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嘔吐

講座/感染諾羅病毒

講座/感染諾羅病毒#嘔吐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諾羅病毒傳播力極強,侵入人體,有24至48小時潛伏期,發病後常見噁心、強烈嘔吐、腹痛及腹瀉等症狀,部分患者會發燒、頭痛、倦怠、肌肉痠痛、頸部僵硬。症狀通常在2至3天內緩解,但若瘋狂嘔吐、腹瀉嚴重,須留意脫水電解質失衡,尤其是嬰幼兒等患者,可能會帶來生命威脅。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1/21(一)舉行小兒衛教講座,由李雯玲衛教師主講「感染諾羅病毒」,教導孩子對於諾羅病毒正確的預防、辨識及照護注意事項。講座內容豐富,歡迎家長們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感染諾羅病毒時間:108年1月21日(一)上午10:30-11:00地點:雙和醫院2樓小兒科門診候診區和健兒門診外側洽詢:02-2249-0088

化療後副作用擾人 分辨噁心3樣態

化療後副作用擾人 分辨噁心3樣態#嘔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接受化學藥物治療期間,黃先生進食量少且常感覺噁心、平均一天吐約3至4次並頻頻表示化療真痛苦,吐到膽汁都出來,真沒勇氣繼續接下去治療!黃先生的心聲對多數癌友們來說感同身受,甚至高度共鳴。接受化療是抗癌過程中極其重要的武器,癌友們面對聞之色變的副作用如噁心、嘔吐,該如何避免甚至改善呢?化療引起噁心嘔吐 分3種樣態桃園醫院副護理長王嘉華表示,首先瞭解藥物對身體所造成的噁心嘔吐的過程。化學物質在體內釋放後,經由腦脊髓液或血液傳遞到大腦的化學受體觸發區,導致各種神經傳導物質釋放,直接刺激嘔吐中樞,隨後造成嘔吐產生。使用的化療藥成份也分成高致吐性、中致吐性或低致吐性型化療藥,皆是引起噁心及嘔吐的重要原因。化療引起的噁心及嘔吐分為3種樣態:1)急性/通常在接受藥物後24小時內發生。2)延遲性/發生在給藥後24小時及往後數天。3)預期性/常見於受過去接受化療經驗影響、本身情緒易緊張焦慮者、不佳味道造成。類固醇、血清素拮抗劑等為常見的止吐藥種類王嘉華副護理長說明,臨床上合用不同種類止吐藥物是常見避免此副作用的療法。常見的止吐藥種類有類固醇、血清素拮抗劑、適吐朗、Tropisetron、神經激肽受體拮抗劑Aprepitant。其他種類止吐劑有多巴胺拮抗製劑、butyrophenones。輔助型止吐劑有抗組織胺製劑diphenhydramine,其副作用主要嗜睡;安眠藥benzodiazepines除了抗嘔吐的外,還有遺忘的作用,可忘卻不愉快的化療記憶。

8旬翁發燒、嘔吐 竟是李斯特菌感染

8旬翁發燒、嘔吐 竟是李斯特菌感染#嘔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疾病管制署公布國內新增1例李斯特菌症確定病例,80多歲老翁去年12月下旬因發燒、嘔吐症狀就醫,後續出現意識不清、昏迷,經通報檢驗確診為李斯特菌症。目前個案症狀已逐漸改善,住院治療中。感染高風險群 以65歲以上為主疾管署表示,個案有中風病史,近期無旅遊史,平時三餐均以自家烹煮之熟食為主,發病前曾食用過以生魚醃漬的自製魚罐頭,感染源尚待釐清。目前個案相關接觸者均無疑似症狀,衛生單位已加強個案家屬手部、飲食衛生等衛教宣導,將持續追蹤接觸者健康情形。依據資料顯示,國內李斯特菌感染病例以65歲以上長者為主,其次為45歲到64歲族群,另有少數母子垂直感染案例。李斯特菌症目前無疫苗可預防,免疫力正常者不易受李斯特菌感染,或感染後僅腹瀉、噁心、嘔吐等腸胃道症狀,但年長者、免疫力低下的族群、孕婦、胎兒及新生兒則可能引發侵襲性感染。李斯特菌需加熱到72度才能殺死李斯特菌症主要經由食用遭污染的食物感染,國內曾在經包裝的即食肉品檢出,生魚片也是高風險食品。李斯特菌於4℃條件下可持續生長繁殖,需加熱至72°C以上才能殺死,最重要的預防方法就是做好飲食與手部衛生。避免生食,牛肉、豬肉、禽肉或魚肉等肉類及蔬菜應煮熟,處理生熟食使用不同器具,處理生食後洗淨雙手及器具,避免食用未經殺菌的生乳及乳製品,分切瓜果後儘早食用,避免食用冷藏超過保存期限的食物。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費防疫專線1922洽詢。

