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

插管、電擊做不做?生命盡頭選擇題

插管、電擊做不做?生命盡頭選擇題#醫療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如果有一天,自己的生命已經走到了盡頭,你希望醫護人員依然對你使用醫療措施,例如插管、電擊、抗生素,讓你有效維持生命嗎?選項A)當然要,生命這麼寶貴,必須用盡一切努力保護。B)如果真的走到生命的盡頭,就給我舒適的醫療,讓我好好走,不留下遺憾。C)可以試看看,如果試了一段時間,例如三個月吧,都沒有好起來,仍然是半死不活的話,那就停止了吧!D)專業我不懂啦!醫師你可以給我們一些建議嗎?E)沒想過,到時候再決定就好了吧……選項分析與說明A)依據《病人自主權利法》,所謂維持生命治療:指心肺復甦術、機械式維生系統、血液製品、為特定疾病而設之專門治療、重度感染時所給予之抗生素等任何有可能延長病人生命之必要醫療措施。現代醫學的發達,使醫護人員在面對死亡的時候有非常多武器可以對抗死亡,延長生命。正因為如此,我們的平均壽命連年上升。即使病人已經病入膏肓,真的想讓他多活幾天是辦得到的。只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所有的醫療行為不是都只有好處,沒有壞處。比較具侵入性的像是心肺復甦術,可能會造成肋骨壓斷,全身瘀青;插管與呼吸器會使病人無法言語,無法由口進食,而且非常不舒服;比較不侵入性的像是輸血,可能會造成末期病人全身水腫,增加不適;像是抗生素,即使真的不會造成太多不舒服,但還是可能會有藥物副作用。以上的治療是人類智慧的精華,面對一個本來健康卻瀕臨死亡的人,是一定要做的。只是,如果是一個已然走到盡頭的生命,這些治療是否還有意義呢?B)舒適的醫療,又稱做「緩和醫療」(Palliative Care),指的是以非侵入性的醫療手段維持病人生活品質,提升身心靈的平安與舒適。很多人常常以為,不做侵入性治療就什麼都不做了,「等死」。事實上不是這樣,而有時我們甚至做的更多!比方說,除了藥物治療以外,緩和醫療的領域還有心理治療、舒適護理、復健治療、靈性關懷、藝術治療、芳香治療、園藝治療、寵物治療等等。透過各種方式,盡可能讓病患及家屬覺得舒適。提升生命,而非單純地想要維持生命。C)「試看看」的方式,在醫學上叫做「限時醫療」(Time Limited Trial),也就是面對困難的醫療抉擇時,先選擇例行性的維持生命治療,但是給一個時間限制,例如兩個禮拜、一個月、三個月。例如不確定插管會不會有好處,那就先做插管治療,若是一個月病情都沒有好轉,進入末期,再將插管移除。同理,面對輸血、抗生素或是其他醫療方式,也可以考慮使用「限時醫療」。D)醫療領域深入複雜,一般人很難進入討論,常常需要醫療專業人員的意見,共同做決定。這樣的方式,我們稱做「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也就是擺脫傳統的醫師說什麼病人就聽什麼的父權關係,進入醫師與病人平行的互動關係。醫師攤開各種治療的選項,說明每一種療法的好處與壞處,而病人和家屬也要表達他們對於醫療和生命的價值觀,哪些事情在生命當中是重要的?抉擇的偏好在哪裡?分析各種治療的優缺點之後,支持病人做醫療決策,一起做一個最好的決定。E)很多事不要想,好像就不會壓力這麼大了?但是根據經驗來看,每個人都一定會遇到這件事情,差別只是在於早晚而已。醫療突發狀況複雜難測,如果突然就進入昏迷了,那可能連考慮的機會都沒有。更不幸的是,困難決定的重擔會落在最親的家人身上,可能讓他們陷入兩難。我想我們每個人都不願意讓家人為難,不是嗎?如果有機會可以提早討論,提早做決定,你會不會抓住機會呢?(本文摘自/人生的最後期末考——生命自主,為自己預立醫療決定/商周出版)

