的食物,如冰冷、油煎、油炸以及加工製品。第三、選擇食物要多樣變化,黑、白、紅、黃、綠,分配至一週內,這週吃過的食物最好不要重複。 這套飲食方法,確實帶給徐媽媽不小的挑戰,不過隨著逐漸上手,她越來越享受嚐試新食材料理的樂趣,聯安還建議可以試著讓徐小弟補充些魚油、益生菌等營養品,另外,有空就出去運動、曬太陽,經過各種的努力,半年下來,如同充足雨水澆灌幼苗,我們很欣喜地看見徐小弟的健康,有了長足的成長與改善,黑眼圈消失、活力增加、學業也上了軌道,從過去猛擤衛生紙的小老頭,茁壯成陽光積極的少年郎。文章出處延伸閱讀: http://www.lianan.com.tw/09_knowledg_01_detail.asp?sn=296

吃得不對“氣喘”噓噓難平息

吃得不對“氣喘”噓噓難平息#食物過敏

每年五月的第一個星期二為「世界氣喘日(World Asthma Day)」,根據衛生署94年的統計資料發現,台灣約有50萬3千人深受氣喘所苦。一般民眾普遍認為塵蟎、氣溫急遽變化及污染的空氣為引發氣喘的三大主因,然而卻不知道「錯誤的飲食」其實也是造成氣喘的原因之一。【胃酸逆流伴隨而來的便是氣喘】曾有位出差到台灣的外國人,因手邊的氣喘藥不足前來就診。由於環境的改變可能是氣喘好轉或變壞的因素之一,看診時特別詢問在台灣氣喘發作的症狀有何不同?得到的答案卻是否定的,他表示:「氣喘的困擾,在世界各國都一樣!」依臨床經驗判斷,這個患者的氣喘可能非外在環境引起,疑因吃飯速度過快,所引起的胃酸逆流所致,在服用七日的治療胃酸逆流藥物後,這位病人回診時開心地說:「很久沒這麼暢快的呼吸過日子!」胃酸逆流與氣喘經常同時發生,若吃飯速度過快,導致食道賁門功能不佳,會引起胃酸易逆流至咽喉,甚至吸入氣管內道可引起支氣管收縮及導致支氣管炎。這樣的慢性發炎,因黏度增加而造成氣管水腫及痙攣,輕微者咽喉有痰或是異物感、胸悶、心灼熱、慢性咳嗽,嚴重者會氣喘,甚至慢性咳血絲,若再加上飲用咖啡及菸酒的習慣,將提高胃酸逆流發生的機率,相對的氣喘也更容易伴隨著發作。【食物過敏也是引發氣喘的禍首之一】錯誤的飲食不單指用餐時間及速度造成,食物的種類也是引發或加重氣喘的因素。一般民眾較常聽到的「急性食物過敏原」如:奶、蛋、蝦、蟹、奇異果等被視為引起過敏反應的頭號殺手,但對於「慢性食物過敏原」所造成的腸道慢性發炎、激素增加,因而放大身體的發症狀(例:慢性濕疹、氣喘、慢性腸胃炎)的醫學知識並不熟知。和急性過敏原相較,慢性食物過敏需要反覆性或大量的過敏食物才會產生,但因症狀難以聯想是食物過敏的現象,若不及時察覺,對健康和生活品質將造成不良影響,更嚴重的是,某些研究已經指出慢性食物過敏將會導致慢性病發生。事實上,氣喘患者只需抽一管8c.c.的血液,即可檢驗出90種慢性食物過敏原。通常實施三至六個月後,約有80%的患者可獲得改善。而除了過敏原檢測外,寫過敏日記,也是發現「過敏引發因素」的好方法!氣喘是身體發炎的表現,做好氣喘控制並不難,養成定時定量、細嚼慢嚥的飲食習慣,找出食物過敏原、避免接觸環境過敏原,相信只要減少氣喘的引發因素,即可獲得滿意的改善,讓您盡情暢快地呼吸過生活。文章出處:http://www.lianan.com.tw/09_knowledg_01_detail.asp?sn=447

要怎麼吃才不會食物過敏?

