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

突發燒畏寒、頭痛倦怠⋯竟因染蟲上身!醫揭「恙蟲病」4症狀會傳染

突發燒畏寒、頭痛倦怠⋯竟因染蟲上身!醫揭「恙蟲病」4症狀會傳染#流行病

日前,西班牙一名25歲男性,因為突然發燒、畏寒、頭痛至醫院求診,經開立症狀治療用藥、頭芽孢素抗生素後離院。3天後,該患者因持續高燒至39度合倂微喘,經急診胸部X光顯示雙側肺部浸潤,抽血發現白血球上升,合併肝指數異常而收住院治療。住院期間會診感染科,病史詢問得知10天前有至蘭嶼活動,通報疾管局後報告診斷為「恙蟲病」。

疫情趨緩?小心社區「還有這種流行病」恐致4成死亡率

疫情趨緩?小心社區「還有這種流行病」恐致4成死亡率#流行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筱庭/採訪報導)新冠疫情趨緩,潛在流行性感染病仍不容小覷。醫師警告,每年入冬正是「流行性腦脊隨膜炎」好發之時,症狀多為重症,約有2成患者會直接進展為嚴重腦膜炎敗血症,死亡率高達4成,且每年都有本土確診案例,恐潛藏著社區感染風險。延伸閱讀:冬天為腦脊髓膜炎流行期 上週新增3例每年11至隔年4月為好發季節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馬偕兒童醫院醫師邱南昌指出,流行性腦脊隨膜炎是一種流行性傳染病,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以高帶菌、高重症、高死亡率出名。每年11月至隔年4月為好發季節,流行時每10位就有1位是無症狀感染者,透過鼻咽喉分泌物、飛沫傳染播散。全球每年約有250萬人遭受此病症危害,其中有23萬人死亡、50萬人因疾病後遺症造成生活失能。邱南昌警告,若缺乏立即診斷與治療,每2名患者中可能會有1名進展至死亡,即使立即診斷和治療,每10名患者中仍會有1名死亡。「一不小心感染,可說是生死一瞬間。」邱南昌解釋,該病症早期症狀與感冒相類似,但病程進展快速,在嚴重惡化下,會於24小時內從發燒頭痛、噁心嘔吐,轉而出現頸部僵硬、出血性紅疹等,最後導致敗血症、休克及多重器官衰竭,有少數甚至會出現精神錯亂現象。延伸閱讀:24小時內死亡率5成!留意腦脊髓膜炎4大症狀「專攻嬰幼兒」近3成感染者都是4歲以下馬偕紀念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紀鑫表示,與現階段流行的新冠肺炎不同的是,新冠肺炎是年紀越大、重症機率越高,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卻是「專攻嬰幼兒」,將近3成感染者都是4歲以下嬰幼兒,且多伴隨嚴重併發症,包含腦性麻痺、智力損傷、腎衰竭、抽蓄癲癇、引發截肢等。所幸,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已有疫苗可事先預防,國內現有4價疫苗對A、C、Y和W型等4型腦脊髓膜炎有效,但對於歐美、台灣最大宗的B型腦脊髓膜炎效果有限,「B型疫苗研發難度高,但經過國內實驗、食藥署查廠審核之下,預計明年1月,台灣將有B型疫苗可供上市施打。」邱南昌也呼籲,新冠疫情趨緩後,最擔心其它病毒的反撲,目前流行性腦脊髓膜炎4價疫苗僅能在旅遊門診施打,期盼未來台灣在疫苗預算充足下,能列入嬰幼兒常規疫苗接種。5大高風險族群應接種疫苗紀鑫提醒,若嬰幼兒出現發燒、嘔吐、躁動不安、活動力差等症狀,成人出現劇烈頭痛、高燒不退、噁心嘔吐、神智不清,都須要盡快就醫觀察。若是5大高風險族群,如: 居住或即將前往高盛行地區者 先天無脾或脾臟切除者 HIV 感染者 補體缺損或免疫缺損者應同時接種B型腦膜炎雙球菌疫苗與腦膜炎雙球菌4價接合型疫苗,同時維持良好衛生習慣,勤洗手、戴口罩,避免長時間處於密閉空間或接觸呼吸症狀患者,提升自我保護力。邱南昌理事長呼籲,台灣每年約有10多名病發案例,感染後早期症狀跟流感、感冒相似不易察覺,在11月入冬到隔年4月期間要特別小心。(圖/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提供)看更多關於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預防建議