掛急診仍候數天?「就醫分級」免苦等

掛急診仍候數天?「就醫分級」免苦等#醫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醫學中心急診室常是人滿為患,就醫者身體不適、病痛分秒難挨,最怕在擁擠的急診苦候住院待床,等了兩天兩夜,還是無法順利入住。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推動就醫分級新觀念,輕、中症轉診、住院不必再等到天荒地老。大醫院常見急診雍塞 臺大醫院更是嚴重臺北市衛生局表示,醫學中心急診壅塞影響急診品質,為迅速緩解急診壅塞,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與醫學中心合作,急診等待病床住院超過24小時的輕、中度病患為主要對象,經由醫師診治建議,轉診至就近適當的聯合醫院各院區,協助病患及早獲得更有效率的醫療服務。國人習慣遇急症不論大病小病,即趕往大醫院急診就醫,以為較快獲得醫療服務。但是急症並非皆是重症,醫院處置量有限,過多的輕症病患湧入大醫院急診,往往影響重症病患緊急處置。臺北市各大醫學中心急診壅塞,尤以臺大醫院為最。突發不適先至診所看診 再依病況轉診臺北市衛生局宣導民眾善用急診資源,應養成正確就醫觀念。突發不適時,可先至小醫院或診所看診,經醫師評估後,再依病況考量是否轉診至大醫院。經由救護車送醫者,分流至就近適當急救責任醫院。已到急診就醫者,經由診治醫師建議,轉診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降低病患及家屬於急診室候床的時間。符合個案由醫院端主動提供轉診服務,並由醫師親自說明建議轉診原因,給予說明書並請病患填寫調查表、同意書,即由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可立即入住的病房,並派遣救護車接病患轉院。雙方醫院會即時聯繫,提供院際間醫師與醫師交班、轉診、直接入住病房及後續追蹤等服務。避免直接湧入急診 急診照護更周全臺北市衛生局呼籲民眾給予分級醫療更多的信心,就醫時多思量,並聽取專業建議,減少非必要直接湧入醫學中心急診的行為,使醫學中心有更多的能量,處置更多的重症病人,讓所有輕、中、重之急症患者均有更高的機會,在第一時間獲得周全的急診照護。

杜絕醫療暴力 5項措施報你知

杜絕醫療暴力 5項措施報你知#醫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近日發生多起醫院急診醫療暴力事件,造成醫護人員受傷,對於醫院急診暴力事件,衛服部部長林奏延表示,對於此事件應給予以強力譴責,要求醫院若發生暴力事件,警政單位接獲通報後,應儘速到場處理。施暴人以現行犯逮捕 處30萬元以下罰金警政單位到場後,應將施暴人員以現行犯逮捕,並建議法院從重量刑、速審速決,衛福部部長林奏延呼籲立法院支持醫療法修法,將醫院之醫療暴力事件視為公共危險罪,以確保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安全。為保障醫事人員執業與病患安全,任何人不得以強暴、脅迫、恐嚇或其他非法的方法,妨礙醫療業務,導致危害安全,違反規定者,可處新臺幣3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鍰,警察機關應立即協助排除或制止,並依醫療法第106條,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30萬元以下的罰金,涉及刑事責任者,立即移送檢察官偵辦。危害身心安全 病人就醫權益急診醫療暴力不僅危害醫事人員身心安全,更妨害危急病人的就醫權益,除內政部警政署,協助於全國各縣市醫院急診室設置巡邏箱(簿)加強警力巡邏,各縣市衛生局所轄,設有急診室之醫院完成5項安全防暴措施: 1) 門禁管制2) 警民連線3) 24小時保全人員4) 張貼反暴力海報5) 急診室之診療區與候診區作業空間明顯區隔 速報警察機關 醫院暴力零容忍醫院若遇急診醫療暴力案件,應迅速提報當地警察機關,期望司法單位勿枉勿縱,保障第一線醫護人員的人身安全,衛福部呼籲社會各界,一起支持對醫院暴力零容忍之立場,共同為就醫安全把關,讓醫事人員從事醫療業務時,不會有所恐懼或遭受影響,保障全民安定有序的健康醫療權利。

減少無效醫療求善終 台安寧療護亞洲第一

減少無效醫療求善終 台安寧療護亞洲第一#醫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死亡是大自然循環的一部分,生老病死是所有人都必須學習的課題,「善終」名列五福之一,當病人可以道謝、道愛、道歉而後無憾的道別,將是每個人在人世間最後、最重要的祝福。為提升民眾對安寧療護的認知,奇美醫院呼籲民眾,共同重視末期病人與家屬的身、心、靈照顧需求。全球僅不到一成病人 接受安寧醫療據估計全球每年至少有2000萬人有安寧療護的需求,而其中只有不到一成的病人接受到安寧緩和醫療,超過1800萬人在死前承受不必要的痛苦與壓力,飽受煎熬而結束生命。特別是特殊病人,如末期病童,更少機會接觸到安寧訊息。台灣經過十多年來努力,國內癌症病人死前一年內曾接受安寧療護的比率, 12年成長7倍,顯示國人逐漸接受安寧概念。英國「經濟學人資訊社」日前公布臨終病人死亡品質全球性調查,台灣維持全亞洲最優國家的地位,全球排名第6。但仍有約半數的癌末病人未接受安寧療護,非癌末病人能接受到安寧療護的比例更低,估計未達一成。太多的處置屬於效果不彰的無效醫療,徒使醫護勞累、病人受苦、家屬遺憾、醫療資源耗費。而且眾多病人是在生命只剩短暫的幾週甚至幾天時,才得知安寧照顧的訊息,此時能做的安寧療護相當受限。孩子也可能面臨死亡 善終減少痛苦此外,大部分民眾會把死亡歸為老人或成人的課題,認為死亡對於孩童們來說太過遙遠,然而小朋友仍有罹患不治之症的機會,尤其小孩子還不會清楚表達自己的感受,旁人也無從知道他的意願是什麼,父母親更是不惜任何代價要搶救小孩子,然而醫療有其極限,全力搶救的結果可能只會增加孩子的痛苦。親人即將離去,即使萬分不捨,適時的放手才能讓他們脫離苦痛,善終則是每個人在人世間的最後尊嚴。醫療人員是病人的照顧者、陪伴者,更是生命旅程的嚮導。奇美醫院呼籲社會大眾,共同重視安寧緩和醫療的議題,