諾羅病毒好發至過年 上吐下瀉險脫水

諾羅病毒好發至過年 上吐下瀉險脫水#嘔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8歲的上班族鄧小姐出現間歇性腹部絞痛,以及反胃、嘔吐、腹瀉、畏寒症狀,掛急診發現開始略微脫水,經靜脈輸液、針劑治療改善。抽血檢驗呈現白血球略低、C-反應蛋白略微升高現象,可能是「諾羅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腸胃炎。冬季急診最常見諾羅病毒肆虐,不論大人、小孩都可能罹患,好發期將延續至過年、初春,千萬不能大意。諾羅病毒致嘔吐、腹瀉 需注意脫水症狀烏日林新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黃克孝說明,諾羅病毒傳染途徑是藉由被汙染的食物或水,由腸胃道進入人體,即糞口傳染。諾羅病毒傳播力極強,即使病毒數濃度不高,也可能在某些氣霧化的環境中汙染食物、食器而侵入人體,常造成大規模感染。諾羅病毒侵入人體,有24至48小時潛伏期,發病後常見噁心、強烈嘔吐、腹痛及腹瀉等症狀,部分患者會發燒、頭痛、倦怠、肌肉痠痛、頸部僵硬。症狀通常在2至3天內緩解,但若瘋狂嘔吐、腹瀉嚴重,須留意脫水電解質失衡,尤其是嬰幼兒、老人或免疫力低弱患者,可能會帶來生命威脅。進食前勤洗手 破壞病毒結構避免感染預防方式以勤洗手為重點,尤其是進食前一定要洗手。諾羅病毒缺乏酯質構成的包膜,肥皂加清水洗手,便可阻絕諾羅病毒傳播。很多人以為沒有接觸到病患及其分泌物,就不用洗手、逕行進食,但其實很多器皿、桌椅、扶手等可能被病毒汙染,一不留意很容易就會感染。黃克孝主任提醒,若要進行環境消毒,可用1:10稀釋的漂白水清洗沾過病患糞便、嘔吐物的衣物、器具,以及1:50稀釋的漂白水清潔消毒居住環境。大流行期間避免出入公共場所,避免生飲、生食。諾羅病毒患者可先在家休養,杜絕引起群聚感染的機會。儘管諾羅病毒少造成生命威脅,一旦出現類似症狀,盡速治療為上策。

服用免疫抑制藥物 潛藏B肝發作風險

服用免疫抑制藥物 潛藏B肝發作風險#嘔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位58歲女性是B型肝炎帶原者,曾服用降血脂藥物出現輕微肝功能異常,停藥後回復正常。近期再次服用降血脂藥物及因風濕性關節炎服用免疫治療藥物3個月,常噁心想吐、疲倦而就醫,檢查發現肝功能嚴重異常,診斷為B型肝炎急性發作。經抗病毒藥物治療,6個月後肝功能恢復正常。免疫抑制藥物、類固醇 致B肝發作胃腸肝膽科醫師邱展賢指出,台灣成年人B型肝炎帶原率約10至15%。B型肝炎帶原者體內的B肝病毒與免疫力平衡時,不會出現肝功能異常。但罹患其他疾病或服用藥物使得免疫力改變、失去平衡,就會引發急性肝炎,需儘快治療。常見會影響免疫力的情況,為接受免疫抑制治療、抗腫瘤化學藥物治療或使用類固醇。藥物引起肝炎,可能源於藥物本身或代謝物毒性、劑量,個人體質、遺傳也是其中原因。B型肝炎急性發作常見噁心、嘔吐、容易疲倦、胃口不好、上腹脹氣、茶色尿等症狀,且肝功能檢驗異常,倘未儘快治療,可能對肝臟造成損害。服用藥物前 先留意肝功能是否正常邱展賢醫師指出,B肝急性發作時,先停止服用免疫抑制藥物,使用B型肝炎抗病毒藥物治療,可考慮在進行免疫治療的同時,採取預防性服用抗病毒藥物,且在停止服用免疫抑制藥物後,繼續服用6個月。服用免疫抑制藥物時,要先了解自身肝的健康狀態,肝功能是否正常,有沒有B或C型肝炎,過去是否有藥物過敏史。B型肝炎帶原者要留意肝功能是否正常,評估服用免疫抑制藥物會引發肝炎的風險高低,在服藥期間定期肝功能檢查,有不適立即就醫且告知用藥史。

腹痛以為腸胃炎 4旬男竟大腸癌末期

腹痛以為腸胃炎 4旬男竟大腸癌末期#嘔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40歲的楊先生腹痛頻繁5、6年,始終沒有好好處理或檢查,某次腹痛嚴重掛急診,原以為是吃壞肚子導致腸胃炎。經大腸鏡檢查,發現大腸已被腫瘤阻塞,連大腸鏡都無法通過。經檢查後確診為大腸癌第4期,開刀後正追蹤病情。大腸癌初期症狀少 常誤認為腸胃炎或便秘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林敬淳表示,楊先生經檢查疑似大腸憩室炎,經抗生素治療後症狀大幅緩解。但由於約1%至2%左右病人,在電腦斷層下大腸憩室炎和大腸癌難以區分,提醒患者1個月後應回診接受大腸鏡檢查,排除大腸癌可能性。大腸癌連續多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榜首,發生年齡以50至60歲居多。發生初期少有症狀,可能僅是出血及腹痛,以致常被誤認為痔瘡發作、腸胃炎或是便秘,導致沒有積極治療,但當開始出現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貧血、腹痛腹脹,便血等等,就有可能是晚期的大腸癌。增加纖維攝取、大腸鏡檢查 遠離大腸癌腹痛患者服用藥物後多半能緩解腹痛,但後續需大腸鏡檢查。許多患者症狀改善就認為腸胃道沒問題,不再配合回診後續追蹤,使得臨床上許多大腸癌患者,多半因沒有遵照醫囑配合回診,導致發現罹患大腸癌時已到末期。林敬淳醫師說明,大腸癌發生與家族史、飲食和腸道反覆性發炎有關,若是家中具大腸癌病史,一旦腸道發炎應檢查。日常飲食應增加纖維攝取,促進腸道蠕動,並適度攝取高蛋白、脂肪、膽固醇類的食物。50歲以上的民眾至少接受1次大腸鏡檢查,若大便習慣改變,更要盡速尋求醫師協助,早期揪出大腸癌。