棄醫邁向公衛領域 菜鳥疫調員出征

棄醫邁向公衛領域 菜鳥疫調員出征#流行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杜克大學來信,我被接受了。開學後,我開始浸淫在基礎醫學中,我在杜克大學也僅學到了這個。直到我發現在杜克大學學不到我真正感興趣的東西,第二年就向小兒科教授山姆.卡茲(Sam Katz)求教。我告訴他:「我在非洲待過,將來也希望在開發中國家工作,你能不能告訴我,哪裡有一些選修課程是可以和我以前的經驗相輔相成?」「你為什麼不跟著我的老友—波士頓公共衛生學院的湯姆.韋勒(Tom Weller)做一年研究?他所做的研究應當是你有興趣的東西。」於是,我飛去波士頓拜訪韋勒博士。雖然已經步入中年,韋勒的臉上依然有著孩子的神情,非常友善。當時他是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熱帶醫學系主任,享譽國際的病毒學家,以分離出小兒麻痺病毒奪得諾貝爾獎。雖然他從未收過純醫學院的學生,但是他願意給我一個機會,我毫不猶豫地就在三年級時轉學至波士頓。韋勒博士非常崇拜「疾病控制中心」在公共衛生與流行病學上的成就,事實上,我們班上就有五個同學在那裡工作,他建議我考慮到該機構工作。大四那年我返回杜克大學,在實習即將結束時申請到「疾病控制中心」工作。由於卡茲老師引發了我對兒童醫學的興趣,所以我實習地點選在費城兒童醫院,跟隨卡普醫師(Dr. C. Evertt Koop)。滿臉鬍子的卡普醫師看起來像個猶太牧師,最震撼我的是他與病童父母溝通的方式。他的病人大都病情嚴重,卡普醫師有本事用最簡單、最清楚的方式向父母解釋病情,讓他們清楚病童的風險,雖然他絕不會過分樂觀,但總在現實允許的範圍內,讓父母懷抱希望。他與家屬的相處方式,對我是一大啟發。小兒醫學重視預防與公共衛生勝於治療,想想看,疫苗注射對孩子有多重要。看似繞遠路,事實上小兒科的訓練又將我更進一步推向公共衛生的領域。一九七三年,我做完小兒科住院醫生,就到「疾病控制中心」上班。到「疾病控制中心」報到一九七三年七月,我到亞特蘭大的「疾病控制中心」報到,接受「疫情調查員」(Epidemic Intelligence Service)訓練。我被分發到「細菌疾病特殊病理部」(Special Pathogens Branch of the Division of Bacterial Diseases)受訓,為期一個月。但是不到一星期,一天當我在聽課時,部主任羅傑.費德蒙(Roger Feldman)把我叫出去,拍拍我的肩膀說:「我們要派你去亞歷桑那州的帕克印地安保留區,據說那裡爆發喉嚨痛的流行病,有可能是鏈球菌,但是我們不確定。」我問:「什麼時候走?」企圖壓抑心中的興奮,這麼快就有機會一展身手,雖然不過是喉嚨痛的小病。費德蒙說:「今天下午。」當時,已是上午十點了。每年都會有一、兩個還在受訓的學生被叫出教室,賦予任務,因為總有突發疫情需要調查員,但是人手不夠,所以受訓學員也派上場。你需要經驗,如果沒有,那就到現場去學。我簡直是樂翻了,不敢相信我的好運。我的第一個案子聽起來棒透了,溽夏裡的喉嚨痛。我得到的唯一訊息是,病患統統參加了七月四日的野餐,以我僅有的訓練,我甚至不知道人們也會因食物傳染喉嚨痛。學員訓練教我們如何成為一個速成專家,找出所有可能的文獻,然後在趕往現場的途中讀它,此外,你還要找專家給你做簡報。不管病例多麼奇怪,通常你在「疾病控制中心」都可以找到一個專家。剩下的只能靠自己,你必須有追蹤訊息、消化訊息的直覺,並懂得合理地使用這些訊息。即使你的指導專家以前曾經處理過同樣病例,但是每一次的疫情特徵都會有一點不同,要靠你自己去解決,更重要的,在其中學習新東西。找完資料後,接著準備調查器材,譬如藥用棉花、玻璃瓶、注射器、培養鏈球菌用的矽膠等等。忙亂中,你還要記得帶一、兩雙乾淨的襪子和內衣褲。最重要的,你要攜帶「一號疫情報告」,這張紙證明「疾病控制中心」是應地方醫療機構或地方政府要求前往協助調查。「疾病控制中心」是聯邦機構,必須在地方機構要求下才能介入地方的調查工作,「一號疫情報告」同時也註明到了當地你應當和誰聯繫。到了現場,第一件事是建立起與「疾病控制中心」的通訊系統,中心裡才會有人二十四小時值班協助你尋找答案,或幫你做判斷。菜鳥出征身為疫情調查員菜鳥,你總是懷疑自己是不是夠格。我能找到病源嗎?我能消弭這次的疫情嗎?