全球醫療誤診率最高達4成 二次判讀才安心!

全球醫療誤診率最高達4成 二次判讀才安心!#醫療

(撰文/Megan Chen) (專業諮詢/影像診斷專科池永昌醫師) (圖片來源/優活健康網)   很誇張!據日前報導,美國一名女子因醫師誤診為腦性痲痺,竟在病床上躺了30年,經歷大大小小痛苦的手術!後來經過另一位醫師治療後,過沒多久就在無人協助的情況下站了起來。影像診斷專科醫師池永昌表示,誤診的情況在台灣也時有耳聞,且經常讓患者陷入無盡的恐懼與焦慮中,為了確保治療的正確性,建議要二次判讀才安心! 全球醫療最高達40%誤診率 「醫師誤診機率有多高?」池醫師說,很多人將醫師當成神,以為醫師絕對不可能出錯,但事實上,醫師也是人,也有注意力不集中、醫療專業不夠,甚至是錯誤的時候,曾有一項統計顯示,全球的醫學診斷高達7~40%的誤診率,其誤診率之高是令我們很難想像的。 池醫師接著說明,自己在1989年開始執醫,剛好是64天安門事件的那一年,當時醫師大都選擇熱門的四大科,即內科、外科、婦科、兒科,而影像診斷專科是相當不被重視的,其人力的成長趕不上醫學檢查儀器的進步。也就是說,具有影像判讀專業的專科醫師在人力上是有斷層的,「在這種專科醫師分配如此不均的情況下,許多醫師都是從一開始的醫學檢查、影像判讀,到最後的切片病理檢查,整個過程全包,在這種情況下,醫師難道不會有疏失嗎?」他說。 健保制度下 短短醫病時間容易有誤診 「光是影像判讀這個專科,下頭還分很多次專科。」池醫師表示,醫師的知識也是從書上看來、從經驗得來,不可能了解所有的疾病,就拿影像醫學專科來說,有的醫師專門只看胸部、有的醫師只看小兒、有的醫師專門只看腦部,這麼廣泛的專業領域,怎麼可能在一個醫師的腦袋裡通通能了解? 「尤其在台灣的健保制度下,每位病患看醫師的時間都僅有短短的3到5分鐘。」池醫師分享,有時候光要判讀一個腦部腫瘤,就得看上百張的影像,翻閱許多國內外的期刊及病歷,光一個案例下來,起碼就要花上一小時,池醫師拋出疑問給大家思考:「在現在的健保體制下,短短的醫病時間裡,請問你的醫師有可能幫你看得那麼仔細嗎?」池醫師回答,「真的很困難!」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全球誤診率會如此高的原因了。 二次判讀避免二次恐懼 影像判讀5天結果即出爐 當我們在一家醫院檢查報告出來後,醫師告訴你影像可能有問題,建議你開刀拿掉,我們也許會非常緊張,但又不太相信第一位醫師的診斷,大部分的人會選擇再給第二位醫師檢查,如此又反覆的掛號、排隊、檢查等種種繁瑣的步驟,又再一次經歷一顆心懸在空中的不安感,前前後後,大約要2個月後檢查報告才能揭曉。 「其實只要申請影像光碟,請影像診斷專科醫師重新判讀即可。」池醫師說,以上的經驗是許多患者共同的心聲,患者為了確保第一位醫師的意見正確,往往會尋求第二方意見,但其實民眾大可不必如此奔波,只要將影像申請出來,交給影像判讀的專科醫師進行「二次判讀」,就能避免這些狀況。 目前台灣對於「二次判讀」的觀念尚不足,但池醫師表示,希望在網路上建立完善的系統,讓民眾能透過上網,將需要判讀的影像資料傳送到國外給專科醫師判讀,在5天內就能得到我們想要的答案,不必再到醫院人擠人,也可以儘早放下心中的恐懼,並能享有第二方中立且客觀的意見。 哪些人需要影像二次判讀? 「只要你對你的醫學檢查有任何疑慮,都應該進行二次判讀。」池醫師說,每個醫師的專業認知都有限,只要你覺得可能看錯科、治療過程需要下重大決定時,或者是不相信第一方醫師的看法時,都應該進行影像的二次判讀,避免醫師錯誤的診斷及錯誤的治療。 更多二次判讀資訊:http://goo.gl/UlFPCw