以為只是腹痛 膽囊炎拖久恐致休克

以為只是腹痛 膽囊炎拖久恐致休克#嘔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04歲的廖阿嬤身體一向硬朗,最近卻開始腹痛,飯後症狀尤其嚴重,甚至發燒、嘔吐,送醫檢查發現為膽囊炎。廖阿嬤過去曾因膽管結石阻塞,膽囊內裝有膽道支架引流,所幸膽囊順利切除、支架順利移除,腹痛狀況大幅改善。3個月早該取出 支架竟置放體內7、8年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主任陳政國表示,廖阿嬤90多歲時曾因膽管結石阻塞求診,當時卻因害怕開刀,僅選擇取出總膽管結石,置入膽管支架,腹痛雖改善,後續卻沒有回診取出,導致3個月就應取出的膽管支架,竟在體內放了7、8年。通常老年人身體機能較弱,高齡手術風險高。不過廖阿嬤的體力和心肺功能良好,便安排腹腔鏡手術切除膽囊,並以內視鏡取出膽道支架。術後腹痛狀況大幅改善,住院5天便順利出院。不過廖阿嬤因年事已高,腸胃道功能較差,術後產生些許腸胃道症狀,透過藥物治療後,又能恢復正常飲食。膽囊、膽管阻塞過久 恐致敗血症膽道疾病來得快,去得也快。許多老人家患有膽道疾病,即便膽囊發炎、肚子痛起來要人命,卻因害怕手術併發症,選擇消極治療,導致膽囊反覆發炎。若狀況持續過久,會增加開刀風險及困難。建議高齡患者,只要術前評估心肺功能沒問題,都會建議開刀治療,才能一勞永逸。陳政國主任提醒,膽囊炎和膽管炎常常同時發生,若是膽囊及膽管阻塞太久,容易使膽道造成細菌進入血液中,造成敗血症及休克,處理方式會較單純切除膽囊複雜及困難,所以建議民眾若出現膽道疾病,一定要提早治療,才能免於後續感染之苦。

「菲」來橫禍!男吃海鮮、冰品染霍亂

「菲」來橫禍!男吃海鮮、冰品染霍亂#嘔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40餘歲男性10月下旬與8名友人至菲律賓巴拉望旅遊5天,返台當天上午出現腹痛、腹瀉症狀,自行服藥後,晚間入境台灣時無發燒或不適。隔天男子出現水瀉、嘔吐症狀就醫,經檢驗確診感染霍亂弧菌,目前男子仍住院治療中。霍亂症狀 大量水性腹瀉、嘔吐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經衛生單位調查,該男子出國期間曾食用海鮮、熟螃蟹,飲用椰子水、冰品。男子同住家人無疑似症狀,其他8名團員中,有2人出現疑似症狀。1人就醫後已採檢通報,另1名將安排採檢,剩下6名無症狀者中,有1人與有症狀者密切接觸,衛生單位將安排採檢,釐清是否為群聚感染。霍亂透過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或水傳播,潛伏期通常2至3天。霍亂弧菌對胃酸的抵抗力不佳,吃入大量細菌才會致病,但胃酸不足、胃部切除過或免疫機能較差,少量的細菌即可能致病。症狀為大量米湯樣水性腹瀉、嘔吐、快速脫水、酸中毒和循環衰竭等,嚴重未治療致死率超過50%,適當治療致死率可降至1%以下。吃熟食、不喝加冰飲料 降低罹病風險台灣今年截至目前累計2例霍亂確定病例,本土、境外移入各1例,為近5年同期最低。菲律賓中部維薩亞斯群島的薄荷島及宿霧省卡內薩島,今年2月底曾發生霍亂疫情,至少100人確診感染。該國呂宋島東南部阿爾拜省奧阿斯鄰近海灘區域今年9月初也曾發生疫情,約100人感染,1人死亡。羅一鈞副署長提醒,前往霍亂流行地區,應飲用煮沸的水、包裝完整且經消毒的飲品,避免飲用加冰塊飲品,勿食用生魚片、生菜、生蠔或未煮熟的貝類,減少罹病風險。如出現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並告知飲食史。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www.cdc.gov.tw查詢,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洽詢。

Menu