我能蒐集到正確的資料,進而尋求出解決之道嗎?我能得到地方人士充分合作嗎?亞歷桑那州衛生局的一個代表前來迎接我,陪我前往帕克。帕克距離鳳凰城百哩,靠近加州邊界,雖然是個小城,但是地位重要,是附近數個印地安保留區的中樞。我見了當地的醫師,他說,國慶日野餐那天食物很豐盛,幾天後,許多參加野餐的人(不是所有的人)都得了鏈球菌感染的喉嚨痛。這是他找到的共同點,我的工作是找出參加野餐導致喉嚨痛的原因,並防止它再度發生。聽起來很簡單,實際做起來呢?我馬上就會知道了。我想起了在飛機上讀到的一份文獻,十年前也曾爆發過一次鏈球菌感染疫病,一些人在吃了遭鏈球菌污染的食物後,產生了喉嚨痛現象。這些感染之所以危險,是某些人(尤其是小孩)會產生併發症如風濕性心臟病、腎臟衰竭、嚴重的皮膚病或關節炎。疫病調查有點像犯罪偵查,使用偵探技巧,循著線索小心蒐集資料。在流行病學中,我的嫌疑犯是「害蟲」,我必須找出它,查出它進入人體的方法。至於「害蟲」的犯罪動機?大概是在人體製造更多的「害蟲」吧!除了「害蟲」,我還要面對「人」。你必須花時間向病患解釋你在幹什麼,說服他們合作。幸好在帕克沒有這種困擾,人們很關心疫情的發展,主辦野餐的人更是憂心忡忡。這是我第一次到印地安保留區,也是一次重要的學習經驗。要取得訊息,我必須先透過族中大老的幫忙,以免觸犯到族中領袖或老人。幸好,我在非洲的村落裡就學了與原住民相處的常識。尋找馬鈴薯沙拉照章行事,調查需要一個「控制組」,用以對照受感染與未受感染的人有何不同。食物中毒病例如果能對照出不同,通常也就可以找出感染源或感染途徑。因此我將參加野餐的人分為「病例組」(有症狀的人)與「對照組」(沒有症狀的人)。接下來是準備問卷,問題要精確到每一題的答案可以劃分為簡單的「是」或「否」,問題與問題間要有邏輯連貫性,譬如你有沒有參加野餐?吃了這道菜嗎?吃了那道菜嗎?喝了這種飲料,還是那種飲料?問卷措詞必須非常精確,才有助人們清楚思考。在帕克這種地區,這樣的病例特別容易得到錯誤的結論,有可能受訪者忘了當時的細節,也可能他認為你希望聽到某種答案,而給了你錯誤的訊息。有些事情你希望醫生知道,有些事情你又覺得不應該讓醫生知道。同時我還得蒐集檢體—喉部拭子,我得費盡力氣說服他們讓我採取檢體。蒐集完畢後,放入矽膠中寄回「疾病控制中心」的實驗室,矽膠會讓細菌存活。實驗室收到後,將檢體塗在有細菌培養基的皿上,如果檢體裡有細菌,過不了幾天,就會大量繁殖成灰色的一團團,周圍有透明的光環。接下來的檢驗會查出它是哪一種細菌。接下來我就挨家挨戶做問卷,把拭子放進病患的喉嚨裡。毫無疑問,野餐是共同因素,我的「病例」與「對照」之比較,很快就發現有感染的人統統吃了馬鈴薯沙拉,沒感染的人,沒吃。現在我必須找到這些馬鈴薯沙拉,如果還有吃剩的話。我在社區中心的冰箱裡找到這些剩菜,小心包裹後寄回「疾病控制中心」。累死人的打孔卡分類機在帕克停留一週後,我飛回中心繼續第二步工作。在個人電腦誕生以前的時代,要將問卷的統計結果做出來,必須先將數據輸進打孔卡。「疾病控制中心」的六樓有一個IBM的打孔卡分類機(card sorter),它根據答案的「是」或「否」來分類卡片。雖然打孔卡片分類機運作速度很快,但是要得到統計結果,得經過太多繁瑣手續。打孔卡片是這樣的,問卷上的答案如果是「是」,就在卡片打個孔;答案如果是「否」,就空白下來。如果問卷的設計是問題環扣問題,要得到統計結果的過程就愈加繁瑣。譬如說,我如果要比較吃過馬鈴薯沙拉的男女病患有何差異,必須先將卡片分類出吃過沙拉與沒吃過沙拉,再分類出男與女,再分類出有病沒病。這個過程繁瑣之至,不一會兒,卡片就攤得到處都是。不像現在我們只要將資料輸進電腦,下幾個指令,兩三秒鐘內答案就出來了。實驗室答案出來了,馬鈴薯沙拉是罪魁禍首。顯然,做菜的人沒做好衛生工作,把鏈球菌帶進了沙拉,做好的沙拉又是放在一個封閉容器,擺到冰箱裡。由於冷氣很不容易穿透那個容器,容器中間的沙拉好幾個小時都還是溫的,給了鏈球菌一個快樂生長的環境。我寫了「二號疫情報告」給帕克當局,建議他們丟掉剩餘的沙拉,感染的人要用盤尼西林治療。這些措施就夠了,沒多久,疫病就停下來了,我繼續回去接受學員訓練。帕克的經驗給了我最基本的訓練。不久後,我就發現自己不管是在奈及利亞追蹤老鼠,或是在蘇丹尋找拉薩病毒,還是在巴基斯坦調查病人有沒有接受疫苗注射,基本的技巧都和我當時追蹤馬鈴薯沙拉沒兩樣。(本文摘自/第四級病毒——一對病毒學家與致命病毒的戰爭/商周出版)