千里來台除瘤 科威特男子:台灣醫療好讚

千里來台除瘤 科威特男子:台灣醫療好讚#醫療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台灣醫療再發光!一名科威特二十五歲男子,幾年前因為身體左側有麻痺感,且比以往更容易跌倒,直到三個月前被診斷出腦內有腫瘤,但因為當地醫療受限,讓他決定橫越五千公里來台接受手術,在去年底來到台灣並住進林口長庚醫院開始治療,且成功切除九成的腫瘤,病情獲得控制,男子驚呼這是上天送給他最好的禮物。腫瘤長腦幹 再不來台治療恐喪命男子確診腦內長腫瘤後,在科威特求醫屢屢受挫,但他仍不放棄任何希望,輾轉透過友人的牽線,有機會來台接受專業治療。此案例為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收治的第一個專程自科威特來台就醫的個案,因患者腫瘤位於腦幹,若不盡快治療,嚴重時甚至危及性命,幸經林口長庚醫院醫療團隊,經過開刀與放療,男子得以擺脫疾病、邁向新生。此次的國際醫療,除了幫助科威特青年阿赫瑪德順利切除腦瘤,重新找回自信,同時也見識到了台灣國際醫療的實力。 

花蓮設立人體資料庫 研究本土醫療科技

花蓮設立人體資料庫 研究本土醫療科技#醫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同樣的疾病,會因為不同的性別、年齡、地域、時代、民俗、習慣、人種等原因素,而有不同的症狀或呈現方式,所以,因地制宜發展出適合的醫學及科學研究非常重要,所以,中央研究院與花蓮慈濟醫院將共同合作,設立國家級的生物資料庫。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劉扶東表示,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成立目的是結合生活習慣、環境因子、臨床醫學與生物標誌等資訊,建立屬於臺灣本土的人體生物資料庫,為生物醫學研究蒐集龐大的生物檢體與健康資訊,提供國內學者申請使用,研究發展出最適合臺灣本土的醫療科技。幫助民眾快速解決病痛 對症下藥為關鍵對症下藥才能最快速的讓病人解除病痛,花蓮慈濟醫院高瑞和表示,生物醫學很重要的重點之一就是多樣性,所以,取樣樣本很重要,要包含各個不同族群,且針對臺灣本土的獨特背景,研究出適合的醫療科技,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的設置是結合健康參與者與罹病參與者為目標,劉扶東表示,前者是採用長期追蹤研究設計,將針對本土常見慢性疾病進行長期追蹤研究;後者則採用疾病對照研究設計,預計邀請10萬名特定疾病患者參與。收集人體資料 應用臨床發揮最大功效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沈志陽表示,雖然中研院可以說是臺灣最高等級的學術研究機構之一,但要收集個人人體生物資料,還是擁有醫療專業的醫院比較能得到民眾信任。劉扶東表示,健保資料庫是臺灣建立生物資料庫的優勢,在加上診斷、醫療資訊與個案代表性,皆能促使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更具周延性,增加生物資料庫的完整性,而這些寶貴的資料,未來也都會在公共衛生與臨床醫療上,發揮很重要的功效。

急性醫療+長期照護 守護復健黃金期

急性醫療+長期照護 守護復健黃金期#醫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由於人口老化,愈來愈多的病患在急性醫療返家後,因未積極復健或缺乏良好環境而出現失能情形。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結合長期照顧管理中心,藉由跨專業團隊個別性之照護,提供急性後期照護復健服務,並於病患返家後銜接長期照護服務,依個別需求轉介物理治療師繼續接受居家復健治療,守住病患的黃金復健期,促進身體恢復功能。降低患者返家後續醫療需求臺北市衛生局林奇宏局長表示,高齡者最常見的骨折為脊椎及髖關節等,故北市衛生局自102年即開始推動「髖關節骨折、脊椎骨折急性後期復健照護試辦計畫」,委託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針對發病3個月內之髖關節、脊椎骨折市民,提供6次居家復健服務,發現在這2周的積極復健,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增加約3成,迄今已造福360位病患及其家庭。目前臺北市衛生局首創國內唯一結合北市七家醫學中心,組成跨院際腦中風急性後期照護團隊,協助病患下轉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及關渡醫院,不僅補助轉診相關之救護車費用,必要時更可依病情變化請醫學中心團隊成員支援會診諮詢,提升照護品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