要怎麼吃才不會食物過敏?#食物過敏

過敏就是當接觸或吃到對一般人無害的過敏原或食物時,身體的免疫系統卻誤把它當作是有害的入侵物,就發動了圍剿的反應,包括釋出抗體和大量的組織胺到全身血液中。過敏的反應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層,但因為嬰幼兒的免疫系統和腸胃道尚未完全成熟的關係,發生過敏的機會居多;而且父母若是有過敏體質的,所生的小孩有過敏可能的機率是三分之一~三分之二。嬰兒期對牛奶產生的過敏算是最早的食物過敏。餵母奶比嬰兒配方奶較不會引起過敏,應鼓勵母奶哺餵,並且哺乳的媽媽應盡量避免食用自己可能會過敏的食物。有過敏體質的父母最好在寶寶六個月以後才給予副食品添加,而高過敏原的食物,更要延至一歲以後才添加。添加副食品時,要記得一次只能添加一項並觀察餵食後寶寶身體和情緒的反應。 台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 張靜芬指出,過敏的症狀有些會隨孩子長大而消失,而有些則從一個器官系統轉向另一個器官系統。可能幼兒時期的腹絞痛或濕疹的問題消失了,卻出現了過敏性鼻炎或氣喘,或是轉變成其他潛藏性的過敏反應。自然醫學的研究者就宣稱,慢性偏頭痛、異常好動、關節炎、水腫、潰瘍性結腸炎等疾病都有可能是潛藏性的食物過敏所引起,但這個可能的病因卻經常被主流醫學所忽略。其實,我們只要試著從飲食上做一些改變,若因此能得到症狀緩和或改善,就可以推論病症與食物過敏的相關了。 在醫院常被用來鑑別過敏症的方法有「皮膚試驗」、「血液試驗」,我們也可以執行「剔除過敏原飲食法」來鑑別過敏症和過敏原。方法就是將可能引起過敏的食物全部從飲食中先排除,大約二至三週不吃這些食物,等過敏症狀完全消除之後,再一一將食物帶回飲食中,然後再看每加入一種食物之後所產生的反應來找出過敏原,就像嬰兒副食品添加時的步驟一樣。進行這樣的試驗期間較長,一定要確保攝取到均衡且足夠的營養素。為了避免長期的飲食不均衡而導致營養不良的發生,對於曾發生過敏的食物應該在不吃一陣子之後,再嘗試一、二次以確認是否該種食物真會導致過敏,如果是,才需遠離該食物,否則,過多而不必要的飲食禁忌反而會影響了孩童的生長與發育。 治療過敏可從藥物及食物兩方面下手。藥物治療方面的目的是減輕過敏的症狀並預防嚴重過敏反應所引起的傷害,而飲食方面除了盡量避免過敏原之外,我們也可以注意營養素的補充以強健身體的免疫系統並幫助減輕過敏的反應。

食物過敏反應不得輕忽

食物過敏反應不得輕忽#食物過敏

所謂過敏性反應,一般是指皮膚及黏膜有突發性皮疹(搔癢、風疹、潮紅或神精水腫),合併有呼吸症狀或血壓下降、昏厥等症狀之一,此外也可能合併有心悸、腹痛、嘔心、頭痛等症狀,嚴重可致死。在2歲前的小孩食物過敏相當常見,包括蛋、奶、麥、黃豆、花生、堅果(樹豆)、魚及帶殼海鮮,但長大後則主要是花生、堅果(樹豆)、魚及帶殼海鮮。美國研究,85%對牛奶過敏者到8.6歲時不再過敏,而蛋過敏者則5歲時66%不再過敏。但對花生及堅果(樹豆)者僅分別有20%及9%不再過敏。抽血也會發現特異性IgE會隨之下降。不同國家的飲食文化會影響食物過敏的種類,美國主要是花生,香港則為海鮮,而以色列則為芝麻。在臺灣的三萬多人問卷調查中,約有6.95%民眾曾有食物過敏的經驗,主要是食用蛋、奶、海鮮及花生,其次為芒果、奇異果、豆、麥及堅果。這些食物引起的過敏,誘發時間由短至數秒,到幾個小時。過敏性休克在小孩食物是主因,在成人則為藥物及昆蟲毒液(如蜜蜂)。在成人皮疹發生率超過9成,在小孩則不到8成。如果有氣喘者,不僅較易產生,發生後死亡率也較高。另外也有些症狀是要在運動後2-4小才會產生,引發的藥物包括酒精、阿司匹靈、降血壓藥(beta-blocker、ACEI)、單胺氧化酶抑制劑、三環抗憂鬱藥。在治療上急性期是用腎上素腺注射(0.01-0.5mg/kg),配合抗組織胺,也有人合併類固醇。另外以重組抗原蛋白,或是以CpG刺激Th1反應,也在研究中。

天氣冷暖不定,過敏體質慎防蕁麻疹

天氣冷暖不定,過敏體質慎防蕁麻疹#食物過敏

天氣冷暖不定,一回濕一回冷的天候讓許多銀髮族難消受,由於家中的環境變潮溼,加上晾曬的衣物不易乾燥,特別提醒,對於有過敏宿疾的病患而言,極易引起身體的不適,更要慎防蕁麻疹上身。蕁麻疹為一種過敏性皮膚炎,其典型的症狀為全身散布的不規則膨疹且會全身發癢,通常持續時間不超過二十四小時,嚴重時有時會導致眼眶、嘴唇與舌咽部水腫,進而引起休克或氣喘的危險,鄭國良醫師表示一般症狀過後不會留下後遺症,但是有少部份的人會轉成慢性皮膚病。至於引起蕁麻疹的病因有很多,歸納其常見原因可分為以下幾種一、食物引起,常見會誘發過敏食物如海鮮、草莓、巧克力等。二、藥物引起,如阿斯匹林、止痛藥、抗生素與可待因等。三、血液製劑。四、病毒引起或發高燒。五、因醫療檢查使用含有碘離子的顯影劑。六、被蚊蟲叮咬或蜂螫。對於蕁麻疹的治療,醫師表示首重症狀的處理,全身性皮膚癢可使用口服抗組織胺,另對於因搔癢而不易入睡情形者可輔以輕微的抗鬱劑,嚴重症狀時則可考慮給予類固醇治療。蕁麻疹並不是難纏的疾病,有過敏病史的人宜注意自身對何類致敏物過敏,更要注意不要置身在有過敏物的環境,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與住處環境清潔,方能避免該疾病產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