越老越鬱卒 老年憂鬱警鈴啟動!

越老越鬱卒 老年憂鬱警鈴啟動!#流行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說到身體疾病跟憂鬱症之間的關聯,還有一個常見的例子,就是老年憂鬱症。年老本身並不會引發憂鬱症,包括臺灣在內世界各國的流行病學研究甚至指出:老年世代被診斷出重度憂鬱症的機會,比年輕世代來得低。是身體不適還是心理不適?但隨著年紀增長,身體逐漸老化,各種毛病也陸續出現,視力模糊、齒牙動搖、行動不便、慢性疼痛、睡眠障礙、健忘等等,生活的自主性和控制感漸漸消失,心情難免容易沮喪和低潮。這時候,如果再加上心理和情緒的壓力,如喪偶、孤獨、經濟狀況不佳、家庭關係不良、人際支持網絡不足、失能等,就會大大增加高齡者罹患憂鬱症的機會。老人家感受到憂鬱情緒時,通常不會說:「我不開心、我心情不好。」而是以「抱怨身體不舒服」來表現,只會描述自己失眠多夢、沒胃口、頭痛、便秘、拉肚子、感冒、骨頭痠痛、手腳抽筋無力、頻尿等。帶他們到醫院檢查,也找不出毛病來,家人就更容易認為他們是無病呻吟,而輕忽病情。支持系統越不足的老人憂鬱程度越高老人憂鬱症有時不容易被診斷出來,病人或家人常常以為這些身體上的不舒服只是老化的正常現象,吃了一堆安眠藥或止痛藥,效果卻不佳,這才發現是憂鬱症在作祟。一般來說,年紀越長、身體疾病越多、支持系統越不足的老人,憂鬱的程度可能就越高。老年憂鬱症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是健忘。這種情況很容易與失智症混淆。不過,跟失智症不同的是,憂鬱症經過治療之後,隨著情緒的好轉,健忘的情況也會改善。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許多老年人退化性的大腦疾病,例如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症、巴金森氏症等,它們常常會合併憂鬱症狀,甚至它們的早期症狀是以憂鬱症來表現。臨床上常常要治療一段時間,才能區分憂鬱與大腦退化之間的關係。老年憂鬱症人口女性比男性多臺灣老年精神醫學會黃宗正醫師曾指出,臺灣社會正在快速老化,65歲以上的人口超過260萬人,若依照國外的調查數據,老年憂鬱症盛行率約12%來估計,國內至少有31萬名高齡者,深受憂鬱症困擾。而根據臺北榮總醫療團隊在石牌地區所作的調查得知,社區中的老年憂鬱症人口盛行率大約是9.8%,女性比男性多。老年憂鬱症的嚴重程度,通常與鰥寡孤獨、身體疾病(如中風、認知功能障礙)、低社經地位有密切關係;尤其身體的疾病,是引發憂鬱症最常見的危險因子。身體的毛病越多,老年人罹患憂鬱症的機率也會越高。老人憂鬱容易讓疾病形成惡性循環臨床發現,不僅住院老人罹患憂鬱症的情況相當普遍,一般家庭中也有許多老人出現憂鬱症狀,由於尚未達到診斷標準,而被家人忽略,以致沒有受到合理的協助。老年人一旦罹患憂鬱症,併發的行為症狀將很令人頭痛,也會讓原有的身體疾病雪上加霜。例如很多老人生病之後容易失去鬥志,不聽醫囑、不想起身活動、自暴自棄、食慾降低、營養不良甚至長出褥瘡等,讓原有的骨質疏鬆症、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 更加惡化,然後又更加重憂鬱症的病情,形成惡性循環。其實所有的疾病都一樣, 防重於治療,憂鬱症當然也是如此。由於憂鬱症是多重因素所引起的疾病,最好的預防之道當然是多管齊下,從生理、心理和環境因素等三方面共同著手,盡量減少疾病發生的機會。其中,最重要而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良好的壓力管理。(本文摘自/珍愛生命,希望無限/心靈工坊出版)

不知患上肺阻塞 全台40萬人未篩檢

不知患上肺阻塞 全台40萬人未篩檢#流行病

(優活健康網際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大部分罹病者卻不知道已患了肺阻塞,根據流行病學調查推估,台灣40歲以上患中重度COPD者占5.4%,約有64萬人,但實際上就診者只有24萬多人,也就是說有將近40萬人沒有就診。衛福部推動新的照護模式,將醫療院所分成第一類及第二類,希望強化病情掌控,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也希望能找出更多潛藏性的肺阻塞患者。每10秒就有1人死於肺阻塞COPD過去稱為「慢性阻塞性肺病」,因病名太難記,宣導不易,在去年底改稱為簡單易懂的「肺阻塞」。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10秒就有1人死於肺阻塞(COPD),彰化醫院胸腔科主任黃伊文呼籲,40歲以上抽菸者有咳、痰、悶、喘等症狀者,請儘快進行肺功能檢查。簡單地說,肺阻塞是肺臟長期接受抽菸或空氣中的有害粒子,導致呼吸道產生發炎性反應,呼吸道纖維化,引起氣流阻塞的一種病況,其症狀主要是咳、痰、悶、喘等,由於是不可逆的,最後肺功能喪失,呼吸困難。病患分類讓治療更全面 也健全了轉診制度黃伊文主任表示,抽菸和PM2.5污染是肺阻塞疾病日益嚴重的最大因子,使得肺阻塞變成高盛行率、高致死率及高共病率(衍生心臟血管等其他疾病)。健保署及胸腔醫學會為了讓肺阻塞的治療更全面,健全轉診制度,將治療肺阻塞的醫療院所分成第一類及第二類,病患急性肺阻塞發作時,送到第一類醫院救治,穩定後就近到第二類醫院或診所進行慢性管理。抽菸者有咳、痰、悶、喘等症狀者 應儘快就醫檢查黃伊文主任表示,40歲以上抽菸者、長期曝露在粉塵環境的砂石業及石棉業從業人員是高危險群,空氣污染較嚴重的中南部比北部嚴重,男性患者約為女性3倍。 大部分的肺阻塞患者不知道自己已患了肺阻塞,若到了已出現呼吸困難的重度或極重度才就醫,這時治療就很麻煩了。如果能在輕度或中度時就能確診,治療效果將會好很多,而且生活品質也會比較好,因此,40歲以上抽菸者有咳、痰、悶、喘等症狀者,應該儘快就醫做X光及肺功能檢查。

美國專家:運動不足也成現代「流行病」

美國專家:運動不足也成現代「流行病」#流行病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許多人為追求苗條身材,會採取減肥節食,但效果卻不盡理想,反而越減越肥;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其實,最大原因在於運動量的多寡,而他們也大膽定論,運動不足已是現代人的「流行病」。長期久坐、熬夜加班、吃宵夜等,很容易造成脂肪堆積,若沒培養運動習慣,體重可能不小心就一路直飆。除了最明顯的數字,運動不足還會增加慢性病風險,對此,美國專家直接將運動不足,歸類為現代人流行病,成為時下最威脅人體健康的因素。中等強度運動 可減少人體飢餓感美國專家表示,肥胖並不是能量攝取問題,單純減少食物攝取量,雖然可在短時間降低25%左右的體重,但若恢復正常飲食,體重會加倍上升;研究發現,中等強度以上運動後,人體會抑制「飢餓激素」分泌,對食物的需求會跟著降低,經數據顯示,受測人群降低了2成的能量攝取。運動好處多 還可減少3成醫療開銷運動不僅可以改善心肺功能、控制體重,研究人員發現,運動還能「省錢」;有運動習慣的人,在醫療開銷上減少3成,也就是說,他們生病的機率比較小、降低許多疾病風險。因此,想擺脫現代人流行病,應培養運動習慣,不只能維持健康體態,還可降低不必要的支出。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